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张敏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张敏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随着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区域滑坡作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损失,并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
所以,本文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进行探索,希望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关键词: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管理引言:滑坡作为由雨量增多而导致地质受到破坏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受到了政府机构的强烈重视。
而随着我国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开始更加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所以,本文就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来针对其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设计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有效降低我国频发的地质灾害现象,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一、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的概念解释(一)单体滑坡滑坡是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它是由岩土受重力后顺坡向下滑动所产生的一种地质灾害,而造成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包含两种:一是由于区域内土质状况本身就存在缺陷,再由后期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产生。
另一种,就是区域地质受到了人类工程活动的破坏,导致自身的自然适应能力减弱,从而出现滑坡现象。
(二)滑坡灾害隐患滑坡灾害是指当出现滑坡地质时,给周围居民带来生命财产威胁,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活动资源产生损害的滑坡后果。
而当形成易滑坡地质时,又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相应的安全隐患。
(三)区域滑坡灾害滑坡灾害主要分为单体滑坡灾害和区域滑坡灾害两种。
单体滑坡灾害是指一个较为独立的滑坡过程,它是由单个区域所发生的滑坡现象,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不能将其与其他定点进行联合考察。
而区域滑坡灾害,是由多点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种滑坡现象,而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考察人员需进行空间范围内的联合考虑,通过对灾害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和空间分布规律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为各环节设计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区域滑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区域损失。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力( k N) / m
0 - 9 4 9
世
 ̄ l t l r , ★ I 啊
挑身’最衰
印辫
图 1抗滑被桩身构造图
3 — 3 ・
2 4 0 3
一 l 7 1 1
3 9 7 1 3 < 3 2 5 5 5. 配 筋 满 足
2 . 4 设计绘图( 如图1  ̄ 3 )
3 设 计方案对 比
上. 一 j
较的短 , 并 且 可 以依 照 工 程 的 实 际情 况 来进 行 定 桩 身 , 对 于锚 杆 或 锚 索的 特 质 属 性 . 可 以设 也 可 以不 设 , 能 够 保 持 支护 壁 的
稳定 。 其 支护 特 性 与 本 工 程相 符 , 但 是 工程 量 大 , 建设期长 , 成 本 高。
垂 直 竖 向 预 应 力 锚 杆 挡 墙 主 要 参 数 为 锚 杆 和 墙 体 。 墙 体
所采 用的 浆 吻 块 石 , 在 基 岩 中埋 置 挡 墙 基 础 : 锚 杆 所 采 用 的钢 筋锚 杆 。其优 点 为 : 便 于施 工 , 成 本 低 。而且 , 在 风化 基 岩 内锚
图 2抗滑桩护壁构造图
j . ,●挂 1
滑 动 带 上 土抗 剪 强度 取 : C = 1 2 k P a . = 8 。
安 全 系数 取 : 1 . 2 5
在 对 地 震 力 作 用不 考 虑 时 , 滑坡 体 抗 剪 强度 取 : 0 4 5 k P a ,  ̄ b = 1 5 。 水承 压水 的浮 托 力 不 在 考 虑 范 围 。
害的危险性评 价和风险管理 , 进而加强对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护 。
【 关键词 】 区域 滑坡 : 地质灾害 : 危险性评价 : 风险管理 【 中图分类号 】 P 6 9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5 ) 2 5 — 0 1 4 4 — 0 3
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会给施工带来巨大的阻碍,甚至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进行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地质灾害,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现象,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呢?首先,这有助于提前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如果发现施工区域存在滑坡的风险,那么在设计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修建挡土墙、抗滑桩等,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方式。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选择在适宜的季节进行施工,或者采用更加安全的施工方法。
再者,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制定应急预案。
一旦灾害发生,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要进行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
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
地形地貌的考察可以了解地势的起伏、坡度的大小等,这些因素对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层岩性的研究能够了解岩石的类型、强度、风化程度等,从而判断岩石的稳定性。
地质构造的分析则有助于了解地壳运动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断层、褶皱等构造,这些构造可能会影响岩石的稳定性和地下水的分布。
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流量等,地下水的活动可能会导致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
在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情况、人类活动等。
以滑坡为例,如果施工区域地势陡峭,地层岩性软弱,地质构造复杂,再加上强降水或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堆载等),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为了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指导相关决策和规划。
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一般步骤以及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步骤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首先,评估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面形态、地下水情况、土壤类型等地质背景信息,还需要收集历史灾害记录、地质勘探数据和测量观测资料等相关资料。
其次,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识别。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确定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然后,进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的程度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等,潜在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专家判断等。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为不同的级别。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四级划分法和五级划分法。
根据不同级别的危险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比如规划控制、工程防治和社会管理等。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重要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性。
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性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其重要的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该评估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地质灾害潜在性评估地质灾害潜在性评估是评估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该评估方法包括对地质构造、地表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借助遥感技术和地质勘探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地区是否具有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性。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
该评估方法主要针对已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区域,通过调查和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借助地质灾害历史记录和现场勘察,综合分析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并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量化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提供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预估,在制定防范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
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质灾害潜在性和危险性,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和财产的潜在损失,以及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后能够减轻风险的程度。
该评估方法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密度、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评估地区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指导制定防灾减灾政策。
