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预案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
,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
,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
•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
1.邪犯卫表证。
•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
一、病原学
•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 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 种进行病毒分离。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引言: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发的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和亚洲流行,但近年来已扩散至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一份完善的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特点和应急处理措施,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预案。
一、灾害背景1.1 寨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Aedes aegypti)和埃及斑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最为常见。
此外,寨卡病毒也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播。
1.2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性较大,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和神经系统损伤。
此外,寨卡病毒还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特发性脑炎等疾病有关。
二、应急处理措施2.1 公众教育和宣传针对寨卡病毒病的应急处理,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寨卡病毒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2.2 蚊虫防控措施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对蚊虫的防控是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蚊虫防控:- 清除蚊虫滋生的场所,如清理废弃物和积水等。
- 做好个人防护,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 加强蚊虫监测和宣传,提醒公众注意蚊虫防控工作。
2.3 医疗救治和监测在应急处理寨卡病毒病时,医疗救治和监测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的病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 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 做好寨卡病毒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协调为了保障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相关机构合作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旅行社防控疫情应急预案
旅行社防控疫情应急预案近年来,全球发生了许多疫情,如非典、H7N9、MERS、寨卡病毒、埃博拉等。
这些疫情给各个行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行社作为服务性行业,更需要做好防控疫情应急预案,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应急响应机制1、规定疫情等级旅行社应设立疫情外出等级,分A、B、C、D四级,从高到低分别为A、B、C、D级,根据国家及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疫情信息确定划分标准。
2、成立应急小组旅行社应成立由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为组长,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为成员的疫情应急小组。
在疫情发生时,应急小组将及时开展工作,了解疫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做好应急保障。
3、应急预案的制定旅行社应根据疫情恶化程度,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防止疫情蔓延。
预案应包括人员管理、物品卫生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旅行社的旅游接待工作顺利进行。
二、人员管理1、游客体温监测旅行社应在出团前为每位游客测量体温,并记录在游客名单上,出现异常的游客应及时拒绝出团。
2、旅游团体签到制度旅行社应落实旅游团体签到制度,确保游客安全。
每次旅游活动结束时,领队和导游应确保所有游客安全,所有人员都必须签到,并在游客名单上记录每位游客的状态,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3、游客病假处理在旅游过程中,如游客因病请假,旅游社应及时把游客送至医院,并由有关工作人员陪同,确保游客得到安全的治疗。
三、物品卫生1、车辆卫生管理旅行社应对每辆旅游车进行卫生检查,消毒车内座椅、地面等。
同时,旅游车应配备手部消毒液。
除此之外,应对陪同导游、司机进行防疫培训,加强对其防护意识的教育。
2、住宿卫生管理在旅行社定点酒店住宿时,旅行社应与酒店方协调,安排整洁卫生的房间。
酒店应加强房间卫生消毒,提供手部清洁液等防疫用品,保障客户安全出行。
四、防控措施1、疫情信息确认旅行社应及时了解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疫情信息,判断旅游团队是否涉及疫情地区。
最新寨卡病毒应急处置流程
最新寨卡病毒应急处置流程1. 引言寨卡病毒是一种由两株斑蚊(Aedes aegypti和Aedes albopictus)传播的病毒。
随着寨卡病毒的全球传播,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寨卡病毒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非常重要。
2. 通知和动员- 一旦寨卡病毒的疫情爆发或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和社区居民,提醒他们注意症状和防护措施。
- 同时,动员相关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卫生环保工作者等)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3. 紧急响应和调查- 组织专业人员迅速前往疫情爆发地点,进行现场勘查和抽样调查。
- 加强对斑蚊的监测和控制,消除病媒蚊的滋生地。
- 收集并分析病例数据,确定感染范围和传播途径。
4. 防治措施- 加强公众教育,向居民宣传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鼓励个人和社区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 开展全面的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减少蚊虫滋生和繁殖的环境。
- 配发防护用品,如蚊帐、灭蚊液等,提供给居民使用。
-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设置寨卡病毒疫情监测点,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
5. 持续跟踪和评估- 持续跟踪疫情发展,及时调整应急处置策略和措施。
- 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6.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相关病毒信息和处置经验。
- 参与国际病毒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寨卡病毒的最新信息。
7. 应急管理和预案完善- 不断完善寨卡病毒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应变能力。
8. 结语寨卡病毒的紧急处置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流程,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寨卡病毒病基础知识与防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解析
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 应注意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 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 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 可能。
寨卡病毒病热点解读
