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_04食品毒理学实训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36ee4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f.png)
食品毒理学资料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样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转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肯定致死剂量(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所有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浮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食品毒理学实验讲义.
![食品毒理学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7dd81b0d4d8d15abf234e0a.png)
实验一毒物损害的形态表现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掌握毒物的形态损害作用;2. 学会毒物形态损害的表现及如何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二、实验原理有关重金属铜、锌、铬、镉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国内已有许多报道,鱼类早期发育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污染物最为敏感的阶段,用以作为急性毒性试验具有快速、敏感、经济有效等特点,是生物测试保护天然水体的重要方法。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其分布面广而数量大, 个体生长快, 性成熟时间短, 繁殖季节长, 在人工控制饲养条件下可常年繁殖, 选择鲫鱼进行重金属离子毒性实验, 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实验以鲫鱼为研究对象,向其生长环境中加入重金属硫酸铜,观察其形态损伤,希望在形态方面,有利于水体污染的观察。
三、实验试剂、仪器及动物1. 实验动物鲫鱼幼鱼, 购自鱼市场。
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大小基本一致的幼鱼随机分组。
2. 实验试剂CuSO4, 先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00 mg/ L 的母液, 再根据需要稀释成各质量浓度。
3. 实验仪器聚乙烯塑料水族箱,小型鱼类充氧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动物的驯养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
2. 实验动物的分组采用随机实验进行分组,将21只鲫鱼随机分成7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另外六组为实验组。
3. 实验动物的染毒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实验期间不更换实验液,全天充气。
为防止饵料影响,实验期间不喂食。
为确定质量浓度的大致范围, 先作预实验, 估计CuSO4的7个质量浓度值, 在每一个质量浓度的水族箱内放入3 尾鲫鱼, 分别观察24 h、48h、96h, 找出各金属的100% 致死质量浓度和最大耐受质量浓度。
再根据预实验结果设6个质量浓度组及1个对照组, 每一质量浓度放鱼5尾, 在曝露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损伤。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0fdc86a45177232e60a211.png)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篇一:毒理学实验指导《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实验二兔血液红细胞计数实验三四氯化碳对家兔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实验所需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水浴锅、pH计(试纸)、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一次性注射器。
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一、原理、目的药物血浆半(转载自:.iaocaOfaNWen. 小草范文网: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绝大多数药物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恒比消除),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固定的t1/2,不因血浆浓度高低而改变。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浓度并计算t1/2。
水杨酸钠为抗炎药,经肝代谢,在酸性环境中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的络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水杨酸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使学生了解水杨酸钠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并掌握其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是判断毒物蓄积程度的重要参数,对中毒和解毒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试剂、器材及动物离心管、试管、磅秤、玻璃棒、注射器、吸管、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三氯醋酸、水杨酸钠、三氯化铁;兔。
三、方法步骤1、取离心管和试管各5支,分别标为1~5号,备用。
5支离心管各加入10%三氯醋酸7ml。
2、取兔1只,称体重,从耳静脉取血2ml置入1号离心管,用玻璃棒搅拌。
然而自耳静脉注入10水杨酸钠 (剂量为150mg/kg),并立即和60min后两次自另一耳静脉取血2ml,分别注入2、3号离心管中,搅拌。
4、5号离心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和0.02水杨酸钠2ml。
3、取上述5支离心管进行离心 (2 000r/min,5min),准确吸取上清液6ml 放入编号相对应的试管中,分别滴入10三氯化铁12滴(0.6m1)摇匀5min后比色。
4、用721型分光光度计520nm波长比色,以4号管调“0”,读得5号管光密度为,再以1号管调“0”,读得2号管为1,3号管为2,将上述操作归纳为下表: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试管名编号对照立即 60min 空白标准5、计算半衰期① 求k值:k=y/; y=0.02② 求水杨酸钠血浓度:给药后立即血浓度y1=k l;给药后60min血浓度y2=k2 。
