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谐振电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散越少。Q 的这个意义适用于一切谐振系统(机械的、电磁的、光学的等等)。
微波谐振腔和光学谐振腔中的 Q 值都指这个意义。
(2)在谐振时,VR = Vi ,而电感上和电容上的电压达到信号源电压的 Q 倍, 故串联谐振电路又称为电压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的这个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测 量电抗元件 Q 值的方法,最常见的一种测 Q 值的仪器是 Q 表。
I max
=
Vi R
,相位差 ϕi
=
0 ,整个电路呈阻性,这个现象即
为谐振现象。发生谐振时的频率ν0 即为谐振频率,此时 的角频率ω0 即为谐振角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ω= ω=0
1, LC
ν0=
ω0 2π
=
2π
1 LC
(4)
图 2 RLC 串联谐振电路中 Z、I、ϕi 随ω 的变化曲线
谐振时,通常用品质因数 Q 来反映谐振电路的固有性质,
(t)
(7)
其= 中 i(t)
I0 cosω= t, uc (t)
I0 cos(ωt − π )
ωC
2
则
= Ws
1 2
I02
(
L
cos2
ωt
+ຫໍສະໝຸດ Baidu
1 ω 2C
sin
2
ωt
)
(8)
所以谐振时
= Ws 12= I02L LI 2
(9)
Q=2π WS
(10)
WR
结论:
(1) Q 值越大,谐振电路储能的效率越高,储存相同能量需要付出的能量
(5)测量 ϕi
ν
曲线。用双踪测量法(或李萨如图形法)测量
RLC
串联电路
的总电流与输入端电压的位相差ϕi 随频率ν 的变化情况,并作ϕi ν 曲线,分析
得到的结果。
2. 观测 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1) 按照图 6 所示连接线路。为了观测回路总电流 i(t) ,在电路中串联一个
电阻 R′ ,其压降为VR′ (t) 。设信号源电压
(3)测量 I pp ~ ν 曲线以及 Q 值
在示波器上先观测Vi 、VR 二波形。改变Vi 的频率ν (3000Hz ∼ 7000Hz),
先定性观察VR 的变化,再定量测量VRpp (另外包括Vipp )随ν 的变化(平均每隔 200Hz 取一个频率测量点)。谐振频率ν 0 点处的振幅VRppmax 和Vipp ,最好特别关注
(Q 1)
(11)
(4)在 RLC 电路的暂态过程实验中我们得到,当电阻 R 较小时电路处于阻
尼振荡状态,振幅按照 e−t/t (t = 2L / R) 的规律衰减的。振幅衰减的时间常数τ 代
3 / 12
表振幅衰减到初始值1/ e 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值可用 Q 来表示。由公式(5)可
得:=τ 2= Q QT ω0 π
测量一下。注意,为了较准确地测出谐振频率ν 0 及幅频曲线,应根据VRpp 的变化
规律来选取频率间隔测量点,在ν 0 附近应多选几个点,测得密些,而在远离ν 0 处 则可测得稀疏些。
再改变频率调回到谐振状态下,将电容、电感上的电压信号接到示波器的 Y 输入端,分别测量谐振时VCpp 和VLpp 的值。另外电阻 R 二端的电压VRpp ,输入端
其中T 是振荡周期,表明 Q 值越大,振幅衰 减得越慢。
可用上述原理粗略地测量 Q 值。用示波器把
RLC 电路的阻尼振荡曲线显示在荧光屏上,Q 值
的大小即可从各次振荡振幅值之比看出。
图 3 RLC 并联谐振电路
2.RLC 并联谐振电路 RLC 并联谐振电路如图 3 所示。这种电路也具有谐振的特性,但与 RLC 串 联电路有较大的差别。电路各参数与角频率 ω 的 关系如下: 电路总阻抗
实验原理
在由电容和电感组成的 LC 电路中,若给电容器充电,就可在电路中产生简 谐形式的自由电振荡。若电路中存在一定的回路电阻 R,则回路电流的振荡为振 幅逐步衰减的阻尼振荡。此时若在电路中接入一交变信号源,不断地给电路补给 能量,使振荡得以持续进行,形成受迫振动,则回路中将出现一种新的现象—— 交流谐振现象。电路的特性也因串联或并联的形式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结果。 本实验就是研究 RLC 串、并联谐振电路的不同特性。
交流谐振电路特性研究
由电感、电容组成的电路,通过交流电时,即可产生简谐形式的自由电振荡。 由于回路中总存在一定的电阻,因此这种振荡会逐步衰减,形成阻尼振荡。若人 为地给电路补充能量,使振荡能持续进行,则可从示波器上观察到回路电流随频 率变化,并由此作出谐振曲线,计算回路的品质因数。
