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采集 狩猎
栽培农作物 和饲养动物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①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②约1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栽培粟、黍;中 国是世界是最早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石铲、石镰、石 斧等,这些属于新石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石磨及磨棒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人面鱼纹陶盆
鱼纹彩塑陶盆
半坡的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瓶
鱼纹陶 盆
原始符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锤
骨锥
问题思考:
三 、
黄河
半
坡
居
民
的
生 活
半坡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等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家畜 彩陶、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Biblioteka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D (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磨制石器
D.火的使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演变)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农业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农业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早期农业
早期农业起源于人类定居下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
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从而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最早的农业形
式包括采集和原始农耕,主要种植谷物和蔬菜。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生活。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培育和选育农作物,并发展了灌溉系统和农耕工具,提高了农
业生产力。
农业的商业化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农业逐渐商业化。
经济上富余的农产品开始流通和交易,农民成为农业生产者和商人。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科技革命和现代农业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农业通过应用农业科技、机械化和化肥等手段,大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科技的应用包括基因改良、现代化灌溉、精细化施肥等,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现代农业也在朝着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农业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农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支持社会的发展。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食物供应
01
原始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稳定和充足的食物供应,为居民提供了
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基础
02
农业为村落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村庄能够进行更复杂的经济
活动和交易。
社会结构
03
农业活动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村落中社会结构的出现和演
变,如阶级、权力等。
村落对原始农业的反作用
提供劳动力
村落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灌溉与水利设施的修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修建灌溉系统和水利设 施,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稳定。
农具与耕作方法的改进
随着铁器等金属工具的出现,农具得到了改进,耕作方法也得到 了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原始农业的特点与影响
粗放式农业
原始农业采用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即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 工具进行耕种,产量相对较低。
依赖自然环境
原始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 的影响较大。
村落的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以便于共同管 理水资源、保护农田、祭祀祖先等。
02
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 系
原始农业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01
02
03
气候
土壤
水源
原始农业通过种植适应气候条件 的作物,如耐旱、耐寒、抗风等 ,以适应自然环境。
03
村落的形成与演化
村落的形成
人类社会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游猎转向定居,形成了最早的 村落。
资源与环境适应
为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人们开始在特定的地方定居下来,形 成了早期的村落。
文化与宗教信仰
再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五、总结与展望
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的食物需求问题,还为社会发展提 供了基础。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带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发展不仅要追 求产量和效率,更要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在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人们逐渐发现狩猎和采集无法 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逐渐 形成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农业起源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自然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共同 促进了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2.家畜养殖:随着狩猎采集方式的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进行家畜养殖,如猪、 狗、牛、羊等。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肉食来源,还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提供了原料。
3.土地耕作: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人们开始采用犁耕等土地耕作技术,并对 土地进行松土、除草、施肥等管理措施。
四、现代农业的进展与问题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人力畜力 为主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转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品种、产量 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 问题。
1.资源利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对土地、水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2.生态保护: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虽然提高了农产品 的产量,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3.农民收入:尽管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 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原始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农业是指在人类农业发展过程中最初的阶段,人们通过简单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开始了农业生产的历史。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主要包括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等几个方面。
首先,原始农业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是一种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生物。
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的枯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种植和养殖的重要性。
从而,人类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最早的原始农业活动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力量,如雨水、太阳等,人们通过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来维持生计。
其次,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人类开始使用犁耕、施肥、灌溉等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种子选择、繁殖等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次,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关系主要是以个体生产为主,人们通过劳作来维持生计。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原始农业逐渐走向了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开始形成了土地所有、劳动分工、商品交换等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原始农业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愿我们在研究原始农业的发展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农业的本质,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农业概论(第三章)
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 (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 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 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 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 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 的若干中心。
