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

合集下载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要保证这些指导策略的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知识,以及对幼儿认知特点的深刻理解。

1. 知识引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幼儿接触和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讲解科学原理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科学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提问引导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善于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其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引导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追求实践性,而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践,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讨论引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共享的方式,让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看法,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5. 反思引导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

通过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发现,对科学知识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回顾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引导、提问引导、实践引导、讨论引导和反思引导等多种策略。

教师的角色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知识框架,培养其科学素养,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体验中自主学习,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我看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分析与指导策略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分析与指导策略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分析与指导策略幼儿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游戏不仅能帮助幼儿发展运动技能、认知能力、社交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0-2岁幼儿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0-2岁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是以探索性游戏为主。

他们喜欢通过触摸、尝试、嘴巴品尝等方式来了解世界。

在这个阶段,成人应该提供安全、卫生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同时,成人也可以通过游戏互动,帮助幼儿发展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技巧。

1.提供丰富的游戏资源:如各种颜色、形状、材质的玩具,以及简单的人偶、积木等。

2.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对象,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3.参与互动游戏: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互动游戏,如捉迷藏、peek-a-boo等,帮助幼儿发展社交技能。

二、2-4岁幼儿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2-4岁幼儿的游戏活动逐渐转向合作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

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并通过模仿、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验。

在这个阶段,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1.创设合作游戏环境:提供需要多人合作的游戏材料,如拼图、积木等。

2.引导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丰富的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包、厨具等,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

3.培养规则意识: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4-6岁幼儿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4-6岁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喜欢挑战性的游戏,并能通过游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在这个阶段,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究性游戏和建构游戏,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1.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如复杂的拼图、积木、科学实验等。

2.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游戏:如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

3.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谈幼儿记录的方法与教师的指导策略

谈幼儿记录的方法与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例谈适宜幼儿的记录方法1.表格记录法即通过在已有的表格上标记来进行记录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来反映某一事物在一定期间的变化情况。

表格记录法并不等同于观察记录表。

幼儿园常见的有“温度记录表”,通过找到正确的温度进行涂色来记录,从而找到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情况。

2.符号记录法即运用各种数字符号或图形符号在表格或标签上进行记录的方法。

符号要根据观察者的能力水平来选择。

如小班幼儿能力较差,可以选择“·”;中大班幼儿则可以选择简单的数字或图形。

如“植物浇水记录表”,给浇过水的植物打“√”;科学区的“磁铁能吸几个?”用数字进行实验记录等。

3.图画记录法即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它需要幼儿有一定能力的绘画水平。

在幼儿园的自然角里,这种方法比较常见,用来记录植物和小动物的生长变化。

如“蚕宝宝日记”“黄豆成长记”等。

4.语言记录法即通过创编故事、儿歌的形式将事情的变化表述出来。

它适合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

如春游回来,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将看到的事情进行记录。

教师需要用笔录或录音的形式给以帮助。

5.照片记录法即用照片的形式将事物记录下来。

它属于一种工具记录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应用普遍。

照片记录法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事实,方便快捷。

但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的配合。

6.自制图书记录法这种方法是记录的高级阶段,是将多种记录方法的结果以自制图书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前面提到的自然角中的“黄豆成长记”,它结合了照片记录法、符号记录法、图画记录法、语言记录法等形式,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在图书上。

这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记录方法。

此外,还可以指导幼儿用捏泥、粘贴等方法进行记录。

二、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的策略1.培养幼儿记录的兴趣比利时教育学家德可乐力说过:“兴趣是个水闸。

