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_中_西部差异比较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e6fda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6.png)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区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交通优势,农产品市场广阔;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贫乏这些资源。
这导致了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
在资源禀赋差异下,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东部地区可以发展海洋渔业、旅游业等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西部地区则应注重资源整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提高附加值。
同时,加强资源配置、信息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不同地区的互补发展。
二、政策支持的差异政策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关注,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针对政策支持差异,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区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存在差异,导致人力资本的差异化。
东部地区具备较高的教育资源和科技支撑,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而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人力资本差异问题,应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人才培养。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西部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bf75af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9.png)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每一部分都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子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地差异,并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以期增进对这些差异形成原因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揭示存在差异的背后原因,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2.1 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被视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历史上起步较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主要特点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技术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由于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东部地区更容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逐渐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并且发展了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318030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d.png)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一、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些差异的特征进行探讨。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南方地区雨水充沛,适合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北方地区则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则富含矿产资源,适合发展采矿和特色农产品。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发展优势,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多样化,农产品以高附加值、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为主。
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多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相对单一。
五、农村人口与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多且结构年轻化,市场需求旺盛,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较快。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村人口减少,市场需求相对较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六、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较高,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相对较低。
七、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9e0bb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长江流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二、农村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多样化,农民从事的产业包括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而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较为欠缺。
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为先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五、农产品市场开发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活跃,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价格稳定,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落后,销售渠道有限,价格波动较大。
六、政策支持力度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大,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而贫困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七、农村金融服务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为欠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难度较大。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5fa75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7.png)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将就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在中国,农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构架。
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起来较快。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设施先进,农产品质量较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差,农民收入较低。
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是导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政策和资金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三农经济的地区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耕地资源会更加紧张,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压力。
而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区,农业生产相对不那么紧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人口规模和结构等方面都会影响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750d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3.png)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一、地理环境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蔬菜、水果等农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不同。
二、资源条件差异资源条件的差异是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受益于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土地资源有限,适宜发展畜牧业等;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等农业。
资源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心和特色不同。
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往往更加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科技水平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而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还以传统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也不同。
四、城乡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方面。
城市农业以特色农业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而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供给以粮食为主。
城乡差异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供给结构的不同,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农业发展差异。
五、产业布局差异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农业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以大规模农业企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盛产油料和经济作物,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西部地区以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以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组织为主体。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bf9b3ef6294dd88d0d26b2b.png)
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班级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732ce466c175f0e7dd13713.png)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 2009100214班级 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对比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5ad13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c.png)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对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省份的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展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农村建设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东部沿海地区,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得到了较好的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供水和电力等方面的条件良好。
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经济相对滞后,农村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在交通、供水和电力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
二、农业发展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东部沿海地区,多年来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广泛,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在西部地区,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产量和品质都有限。
三、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转移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市场经济,进一步提升了其收入水平。