1.我国首例诊断病例和口岸首例诊断病例 〔1〕2月14日,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痊愈 出院,此患者34岁,有委内瑞拉旅行史,2月2日从委内瑞拉 出发,途径中国香港,深圳入境,6日承受隔离治疗。 〔2〕质检总局消息,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2月12 日从广州白云机场口岸现场检出的发热人员确诊为我国第二 例输入性病例,为口岸首例检出病例。 〔3〕2月16日,深圳皇岗口岸入境人员中发现一例自萨摩亚 归国发热人员,其诊断为我国第三例输入性病例。
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 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 展。
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 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戒备区〔核心区外展200 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 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
世卫称寨卡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 目前还很难预测寨卡病毒将来的走势,但这种病毒可能在 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更为广泛的传播。考虑蚊子生存和繁殖环 境扩张,随着北半球气候逐渐转暖,其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 市流行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寨卡病毒病热点解读
5.寨卡病毒病会像埃博拉出血热威胁全世界吗? 这两种病毒在传播方式与安康影响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埃
寨卡病毒病(Zika_virus_disease)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22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 2、女性,10岁;主诉头痛、发热,发病第5天就诊体温 38.2℃,黄疸。血中发现大量疟原虫,血色素9g/dl;凝血 时间正常。尿中无蛋白。6周后康复。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 已确诊了2例输入性 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病例1
• 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 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疫区)。患者于2016年1月28日 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 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香港、深圳,于2月5日 抵达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 疗,经过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专家精心会诊治疗,全部临床症状 均消失,经血清、尿液、唾液检测,结果阴性,经诊疗专家组综 合评估后于2月14日痊愈出院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 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 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节痛、肌肉痛。 •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
病媒生物应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引发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病媒生物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鼠疫、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乙型脑炎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病媒生物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病媒生物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信息收集、应急物资储备等。
3. 各级卫生、疾控、农业、林业、交通、公安、市政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病媒生物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1. 预警阶段(1)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病媒生物疫情动态,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2)开展风险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病媒生物突发事件。
(3)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
2. 应急响应阶段(1)启动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迅速进入应急状态。
(2)开展调查,查明疫情原因,确定防控措施。
(3)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灭鼠、灭蚊等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5)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充足。
3. 应急恢复阶段(1)评估应急处置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受影响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业务素质。
2.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病媒生物防制药品、器械、消毒剂等应急物资。
3.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应急资金充足。
4. 技术保障:加强科研攻关,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水平。
5.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六、附则1. 本预案由病媒生物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的应急防治策略
寨卡病毒感染的应急防治策略发表时间:2016-10-31T16:02:58.240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作者:李春艳[导读] 目前我国正处春夏季,蚊媒密度将加大,因此,寨卡病毒感染的应急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 100069第一作者:李春艳女岁副主任护师护士长北京佑安医院【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161-012015年5月,第一个寨卡(Zika)病毒病例在巴西出现以来,迅速蔓延至美洲地区的22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2月,WHO将寨卡病毒列为国际紧急卫生事故。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2月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也是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年2月15日广东确诊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目前我国正处春夏季,蚊媒密度将加大,因此,寨卡病毒感染的应急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培训1.1 强化对疾病的认知国家卫计委《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指出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因此,医护人员应强化对寨卡病毒病的认知,做好社会公众对疾病的防护宣教,做到科学有效预防。
1.2及早开展对医护人员多种形式的培训Zika病毒[1]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该病毒可能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
对于这种寨卡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我院及早开展了对医护人员多种形式的培训。
培训方式: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相关内容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培训方法:采用全院形式的课堂PPT讲授、网络自学、宣传手册等。
防控方法借鉴SARS、甲流、埃博拉等疾病防控措施。
1.3培训内容全面1.3.1寨卡病毒病的发病趋势寨卡病毒于1947年从非洲乌干达寨卡丛林中的猕猴子中分离血液。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报告首例病例,并分离到病毒。
寨卡病毒病概况及防控策略
出生缺陷:新生儿小头畸形
.