二、地质灾害防范措施1.加强地质监测与预警地质监测与预警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质监测网络,监测地质构造和地表变形,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情况。
同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提前发现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迹象,并进行预警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合理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地质灾害防范需要从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角度入手,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高危区进行大规模建设。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质灾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等。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的快速释放,导致地面震动。
强烈的地震可能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破坏。
滑坡则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发生通常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的地面开裂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还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震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暴雨可能会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可怕的地质灾害呢?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的过程。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
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
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
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由于地质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成为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概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灾害风险的大小,为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概率评估: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回顾与研究,结合地质、物理、化学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评估灾害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
3. 脆弱性评估:考察受灾目标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特征,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评估受灾目标的脆弱性指标。
4. 风险等级划分:综合评估上述因素,将地质灾害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进一步确定管理和应对策略。
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综合利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与减灾:采取综合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土地规划管理、植被恢复、工程控制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 预警与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应急与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培训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4. 修复与恢复: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抢险救援工作,修复受灾区域的基础设施,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使人民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在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预防未然: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
综述248 2015年14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王彪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50摘要:为此,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正确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不断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14-0248-011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首先要确定一定的原则作为评估的根据。
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1)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2)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
(3)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轻,就急不就缓”的原则,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和等级。
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2.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较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同时渠道沿线地层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其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在渠道工程建设时势必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2.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受泥石流、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及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破坏。
经预测评估,渠道工程建设会引发地质灾害,大规模土方的开挖,可能会引发边坡的失稳,形成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灾害。
当布设在黄土或黄土与下伏红层构成的斜坡上的明渠傍山开挖,要特别重视防渗,否则在水动力作用下会引发滑坡,渠水溃流而下后有可能引发沟谷中的泥石流灾害,危及下游农田和村庄,其危害性大。
企业单位的滑坡风险监测与评估
企业单位的滑坡风险监测与评估滑坡是指土壤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或者倾斜。
由于地质、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单位所在的地区可能存在滑坡风险。
因此,对滑坡风险的监测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企业单位所在地区如果存在滑坡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将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滑坡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潜在滑坡发育区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提供及时的预警。
1.1 定期巡视对潜在滑坡发育区进行定期巡视,有助于发现植被变化、地表裂缝等滑坡的先兆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现场监测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现场监测,使用地质雷达、GPS等技术手段,监测地下水位、地下岩体位移等参数的变化,及时掌握滑坡的发展动态。
二、滑坡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滑坡的评估是对滑坡危险性和灾害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以确定滑坡对人类、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
滑坡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地质勘探、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手段。
2.1 地质勘探通过实地地质勘探,对滑坡体、滑坡体的土石结构、滑坡体前端场地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综合调查,为滑坡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2.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植被、水文等信息,对滑坡的形态和分布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为滑坡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
2.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对滑坡危险性和灾害性进行定量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地质灾害的发育过程,对滑坡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估,为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滑坡风险管理与防治企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滑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滑坡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滑坡可能带来的损失。
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进行滑坡风险管理与防治的规划和实施。
3.1 滑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滑坡监测与评估体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提高对滑坡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潜在灾害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示范。
第一步:调查和收集基础数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降雨数据、地下水位、历史灾害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测量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存储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第二步: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加权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征、灾害历史、人类活动等因素。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坡度、坡向、地表覆盖、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土壤侵蚀度等。