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使新石器时期 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当代考古学 家已在世界各地多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证明人类的祖先是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的,标志着人类文件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 蛮时代的开始。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南纬 10°到北纬40°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似 的几个地方,并且是各自独立地、自发地发展 了原始农业。由于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不同,特 别是后来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上的差异,使 这些地区发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氏族所有制 原始农业的发 展阶段
野 蛮 时 期
定居或 游牧
部落联盟 奴隶开始出现 牧畜归氏族家庭 家长私有
高级阶段
开始使用铁器、畜 耕出现
向传统(古代)个体耕作开始代替 农业过渡 共同耕作
四、对原始农业的简单分析
基本特征:使用简陋的农具、采用刀耕火种 或火垦方式的耕作制度等。 原始农业技术是建立在原始的直接经验 基础上的技术。 原始的直接经验,是指缺乏广泛交流, 只是在个别原始部落内部产生和流传的有限 的粗浅经验,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十 分低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总结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1.发展过程的深入探索·早期萌芽:距今约2万年前,古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并管理野生植物,如采集果实、根茎,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增加产量。
·关键突破:距今约1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我国南北方几乎同时迈入农业革命的新纪元,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标志着原始农业的诞生。
2.卓越贡献的全球视野·世界之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还独立驯化了粟和黍,这些作物不仅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文明基石: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不仅解决了古代人类的温饱问题,更为后续的农业文明、城市兴起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居生活1.背景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得食物供应更加可靠,人们不再需要频繁迁徙以寻找食物,从而促成了定居生活的兴起。
2.生活状况的丰富细节·技术革新: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精美的陶器则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如烹饪、储存等。
·家畜饲养:从狩猎到驯养,家畜(如猪、狗)的饲养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3.影响与意义生产力飞跃:定居生活和农业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等领域,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2 稻作农业的繁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时间地点与自然环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肥沃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稻作农业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2.建筑特色与技术创新·干栏式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木结构水井: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术和对水资源的管理能力。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一、原始农耕的起源1. 早期人类与食物采集•在农耕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原始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资源,如野果、野菜、动物等。
例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四处迁徙,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植物的生长季节寻找食物。
这种生活方式非常不稳定,食物来源受季节、地域和气候的极大影响。
2. 农耕起源的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例如,一些谷物类植物如野生小麦、大麦等,它们的种子可以食用,而且如果将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长出新的植株。
气候的相对稳定也为农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
二、古代农耕的发展1.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在古代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埃及人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以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为主的农业。
他们发明了灌溉系统,如利用水车将河水引到农田里。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
早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水稻种植的遗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更加深入和容易,牛耕则减轻了人力负担。
•在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农耕也十分发达。
他们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并且在农业灌溉和作物轮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2. 农业技术的进步•灌溉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埃及的水车,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灌溉技术的创新。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农具的改进:从最初的石制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农具的材质不断改进。
同时,农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如汉代的耧车,它是一种播种工具,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三、中世纪农耕的发展1. 欧洲中世纪的农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起初,人们主要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来获取食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采集的野生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的初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
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河流边开始种植粟、稻子和小麦等作物。
同时,他们也开始饲养猪、狗和鸡等家畜。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的中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采用农耕工具,如石刀、木头犁和陶制锄头。
他们也开始使用灌溉系统和田坎等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大豆、花生等作物,并饲养牛、羊和马等牲畜。
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的高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制犁和铜制锄头,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此外,他们还开始使用水车和风车等初级的农机具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开始发展农业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如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所有制等。
第四个阶段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1912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如铁犁和铁锹,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发展农耕技术,并引入新的农作物,如大蒜和胡萝卜等。
在这个阶段,人们也开始开发边民农业,以支持边境地区的耕作和开垦。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业系统。
这套农业系统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发展)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文明起源。
以下是农业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原始农业时期(约1万年前):人类从采集、打猎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
人们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家畜,并在固定的土地上建立居住点。
2. 古代农业时期(公元前3千年至公元前476年):人们通过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的水源供应,提高了作物产量。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的支柱,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 封建农业时期(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封建社会的兴起使农业生产逐渐与土地所有权相联系。
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庸,农业生产主要以满足地主和封建主的需求为主。
4. 商业农业时期(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全球贸易变得更加频繁,新兴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种植园和农产品市场的兴起成为商业农业的代表。
5. 科技农业时期(19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近年来,农业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可持续农业的兴起,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水平。