食品毒理学:第四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食品毒理学:第四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9b981406960590c69fc37674.png)
8 硫氰酸盐化
➢ 硫氰酸形成是机体内氰化物代谢解毒的过程。
➢ 硫氰酸盐形成反应并不是典型的结合反应,因 为反应中没有结合剂
➢ 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
➢ 代谢解毒 ➢ 代谢活化
➢ 葡糖醛酸结合 ➢ 硫酸结合 ➢ 乙酰化作用 ➢ 甲基化作用 ➢ 硫氰酸盐化 ➢ 磷酸化 ➢ 谷胱甘肽结合
➢ 氨基酸结合
第四节 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 激活、抑制和阻遏
➢ 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在第一相反应中无论发生氧化、 还原或水解反应,最后必须进行结合反应排出体外。
➢ 结合反应首先通过提供极性基团的结合剂或提供能量 ATP而被活化,然后由不同种类的转移酶进行催化,
➢ 将具有极性功能基团的结合剂转移到外源化学物或将 外源化学物转移到结合剂形成结合产物。结合物一般 将随同尿液或胆汁由体内排泄。
2 还原作用
在哺乳动物组织中还原反应活性较低, 但在肠道菌群内还原酶的活性较高。
➢ 硝基和偶氮还原 ➢ 羰基还原 ➢ 二硫化物、硫氧化物还原
3 水解作用
➢ 酯酶——分解酯类结构 ➢ 酰胺酶——酰胺键水解 ➢ 糖苷酶——糖苷水解
第三节 Ⅱ相反应
➢ 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1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 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
➢ 是外源化学物在一系列酶催化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结 合形成硫醚氨酸的反应。
➢ 卤化物,例如烷基卤化物、硝基卤化物、芳基卤化物, 各种酯类化合物如磷酸酯类杀虫剂,苯、萘、苯胺等 芳烃类及芳胺类化合物和环氧化物等。
➢ 催化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酶类主要有谷胱甘肽S-转移 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源化学物与谷胱甘肽 形成的结合物可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诱发突变以及癌 变,例如氯甲烷和二溴乙烷。
1 氧化作用
氧化反应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e979262783e0912a2162ac1.png)
第一章什么是外源化学物?有那些种类?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种类: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药物、食品添加剂、各种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生物毒素。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包括那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是?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 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试验(主要)a体内试验(整体动物)b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2. 限定人体观察3. 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实验、毒理学体外实验)【课件】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摄入途径;人体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过程(毒物在体内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性性质及大小、毒理机制及安全限量、管理和预防措施。
【书上】a外源化学物b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c营养素的过量摄入与不足【课件中】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主要途径:a农药污染b工业三废污染c霉菌污染d兽药残留污染e运输污染f加工污染g事故性污染。
预防措施:a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农产品及食品动物上使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b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c整治环境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d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等使用规范e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储运、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总结资料
![食品毒理学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f2c30402020740be1e9bd3.png)
一、名词解释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经口染毒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常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1.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空隙;2.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所包围。
14、胎盘屏障:胎盘能阻止外源性化学物质向胎仔分布的功能。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
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e746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6.png)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引言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其中实验是评估食品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逐步介绍实验的设计、步骤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为了评估不同食品样品的毒性,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食品类别,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加工食品。
每个类别中,我们选取了两种常见的食品样品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采用小鼠作为模型动物,将食品样品以不同剂量投喂给小鼠,并观察其行为、生理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食品样品,确保其新鲜和无污染。
