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摩擦力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判断不同情况中的摩擦力方向。

(2)会运用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能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滑动摩擦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2)通过生活常见的事例知道摩擦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2)增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教学重点】1、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会自主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2、验证“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设计和创新过程3、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教学资源】两本叠在一起的书、铁架台若干、弹簧测力计若干、木块若干、砂纸若干、钩码若干、导学案若干、自行车一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请两位学生上台帮忙将两本叠在一起的物理书分开。

2、请这两位同学再将一页页叠在一起的物理书分开。

3、板书课题:摩擦力。

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回顾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条件。

1、引出摩擦力一课。

2、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回忆原有知识为体验“相对运动”做准备。

摩擦力的方向1、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拖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再一次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手掌放在纸面上,保持不动。

用另一只手拖动纸运动。

3、提问:这两次是否都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4、提问:第二次实验手以桌面为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和以纸为参照物的运动状态。

5、提问:为什么第二次实验中手相对桌面静止仍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6、两次感受相结合,说明“相对运动”是以接触面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7、总结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1)判断接触面(2)以接触面为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方向(3)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1、观察、感受。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0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0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0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知道一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一块木板,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放大镜、砂纸、线绳、VCD光盘、橡皮泥、水槽。

2、小组:每组记录纸1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1、老师借学生两本科学书,相互一页一页交叉2、你们能把这两本科学书分开吗?3、请学生上来试试4、为什么会拉不开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学生说说道理-引出课题(摩擦力))5、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点摩擦力吗?学生尝试(用手、书本、笔盒、脚、身体:用手擦桌子、脸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观察中,你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主要讲摩擦力发生的条件: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一个物体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且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能产生热等)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演示:一块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试验后再定)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块物体先滑下来?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来时,问:这时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有)继续抬高,观察哪样先滑下来。

4、为什么它们滑下来有快慢说明什么?学生说出理由(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有大小)你们认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看法:(如: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物体的轻重、运动速度速度、用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5、谁能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学生提出建议:实验)三、实验验证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每组选择一个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成立。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公式计算与易错知识点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公式计算与易错知识点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公式计算与易错知识点行驶的汽车,刹车后为什么能很快停下了?这是因为,汽车在刹车时,刹车片有一个阻碍车轮旋转的力,这个力是摩擦力。

关于初中物理的摩擦力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❶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❷接触面粗糙;❸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方向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怎样正确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呢?只需四步即可。

①明确摩擦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选择施力物体为参照物;③判断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④用“相反”确定摩擦力的方向。

判断摩擦力方向时,要正确判断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人走路时,摩擦力是产生于脚(鞋)和地面之间,不是人和地面之间。

人相对于地面向前运动,但是摩擦力方向并不是向后。

注意:摩擦力方向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而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大小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着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二力平衡(下一章中将重点讲述)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即F=f。

⑵静摩擦力的大小:根据平衡力知识判断当你爬杆到某处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即f=G。

如果是匀速向上爬或匀速下滑的时候,摩擦力和重力大小还相等吗?无论是静止、匀速上爬,还是匀速下滑,均属于平衡状态。

所以,摩擦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初中物理易错知识整理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初三物理复习: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1. 引言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在物理学中,平衡力与摩擦力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本文将对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2. 平衡力的概念和特点平衡力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力。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包括:(1)大小:平衡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非平衡力的大小。

(2)方向:平衡力的方向与物体受到的非平衡力的方向相反。

3. 平衡力的示意图平衡力常用于物体受力分析中,可以通过示意图进行表示。

在示意图中,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平衡力的作用,我们以均匀悬挂的物体为例进行解析。

4. 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相互之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根据产生摩擦力的物体性质不同,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前处于静止状态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受力的情况有关。

为了使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的大小从零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将转变为动摩擦力。

6. 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小于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且与物体受力的情况有关。

一般而言,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力越小。

7. 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平衡力和摩擦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摩擦力可以影响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静摩擦力可以抵消其他非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

一旦物体开始加速运动或处于匀速运动状态时,动摩擦力的作用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8. 平衡力与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平衡力与摩擦力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探讨,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九年级物理各章主要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各章主要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各章主要知识点第一章:力、摩擦力与压力1. 力的概念与特点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变化或者方向改变的原因。

力的特点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受力物体的变形或者速度的改变来计算。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

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下的接触面之间的阻碍力。

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垂直作用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压力=力÷面积。

第二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位置有关。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指出物体净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

公式为:净功=动能的变化量。

3. 势能转化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进而改变物体的势能。

例如,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可以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的机械能守恒。

即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三章:简单机械与杠杆原理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用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增大或减小力臂的装置。