而在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和经济水平的滞后,很多农民依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四、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
同时,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而在西部地区,尽管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但受限于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政策的实施效果有限。
五、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对于区域差异的消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农村经济领域,丰富了农民的创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20eab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e.png)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种区域差异背后潜藏着多种原因和动态变化。
一、产业结构分化导致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日益转型。
传统的农业产业不再是农民唯一的致富途径,而是逐渐向农村工业、乡村旅游等领域转变。
这种产业结构的分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则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难以实现增收。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产品升值空间。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区域差异近年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迁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
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增速较慢。
同时,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受制于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城市地区享受同等的发展红利。
三、土地流转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动态变化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将土地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尤其是东部地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用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四、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的影响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措施,但由于资源有限,这些支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国内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极大
![国内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极大](https://img.taocdn.com/s3/m/18a38b89bceb19e8b8f6ba80.png)
由于复杂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中国的东南西北农业生产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
①东西部差异大。
东部农业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土地肥沃,灌溉发达,物产丰富。
西部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55%,人口占6%,耕地和森林占全国总面积不足10%,草原则占70%以上。
18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西部地区人少地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的模式不同,西部地区更需要高效率的农业机械。
②主要农区南北差异大。
我国农区集中在东部,而东部的南北之间又差异极大。
根据中为咨询网资料显示,长城以北主要生产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稻谷等作物,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到淮河秦岭一带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部分作物可以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主要生产水稻、油菜和甘薯等,其中稻谷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不同地区的复种指数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对农业机械需求的不同特点。
③土地经营规模差异大。
根据中为咨询网资料显示,具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区域: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总体特征是人少地多,土地较为平坦,土地经营规模可以类似于美国;二是东部沿海地区,总体特征是人多地少、多山地和丘陵、经济较为发达,土地经营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类似日本和韩国;三是中部和南部地区,总体特征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多地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土地经营规模可以类似于欧洲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
土地经营规模不同、地形特点不同,不仅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经营模式不同,而且决定了适应我国不同地形特点的农业机械也可适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这为我国农业机械
制造企业研制出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农业机械创造了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244ce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b.png)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针对此现象展开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程度。
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低。
二、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有利于政策的倾斜,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三、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直接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资源丰富,技术条件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天然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匮乏,技术条件较差,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市场需求差异市场需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东部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农产品销路广阔,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市场相对狭窄,农业现代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农产品流通便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差,农产品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六、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东部地区高校众多,农业人才较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人才较为匮乏,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八、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较早,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九、农业产业链条完整程度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现代化,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现代化。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发展全面;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断裂,面临产业升级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比较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857454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e.png)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比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农业基础、资源环境、政策支持、人才流动、农产品加工、农村金融、农业科技、农民素质、农民收入和乡村旅游等十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总结出各个方面的地区差异。
农业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农田面积和质量上。
东部地区一般农田面积相对较小,农田质量较高,大部分为灌溉农业;而西部地区农田面积较大,但质量参差不齐,以旱作农业为主。
资源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东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而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农业发展相对困难。
政策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政策支持相对较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得到较好发展;而西部地区政策支持有限,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人才流动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东部地区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人才素质较高,可以为农村经济带来创新和发展;而西部地区人口外流较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制约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农产品加工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综合加工能力强,能够带动农产品的增值;而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较弱,面临着低附加值、原材料浪费等问题。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相对完善,金融机构多样化;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状况较为薄弱,金融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东部地区投入较多的科技力量,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使用较普遍;而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相对滞后,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东部地区农民素质普遍较高,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多;而西部地区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是评价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30578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5.png)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分析一、引言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二、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一方面,这一地区的农田面积相对较小,土地利用率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另一方面,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农民有较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较好。
因此,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有关。
一方面,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农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西部地区的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受限。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主要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达和工业基础雄厚有关。
一方面,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优质的黑土地,农业产出较高。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农民有较多的工业就业机会,通过农业工业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五、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最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一方面,华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农田利用率高,农业产出稳定。