2.动物选取: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健康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3.实验组设置:将小鼠分为不同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食品样品。
4.实验操作:将食品样品按照设定剂量投喂给小鼠,记录每组小鼠的进食情况。
5.观察记录:观察每组小鼠的行为变化,记录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和症状。
6.体重测量:定期测量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以评估食品样品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7.生理指标测定:定期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标等。
8.组织取样:在实验结束后,取出小鼠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
9.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1.行为观察:根据观察记录,发现有两组小鼠在接受高剂量食品样品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异常行为。
2.体重变化: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慢,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生理指标: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说明可能存在毒性反应。
4.组织病理学: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组织中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等病理学变化。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高剂量的某些食品样品可能对小鼠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增长缓慢等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这些食品样品可能存在毒性。
食品毒理学实验
![食品毒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7d4626469dc5022abea0007.png)
实验一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1. 实验目的和要求*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脸,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和分组等技术。
2. 实验原理做毒理学实验,首先要了解实验动物选择的要求,实验动物分组、实验样品的采集、实验动物处死方法等。
3. 实验仪器设备:小鼠若干,手套15副,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棉签,解剖剪刀10把,感应量为0.1g的天平一台。
4. 实验内容步骚:(一) 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几项:1. 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2. 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3. 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4. 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 颈部要求颈端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 消化道无呕吐、腹泄,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 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动,应放弃该动物。
8. 四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 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鼠,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三) 抓取方法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位,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c841cc1168884868662d653.png)
4. GF
GF:无菌剖腹产,在绝对隔离器中养育。(塑料薄 膜无菌隔离器)
应用: ①在实验动物领域应用; ②在免疫学方面应用:是研究免疫发生机理与生产
高效优质疫苗的最理想动物。 ③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研究微生态学的最理想的动
物模型。 ④肿瘤学研究:是研究致癌机理,防癌、抗癌药物
筛选的理想动物。
级别分类,一般是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背景划分的, 这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际上一般分为四级: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1.3传染病学研究:多种细菌、病毒、寄生 虫病研究。
1.4遗传学研究: 1.5免疫学研究: 1.6老年学研究:小白鼠寿命短,晚期老年病多
开放系统,普通饲养,大批生产,成本低,是最 低级别的实验动物。
CV广泛应用于教学、预试验及一些要求不严的 短期试验,生物制品生产。
严格意义上讲,CV不适合于科学研究。尽管如 此,CV祖先来自于SPF,剖腹产后普通化,即开 放饲养,
CV在饲料配方,饮水,室内温、湿度、光照、 噪声仍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
“种”,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则是应用动物学上的一个基本 分类单位,尤其是畜牧学与实验动物科学, “品种”是人工选育的产物。
实用性 遗传的稳定性 形成品种的条件 同质性 具有一定的数量
“品系”:来源于同一优良品种祖先的 后裔群。
实验动物的级别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e7dd1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6.png)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食品毒理学教案》
![《食品毒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7ce8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6.png)