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

”只要让孩子产生兴趣,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发他们去实践,去思考。

(1)为幼儿创设记录的环境。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3.受 记 录 表 的 局 限 ,操 作 发 现 未 完 整 体 现 。活 动 后 的 归纳 , 如 果 不 是依 靠 教 师 对 整个 过 程 的关 注 ,仅 凭借 这样 的记 录 表 来 总 结 ,就 难 免 造 成 疏 漏 ,幼 儿 在 探 究 过 程 中 的 新 鲜 发 现 ,常 常 会 令 人惋 惜 地 被 抹 杀 了。
2.无 法 正 确理 解 记 录 表 ,记 录 效 果 发 生偏 差 。对 于 中 班 幼 儿 来 说 ,记 录 探 究 活 动 过程 有 一 定 难 度 ,常 出现 不 知 道 记录 表 的含 义 ,或 不会 如 何 记 录 或 记 录得 不 准 确 ,都 不 能 真 实 反 映幼 儿探 究 活 动 过 程 。更 重 要 的 是 ,记 录 效 果 的 偏 差 ,令 幼 儿无 法 在 记录 中 进 一 步 总 结 分析 其 中蕴 含 的 科 学道 理 。
1O.6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 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福 州市蓓 蕾幼儿 园 李 舒
儿 科 学 探 究 活动 是 幼 儿 通 过 动手 操 作 、探 究 发现 科 学 奥 秘 的过 程 。只 有 利 用 图 表 、绘 画或 各 种 符 号 的 记 录 ,幼 儿 才 能 实 事 求是 地 把 主 动 建 构 知识 过 程 中的所 见 、所 闻 、所 想 表 现 出 来 ,记录 是 幼 儿 科 学探 究活 动 的 重 要环 节 。因此 在 指 导 幼儿 记 录 时 ,教 师 应 准 确把 握 年 龄 班 幼 儿 科 学活 动 的记 录特 点 ,实 施 有 效 的 指 导 ,发 展 幼 儿 的记 录 能 力 。
5.多 数 幼 儿喜 欢 相 互 模 仿 ,记 录 方 式 雷 同 。观察 他 人 并 模 仿 着 记 录 ,是 多 数 幼 儿 的 习惯 。用 相 同 的 方式 记 录 ,容 易 呈 现相 同 的 记 录 结果 ,令 独立 思考 和 各 自表 达 的 机 会大 大 减 弱 。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多个方面。

1. 引发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物和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提问。

这样的引导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为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一个积极、充满探索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如实验器材、观察工具和书籍。

教师应组织安排活动场地和布置教室,以便幼儿能够自由地探索和互动。

3. 鼓励观察和实践:观察和实践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现象和变化,并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

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花盆中种植小麦或豆子,让幼儿亲身参与和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4. 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问题解决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

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探究物体是否会沉浮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并帮助幼儿总结规律和找出解释。

5. 适度干预和引导: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适度干预和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或信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和尝试。

总结回顾: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和实践,并给予他们问题解决的机会。

教师的干预和引导应适度,既给予启示和帮助,又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

对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我认为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园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科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观察、实验、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指导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学习环境:为了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专门的科学角,摆放各种科学实验器材、模型和图书,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科学活动: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科学活动。

比如,在观察变化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猜测答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

3.引导和提问:在进行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提问,激发幼儿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观察花的颜色时,教师可以问:“你们觉得为什么花会有不同的颜色?”或者鼓励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你可以怎么做?”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合作学习: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幼儿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让幼儿亲身参与: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模型搭建等操作,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6.注重实践活动与知识结合:幼儿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指导时,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与知识的结合。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并拓展所学的科学知识。

7.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时,可以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

直接观察是指通过亲身经历,观察物体或现象的形态、颜色、性质等;间接观察是指通过实验、模型、图片等方式观察物体或现象。

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指导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指导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活动,幼儿可以认识自然、探索世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实验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

而作为科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需要有相应的指导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1. 创设情境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比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提出引导性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观察动物的活动时,教师可以问幼儿:“为什么动物需要吃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找到食物的?”这样的引导性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三、促进动手实验和探索1. 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和工具,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制作简易电路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导线、灯泡、电池等实验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电路,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

2.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比如在进行水的测量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各种容器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和量的变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引导幼儿形成科学思维1. 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

比如在讲解植物生长活动时,教师可以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规律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通过活动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探索。