待研究的问题
1. 研究 RLC 串、并联电路的交流谐振现象 2. 测量回路电流的幅频、相频曲线 3. 学习并掌握电路品质因数 Q 的测量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3) Q 值决定了谐振曲线的尖锐程度,或称之为谐振电路的通频带宽度。
见图 2,当电流 I 从最大值 Imax 下降到
1 2 Imax 时,在谐振曲线上对应有两个频率
ω1 和ω2 ,∆ω = ω1 − ω2 ,即为通频带宽度。显然,∆ω 越小,曲线的峰就越尖锐, 电路的选频性能就越好。
可以证明:
Q = ω0 ∆ω
输出为Vi (t) ,并联部分的压降(也就是输
出电压)为V0 (t) ,将VR′ (t) 和V0 (t) 分别接
到双踪示波器的Y1 、Y2 输入端,注意,两 输入信号仍需共地。电路元件参考值仍可
8 / 12
图 6 RLC 并联谐振电路
取 L = 0.2H , C = 0.005µF , R′ = 5kΩ或10kΩ或15kΩ ,Vipp = 2.0V 。
通频带宽度。并与上述 400Ω结果进行对比。 (5)在 RLC 串联谐振状态下,测量电阻 R、电容 C、电感 L 各自二端的交流电压峰峰
值,以及输入端总电压峰峰值Vipp 。计算并对比六种 Q 值。
(6)测量 RLC 串联电路的相频特性曲线(第二选做内容)
改变信号源频率,在多个不同频率点,使用示波器双踪显示法、或 Lissajous
Vi
(2)
Z
R2 + (ωL − 1 )2
ωC
电流与信号源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图 1 RLC 串联谐振电路
1 / 12
ϕi
=
−
arctan
ωL
−1 ωC
R
(3)
在以上三个式子中,信号源角频率 ω
=
2πν
,容抗
ZC
=
1 ωC
,感抗
ZL
=
ωL 。
ϕi < 0 ,表示电流相位落后于信号源电压相位;ϕi > 0 , 表示电流相位超前。各参数随ω 变化的趋势如图 2 所示。
I I R ω0RC
5 / 12
实验内容概述(必做内容、第一选做内容、第二选做内容、增选内容)
1. 观测并研究 RLC 串联谐振电路特性(必做内容)
(1)在示波器上观察Vi 、VR 二正弦信号波形。
保持Vipp 不变,改变信号频率 f ,观察VR 的峰峰幅值变化,及其与Vi 之间的位
相差变化。
(2)测量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 f0 。
ω 很小时,电路总阻抗 Z →
R2
+
(1 ωC
)2
,ϕi
→
π 2
,
电流的相位超前于信号源电压位相位,整个电路呈容性。
ω 很大时,电路总阻抗 Z →
R2
+
(ω L)2
, ϕi
→
−
π 2
,
电流的相位滞后于信号源电压位相,整个电路呈感性。 当容抗等于感抗时,容抗感抗互相抵消,电路总阻抗 Z = R ,为最小值,而此时回路电流则成为最大值
性。在任一时刻,电阻上的电压VR 都与回路电流 I 成
正比,且两者位相相同,所以可以通过观测 uR 来了
解回路电流 i 的变化情况。
1.观测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图 5 RLC 串联谐振电路
(1)按照图 5 所示连接线路,将交流信号发生
器的输出信号作为 RLC 串联电路的输入信号源(纯正弦),注意保持信号源电压
(2)观察Y1 、Y2 正弦波信号随频率改变的变化,判断是否到达谐振状态。到
误差。 3)在 RLC 串联谐振状态下,分别测量 L、C、R 上电压(以及输入端总电
压)。由
= Q1
ω0 R+
L R= L 、Q2
ω0
(
R
1 +
RL
)= C 、Q3
VV= Li 、Q4
VV= Ci 、Q5
f0 ∆f
、Q6理论 =
R
1 + RL
L C
六种公式分别计算 Q 值,列表并进行比较。
(4)改变电阻 R 的值,取=R 600Ω ,重复复上述(1)(2)(3)步骤。结果 与 400Ω情况进行比较。
1.RLC 串联谐振电路 在常见的 RLC 串联电路中,若接入一个输出电压幅度一定,输出频率ν 连 续可调的正弦交流信号源(图 1),则电路中的许多 参数都将随着信号源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电路总阻抗
Z=
R2 + (ZL − ZC )2 =
R2 + (ωL − 1 )2 ωC
(1)
回路电流
=I V=i
Zmax ≈ Q2R , Imin ≈ Vi /Q2 R
( 15)
当ϕi =0 时,电路呈纯阻性,电路达到谐振状态,此时并联谐振频率为
ω0′ =
1 − ( R)2 = LC L
ω02
−
(
R )2 L
(16)
比较发现, ω0′
< ω0m
< ω0 。一般情况下,
R2 L2
1 LC
, ω0′
≈ ω0m
≈ ω0