《食品毒理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食品中毒案例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1.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2.1.2 食品毒物的分类2.1.3 食品中毒的类型及特点2.2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2.2.1 毒物代谢动力学2.2.2 毒理学实验方法2.2.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3 常见食品中毒案例分析2.3.1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2.3.2 化学性食物中毒2.3.3 动植物性食物中毒2.4 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2.4.1 食品安全标准的含义与作用2.4.2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2.4.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采用PPT课件,系统讲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食品中毒案例及食品安全标准。
3.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食品中毒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
4.2 考核比重课堂表现占30%,课后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40%。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4课时,案例分析4课时,小组讨论4课时。
5.2 教学进度第1-8周: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常见食品中毒案例第9-12周: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六、常见食品中毒案例分析(续)6.1 化学性食品中毒6.1.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6.1.2 化学性食品中毒的特点及危害6.1.3 典型化学性食品中毒案例分析6.2 动植物性食品中毒6.2.1 动物性食品中毒的原因及类型6.2.2 植物性食品中毒的原因及类型6.2.3 典型动植物性食品中毒案例分析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7.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及重要性7.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7.1.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实例7.2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7.2.1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目标7.2.2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7.2.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八、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8.1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概述8.1.1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8.1.2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简介8.1.3 食品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8.2 食品安全标准8.2.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8.2.2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程序8.2.3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九、食品安全检测技术9.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概述9.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作用与意义9.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9.1.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2 常见食品安全检测方法9.2.1 微生物检测方法9.2.2 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9.2.3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十、食品安全与健康10.1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0.1.1 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0.1.2 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关系10.1.3 食品安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0.2 食品安全保障措施10.2.1 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策略10.2.2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10.2.3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10.3 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与挑战10.3.1 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2 食品安全发展趋势10.3.3 我国食品安全未来的发展方向十一、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11.1 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11.1.1 食品安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1.1.2 可持续发展对食品安全的保障11.1.3 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实践11.2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11.2.1 农业生产方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11.