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是对幼儿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记录与总结,既可以作为幼儿的成长档案,也能为教师分析幼儿的表现以制定教学策略提供有效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特点1. 客观性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真实反映幼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在记录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和干扰,客观记录幼儿的观察、实验、发现等行为,让记录更加客观可信。

例如,对于幼儿观察昆虫的活动,教师可以记录下幼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节,而不是主观评价幼儿观察得有多仔细。

2. 细致性幼儿科学活动记录应该尽可能细致,详细记录幼儿的活动细节和思考过程。

这些细致的记录可以提供真实清晰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思考和行为。

例如,对于幼儿进行实验的活动,教师可以详细记录下幼儿添加了哪些材料、采取了什么步骤,以及幼儿的实验结果。

幼儿科学活动记录应该形式多样,不限于纸质记录。

记录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幼儿的活动情况。

例如,对于幼儿进行野外观察的活动,教师可以拍摄幼儿观察的视频,并配上文字说明,使记录更加生动有趣。

二、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1. 观察记录对于幼儿的观察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绘制和描述来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观察,并根据幼儿的观察记录与描述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

2. 实验记录对于幼儿的实验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可以借助图片或者实物进行说明,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讨论记录在幼儿的小组活动或班会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问题的讨论,并记录下幼儿的思考和发言。

不同年龄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不同年龄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不同年龄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实施区域活动教学模式。

区域活动指的是在教室内划分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目标和活动资源,以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于区域活动。

本文将探讨不同年龄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0-2岁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0-2岁的幼儿正处于身体发展和感知能力的关键时期,区域活动应重点关注他们的感官刺激和身体探索。

以下是针对0-2岁幼儿的区域活动指导策略:1. 感官刺激区域:设置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区域,如触摸板、视觉刺激墙和嗅觉区域,以帮助幼儿开发和加强感官能力。

2. 身体探索区域: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适合他们身体需求的活动资源,如软垫、爬行隧道和平衡球,鼓励幼儿在身体探索中发展大运动能力。

3. 玩具选择与轮换:定期更换区域活动的玩具,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并帮助他们认识和感知不同的物品。

二、3-4岁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3-4岁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区域活动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针对3-4岁幼儿的区域活动指导策略:1. 角色扮演区域:设置角色扮演区域,如家庭角、医院角和超市角,以鼓励幼儿模仿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培养他们的社会技能。

2. 创意艺术区域:提供丰富的绘画、手工和雕塑材料,鼓励幼儿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3. 数字与字母区域:创设数字和字母学习的区域,如数学角、字母墙和文字游戏,通过游戏和互动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字和字母认知能力。

三、5-6岁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5-6岁的幼儿即将步入小学,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正在发展,区域活动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沟通能力。

以下是针对5-6岁幼儿的区域活动指导策略:1. 科学实验区域:设置简单的科学实验区域,如水和沙子的实验桌、植物观察台等,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的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的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的策略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幼儿能够培养探索精神、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引导幼儿的探究过程,还要帮助他们记录实验、观察和发现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的策略。

1. 创设记录环境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记录环境。

教室中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记录区域,放置幼儿用于记录的笔、纸和其他工具。

这样,幼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记录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范例记录,激发幼儿的兴趣,并提供一些简单的记录模板供幼儿参考。

2. 引导记录过程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幼儿理解记录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记录。

首先,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在实验前做好记录的准备,比如写下实验的目的、假设和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实验现象,并帮助他们将这些描述写下来。

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3. 鼓励绘画和贴图幼儿园的幼儿通常还不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使用绘画和贴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示实验现象,描述实验步骤和结果。

在记录实验结果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或图标供幼儿选择并贴在记录上,以便他们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发现和观察。

4. 注重反思和分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反思他们的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他们记录中的内容,并互相学习和借鉴。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 借助技术手段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适当的技术手段来辅助幼儿的记录工作。