每个评价指标应根据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进行加权,以反映其影响程度。
第三步:指标的分级和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和加权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评价。
分级的目的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评价的过程需要结合专家经验和实测数据进行,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主观评价是指根据专家对评价区域的了解和判断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评价是指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灾害记录和实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第四步: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评价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分级。
危险性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危险性分级则是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危、中危、低危等。
第五步:提出防灾减灾建议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方案
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方案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和地下发生的各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是指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分析其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的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调查区域范围,收集相关的地质、地形、气象等数据资料,对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进行明确。
同时,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和设备的配备,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人员根据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果,对调查区域内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地查勘。
通过观测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位等指标,分析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同时,收集现场照片和样本,作为后续分析和评估的依据。
然后,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数据分析。
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影响范围。
通过建立灾害概率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将调查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制定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这包括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等。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风险勘察与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调查和评估的技术水平,加强灾害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为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一、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受灾风险区域划定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记录、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地区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域。
高风险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预警,中风险区域加强管理与防范,低风险区域注重宣传与教育。
2.地质灾害潜势评估地质灾害潜势是指某一区域内某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对地质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利用地质灾害潜势评估模型,可以定量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3.风险评估与评价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潜在风险和系统脆弱性,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与评价。
常用的方法有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演化风险评估、断裂地区的地震活动风险评估等。
三、地质灾害风险处理方法1.风险防范与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范与管理措施。
例如,在高风险区域,可以搭建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居民的防震意识,以及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灾后应急响应与救援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应急响应与救援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包括组织人员疏散、提供紧急救援物资、进行灾后重建等工作。
3.科技支持与创新应用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
此外,不断推动地质科学研究的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大量的地质数据与历史记录进行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
同时,还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更快速、准确的应急响应。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的挑战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风险评估与处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地震的发生时间和规模很难准确预测,山体滑坡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地球物理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半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区域或工程建设在地质灾害及其灾害危险性下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收集资料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首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构建出全面的地质灾害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2.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为活动三大类,包括地震烈度、坡度、岩性、降雨量、地下水位等。
3. 评估方法选择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多种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概率评估等。
在选择评估方法时,需要考虑现有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定性评估适用于数据较少、资料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定量评估则需要对资料的定量化加工和处理。
4. 风险评估与划分根据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区域或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和划分。
评估结果可以用概率、风险度等指标来表达。
在风险划分的基础上,可以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或工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 预防与监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任务。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斜坡监测仪器等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提前预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工程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是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措施的建设,以减轻或消除灾害的危害。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的评价和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的评价和分区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极其严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些地质灾害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研究人员在预防和改善地质灾害前,要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计划,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标签: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具有双重的属性,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非常严重,经济损失也有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危险性做出评价和分区有利于我国各地区对地质灾害做出防范和解决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利用科学技术缓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和分区对于一个区域的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和分区,首先要根据区域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查、检测、分析,最后做出评估,也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出评估。