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供应链的关系十二、食品供应链管理12.1 食品供应链概述12.1.1 食品供应链的定义与结构12.1.2 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12.1.3 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2.2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12.2.1 食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环节12.2.2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策略12.2.3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案例分析十三、食品认证与追溯13.1 食品认证制度13.1.1 食品认证的定义与作用13.1.2 食品认证类别与标准13.1.3 食品认证的申请与审查流程13.2 食品追溯体系13.2.1 食品追溯体系的构成与作用13.2.2 食品追溯技术的应用13.2.3 食品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十四、全球食品安全治理14.1 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概述14.1.1 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挑战14.1.2 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机构与机制14.1.3 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趋势与展望14.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14.2.1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14.2.2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4.2.3 我国参与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策略与实践十五、食品毒理学实验技能15.1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15.1.1 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1.2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与注意事项15.1.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5.2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15.2.1 微生物检测实验15.2.2 化学污染物检测实验15.2.3 转基因食品检测实验15.3 食品中毒案例实验分析15.3.1 实验目的与要求15.3.2 实验步骤与方法1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食品毒理学教案》word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认证与追溯、全球食品安全治理以及食品毒理学实验技能等多个方面。
食品毒理学实验资料整理52页PPT
![食品毒理学实验资料整理5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df481d54a7302768e9939de.png)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END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食品毒理学教案》
![《食品毒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62a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4.png)
《食品毒理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食品毒理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食品的安全性、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研究对象: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2.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性评价: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毒性机制、毒性剂量等。
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等。
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
3.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毒理学实验、毒代动力学实验等。
流行病学方法:暴露评估、疾病关联分析等。
计算模型:暴露-反应关系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等。
4. 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法规标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
食品产业: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保障等。
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监测、食源性疾病防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 难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具体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食品毒理学》等相关教材或教参。
2. 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食品中毒事件案例引入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分享心得体会。
4.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第二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二、教学内容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重金属:铅、镉、汞、砷等。
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等。
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毒素等。
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edb54d6bd97f192379e93e.png)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
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④致癌物,如苏铁素;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①本身无毒的;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3)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
食品毒理学资料最终版
![食品毒理学资料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02fce071fe910ef12df8c8.png)
绪论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研究(1)体内实验:整体动物试验。
