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血液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与血液保护

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与输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做好血液保护,可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防止输血传播疾病及其它并发症。现今认为输血与麻醉关系很大,2/3的血是经麻醉科医师之手输给病人,因此,麻醉科医师应站在血液保护的第一线[1]。

1 转变旧的输血观念近10年来人们对输血的关注与日俱增,血液供应的安全性也明显改

善,但要完全消除血内病毒是不可能的[2]。输血或成分输血的危险可分为感染、输血反应和免疫抑制三类。随着献血员的严格筛选,输血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生率已降

至-1:500,000,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发生率也分别降至-1:63,000和

-1:103,000。输血溶血反应导致死亡的发生率降至1:500,000。近年来输血导致免疫

抑制和癌症复发,已引起人们重视。据报道,我国HBV感染人数已占总人口的9%。90%的

丙型肝炎(HCVH)是由输血传染的,发生率高达10%~20%。在某些人群中HCV携带者达70%。丙肝的治愈率只有20%,半数将转为慢性,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献血员中有15%不易发现HCV。当今我国又面临艾滋病(HIV)传播的危险,感染HIV者估计已超过50万人,HIV患者已

超过1万例。我国的用血量为800吨,其中外科用血占600吨。据健康报1996年报道,如

果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我国临床总用血量可减少将近一半,即不必要输血占50%。因此,有必要转变旧的输血观念,防止输“人情血”、“保险血”或把血液当成“补品”,提高全民输血风险意识,关键在血液保护。实际上输血是一种类似器官移植的危险干预。

2 重新制定输血指征199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ASA成分输血指南(表1),提出病人“贫血”允许的范围。其中对冠心病和肺疾患病人的输血指征应适当放宽。

加拿大Hebert[3]等将838例ICU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18例为限制输血组,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Hb)<7.0 g/dl,输血后使Hb达到7.0~9.0g/dl;Ⅱ组为随意输血组,输血指征为Hb<10.0 g/dl,输血后使Hb维持10.0~12.0g/dl。结果:Ⅰ组住院死亡率比Ⅱ组降低(22.2%:28.1%,P=0.05),其中低危病人和小于55岁者,Ⅰ组死亡率比Ⅱ组更低(8.7%:16.1%,P=0.03和5.7%:13.0%,P=0.02)。Ⅰ组减少输血量54%,且有33%病人未输红细胞,心肌梗塞和肺水肿并发症明显减少,病毒传播和免疫抑制反应等相关危险也相应减少。但心脏病病人的死亡率两组没有差异(20.5%:22.9%,P=0.69)。提示低危和年龄小于55岁病人限制输血量的疗效比随意输血可能更好,但对心脏病、肺气肿、脑血管病、创伤、老年人及其它重危

病人,输血指征需放宽至Hb<10.0 g/dl。过去认为输血可增加病人氧运输(DO2)和心脏指

数(CI),提高存活率,主张对重危病人应提高Hb到10.0~12.0 g/dl。但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超正常值的DO2和CI不能改善存活,不是单一的救治指征,不能盲目用输血提高DO2和CI[4]。

为此作者对ICU病人的输血提出四点建议:①慎重对待重危病人的输血;②ICU的输血指征

可分为两类:低危病人Hb维持在7.0~9.0 g/dl为宜,高危病人最好维持在10.0~12.0 g/dl;

③应根据血压、血气、末梢温度及尿量综合评估DO2和CI,加强其它循环支持,不要单靠输血;④重视输血的效能—危险和效能—价格比,全面推广较保守的输血指征。

3 提高麻醉质量、降低应激反应麻醉对血液保护的主要手段在施行控制性降压,维持足够

的深度麻醉以及适当辅用安定类药、α阻滞药、血管扩张药或β1阻滞药,可减少30%失血量[5]。要防止浅麻醉诱发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提高麻醉质量以降低应激反应。早在100年前已证明,防止向心手术刺激,可产生血流动力学、代谢、营养和凝血的良性改变。与全麻相比,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肌松、阻断向心手术刺激和控制性降压等多种优点。因此可减少术中失血和输血。硬膜外麻醉结合“浅”全麻的结果可比单纯全麻更完善。硬膜外阻滞用于术后镇痛,防止术后疼痛性高血压,不仅减少出血和渗血,且能阻滞交感神经的传入,降低应激反应。因此,外周移植血管损坏、深部静脉栓塞及冠脉缺血的发生率都远比单纯全麻低。注意保温有利于防止术中和术后渗血增加,体外循环手术中在非手术区用电热毯加温,快速和持续复温,均有利于血小板功能的保护,防止外周阻力升高和寒战等应激反应。

4 麻醉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家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自家输血的方法相对较简单,

在麻醉诱导后放出病人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液(1:3)或等容量胶体液,使病人处于血液稀释状态,手术中所失的血是“贫血”血,术终再将放出的新鲜血全部输回。这样不仅可节约同种输血15~40%,还可改善组织灌注及防止血栓形成。放血总量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V=EBV×Hcto-Hctf/Hctav,V=放血量,EBV=估计血容量,Hcto=放血前的血红细胞压积(Hct),Hctf=放血后的Hct,Hctav=Hcto+Hctf/2。稀释的原则是使Hct达到25%~30%。术中Hct靶值定在25%为安全界限。应用ANH血液保护技术可使同种输血率从90%降至20%[6],适用于失血量在400~600 ml以上的手术,如心血管手术、脊柱手术、膀胱全切术及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等。ANH的相对禁忌证包括:低血容量、贫血(血红蛋白<10 g/dl)、凝血异常、充血性心衰或近期心肌梗塞、严重肺疾患、微血管病及妊娠等。冠心病除病人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射血分数小于45%和左室舒张末压大于2.67kPa者外,不是ANH的绝对禁忌证。

5 体外转流开始前放血ANH在体外转流开始前从右房或上下腔插管引流肝素血500~1000

ml储存于血袋,同时经主动脉管输入等量林格液。经观察转流中血清乳酸盐水平正常,SvO2大于60%,提示周围组织DO2正常,允许血液稀释至Hct 20%。在主动脉拔管及肝素中和后,将放出的血液回输,Hct一般可升至27%[7]。本法方便、安全,一旦因放血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立即开始转机;可使CPB中和后丢失的Hb量减少,且放出的自体血未与CPB管道表面接触,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未被激活,回输后可提供较好的止血条件。

6 术中血液回收控制性降压和术中血液回收是血液保护最重要的两大手段,比麻醉后放血和术前自身储血更有效。手术野的失血大都可以被吸回并利用,目前有两种回收方法。

6.1 简单回收方法将血液收集到含枸橼酸盐或肝素抗凝的容器,再通过微孔滤器输回。本法回收血液的质量和数量均有一定的限制,血中含相当高的游离Hb及补体激活物,虽未见临床危害,但这种回收方法最好限制在失血量2L以内者。

6.2 “洗血球机”法术中用洗血球机(cell saver)将术野的失血全部吸回(从切皮到缝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