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
摘要:考察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
命意识总体水平较好,五个维度发展不均衡;大学生生命意志呈现倒U型结构特征;生命意识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其中对自杀态度影响最大的是
生命责任,其次为生命意志。
这对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和有针对性开
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自杀态度
生命意识淡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
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
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碍一
直伴随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一段时间。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
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
一定的社会群体的自杀率高低与该群体的
自杀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neiel Stein等人在对青少年所做的自杀态度的心理社
会背景的研究中发现,增高的自杀风险和对自杀的积极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和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问题提出
人们对生命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对生命教育的探索。
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S)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础。
1996年我国
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
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对生命教育也较早给予了
极大关注,对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贯穿于其公民教育中。
目前,国内有
关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
我国生命意识的研究伴随生命教育的发展而开始探索。
国内学者章坤认为,
生命意识是个体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待
生命的态度和行为,制约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质量。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
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认知。
许海元学者
从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价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对安乐死的态度
5个维度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调查,并认为生命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建立正确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感。
目前我国心理学者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仍处于理论论述阶段,研究量表稀少及
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支撑,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实证研究很缺乏。
笔者针对目前
许海元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意识五个维度进
一步丰富和修订,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大学
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我们从福州大学城8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随机调查了568人(剔除无
效问卷后)。
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
个学科门类,8所高校包括了师范与非师范高校,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独立学院,既考虑地域因素,也考虑办学层次因素,保证样本取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样本中男生320人,女生248人,农村343人,城镇225人。
2.2 工具
在编制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时,笔者根据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解构,于文献探
讨时,将有关生命意识的研究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生命意识五个部分的特点,
确定生命意识的五维理论结构,既生死观、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和生
命责任。
对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规类、整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
共包括48个项目。
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生死观,包含10个项目;生命情感,包
含10个项目;生命意志10题,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义,包含9个项目;生
命责任,包含9个项目。
量表采用5点自评式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
符合”五等级计分制。
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计分。
以各个项目分数的总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
《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各维度内部一
致性信度在0.65-0.77之间。
两个月后,进行了重测,重测信度为0.90。
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
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
为研究的有效工具。
《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对自杀
行为性质的认识,包含9个项目;对自杀者的态度,包含10个项;自杀行为倾
向性,包含9个项目;研究还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
2.3 程序
2.3.1 访谈:每个年级随机选取6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相等)进行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识。
访谈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笔录。
访
谈结束后,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对结果进行分析。
两人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2.3.2 问卷调查:采取调查人员讲解指导语、单个施测,然后填写问卷,当场
回收问卷的方式。
测试之前,由主试进行讲解,学生自评。
采用spss11.5对数据
进行分析处理。
分析主要包括:多元方差分析,并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
3、结果
3.1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量表总分均分为2.31+0.44(得分越高说
明该因子水平越低),这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
命意识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生命意识五个维度的得分不均衡,水平从高
到低依次为生命责任、生命意志、生死观、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
(见表1)表1 大学生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各因子及总体的平均值与标准差(N=568)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责任,有较坚强的生命意志,
和较正确的生死观,而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相对缺乏。
大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充分
发展,对生与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负有责任感和坚强的生命意志。
当今社会
竞争加剧,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剧增,出现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降低的现象,需要
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我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
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
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
人的生命”。
3.2大学生生命意志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除了生命意志有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大一新生生命意志水平明显低于四年
级学生,四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
生命意志是维护生命存在和追求
生命价值时,沿着确定的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心理过程。
我们认为
新生刚入学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容易产生空
虚感,因此生命意志在大一阶段处于低点。
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又重新处于
一个人生的交叉口,大学即将毕业和面临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过渡期,给心理造
成一定不稳定感,生命意志又重新降落到低点。
因此,大学生生命意志的发展呈
倒U型发展结构。
3.3大学生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生命意识各维度对自杀态度影响在0.69-0.83之间且呈相关显著,其中生命责任对自杀态度影响最大,为0.83。
生命意志
与生命情感次之,均为0.77,生死观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小。
生命意识与自杀行
为的倾向性之间的相关达0.44,而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行为倾向性之间的
相关也分别达到0.63与0.54。
生死观、生命情感与生命意义则相对较弱。
有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尽管自杀态度是否影响人们
采取自杀行为尚存在争议,但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杀意念明显受到自杀态度的影响。
大学生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
生命意识水
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对负性时间认知的价值取向和采取极端行为前心理压
力阈值的高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对我们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
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和生命意志,特别是对一些处于心理危机预警期的,低生
命责任感和低生命意志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4、启发与思考
4.1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一分子,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
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
侧重的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
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世界共融共在。
让大学生成为既自
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
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人。
4.2生命意志教育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学阶段生命意志呈倒U型发展状态,并且生命
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大一新生及大四毕业生是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短暂目标的缺失往往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意志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及新目标的确定对预防大学生心
理问题的产生将起到明显的效果。
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
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侧重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正确
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同时要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和自我调节,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它是一种个性品质和心理习惯,是一个长期形
成的过程。
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形成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家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起来的。
生命责任
感的形成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
健康价值观引导。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生命责任感在实践中以具
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慢慢的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
生命责任感需要爱来支撑。
如果对周围
的人或物产生爱心,多了一份情感,生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
无怨无悔。
让大学生多关注社会,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
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和认识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季建林.(2007).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1-432.
[2] 李涛,郑晓边.(2004).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10),723-734.
[3] 唐勇,周亮,徐慧兰.(200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
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纪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2):134-135.
[4] 王军,葛小緢,胡健等. (2005).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9,831-832.
[5] 肖水源,杨洪,董群惠,等.自杀态度问卷(QSA).(199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顶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364-366.
[6] 徐慧兰,马贞玉,肖水源等.(2007).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及其
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9),654-65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