优点: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毒效应;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缺点:影响因素多,难于进行代谢和机制的研究(2)体外实验优点:影响因素少,易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缺点: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二、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1)人个体观察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缺点: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不够深入;测定指标较粗。
(2)流行病学研究优点: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能够测定效应的强度。
缺点:耗资多;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
3、什么叫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畸形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2、毒性作用:又叫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毒性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时间)、局部或全身作用(部位)、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性)对形态或功能的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如琥珀酰胆碱)3、什么叫选择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不具损害作用;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4、什么叫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5、量反应:生物学改变能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食品毒理学_04食品毒理学实训
![食品毒理学_04食品毒理学实训](https://img.taocdn.com/s3/m/682d59fce009581b6bd9eb84.png)
6. 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用部位有心、肝、脾、肺、肾、脑、胸腺、睾
丸、肠等。对指定的器官或组织用锋利的刀剪取 材,应统一取材部位。组织块一般在10倍体积的 10%福尔马林中固定,此后常规制片(组织石蜡包 埋、切片、HE染色)。应详细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到 的病变,并做出病理诊断。必要时,请其他的病 理学家对有疑问的或有争论的发现进行复查。利 用特殊染色、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毒 作用机制。
图4-5 小鼠灌胃法
图4-6小鼠腹腔注射法
图4-7小鼠皮下注射法
4.小鼠尾静脉注射法:一人抓住小鼠,或将小白鼠置于固定 器内,使鼠尾外露,用酒精棉球涂擦,或将鼠尾浸人50℃ 热水中0. 5min,使血管扩张。用左手拉住尾尖,选择一条 扩张最明显、距尾尖1/4处的尾静脉,右手持带有4号针头 的注射器刺人血管注射。如注射有阻力,且局部变白,应 拔出针后,在第一次刺点的上方重新进行(如图4-8)。 5.小鼠脑室注射法:由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好小鼠,另一人 用眼科镊提起两耳连线中间处的皮肤,用手术剪快速剪去 距镊尖0.3cm处的皮肤,暴露出颅骨。在距冠状缝和矢状缝 各砰1.5mm左右处,先用小号钟表改刀(固定刀头深为 2.0mm)在颅骨上穿一小孔,然后将4号或5号针头垂直插入 2-2.5mm,进行脑室注射(如图4-9)。
2.对动物进行观察检查后,认真填写以下记 录表,作出相应评价。
健康观察记录表
动物品系: 内容评价 情况记录
行为习惯 体态营养 神态反应 被毛皮肤 采食饮水 粪尿 呼吸、心搏、体温 妊娠哺乳生长发育 其他
综合评价: 观察人: 日期:
实训二 实验动物的分组、 标记和染毒技术
一、实训目的
实验动物科学的分组、标记和合理的染毒是取
4.家兔 用右手大把抓住颈背部皮肤,轻轻提起, 左手立即托住家兔的臀部或腹部,使其重量移向 左手(图4-6),这样既不伤害家兔,也避免兔抓伤 人。捉家兔切忌只抓两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用部位有心、肝、脾、肺、肾、脑、胸腺、睾
丸、肠等。对指定的器官或组织用锋利的刀剪取 材,应统一取材部位。组织块一般在10倍体积的 10%福尔马林中固定,此后常规制片(组织石蜡包 埋、切片、HE染色)。应详细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到 的病变,并做出病理诊断。必要时,请其他的病 理学家对有疑问的或有争论的发现进行复查。利 用特殊染色、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毒 作用机制。
(三)抓取和固定方法
1.小鼠 捉拿方法有二种:一种办法是用右手提 起尾部,放在鼠笼盖或其它粗糙面上,向后上 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着粗糙表面,轻 轻抚摸,使安静,然后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 捏住小鼠双耳和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 尺侧夹持其尾部固定于手中(如图4-3);另一种 抓法只用左手,先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尾都,再 用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然后用拇指及食 指捏住其颈部皮肤。后者适于快速捉拿给药。
图4-8 小鼠尾静脉注射法
图4-9 小鼠脑室注射法
实训三 实验动物解剖和生物样 本采集、制备技术
一、实训目的
实验动物解剖和生物样本采集、制备是毒理学研
究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操作技术,通过本次实训了 解实验动物的内脏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实验动物 的处死方法、解剖技术,能辨认内部器官、正确 分离组织器官;掌握血液采集方法、血清和血细 胞分离技术,大鼠尿液收集方法、组织匀浆制备 技术。
图4-5 小鼠灌胃法
图4-6小鼠腹腔注射法
图4-7小鼠皮下注射法
4.小鼠尾静脉注射法:一人抓住小鼠,或将小白鼠置于固定 器内,使鼠尾外露,用酒精棉球涂擦,或将鼠尾浸人50℃ 热水中0. 5min,使血管扩张。用左手拉住尾尖,选择一条 扩张最明显、距尾尖1/4处的尾静脉,右手持带有4号针头 的注射器刺人血管注射。如注射有阻力,且局部变白,应 拔出针后,在第一次刺点的上方重新进行(如图4-8)。 5.小鼠脑室注射法:由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好小鼠,另一人 用眼科镊提起两耳连线中间处的皮肤,用手术剪快速剪去 距镊尖0.3cm处的皮肤,暴露出颅骨。在距冠状缝和矢状缝 各砰1.5mm左右处,先用小号钟表改刀(固定刀头深为 2.0mm)在颅骨上穿一小孔,然后将4号或5号针头垂直插入 2-2.5mm,进行脑室注射(如图4-9)。
3.尿液收集