Vi 的峰值不变(例如Vipp = 2.0V )。将Vi 和VR 接入双踪示波器的两个 Y 轴输入端。 注意,为了保持观测信号的稳定,两个信号应接在同一公共地端(D 点),电路 各元件的参考值为 R = 400Ω,L = 0.2H,C = 0.005µF,RL = 80Ω。
(2)观察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状态,并记录谐振频率 f0 (至少 3 次)
总电压Vipp 值最好重新测量一下。
7 / 12
对测得的实验数据,作如下分析处理:
1)计算每一个测量点处的电流振幅 I pp (
I pp
=
VRpp R
),作
I pp
ν
关系的散点
图,根据数据点变化规律,作出谐振曲线,由此曲线算出通频带宽度 ∆ν 。
2)由公式(4)计算出ν 0 的理论值,并与测得的ν 0 值进行比较,求出相对
3. 自拟实验步骤,观察和测量 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总电流幅频特性曲线以及相频特性 曲线,并与 RLC 串联谐振的特性曲线进行对比,讨论并分析结果的异同点。(增选内容)
6 / 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电阻箱、电容器、电感、交流信号发生器以及双踪示波器,以及连接导线和 同轴电缆等。
实验要求
用示波器观测 RLC 电路在谐振状态时的一些特
保持Vipp 不变,改变信号源频率 f ,至VR 峰峰值达到极大值,以及VR 和Vi 之
间的位相相同。这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记录谐振时信号源频率 f0串 。
(3)(R=400Ω)测量 RLC 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数据点,作 Ipp ~ f 曲线。分析和测量
通频带宽。
(4)(R=600Ω)测量 RLC 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数据点,作 Ipp ~ f 曲线。分析和测量
Z=
R2 +(ωL)2
(12)
(1− ω2LC)2 +(ωCR)2
总回路电流
I = Vi
(13)
Z
电流与信号源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ϕi
=
arctan
ωC
R
2
+(ω R
L)2
−
ω
L
(14)
同串联电路一样,若固定 L 、C 、R 以及信号
源电压峰值Vip 不变,而只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则
回路中 Z 、I 、ϕi 都将随信号源频率的改变而改变, 变化曲线如图 4 所示。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也可以用品质因数 Q 来描述,Q 值越大,电路的选频性
能越强。谐振时,总回路电流 I 并不大,但 IC 和 IL 则可以很大,他们的相位差 近似为π ,幅度大小近似相等,所以,并联电路在谐振时有一个很大的环形电流, 其大小与 Q 有关
Q = IC ≈ IL = ω0′L = 1
(17)
(李萨如)图形法,测量
RLC
串联电路总电流
I
的位相(
I
=
VR R
,用VR
的位相表示)与输
入端电压Vi 的位相,它们之间的差。
2. 研究 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第一选做内容) (1)观察 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现象
(2)测量 RLC 并联电路的谐振频率 f0并
(3)测量 RLC 并联电路的等效谐振阻抗 Z并 ,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图 4 RLC并联电路中Z、 I、ϕi 随ω 的变化曲线
4 / 12
= 当 ω
ω0m =
1 LC
1+ 2 CR2 L
−
CR2 L
时, Z
达到最大,总回路电流 I
达到极
小值。这特性与串联电路谐振时的情况相反。设 ω0 =
1 和Q = 1
LC
R
L 与串联 C
情况公式一样。当 Q 1 时(即ω0L R ),有
=Q 1= ω= 0L 1 L
(5)
ω0RC R R C
=Q Z=C Z=L V=C VL
(6)
R R VR VR
在交流电的一个周期T 内,电阻元件损耗能量
WR = RI 2T ,其中 I =
1 2
I0
是电流的有效值。
2 / 12
谐振电路中电感电容储存能量为
= Ws
1 2
Li2
(t)
+
1 2
Cu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