总之,农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努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并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形成
开始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并进行简单的灌溉。
成熟阶段
03
原始农业逐渐成熟,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灌溉系统和种植技术,
同时农具也得到了改进。
原始农业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刀耕火种的方式来 进行土地清理和耕作。
简单灌溉
在某些地区,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灌溉系统来提 高农作物的产量。
粗放式耕作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比较粗放,缺乏精细的耕作 和管理。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经济关系
农业经济主导地位
在原始村落中,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为村落的经济繁荣 奠定了基础。
交换与贸易
随着交换和贸易的出现,原始农业与村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 密,农业产品与手工艺品等得以流通。
原始农业与村落的文化关系
塑造地域文化
原始农业对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的农业生产 方式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01
保持和提升农业生态 系统生产力
通过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维 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同时 保持生物多样性。
02
传承和弘扬传统农业 文化
弘扬传统农业文化和农耕技艺,同时 结合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 。
03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 和风险管理
建立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机制,减少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野生植物的驯化
人类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驯化,通过种植和培 育,使这些植物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
3
原始农业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进行系统的农业生 产,出现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
01
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是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主要依赖采集野
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 会》 讲义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讲义一、引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还对史前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探寻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紧密联系。
二、原始农业的起源(一)环境因素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地球的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一些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如谷物、豆类等,为人类驯化和种植农作物提供了基础。
(二)人类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的稳定需求。
为了获取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尝试种植和养殖。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一)刀耕火种阶段这是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砍伐树木,焚烧草木,在开垦的土地上播种。
由于土地肥力有限,往往需要不断迁移耕种地点。
(二)耜耕农业阶段随着工具的改进,出现了耜等农具,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开始懂得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施肥,土地的利用率增加。
四、原始农业对史前社会的影响(一)经济结构的变化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主要依赖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
(二)社会组织的变革为了进行农业生产,人们需要协作劳动,如共同开垦土地、灌溉农田等。
这促使社会组织形式逐渐从松散的群体向更有组织、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发展。
(三)技术与知识的积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如历法的制定、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四)文化与宗教的演变农业的丰收和歉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产生了与农业相关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同时,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习俗。
五、原始农业的传播原始农业的技术和理念逐渐从其起源地向周边地区传播。
通过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方式,农业在不同地区生根发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扩散和发展。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起源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都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3.意义: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定居生活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人类的定居生活。
(关系)1.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2.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考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一、概况1.我国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2.代表:河姆渡遗址和贾湖遗址二、代表1.河姆渡遗址(1)时间:距今约7000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下游地区)(3)住房:干栏式建筑(4)生产生活:①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②农业:种植水稻(稻作农业),使用骨耜农业生产工具③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④手工业: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
(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2.贾湖遗址(1)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2)发现地点: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3)考古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碳化稻谷、家猪骨骼、龟甲、骨笛(目前世界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考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仰韶文化1.概况(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2)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3)生产生活状况: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2.代表:半坡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半坡遗址①时间:距今约6000年②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③住房:半地穴式房屋,有灶坑④生产生活:①农业: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_农林学论文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_农林学论文摘要: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约8000至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集中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耕种和畜牧业的兴起、农业陶器和织物的发展等重要阶段。
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由狩猎采集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发展;影响一、引言中国原始农业是指我国古代人类社会在农业时代之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可以探寻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起源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8000至9000年之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地。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起初,原始农业主要以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收集为主,代表作物有水稻、谷物、大豆等。
随着人类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研究和探索,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耕种和畜牧业得以发展。
三、发展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耕种和畜牧业的兴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研究和实践农耕技术,将土地开垦用于农业生产,并开始驯化和饲养动物,如猪、牛、羊等。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后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农业陶器和织物的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土器等器具来储存和加工农产品,同时也开始发展纺织业,生产纺织品和服装。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增加提供了物质保障。
最后是农业生产增加和农耕文化的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供应量也得到了明显增加。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框架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框架一、原始农业。