另一方面,华南地区的市场需求大,消费能力较强,农产品销售较为畅通,农村经济发展受益于城市发展。
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农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较为困难。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https://img.taocdn.com/s3/m/79eafaba960590c69ec376cb.png)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农村经济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差距
![农村经济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差距](https://img.taocdn.com/s3/m/5d2b52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3.png)
农村经济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差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农村经济发展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给了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例如,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市场辐射范围缩小;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相反,东部地区靠近沿海,能够便捷地获取到大量资源和市场,这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导致农村经济相对较弱。
三、产业结构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且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销售。
相比之下,东部地区主要依靠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工资收入相对较高。
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经济收入的不平衡,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和福利。
四、教育与技术水平的差距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简陋。
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裕,高校和研究机构众多。
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分配差距,农村人口流失逐渐加剧。
大量的劳动力外流给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村缺乏劳动力,导致农产品增产难度大,产业结构难以升级。
六、政府政策的滞后性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政策滞后于东部地区,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
许多产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未能落到实处,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滞后,使得农村经济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3a4d94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f.png)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市
场需求旺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农业综合竞争力较高;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需求不够旺盛。
2.农业资源差异: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农
业发展趋于精细化、高效化;中部地区农田面积较大,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但水资源匮乏,地理环境复杂,农业资源利用存在一定困难。
3.农业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复杂,以高
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4.技术水平差异:东部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
化程度较高;中部地区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
5.政策支持差异: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区在政策、资
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一样。
东部地区政策支持较为完善,有较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中部地区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而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总体来说,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整体改善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落实,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逐渐趋于均衡。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ff2af90b4e767f5bcfcea4.png)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作者:————————————————————————————————日期:东、中、西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肖金成内容提要:本文扼要阐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距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应辩证认识差距问题。
笔者建议:着力完善中西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化解区位劣势;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带,培育增长极。
作者简介:肖金成,男,43岁,副研究员。
199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1997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全方位、多层次的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差距扩大较为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差距,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问题。
一、辩证认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来已久,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近代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最早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萌芽。
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最早在沿海沿江少数几个城市产生、发展,形成了内陆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近代工业并存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改变整体经济落后面貌和改善畸形的区域经济格局的愿望,我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开发建设内陆地区的战略,实行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的大部分摆在了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连通了京汉、粤汉干线外,还修建了兰新、宝成、包兰、成昆、川黔、贵昆等铁路,建立了攀枝花、重庆、酒泉等钢铁基地。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c7f1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1.png)
背景
背景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比上一年增长 9.8%。然而,从区域角度看,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地区农 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次之,南部和北部地区相对滞后。
分析
1、东部地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由于政策扶持 和区位优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则受制于自 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应进一 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各地区也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 宜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西部地区
2、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 省市区。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制于地形、气候等条件,农村经济发 展相对滞后。以贵州省为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元,在全国范 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不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给予西部地区一系 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助于缩小东部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节 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我国 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这些 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市场潜力
3、市场潜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大国之一。随 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低碳经济的发 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例如,在建筑、交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问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关于我国东中西地区农村经济
![关于我国东中西地区农村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c9ee436f1eb91a37f1115caa.png)
关于我国东中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分析摘要:我国经济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特别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
逐步缩小农村发展差异,求得在“效益”下的基本“公平”,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字:中东西农村发展差距1三大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1.1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显著,并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三大地区之间的总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全面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的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初期的1980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792.12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1378.96亿元,中部地区933.74亿元,西部地区479.42亿元。
东中西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之比为2.88:1.95:1。
可见,历史上形成的东中西地区农村发展差异,在80年代初期仍然较大。
改革以来,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
1992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5386.2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5904.31亿元,中部地区6326.86亿元,西部地区3155.11亿元,东中西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总量之比扩大为5.04:2:1。
占全国省份40%的东部地区农村,其农村社会总产值份额由1980年占全国农村的49.4%提高到1992年的62.6%,增加13.2个百分点。
1.2农村经济人均相对产值差距突出1980年我国乡村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44.3元,其中东部地区为522.5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76.2元和273.2元,三大地区人均相对产值之比为1.91:1.38:1。
1992年我国乡村人均总产值提高到2785.4元,其中东部地区为6583.6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017.1元和1334.5元,三大地区人均相对产值比扩大为4.93:1.51:1。