包括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2.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指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矩的和为零。

力矩=力×力臂。

3. 手摇钻原理手摇钻利用二类杠杆原理,通过手动转动杆柄产生的力,传递到钻头上,从而使钻头产生旋转。

第四章:流体力学与浮力1. 压强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2. 海伦定律海伦定律描述了液体中的压力传递。

它指出,液体中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与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3. 飞机升力与浮力飞机升力和物体的浮力都是由于流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分布而产生的。

升力使得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浮力使得物体能够浮在液体表面。

4. 流体的黏性和黏滞阻力流体的黏性指流体的内部阻力,黏滞阻力是流体流动时摩擦产生的阻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 科学探究:摩擦力 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  科学探究:摩擦力 PPT课件
试验条件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弹簧测力计示 数F/N
一个木块
(a)
较光滑木板 较粗糙木板
一个木块
(b)
一个木块
(c)
桌面
(d)
一个木块加 桌面 重物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 3、滚动变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 3、滑动变为滚动; 4、使摩擦脱离接触面(如:加润滑油、 形成气垫等)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学习目标:
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知识回顾:
1.力是什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产生力的条件是什么? 两个物体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F
F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 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 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与 那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图a 图bຫໍສະໝຸດ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 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 糙,摩擦力越大
图c 图d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 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数据记录表格
摩擦力
减小摩擦力 增大摩擦力
作业练习:
1.用物理知识来说明:缝衣时缝 衣针头做得很尖是为了_____ , 手指上套着顶针是为了______. 2.球鞋的底部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这是为了: A.减少压强 B.增大摩擦 C.减少摩擦 D.增大压力
下雨天,汽车不易刹住
摩擦力的分类:

初中摩擦力公式

初中摩擦力公式

初中摩擦力公式
f=uFN(公式中,f为滑动摩擦力,FN为正压力,u为滑动摩擦系数)。

若为静摩擦力,则根据受力分析而决定如何计算;若为滚动摩擦力,初中阶段不做计算和研究,只要知道“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摩擦力”就可以了。

摩擦力简介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固体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原因有两个:固体表面原子、分子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化学键重组的能量需求,胶力)和它们之间的表面粗糙所造成的互相之间卡住的阻力。

一个相对于一个流体运动的物体受到阻力。

这个阻力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

在层流的情况下这个阻力与它的速度成比例,在紊流中这个阻力与它的速度的平方成比例。

有时一个物体同时受到阻力和摩擦力,比如一辆汽车在运动时既受到空气的阻力也受到其轮胎的滚动摩擦。

(摩擦力有时能使物体运动,与阻力不同。

)。

微专题(运动和力)摩擦力—(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运动和力)摩擦力—(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8-3 摩擦力知识· 解读一,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地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地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地力.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二,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地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地方向相反.3.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地静摩擦力F在0与F max之间,即0<F≤F max.(1)范围:0<F≤F max.(2)计算:物体处于匀速或静止时,由二力平衡款件求解.(3)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4.产生款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即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地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地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地相对运动地方向相反.3.大小:滑动摩擦力地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公式:F=μF N,μ为动摩擦因数,它地数值跟相互接触地两个物体地材料和接触面地情况相关.(也可以由二力平衡来求解)(1)F N是两个相接触地物体间地压力,它不一定等于重力,F N地大小可以与重力G大小相等,也可以不等.(2)动摩擦因数μ地大小由接触面地材料和接触面地粗糙程度决定,与F N无关.(3)滑动摩擦力地大小与接触面地面积无关,与物体间相对运动速度地大小无关.4.产生款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即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典例· 解读例1,相关静摩擦力地表述,正确地是( )A .两个相对静止地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地作用B .受静摩擦力作用地物体一定是静止地C .在物体间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地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D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例2,(多选)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地木块靠在竖直粗糙地墙壁上,且受到水平力F 地作用,下面表述正确地是( )A .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地静摩擦力大小等于mg ,方向竖直向上B .若木块静止,当F 增大时,木块受到地静摩擦力随之增大C .若木块静止,当F 增大时,最大静摩擦力随之增大D .若开始时木块静止,当撤去F ,木块沿墙壁下滑时,木块不受摩擦力作用例3,下面相关滑动摩擦力地表述中,正确地是( )A .有压力一定有滑动摩擦力B .有滑动摩擦力一定有压力C .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地运动方向相反D .只有运动物体才受滑动摩擦力【结果】C .【思路】当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可能产生静摩擦力,A 错。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 摩擦力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二、摩擦力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成正比。