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形成图层进行网格剖分,根据灾害程度及强度对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做出比较,如灾害的密度、面积,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像降雨、河流冲刷、人为破坏等具体数值来进行计算、比较,这样就容易将区域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做出区分,可以将灾害的易发性分为大、中、小3个级别,根据级别的不同人们就可以更好地预防或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好地造福人类。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1近年来,由于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地质条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需要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得出斜坡的稳定性,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遏制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滑坡地质灾害机理概述1.1滑坡的成因机理所谓的滑坡成因机理,是指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所必备的地质条件、破坏方式等,同时还包含了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一般而言,边坡的稳定性取决于岩土的抗剪强度,而当边坡所受到的剪应力超过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时,边坡就会出现结构破坏,发生滑动变形。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自身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失去平衡条件后,沿着软弱结构面出现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而斜坡软弱结构面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当内部或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局部应力增大,而增大的应力超过抗剪强度时,就会出现剪切破坏,这就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滑坡源,并逐步向外发展,带动周边滑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滑坡带。
1.2滑坡的发展阶段根据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其发展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蠕动阶段。
在外力作用下,斜坡内部应力发生了变化,部分区域出现了破坏,并形成塑性蠕动区,这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起点,地表和边坡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和位移现象。
第二阶段是微滑阶段。
当蠕动阶段逐步发展成滑动带后,后部两侧主裂缝将会逐渐贯通,并出现新裂缝,前缘及两侧会出现坍塌现象,滑体位移明显。
第三阶段是剧滑阶段。
发展到了剧滑阶段,边坡的岩土结构已经支离破碎,滑动速度非常快,且滑动的土条中含水量较大,前缘及两侧会出现大量崩塌,斜坡整体或分块以十分快速的速度向前移动,产生巨大滑动,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阶段是固结阶段。
边坡变形速度逐渐减小,并逐步趋向于停止滑动,能量在克服前进阻力时消失,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稳定。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根据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对人类和物质造成危害的程度,对不同地区进行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和评价的过程。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其危害性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评价来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减灾工作。
1.灾害发生概率评估:通过收集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等信息,结合科学方法进行灾害概率评估。
例如,通过地震震级、频次、震源深度等因素,评估地震的发生概率,并根据其概率,划分危险性等级。
2.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评价:根据地质灾害可能对人类、物质以及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进行危害程度的评估和划分。
如地震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等问题,评估这些危害的严重程度,并划分危险性等级。
3.脆弱性评估:评估地区和特定建筑物、设施、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即它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结构物、土地利用、土壤特点等因素的研究,评估其脆弱性,以指导减灾工作和城市规划。
4.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和造成的危害程度,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划分。
通过分析灾害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相关性,给出相应的危险性等级。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减灾工作,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可以划定灾害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高危险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管控开发和土地利用、撤离居民等措施;对于中低危险区域,则可以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总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它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及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逐渐加剧,各类地质灾害愈发严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及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各企业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进而减少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控制措施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概述1.1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外界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当行为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概念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般处于山区、库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其有效实施是为了降低或避免地质灾害发生或地质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而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施工,从而保证保证该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具有施工条件差、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大等诸多特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特点合理的组织工程施工生产,避免各类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危险源的辨识2.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概述危险源辨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准确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能够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种类及类型,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流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按照特定的流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首先,应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规定要求,科学的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目标。
其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阶段所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调查、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意义对滑坡的研究是从19世纪后期阿尔卑斯山区开始的,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近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79年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估计,滑坡引起的灾害损失占到了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14%。
在意大利,因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37%。
在美国、日本、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和印度,滑坡引起的损失大抵都在同一量级(10~50亿美元每年),日本的损失可能是最高的。
Hutchinson曾在1995年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抵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2%(P. Aleotti等,1999),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都近千余人(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b)。
足见自然灾害将直接影响并造成经济停顿和发展滞后。
这一切无不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经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来有效防治和减轻这些地质灾害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滑坡地质灾害自身的特点导致认识和管理水平的局限,同时受制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只能调用有限的资源、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广大偏远山区,常常只能是灾后由民政部门出面妥善解决善后工作,国土和地质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地质灾害的响应则显滞后,主动防灾和减灾措施不足而且范围狭窄,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期望。
同时,虽然民众普遍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但在防灾和减灾实践中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仍然相当有限。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方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政府和公众都能意识到地质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决策时缺乏必要的依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可见,要想主动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地质灾害,首先需要对灾害本身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具体地讲,一个行政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在制定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宏观对策时,为了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需要首先弄清楚区内哪些地方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哪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相对小一些,这就要求地质工程师基于对地质灾害因果分析,从区域上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划分出高危区和一般区,进而评价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大小。