例如,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或者录音器材记录实验过程和幼儿的思考,再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一个电子文档或者幻灯片,便于幼儿回顾和分享。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幼儿科学活动是中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班幼儿科学活动中,有一些独特的记录特点和有效的指导策略,这将在本文中进行讨论。

首先,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之一是观察记录。

观察是科学活动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幼儿通过观察事物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了认知和描述的能力。

为了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教师可以使用图形记录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幼儿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观察成果。

观察记录有助于幼儿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幼儿学习过程的窗口。

其次,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之二是实验记录。

实验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并体验科学知识。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记录他们自己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问题等。

例如,当幼儿进行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时,他们可以记录植物的生长速度、种植的方法以及植物的外观变化等。

实验记录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巩固实验所学的知识,还能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之三是绘画记录。

绘画记录是幼儿表达自己观察和实验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实验中的现象以及自己的理解等。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通过绘画记录来展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绘画记录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加直观地呈现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的记录特点,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还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指导策略,以提高幼儿的科学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资料和实物。

通过展示和讲解科学实物、图片和视频等,教师可以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科学活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幼儿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科学的奥秘。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一、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探究主题,如植物生长、动物世界、自然现象等。

2.利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创设互动性强的环境。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提问1.教会幼儿观察方法。

教师应教授幼儿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等,帮助他们形成有序的观察习惯。

2.鼓励幼儿提问。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幼儿分析问题。

教师应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帮助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和方法1.提供多样的探究工具。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探究需求,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2.教授探究方法。

教师应教授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如实验、调查、观察等,帮助他们掌握探究的基本技能。

四、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1.肯定幼儿的进步。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倾听幼儿的心声。

教师应倾听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营造宽松的氛围。

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五、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1.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2.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教师应将评价与激励相结合,让幼儿在评价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通过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和提问、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和方法、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以及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分享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分享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分享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二、培养观察力1. 创设情境在幼儿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课堂上模拟小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2. 引导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提出问题。

可以通过提问、展示、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培养探究精神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水能变成冰?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究。

2. 提供资源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的资源,比如实验器材、图书、图片等,让幼儿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四、培养合作意识1. 小组合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 分工合作在一些科学实验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幼儿负责观察,有的幼儿负责记录,有的幼儿负责总结。

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五、结语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分享,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幼儿在科学领域的综合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本文所分享的策略能够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有所启发,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

六、注重实践探索1. 创设实验环境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合理布置实验环境,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小物体,让他们亲自进行实验。

2. 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在进行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引言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活动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提供一些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并详细解析其实施方法和效果。

1. 激发科学兴趣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a. 以游戏为载体幼儿喜欢参与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以科学为主题的游戏,例如模拟科学实验、科学迷宫等。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b.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和互动来获取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郊游、参观科技馆,或者通过虚拟实验室等手段为幼儿营造学习氛围。

2. 提供丰富的资源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需要各种教具、材料和资源的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a. 教具和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幼儿的教具和材料,例如显微镜、放大镜、实验箱、模型等,以便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索。

b. 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幼儿去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实验室等地方,让幼儿亲自接触科学现象和实践,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3. 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

以下是一些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a. 问题导向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问:“为什么太阳会出现在东方?”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b. 自由学习环境为了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活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4.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教师应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a. 提问和解答教师可以经常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答。

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与指导策略

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与指导策略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围绕幼儿“科学探究”提出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知,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面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时,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探究活动,目标定位的层次和探究方法的运用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有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特点及指导策略小班幼儿的观察大多是无意识的,目的性不强,在观察感知中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且关注点很小,难以同时观察两种事物,容易受外部事物的干扰。

他们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和探究的兴趣。

因此,小班幼儿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时地引导,使其保持专注力和兴趣。

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寻找春天”之前,教师围绕“你怎么知道春天到了”“春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对春天进行观察。