接触面的材质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的分类①滑动摩擦力:两物体间因发生相对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力:两个物体表面发生滚动产生的摩擦力。

③静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四. 理解摩擦力①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但是摩擦力的方向并不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而是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无关。

五、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可以阻止物体滑动,如刹车、防滑垫等。

摩擦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如行走、书写等。

六、计算摩擦力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Ff≤μsN实际静摩擦力:Ff=μsN滑动摩擦力:Ff=μdN其中:Ff:摩擦力(N)μs:静摩擦系数μd:滑动摩擦系数N:压力(N)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的材质:接触面的材质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接触面上有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小于静摩擦力。

八、摩擦力练习题1.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求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多少?2.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推力为50N,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少?3.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放在倾斜的桌面上,与桌面倾斜角为30°,求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少?答案1.100N2.50N3.50N知识点2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1. 增大有意的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3节《摩擦力》。

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作用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小车、测力计、粗糙程度不同的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 实践情景引入:摩擦力演示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6.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主要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力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专题三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专题三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专题三摩擦力中考标高: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2、掌握改变摩擦力的方法,静摩擦力: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拔河类型。

b3、动摩擦力结合静摩擦力:水平匀速运动,物体叠加,传送带。

b课时安排:2课时一、知识储备复习:1、两个相互垂直挨着放在书架上的书之间摩擦;两个摞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的书之间摩擦,如果推动下面的书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两本书之间摩擦。

2、摩擦力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草地上向右滚动的足球的摩擦力方向为,沿斜面向下滚动的足球摩擦力方向为,再在斜坡上的同学脚底受到的摩擦方向为。

3、生活中常见的摩擦有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骑自行车时,前轮与地面的摩擦为摩擦,摩擦力的方向与车前进的方向,后轮与地面的摩擦为摩擦,摩擦力的方向与车前进的方向。

4、摩擦力作用在_______________,因此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在探究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沿______方向拉动木块做____________,目的是使拉力和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__________.这种间接测量摩擦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叫________,此实验中还利用到另外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叫____________。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大小_________,与拉动的速度,与拉动的距离。

5、增大摩擦力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卫生间里都是用带有凹凸花纹的地板砖,是利用方法来摩擦力;拔河的取胜取决于的摩擦(“手与绳子”“脚与地面”),双方都尽量选体重大的人来参加,是利用方法来摩擦力。

人教版九年级《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力和机械三、摩擦力一、课标要求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明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并掌握减小和增大摩擦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摩擦力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力之一,在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经常出现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因此,摩擦力的知识是一重点。

2、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初三级学生。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摩擦力的产生,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摩擦的利与弊。

这些知识都不难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教学手段分析本节摩擦力的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采用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以帮带教,充分发挥小助手和小组合作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合作,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的好方法。

充分体现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上的媒体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借助一定的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实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教具运用: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通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将主要知识点和讲学练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实验结论及练习结果直接在屏幕上投影,通过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流程图{一}导入新课播放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比赛录像片段,从录像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

问题:世界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二}进行新课(一)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摩擦力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摩擦力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摩擦力9篇摩擦力 1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六、教学程序:㈠引入新课: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

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1、摩擦力的概念:(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第十三章§3 《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掌握方面: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静摩擦是否与重力有关?能力培养方面: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和乒乓球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学生:探究摩擦力改进仪器一套(上附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最大静摩擦力指示条)、一个摩擦块、一块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块长布条、四个钩码。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一: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间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二:静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大小:静摩擦力f 随F 的
增大而增大,并且有f=F 当物体M 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叫做
最大静摩擦力(Fmax)。

F m ax三:滑动摩擦力
此时,物块M 静止在桌面上
物块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M 如果向吊筐里加上砝码后,物块M 能运动起来。

九年级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九年级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九年级物理公式大全总结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物理公式。