这就需要在考察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考察其社会属性,围绕地质灾害进行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进而进行风险分析。
近二十年来,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这些工作大多数是围绕着诸如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进行的专用性评价,研究重点多在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上,对滑坡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关注较少。
同时,虽然建国以来与地质灾害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但是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质灾害管理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正在开展之中,全国共筛选出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700个,分步骤、分阶段开展调查与区划工作,从而第一次开始在大范围内针对县(市)一级行政区开展以人为本的调查与区划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到缺乏简便易行的危险性区划方法体系,发现惯用多年的专用性调查和区划方法运用到县(市)一级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以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县(市)一级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的道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这一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Van Dijke J. J.等人基于GIS对山区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并开发了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模型(Van Dijke J J等,1990)。
印度Roorkee大学基于多源数据集,引入滑坡危险性系数(LNRF),对喜马拉雅山麓Ramganga Catchment地区进行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带,得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图(Gupta R P等,1990;Gupta R P等,1997)。
A. K. Pachauri等人对喜马拉雅Garhwal地区进行滑坡分区制图时,尝试在地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滑坡易发性制图,提供了一个基于地质学和地形学的滑坡制图实例(A. K. Pachauri等,1998)。
A. Uromeihy等人在对伊朗Khorshrostam地区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时,基于简单的格网单元,考虑影响滑坡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岩性、坡度、构造运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作用,每一个格网单元的滑坡发生概率及其对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以SPI表示,然后用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潜在灾害指数(HPI),所得结果用来绘制滑坡灾害分区图(A. Uromeihy等,2001)。
随后,Candan Gokceoglu就斜坡破坏模式、影响因素选取等问题与之展开过颇具启发性的讨论(Candan Gokceoglu,2001;A. Uromeihy等,2001)。
P. Aleotti和R. Chowdhury撰文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主要的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分类,并特别论及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等有关问题(P. Aleotti,1999)。
同期,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针对长江三峡库区库岸稳定性问题展开的专用性调查和评价,研究者在细致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运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了库区岸坡稳定性分区制图(黄润秋等,1992;陈喜昌等,1993)。
刘汉超、陈明东等人针对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运用专家打分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岸坡危险性分区制图(刘汉超等,1993)。
赵强等人在对铜川市区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制图时,较好地运用了信息量法(赵强等,1996)。
柴贺军等人结合岷江实例,对滑坡堵江危险性评价与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柴贺军等,1997)。
自1997年,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积极倡导在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测领域全面引入GIS技术,结合国土资源部“山区小流域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测的GIS 系统”、“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监测试验(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构建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建立了一套适合山区流域和水库区岸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信息量法、模糊综合评判、神经网络等数学模型进行危险性评价和预测,并基于GIS开发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GHGIS)”(沈芳等,1999;沈芳等,2000a;沈芳,2000b;许强等,2000b;向喜琼等,2000b;向喜琼,2000c;阮沈勇等,2001;向喜琼等,2002a;王文俊等,2003a;王文俊等,2003b)。
程凌鹏在对重庆市渝北区进行的地质灾害空间预警研究中,提出了“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指标”的概念和模型,认为该指标比地质灾害危险性更为准确合理,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F、危险度W、综合预警指标D为核心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模型体系(程凌鹏,2001)。
宋光齐在进行四川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时,运用测度理论,以地(市)为单位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宏观统计分析,并讨论了暴雨型滑坡预警等问题(宋光齐,2002)。
同期,其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进行过研究(唐川等,1998;张业成等,199;唐川等,2001;李雪梅,2001;胡新丽等,2002;张春山等,2003b;马志江等,2003)。
另外,针对岩溶塌陷等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的区域评价也有不少创见性的研究,比如雷明堂等人在分析影响岩溶塌陷的因素(如岩溶化程度、断裂分布、土层厚度、水动力条件及已有塌陷分布)的基础上,运用GIS距离分析、标量分析、网格叠加分析、分级分组分析等功能,进行了塌陷危险性评价及分区(雷明堂等,1997;雷明堂,1998;蒋小珍等,2001)。
2.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虽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真正应用到岩土工程和边坡灾害管理上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目前在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已经有不少较为成功的应用实例。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
为适应香港地区防灾减灾的需要,香港政府于1977年7月成立了土力控制处,并开始介入香港的滑坡问题。
到今天,香港已建立起了完善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称为“边坡安全系统”。
土力工程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GEO)负责管理这个系统的运作。
它担负有政策制定、研究和有关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开展一些专项工程。
边坡安全系统的目的有两个方面:降低滑坡风险和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
GEO作为边坡安全的主管,一起参与的还有私人业主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他们直接负责边坡的建造和稳定性的维护;另外还有一些参与伙伴,包括风险的承担者、资源分配者和媒体等。
除了对各个单体滑坡进行风险评价和管理之外,GEO 还用产生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的年度概率来表达香港地区的总体风险度。
同时,在如何提高公众对滑坡的承受能力方面,GEO提出了可承受原理,认为滑坡风险的承受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边坡安全系统中各个关键部门的配合,在此原理指导下,GEO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风险分析方法上,GEO主要是采取定量风险评价(QRA)方法。
QRA和风险管理初步应用的成果表明,原则上风险管理这套方法应用于香港滑坡问题是可行的( A. W. Malone等,2000;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2002)。
我国大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稍晚一些,但仍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姜云、王兰生等人在重庆市中区危岩稳定性研究中,第一次明确尝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进行数据管理,并首次提出了岩体稳定性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姜云等,1994)。
以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原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探求地质灾害易损性分析、风险评估、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992~1994年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和原地矿部环境司共同组织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对全国地质灾害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了估算评价。
张业成、张梁等在地质灾害灾情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分析评价了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危险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