由于没有直观的事物,小班幼儿很难回答。

于是,教师将幼儿带到了公园里,幼儿兴奋极了,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

“我来过这里,那边有旋转木马。

”“我爸爸晚上带我来过这里,晚上有音乐喷泉,真好看!”幼儿处在兴奋之中,忘记了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春天,所以教师此时应及时介入,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于是,教师指着一棵已开花的桃树提醒幼儿:“瞧,这是什么?”“哇,好多桃花,真漂亮。

”“有红的,有白的,真漂亮!”…………可一会儿,幼儿就忘记了继续观察,开始自发唱起歌,玩起游戏来。

于是教师开始引导幼儿看花。

师:春天,除了树会发芽开花,花卉也要开花啦!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看看都有什么花开了。

幼:这朵花里有红色、紫色、白色。

幼:这花是金黄色的,真漂亮。

幼:我妈妈说这花是百合花,有白的、黄的。

幼:我家有康乃馨,有粉红的,有红的……在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幼儿回答春天是什么,幼儿又难住了。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幼儿仍然对春天没有印象呢?因为小班幼儿思维更依赖于眼前的事物,难以忆起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和发现。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并就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提出建议。

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发展。

通过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力等,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社交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有效的教育活动指导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因材施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个性、学习风格等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活动,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2.趣味性:教育活动应该设计得趣味性十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乐于参与。

3.循序渐进:教育活动的难度应该逐渐增加,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4.情感教育: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素质,促进他们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活动指导策略1. 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整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计划。

这包括明确教育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形式等,确保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

2.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玩具、实验器材等,以及丰富的环境和场所。

教育资源的提供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3. 师生互动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亲近、友好的态度,激励幼儿参与学习,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4.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主题活动可以整合各科知识、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设计故事、游戏、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参与中了解、体验、学习。

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

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

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科学区域活动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然而,为了确保这些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指导策略,以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

1. 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在进行科学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

这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班级中的兴趣、互动和表现来实现。

例如,幼儿可能对动物感兴趣,或者对自然现象如天气产生好奇。

了解幼儿的兴趣使教师能够选择适合他们的科学主题,并制定相关的区域活动。

2. 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科学区域活动应该提供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一个探索动物世界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如绘制不同动物的图片、分类不同种类的动物等。

这样一来,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参与活动,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3. 引入多样的教学资源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增加幼儿的学习机会。

这些资源可以是绘画材料、生活常见的物品、观察用具等。

例如,在学习有关天气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温度计、云朵模型以及相关的图书和图片等。

丰富的资源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并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刺激。

4.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科学区域活动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去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一个探索颜色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问:“你认为怎样混合不同的颜色?”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主动寻找答案的能力。

5. 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虽然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很重要,但教师仍然需要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在幼儿进行科学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发现和想法,随后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例如,当幼儿在观察昆虫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注意昆虫的特点,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来推动他们的思考。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摘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科学奥秘的过程。

只有利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的记录,幼儿才能实事求是地把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表现出来,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指导幼儿记录时,教师应准确把握年龄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实施有效的指导,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

【关键词】:活动记录幼儿科学活动记录方式科学区域活动是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遵循这一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会探索,适当的记忆,可以用简单的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一、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4—5岁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知周围世界。

此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虽然是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但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认知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经验的获得将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

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二、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特点的原因1.探究记录是一项有难度的活动科学活动的记录是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展开操作,并能将或微弱或显著的操作变化准确细致地记录下来需要有较强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专注力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2.中班幼儿心智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只是初步萌发,相对较弱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

3.材料提供和记录表设计不合理记录表设计的格式和内容不仅相对单一乏味,有时不加说明也较难准确理解,这阻碍了幼儿的理解记录,也阻碍了他们正确及时地搜集整理数据。

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

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

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国秀华)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

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教师在指导不同年龄班幼儿作记录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

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

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植”,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

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

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

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

如玉米和草莓,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

光叶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叶子浅绿,草莓叶子深绿;玉米叶子是长形的,草莓叶子是桃心形的;玉米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草莓叶子边缘是齿轮状的;玉米叶子摸起来光滑,草莓叶子粗糙。