1. 起源。
原始农业的起源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事儿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但是呀,采集和狩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能找到好多吃的,有时候就饿肚子。
于是呢,人们就开始观察大自然啦。
他们发现有些植物的种子掉在地上,第二年又会长出新的植物。
这就像是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一样。
慢慢地,人们就开始尝试着自己种植这些植物,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起源啦。
比如说在咱们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是原始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呢。
2. 作物类型。
那时候种植的作物也很有特点哦。
像粟,这可是咱中国北方地区最早被种植的作物之一呢。
粟长得小小的,但是产量还不错,而且很适合北方的气候。
还有水稻,在南方的水田里,水稻可是主角。
水稻的种植需要很多水,南方湿润多雨的环境就特别适合它生长。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些豆类作物也被种植,像大豆之类的,这些作物可是给当时人们的饮食增添了不少花样呢。
3. 种植方式。
原始农业的种植方式那可相当简单和原始啦。
人们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的农具,基本上就是用一些简单的木棍或者石头做成的工具。
比如说,用木棍在地上挖个小坑,然后把种子放进去,再盖上土。
也没有什么化肥之类的东西,全靠土地本身的肥力。
而且啊,那时候人们也不太懂什么轮作之类的科学方法,就是一块地种了又种,时间长了,土地肥力下降了,就再换一块地。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也算是人们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一步呢。
二、史前社会。
1. 社会组织形式。
史前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可是多种多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呢,是原始群。
大家就像一群小伙伴一样,一起生活,一起采集和狩猎,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就是为了生存而抱团取暖。
后来呢,就出现了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在母系氏族公社的时候呀,女性可是社会的核心呢。
因为女性负责采集,采集来的食物比较稳定,而且女性还承担着生育后代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氏族里地位很高。
大家都听女性长辈的话,财产也是公有,大家共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
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
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
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
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
(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
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
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
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
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
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
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
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
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
称之为抛荒制。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段。
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68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7100年左右),等等。
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还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火耕阶段。
特别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大约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原始农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辟,产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可以比较长久地在一个地方定居,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而人口的增加又迫使人们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和饲养更多家畜,导致原始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农具的种类增加,石质农具通体磨光,制作得更加精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农田得到进一步整治,修整沟渠等排灌措施,对田里的庄稼加强保护管理(如铲锄杂草,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等)。
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址,都属于这一阶段。
考古学家不但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木、石、骨、蚌质地的农具和数量众多的粮食作物遗存以及畜禽骨骼,更为难得的是发现了农田遗址。
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和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田遗址。
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小块水池状的水田串联而成,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方米,互相间有水口串联,并有水井、水塘、水沟等配套设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日趋成熟。
同时也表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而南方则可能已是连续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
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
如石锄、石镢的普遍使用,石铲更为扁薄宽大,精工磨制,出现了有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石镰的制作也较以前进步,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推广,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着的提高。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畜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着下降。
水井的开凿并被使用到生活和生产上,给定居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
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的人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
二.作物的栽培农业的产生是以粮食作物的栽培为标志。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已经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在5000年前已经种植小麦。
而长江流域的先民则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粟粟是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国北方,一直是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它是从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
何时驯化,目前尚不清楚。
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炭化粟粒、粟壳或谷灰。
其中最早的为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遗址,前者距今8000年左右,后者距今7000多年。
磁山遗址共发现了88个存有粮食的窖穴。
腐朽的粮食均堆积在窖穴的底部,十分疏松,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
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现代粟粒基本相同。
经灰象法鉴定证明是粟。
有些窖穴的底部粮食堆积中发现有完整到陶盂,可能是盛取粮食的容器。
有些窖穴在粮食堆积的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家畜(骨架),可能是存放粮食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放人的。
新郑沙窝李遗址也发现一片面积约o.8—1.5平方米比较密集的粟的碳化颗粒。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
这些粟粒有的是存放在窖穴里,厚达18厘米。
有的是放在陶瓮、陶罐或陶钵中。
其中有的可能是作为种子而保存的,也有的是放在坟墓里作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800多年的粟粒,体积达1立方米多。
说明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后,粟也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了。
黍、稷黍稷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稷本是同种作物,农学界一般将圆锥花序较密,主穗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子实黏性者称为黍;将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枝向四面散开,秆上无毛,子实不黏者称为稷。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的碳化黍粒,说明黍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有近8000年,与粟一样古老。
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5500年左右的黍壳。
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里,还发现了堆积达1.8立方米的稷穗,是捆扎成束堆放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作为种子贮藏的,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
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黍稷遗存。
它们和粟一样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较晚,目前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麦的遗存,其中最早的是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和大麦的碳化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