1.3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明显由于东中西三大地区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变革时的力度不一,进而产生结构差异扩大,造成农民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臧俊梅 王万茂 朱亚夫 马连营 [摘要]农地是农民的最大保障,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三农”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探讨了农地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战略取向上应该努力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观点,最后就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以及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三大区域 农用地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6)—01—0039(04) [作者]臧俊梅 博士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王万茂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朱亚夫 教授 新疆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马连营 农艺师 新疆天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从基础层面上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因此,在考察和评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时,必须顾及两个基本的经济指标,即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土地资源是立国之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一般来说,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个固定值,因而除了劳动要素外,如何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与农民有着特殊的关系,研究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我国区域差异意义重大。
一、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布差异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已利用土地总面积68738.08万公顷中:农用地面积为65665.7万公顷,占95.53%;建设用地面积为3072.38万公顷,占4.47%;二者之比为21∶1。
在已利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为12592.96万公顷,占18.33%;园地面积为1078.99万公顷,占1.57%;林地面积为23071.97万公顷,占33.57%;牧草地面积为26352.19万公顷,占38.33%;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64.58万公顷,占3.73%。
同时,在已利用土地面积中,东部地区只占全国的15.25%,中部地区占34.94%,而西部地区却占49.81%。
〔1〕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比重来看,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的农用地比重最低(见图1);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已利用土地中的比重来看(见图2),同样是农用地结构差异较大,园地则中东部比重最大,耕地、林地是中部比重最大,牧草地〔1〕本文所指东、中、西部的划分沿用《中国经济年鉴(2003)》上的东、中、西部划分。
和其他农用地是西部比重最大。
三大区域在建设用地的分布和比重上差异较小(见图3)。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2 东、中、西部农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3 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二、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程度与经济效益分析1.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率是从总体上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2〕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受自然条件、人口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较大、社会经济较发达,土地利用率就较高,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总体效益。
表1 各省(区、市)土地利用率分组(2002年)土地利用率(%)省、市、区>90陕西、安徽、广东、吉林、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福建80~90天津、湖南、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北、河南、北京、辽宁、内蒙古、贵州、宁夏、重庆、云南70~80广西、河北、山西60~70西藏、青海<60甘肃、新疆 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利用的土地总面积为68972.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72.6%,其中,东部为87.6%,中部地区为87.3%,西部地区为66.5%。
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市的土地利用率超过了90%,有4个省、区则不到70%,这说明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省际间差异较大(见表1)。
2.已利用土地经济效益。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3553.6亿元,〔3〕按2002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已利用土地的总面积计算,全国平均的地均产值(每公顷已利用土地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245元,东部地区为63091元,中部地区为13004元,西部地区为4730元,三个地区之比为14∶3∶1,差距相当明显(见表2)。
表2 三大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比较(单位:元/公顷)项 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已利用地地均产值1524563091130044730农用地地均产值216574362400934建设用地地均产值341256526236217241187796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3)》。
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率大致相同,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差异,中部已利用土地面积是东部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的2.3倍,但是东部己利用土地的地均产值是中部地区的3.5倍,地少产值高,地多产值低,可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并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资源的数量。
3.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按2003年的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已用地中,每公顷农用地的地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165元(见表2),但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同样是农用地,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8∶2.6∶1,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效益差,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农用地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效益差。
以耕地、园地为例,全国每公顷耕地、园地所形成的农业产值为99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2.4∶1∶1,差别并不大。
但其他几类农用地效益就有很大的差别,据测算,全国每公顷林地的地均产值为400多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2〕〔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李 元:《中国土地资源(第一卷)》,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
之比约为5∶2∶1;全国每公顷水面所形成的淡水渔业产值为50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9∶6∶1;全国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不足2000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13∶4∶1。
由于比较效益的不同,不同用地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必然形成差异。
东部地区农用地结构中,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占33.88%,在西部地区农用地中,耕地、园地只占11.45%;在东部农用地中,效益较低的牧草地只占1.83%,而牧草地在西部农用地中却占57.19%。
结构不同,效益当然不同。
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四省区牧草地比重都在70%以上,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仅128元,因此,其农用地地均产值均低于800元。
三、影响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东、中、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未经人类开发利用时,其本身就具有自然生产力,在一般情况下,农用土地的利用效益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生产力。
影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因素首先是土地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
不可否认,东西部之间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造成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差异的主导因素。
2.土地利用结构。
在农地的区位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等不可改变的自然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途径是笔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粗略判定造成西部与东中部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的牧草地和林地,农业土地结构差异则是在农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关键。
3.人均土地资源状况。
上述的分析已经表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数量。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 表3 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2000年)项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已利用土地(公顷/人)0.550.200.37 1.26人均农用地(公顷/人)0.530.170.33 1.23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291214266294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比18∶16∶111∶14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70781150260814687城镇化水平(%)36.2246.1132.9728.73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来看(见表3),与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土地资源状况呈相反态势,东部的人均土地资源状况最差,但城镇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地均产值最高;西部正好与此相反。
比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也不应视为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4.土地投入。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替导致的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是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的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根据1996~2002年全国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见表4),〔4〕国家对东中西部地区全国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元/公顷)的比例为15∶4∶1,全国年均已用地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为11∶3∶1,东西部的差距从这两组悬殊比例中可见一斑。
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增长速度缓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是导致西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表4 全国1996~2002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 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一览表单位:元/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之比全国年均已用地投资455215∶4∶1183911∶3∶1东部1908715651311中部4644419313西部12821610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3)》有关数据整理。
综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可以得出粗浅结论: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用地结构中经济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比重偏低,结构差带来效益差。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