(1) 代谢笼法 适用于大、小鼠,尿液通过代谢笼 的大小便分离漏斗与粪便分开。因大、小鼠尿量 较少,操作中有损失和蒸发可造成较大的误差, 故一般要采集5h以上的尿液,取平均值。
(2) 反射排尿法 适用于小鼠,提起小鼠,可反射 性排尿。
4.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1) 颈椎脱臼法: 多用于小鼠。
最小致死采 血量/mL
10.0 40.0
2.血清与血细胞分离 (1) 血清的制备 将全血置37℃温箱保温lh,4℃冰箱中保存 3~4h,以3000~4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低温保 存备用。血清呈淡黄色,如呈淡红色或红色,表明有溶血, 可能影响许多指标的测定,一般应废弃。
(2) 血细胞分离 将血液采集在经抗凝剂处理的容器中,混 匀,2000r/min离心20min,小心吸出血浆。血浆与红细胞 之间有一薄层白细胞,需要时小心吸出置另一离心管中, 不需要时可弃去。离心管中的沉淀为红细胞,加入等体积 生理盐水,轻轻混匀,使红细胞悬浮,再次离心,弃上清 液。如此重复3次,直至上清液无色透明为止,即获得红细 胞。白细胞可依同法洗涤处理。
得良好试验结果和结论的前提,也是每一项毒 理学试验首先要做的工作。通过本次试验掌握 实验动物雌雄鉴别方法、科学分组、标记和常 用基本染毒技术。
二、仪器和材料
1.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大鼠、豚鼠、 家兔若干只。 2.染料:结晶紫、苦味酸、品红。 3.毛笔或棉签。 4.动物称或天平 5.灌胃针
三、操作方法和步骤
图4-2 耳缘孔口标号法
(3)烙印法。适用于兔以上的动物。耳部消毒后, 用刺数钳在动物耳上刺号,再以墨黑酒精液着 色。也可用铸铁号码烧红后烙在动物体表部位, 留下标记。这种方法可较长时间保留记号,适 用于大动物标记。 (4)号牌法。适用于大动物。将金属或塑料牌号 固定在该动物的耳上或颈下,也可挂在饲养动 物的笼上。
2.对动物进行观察检查后,认真填写以下记 录表,作出相应评价。
健康观察记录表
动物品系: 内容评价 情况记录
行为习惯 体态营养 神态反应 被毛皮肤 采食饮水 粪尿 呼吸、心搏、体温 妊娠哺乳生长发育 其他
综合评价: 观察人: 日期:
实训二 实验动物的分组、 标记和染毒技术
一、实训目的
实验动物科学的分组、标记和合理的染毒是取
(1) 工作人员进入兔室前须着工作服,穿胶鞋, 戴口罩,戴手套、帽子。 (2) 进入兔室后先观察兔只健康状况,记录异 常兔只并交由兽医师处置。
(3) 饮水
(4) 饲料
(5) 卫生消毒
(6)记录
3.实验动物健康的观察和评价
(1)动物的外表与行为观察
(2)个体检查
(3)采食和饮水观察
四、实训结果
1.计算动物一昼夜之内的摄食量和饮水量。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训
实训一 实训二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分组、标记和染毒技术
实训三
实训四 实训五 实训六
实验动物解剖和生物样本采集、制
备技术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精子畸变试验
实训一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一、实训目的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是保障食品毒理学动物
实验的基础技术,通过本次实训了解实验动 物房的环境要求及管理要点,掌握实验动物 饲养管理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掌握实验动物 健康的观察和评价方法。
图4-3 小鼠抓取法
图4-4 大鼠抓பைடு நூலகம்法
2.大鼠 基本同小鼠,但大鼠牙齿很尖利,不要突 然袭击式去抓。捉拿时右手慢慢伸向抓鼠尾,尽 可能向尾根部靠近,将大鼠放在粗糙面上;左手 戴防护手套,抓起其颈背部尽可能多的皮肤并固 定其头部以防咬伤(如图4-4)。也可将大鼠固定在 固定器。注意捉拿时勿用剧烈动作激怒之。 3.豚鼠 以拇指和中指从豚鼠背部绕到腹下,另一 只平托其臀部(如图4-5)。体重小时可用一只手捉 拿,体重大时宜用双手。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1.健康动物选择: 2.性别鉴定: ①大、小鼠;②豚鼠;③家兔。
(二)称重、分组与标记
1.称重:根据不同试验要求,选择不同体 重的动物。在同一组内,同性别动物体重差 异应小于平均体重的10%,组间同性别动物 体重均值应小于5%。称量大、小鼠体重时天 平的感量要求在0.1 g以下。
7.组织匀浆的制备
(1) 动物处死 应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制 备肺组织匀浆时不能用断头法处死,因易引起肺淤血 (2) 脏器制备 动物处死后快速取出所需完整脏器,迅速 置冰浴中,用冷生理盐水洗去血污,必要时用冷生理盐 水灌流以除去血液。剥去脏器外膜,用滤纸吸干脏器表 面水分,称重、定位留取所需组织备用或置冰箱(或液氮 )中冻结保存。 (3) 匀浆制备 定量称取脏器、剪碎,置匀浆机中,按设 计要求加入一定量比例的溶液(生理盐水、缓冲液、有机 溶剂等),在一定转速下研磨一定时间,有时需在冰浴中 研磨,如制备肝匀浆S9上清液或分离细胞组分,全部操 作均应在低温(0~10℃)下进行
随机分组表
动物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随机数目 97 74 24 67 62 42 81 14 57 20 42 53 32 37 32 1 2 0 1 2 0 3 2 3 2 0 5 2 1 2 除6余数 A B F A B F C B C B F E B A B 归 组 动物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家兔 用右手大把抓住颈背部皮肤,轻轻提起, 左手立即托住家兔的臀部或腹部,使其重量移向 左手(图4-6),这样既不伤害家兔,也避免兔抓伤 人。捉家兔切忌只抓两耳。
图4-5 豚鼠抓取法
图4-6 家兔抓取法
(四)染毒方法
1.大、小鼠灌胃法: 使用lmL注射器和灌胃针,用左 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大、小鼠两耳及头后皮肤,其余手指 将大鼠或小鼠的背部皮肤和尾巴压在手掌间,使其躯干 垂直,腹部朝内,头部向上,略有一个倾斜度,固定好 后,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角插入口腔,避开 牙齿,再从舌面沿咽后壁顺着吞咽动作徐徐滑入食道下 端,遇有阻力时,可轻轻上下左右滑动,一旦感觉阻力 消失,即可滑入胃内(如图4-5)。灌胃针插入深度,一般 小鼠3~4cm,大鼠、豚鼠4~6cm。
(2) 空气栓塞法:多用于兔、犬、猴等大动物。 (3) 断头法:用于大、小鼠、琢鼠。 (4) 急性放血法:用于大鼠、小鼠。 (5) 击打法:适用于较小的动物。
(6) 化学药物致死法:适用于各种动物。
(8) 其他:电击法、枪击法、微波法等。
5.实验动物的大体解剖 在实验动物处死后应立即解剖,越早越好。小鼠仰放在解剖 盘上,用大头针固定住四肢,提起生殖器前方的皮肤,用剪子 剪一小口,沿腹中线剪到颌下,把皮肤向两边分离。再剪开下 腹部的肌肉,也沿中线剪开肌肉到胸骨下缘,向左侧剪断肋骨 下端后,向前上方剪,直到断开左边锁骨。剪时注意刀尖稍向 上挑以免伤及内脏。右侧也同样处理后就可以揭去胸部前壁, 这样就显示出其内部器官自然排列位置。将肝脏和胃向后推可 见横膈,隔开胸腔和腹腔,中央为结缔组织的中央腱,其他部 分为膈肌,为哺乳类所特有。观察心脏跳动情况以及肠蠕动的 情况;观察有关脏器的外形和表面情况、颜色、边界和大小、 质地、切面。 依次完整的取出①腹腔脏器;②胸腔脏器;③肾脏和肾 上腺;④泌尿器官和生殖器官;⑤颅腔脏器并对指定的脏器称 重,并计算脏器系数。
随机数目 27 07 36 07 51 24 51 79 89 73 16 76 62 27 66 3 1 0 1 3 0 3 1 5 1 4 4 2 3 0 除6余数 C A F A C F C A E A D D B C F 归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