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玉米和草莓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

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

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教师在指导不同年龄班幼儿作记录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

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

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植”,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

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

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

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

如玉米和草莓,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

光叶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叶子浅绿,草
莓叶子深绿;玉米叶子是长形的,草莓叶子是桃心形的;玉米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草莓叶子边缘是齿轮状的;玉米叶子摸起来光滑,草莓叶子粗糙。

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玉米和草莓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

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

为了让幼儿了解冬天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户外和放在暖气片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室外的温度在零下,植物根本不发芽,而室内的温度在15度左右,植物就能发芽、长叶、开花。

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又如在“小蝌蚪变青蛙”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与表现能力,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小蝌蚪长腿了”“尾巴没有了”“变成青蛙”。

而中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顺序和阶段,即“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消失,变成青蛙”。

大班幼儿主要记录“蝌蚪到青蛙的细微变化以及各变化阶段需要的天数”。

实践证明,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记录内容,不仅能巩固幼儿的科学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

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

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水果如西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水果如西红柿、黄瓜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苹果放在最上面”。

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西瓜长到西红柿又长到苹果了”,非常直观形象。

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

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

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

“黄豆苗长到25厘米了”“黄豆苗长到32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

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年
龄班幼儿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差异,指导他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

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较弱,我们指导他们更多地采用实物黏贴、照片图片黏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直观形象,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

而中班幼儿的思维虽然仍以具体形象为主,但已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所以我们指导幼儿除了运用小班幼儿常用的记录方法外,还加入了√、×、等一些幼儿易于理解的符号,来记录具体的实验过程。

大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我们指导他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记录,表现出抽象、概括的特点。

常用的有数字统计、表格等方法。

另外,教师还经常指导大班幼儿运用图表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的记录趋于准确。

如在“种子发芽了”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一些发芽期较短的植物。

种子种下以后,孩子们都盼望种子快快发芽。

于是我们让幼儿观察记录,“不同的种子发芽各需要多少天”,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其中。

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我们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小班幼儿用每天贴一粒种子图片的记录方法表示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到发芽的那天就贴一个直观形象的芽,最后统计种子的粒数来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

中班幼儿则每天贴一个小红心,小红心的个数就是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

而大班幼儿则每天在日历上作一个记号,最后统计天数,记录种子
发芽期的长短。

在以上实例中,我们指导小班幼儿用实物图片、中班幼儿用符号、大班幼儿用数字统计的方法记录种子发芽的天数,正是考虑到了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逐渐到抽象概括的发展特点。

三、对不同年龄幼儿,教师介入的程度和组织形式不同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

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

中班幼儿有了一些记录的经验和技能,自主性也有一定的发展,有独立探索、自我学习的需求与愿望,教师可适当放手,根据幼儿探究和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探究和记录。

教师还可以组织和引导幼儿就记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如在观察蝌蚪时,教师提出“猜猜看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并把它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观察、记录的兴趣。

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记录方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表现的机会,让幼儿按小组或独立完成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阶段性参与幼儿的经验分享活
动,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以引领幼儿进一步观察与记录。

如大班“装米豆”活动,在“你想用什么方法将三种不同的米豆装进一个瓶子里”的问题探究中,有12名幼儿就“要摇晃瓶子才能装得更多”这一具体的做法创造了五种不同的、个性化的记录方法。

教师就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幼儿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对同伴的记录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一过程较好地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独创性、个性化的科学记录能力。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

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

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

而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而更适合小班。

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

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

又如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
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

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

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如在记录种子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给每个幼儿一本记录本,让他们阶段性地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

在后期的经验测查活动中,当教师询问幼儿“小种子要多少天才会发芽”时,大班幼儿会马上从自然角里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本,并根据记录内容详细地讲述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较客观、准确的科学经验,也锻炼了自主观察记录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幼儿科学活动记录内容、工具材料、方式方法及组织形式都会有差异。

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的足迹,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