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对立的一面:

三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管 理方法以及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的创新 无一不是基于三性的协调而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 三性原则在不同的银行机构中有着不同 的体现形式。
8
基本职能
支付中介 信用中介 信用创造 金融服务
9
五种指导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表外管理理论 营销管理理论
12
信用媒介论
信用媒介论又称自然主义信用理论,创始于18 世纪,盛行于19世纪前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及现代的李芙、狄尔 等人。 信用媒介论认为:


信用是将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媒介, 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信用可以节约流通 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银行创造信用是有限度的。银行通过贴现和放款, 只起着将死资财转化为活资财的作用,货币在商品 交换中只不过起媒介作用,银行通过信用方式以纸 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也只能起着媒介工具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政府发行大量 公债为战争募集军费,政府债券数量猛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战后恢复需要巨 额资金,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 建设资金。 为配合政府行为和协助政府解决资金难题,同 时也由于政府债券具有容易变现的特征,这一 时期的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
20
6
三性原则的对立统一
统一的一面: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 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 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 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 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 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 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
15
流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 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 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 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经历了一个由 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的过程,即 由商业贷款管理发展到资产可转换性管 理,再到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管理。
16
商业贷款理论:观点
商业贷款管理以信用媒介论为指导思想, 认为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 银行放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 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强,客户动用的可 能性大,为了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 贷款随着商品的购销而增减,并随着产 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13
信用创造论
信用创造论始于18 世纪,发展于19世纪、20世 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 劳、亨利· 桑顿等人。 信用创造论认为:


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通过信用量的增加与 扩展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商业,使国民经济具有 更大的活力。 银行是信用的创造者,因而也是资本的创造者;银行 所能创造的资本决定于它的存款准备率。
18
商业贷款理论:缺陷
随着信用经济普遍发展,国民收入逐渐 增加,公众手中流动资产不断增多,银 行存款数额十分庞大,并且定期存款的 比例不断提高,这时贷款如果还局限于 自偿性的短期贷款,资金势必呆滞,不 仅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追逐最大利润的目 的,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社会对中、长 期贷款的需要。
19
可转换理论:背景
可转换理论:观点
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是由资产的可转让程度决定 的,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办法是持有那些易 于在市场上随时变现的资产,特别是短期国库 券。这些资产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流 动性极高。 资产可转换性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 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 证券能随时出售并转换为现金,银行就可以将 资金的一部分投入具备二级市场条件的证券, 贷款不一定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
17
商业贷款理论:积极作用
在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商业银 行只能向工商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于 生产和流通,不能用于购买证券、消费贷款和 长期投资。 在金融制度不健全、没有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 公司作为“最后贷款人”或破产清偿者的情况 下,对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与促进金融事业的 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
未能实现的后果:

实现的主要办法:

安全性
减少资产损失、保证资金安全; 实现的主要办法:



贷前:加强信用分析和项目评估,选好贷款对 象; 贷中:严格贷款审批、采用合适的信用结构; 贷后:债权保障
5
盈利性
是商业银行企业属性的根本体现。 实现的主要办法:

开源:收入结构调整 节流:费用结构调整
10
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或真实票据主义; 可转换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11
背景
19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固定 和狭窄(大多数是靠吸收活期存款),工商企业 资金需求也比较单一,加之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 的限制,以及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和信用调 节论等银行信用理论的影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着眼于银行资产 的管理,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 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其中资产流 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序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商业银行管理,就是运用五种基本管理 思想、合理协调三性原则,以实现其四 项基本职能的过程。
1
主要内容
三性原则 四项职能 五种指导理论
2
三性原则
流动性; 安全性; 盈利性;
3
流动性
必要性:

存款流动性:随时应付客户提存; 贷款流动性:满足贷款需求 存款流动性:技术性破产; 贷款流动性:丧失客户 存款流动性:合理的负债结构、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贷款流动性:适量的现金资产和合理的二级储备、资 产负债的匹配
14
信用调节论
信用调节论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现 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凯恩斯、汉森、 萨缪尔森。 信用调节论认为:


经济周期的变动,是由于信用的扩张或收缩造成的, 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受制于现金余额的变动;因此, 控制经济周期的方法,在于短期利率。 货币当局或财政当局可以通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 (需求调节政策)以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信用 总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周期的目的。因此,银行 信用量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中间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