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前面着重阐述的是个别物品的价值问题,就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着重阐述个别物品的价值问题那样(到《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则着重阐述社会生产整体上的价值问题)。个别物品的价值问题,首先表现为个别物品所遵循的价值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点就是等价交换,即两个物品以相等的价值互相交换。而这种等价交换又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的相符;在此,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但是,价值规律容许价格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对价格的制约作用不是对“价格等于价值”的静态制约,而是对价格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牵引力的制约。这种制约力表现在:价格离开价值的程度越大,价值对价格的牵引力就越大,相反,价格离开价值的程度越小,价值对价格的牵引力也就越小;当价格完全等于价值时,已看不到价值对价格的牵引力。这种情况就象地球对地球物体的引力作用那样,离地球中心越远,物体所感受到地球的引力也就越大(这表现为物体由高空落下所产生的力量[势能]越强);相反,如果物体处于地球的中心,则它将不会“感受到”地球的任何引力的作用。在此,价值对价格的制约作用也表现为类似的情况。许多人不理解”价格偏离价值上下波动”是

价值规律必定表现出来的情况,总认为价格必须要不折不扣地与价值完全而静态地相符,否则价值规律便不成立。这是没有辩证运动观念的表现。

本书前面除了论述价值规律外,还论述了价值规律的一种发展形态---价值本质规律。这是个别物品(也包括个别物品所汇合形成的物品总体)所遵循的另一个规律。价值规律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而价值本质规律的核心则是价值(作为代价耗费)必然趋向最小化。这种价值最小化,不过是等价交换在越来越小的程度上的实现形态,因此它并没有根本违反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比如,两个互相交换的商品原先以100元实现等价交换;生产率的提高与市场竞争,这两个互相交换的商品就可在90元、80元、50元甚至40元的更小交换价格下实现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本质规律作用与意义的体现。它体现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量的成本得到下降;这样,如果存在市场竞争,每个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必定随着下降。所以价值本质规律正好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运动趋向,也反映了价值的本质属性:以最小的代价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用与效益。

价值规律承认价格绕价值上下波动,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实现等价交换。在此,价值显然被设想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核心,价格则绕这个核心上下波动。而价值本质规律则揭示这个价值核心的变动性,它趋向下降,因为,人类社会生产率总是不断上升,而市场竞争也不断增加与深化,这使这个价值核心不断下降,使物品的实际价格随着不断下降。所以,完整的价值规律意义应该既包括原先的价值规律,也包

括价值规律发展了的意义---即价值本质规律。

价值本质规律使我们看到物品价值趋向下降的情况。那么,在这种趋向下降的价值中,又有什么因素可以(有资格)构成物品中的价值呢?显然,既然价值趋向下降,那么有资格构成物品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增大的因素,必定越来越少。比如,一个政府部门要缩减人员,那么,有资格构成这个政府部门人员的人数必定减少,每个人要成为这个政府部门的人员,必定更难;只有那些相当必要的人员,才有资格构成这个部门的人员。在此,价值也存在这种情况:在价值趋向最小化的条件下,能够构成物品价值,从而使价值增大的因素必定越来越少。前面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必要的人类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中的新价值,其它因素,如资本、科技、管理等等,没有资格构成物品中的新价值。这就是新意义的劳动价值论,即马克思的“必要劳动价值论”。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理解劳动价值论,才使我们更加确信劳动价值论之成立。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形成价值”,并且只有“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价值(新价值),这才是劳动价值论的真正意义。而这个意义,只有在揭示了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从而明白价值会趋向最小化,同时价值要越小越好的情况下,才能得出。这与物品的实际价格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率的进步而趋向下降相吻合,与物品在丰裕程度增大(稀缺程度减小)时其价值程度下降相吻合。前面曾多次强调:机器、科技等的作用,不是在增大物品的价值,反而是减小物品的价值含量,

使物品只需耗费更少代价就可获得。因此,只有必要的人类劳动,才是有资格构成物品新价值的唯一因素。

在此我们说的实际上是物品的“个别价值”,而不是物品的“社会价值”。个别价值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是大多数人都确认的;问题在于:当物品的个别价值下降后,物品的社会价值仍有可能保持不变,从而使人在“社会价值减去个别价值”的更大差额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超额利润)。这样就使人产生错觉,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创造更大价值。但这个错觉在所有同类生产者的生产率都得到普遍提高时,又消失了---就象“丰收悖论”所说明的那样。因为,当所有生产者的生产率都普遍提高时,没有一个人会因生产率普遍提高而获得超额利润,利润重新陷于“均衡利润”的微利境况。就象今天的手机制造行业,如果其中某个生产者能够获得超过所有其他生产者的生产率,那么这个生产者就会从这种领先优势中获得超额利润;但当所有手机生产者都普遍地普及相应的生产科技与工艺,获得相应的高生产率时,这个原来领先的生产者就不再保持其生产率优势,他的超额利润会消失,每个生产者所获得的利润都是均衡利润。并且,由于生产率普遍提高,产量大增,市场中的手机数量更多了,于是手机市场的竞争会更剧烈,迫使手机价格不断下降,利润变得微薄。可见,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反而使整个手机行业的利润率下降,甚至到微薄难以维持正常再生产的地步。所以,因机器等先进手段的采用而提高生产率,并不能必然创造出更大的交换价值,条件是:你必须一直保

持这种先进生产手段的优势地位,别人不能超过你,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大的交换价值,获得超额利润。而你之所以获得更大交换价值,那是因为你使自己产品所含内在价值(也就是个别价值)更小了,你获得的更大利益来自于“社会价值减去个别价值”的更大差额。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因先进机器的采用而获得一笔超过这一均衡利润的超额利润,使整个生产利润增大,那么这个生产利润的存在就会掩盖这个均衡利润的存在,从而使人以为,利润并不单单来自于人类劳动,而且还来自机器等因素。这样,劳动价值论就难成立了。但当市场竞争加剧,迫使所有超额利润纷纷消逝后,均衡利润呈现出来了,此时才看到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成立。

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关于这种均衡利润的价值论。因为,在均衡利润里,每个生产者都只赚取人类必要劳动的耗费所形成出来的新价值,除此而外,再没有其它因素所形成的价值了;均衡利润体现的是人类必要劳动的存在所形成的利润。为了更好理解均衡利润是人类劳动所形成的利润,我们假设,某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完全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自动化,不再需要任何人类劳动参与其中。那么,在市场竞争的压迫下,它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其价格都将被压缩到资本投入的成本线上,根本没有处于成本线以上的价格,因此根本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之所以能够处于资本投入的成本线以上,那是因为有人类必要劳动在里面,价格需要高于资本成本一定程度,以补偿这个必要劳动的实际耗费。这就是均衡利润形成出来的秘密。所以,所有均衡利润的价格都必定等于所有的成本耗费,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