下面是九年级物理公式大全的总结。

1.速度公式:速度(v)= 距离(s)/ 时间(t)2.加速度公式:加速度(a)= 速度变化量(Δv)/ 时间(t)3.力公式:力(F)= 质量(m)×加速度(a)4.力的分解公式:对于一个斜面上的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力为:Fh = F × sinθ垂直斜面方向的力为:Fv = F × cosθ5.摩擦力公式:静摩擦力(Ff)≤ 静摩擦系数(μ静) ×普通反作用力(Fn)动摩擦力(Ff) = 动摩擦系数(μ动) ×普通反作用力(Fn)6.力矩的计算:力矩(M)= 力(F) ×力臂(r)力臂(r)= 线与力的垂直距离7.机械功公式:功(W)= 力(F) ×位移(s)× cosθ8.重力公式:重力(Fg)= 质量(m) ×重力加速度(g)9.密度公式:密度(ρ)= 质量(m)/ 体积(V)10.压强公式:压强(P)= 力(F)/ 面积(A)11.功率公式:功率(P)= 功(W)/ 时间(t)12.电流公式:电流(I)= 电荷(Q)/ 时间(t)13.电压公式:电压(V)= 功(W)/ 电荷(Q)14.电阻公式:电阻(R)= 电压(V)/ 电流(I)以上是常见的九年级物理公式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并灵活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物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物理公式,这些公式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物理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
㈠教学目的
⒈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⒉会用公式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与什么条件有关.
⒊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⒋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们压力成正比.
⒌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具体现象和实验中进行比较归纳;在研究摩擦力大小时,运用控制变量方法;在判断静摩擦力方向时,运用实验和假设方法.)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拔
⒈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大小和判断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⒉本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二力平衡中静摩擦力大小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容易判断的静摩擦力方向.可演示《毛刷显示静摩擦力方向》实验
⒊为更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教学中可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方法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⒋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⑴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⑵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⑶两个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⒌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它有一个范围(0-最大静摩擦力f m-).最大静摩擦力是个定值,有时可近似认为等于在接触面上出现的滑动摩擦力.
㈢教具
长木板(一端固定滑轮),细线,轻质托盘,摩擦块几个,其中有一块的一面贴有橡皮.弹簧秤.
㈣教学过程
⒈实验引入
【演示1】摩擦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观察现象:摩擦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是越来越慢直至静止.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因为它受到摩擦力.
【演示2】水平面上的摩擦块,用一弹簧秤沿水平方向拉(用力要较小),未拉动.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因为它也受到摩擦力.
置疑设问:上面两个演示中的摩擦块都受摩擦力作用,它们各自所受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本节课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引入课题。

⒉新课
⑴滑动摩擦力
【演示3】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并将纸条拉出.
学生归纳演示1和演示3两种现象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从而得出:①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下面师生共同分析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方向.并画出示意图.
②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设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呢?下面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演示4】
1)控制摩擦块正压力(重力)不变,侧面或底面与木板接触时,托盘内重物也不变,摩擦块仍在木
板表面匀速滑动的演示.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2)上述演示若用摩擦块的橡皮面与木板接触时,则静止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性质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用动摩擦因数表示。

学生阅读教材:p9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3)将两个摩擦块垒在一块时托盘内重物变为原来两倍才能使摩擦块在木板表面匀速滑动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F=μF N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

⑵静摩擦力
【演示5】一纸条夹在书中,用力向外拉(用力较小),未拉动.
【演示6】摩擦块静止在斜面上.
归纳实验2和实验5:两实验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析归纳出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得出结论①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静止时,如果有相对运动趋势,这是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大小:
【演示7】同【演示4】盘中砝码质量要小,质量分别是50g,100g时摩擦块都没动,质量150g时才开始滑动。

提问:以上各种情况中的静摩擦力多大?根据什么?静摩擦力大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中,由平衡条件判断各静摩擦力大小,并指出静摩擦力大小不确定,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f≤f m
③静摩擦力方向:在上述实验中,根据二力平衡,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演示8】演示验证:毛刷放在水平面上,再压一重物,用力拉毛刷,毛刷虽静止,但刷毛弯曲,它可表明静摩擦力方向.
④举例说明静摩擦力的应用:人走路,线织布,皮带传送货物,手拿物体。

⒋巩固练习
⑴总结摩擦力产生条件.
⑵马拉雪橇在水平雪地上前进,若马对雪橇拉力突然增大,雪橇所受滑动摩擦力如何变化?
⑶手压黑板擦静止在黑板上,黑板擦受摩擦力否?松手后黑板擦向下滑动,又受多大摩擦力?
⒌布置作业
⑴阅读P8—P11课本知识.(包括流体的阻力)
⑵思考练习三第①题.
⑶做练习三②③④题.
〖教案设计须知〗
㈠按认识论原理,将教学过程按逻辑发展分成四个基本阶段:
Ⅰ感性阶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着眼发展学生观察、实验等能力.
Ⅱ理性阶段: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着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Ⅲ巩固阶段:进一步完善知识,着眼发展学生记忆能力.
Ⅳ应用阶段:形成技能技巧,着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㈡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特点,教学过程可分三阶段:
Ⅰ引入课题提供感知,包括复习旧课,提供最佳感知材料,观察、实验等环节.
Ⅱ形成概念,包括发展感知,理性加工,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定义讨论等环节.
Ⅲ应用巩固,包括掌握尺度,反复应用,逐步深化,归纳小结等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