寨卡、登革和基孔临床表现的比较
临床症状 寨卡病毒病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发热
斑丘疹 肌痛/关节痛
+++
+++ ++
++++
++ +++
+++
++ ++++
结膜炎
四肢水肿 眼眶后痛
+++
++ ++
++
+
+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
++
+++
++
+++ +++
出血
-
+
-
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共流行
新喀里多尼亚
寨卡病毒病疫情概况及分布
既往寨卡病毒病疫情
2006年前,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均散发;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
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
中国内地寨卡病毒病首例输入病例
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
男,33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在广东省东莞市工作。
2016年1月1日~2月2日,因出差赴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期间有蚊虫叮咬史。 1月28日,病例出现发热(38.0℃)、头晕、头痛;2月2日,全身出现散在细小红疹 、眼眶痛、轻度腹泻和纳差。 2月2日,乘机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经法国巴黎到达中国香港。 2月4日晚,由香港乘轮船抵达深圳,旅馆住宿1晚。 2月5日,经东莞乘火车于当日下午到达江西赣州,再乘公交车到达赣县,直接前往 赣县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其到疾控中心做登革热检测。 2月6日,赣州市疾控中心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2月7日,江西省疾控中心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其 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复核检测,病人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寨卡病毒病(Zika )应急处理预案
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
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魏友平
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张悦
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
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
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
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邙梨花、陈萍
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
组长:舒秉俊
副组长:罗光渠
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
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吴敏、桂宇芳
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
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二、寨卡病毒病例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防控制措施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三、防治策略: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对疑似或诊断病例及时上报市卫生计生委、西湖区疾控,并进行网络直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科室要把寨卡病毒病疫情的预防控制作为重要工作,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执行首诊负责制,做好疫情的监测、临床诊治、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疫情报告工作。
(三)做好应对紧急疫情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医疗救治、疫情调查处理的要求,及早做好抢救药品、消毒药品、必需的医疗器械、专用病区和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工作,由采购科、物资供应科、总务科、器械科、药剂科负责安排协调。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一、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发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及肌肉关节痛的患者,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
能,并及时采样送检。
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 2 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3.病例管理病例管理主要包括急性期采取防蚊隔离措施、患者发病后2〜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性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
防蚊隔离期限为从发病之日起至患者血液标本中连续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两次实验室检测间隔不少于24 小时;如果缺乏实验室检测条件则防蚊隔离至发病后10 天。
防蚊措施包括病房/ 家庭安装纱门、纱窗,清除蚊虫孳生环境;患者采取个人
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穿长袖衣裤、涂抹驱避剂等。
向男性患者提供病毒传播、疾病危害和个人防护等基本信息。
男性患者发病后2-3 个月内应尽量避免性行为或每次性行为中全程使用安全套。
如果其配偶处于妊娠期,则整个妊娠期间应尽量避免性行为或每次性行为中全程使用安全套。
如果经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采取居家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为自检测之日起10 天;自检测之日起2-3 个月内尽量避免性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在做好病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特别是收治病例的病区,应严格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病例的尿液、唾液及其污染物的处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
二、宣传与沟通。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全民动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室内外的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
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
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
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
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病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三、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
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
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会诊、转诊制度
一、医院在接诊疑似病例(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的患者)后,立即启动寨卡病毒病救治方案,做好寨卡病毒病的救治和隔离工作以及医务人员的防护与医疗垃圾的处理工作。
二、各病区(临床科室)设立独立的医疗单元接收疑似患者,同时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护和隔离措施。
三、医务部组织院内医疗专家组会诊,制定有效医疗防护措施和救治方案。
根据会诊意见,如有必要,由经管医师留取多种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或肺组织,以及血液和粪便),预防保健科及时与西湖区疾控中心沟通,由检验科及时将标本送至南昌市疾控中心,同时,医务部向南昌市卫生计生委报告有关医疗救治情况。
四、根据疾控中心标本检验结果,按南昌市卫生计生委的指令,组
织市级专家组会诊,如为寨卡病毒病疑似或确诊患者,由医务部联系南昌市急救中心立即将患者转诊至南昌市第九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医务部报告南昌市卫生计生委,预防保健科报告西湖区疾控中心并在 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附: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预检分诊流程
附: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预检分诊流程
疑似患者
门诊进
行预检
分诊,
流行病
学调
查、询
问病
史,记
录详细
地址,
联系电
话
不需要检
测的病例
常规诊治处理
—常规诊治处理
\符合检测定义
的病例(见注)
务
组
院
专
组
诊
医
部
织
内
家
留置并
向市卫
生计生
委和西
湖区疾
控报
市
级
专
家
组
会
诊
排除
注:检测病例定义: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
关节痛及肌肉痛等。
感染寨卡病毒病后,约80%勺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
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
病毒病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孕妇
感染寨卡病毒病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发现监测病例应24小时内报属地疾控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疑
似
病
例
医务部
联系南
昌市急
救中心
转南昌
市第九
医院
医务部报
告南昌市
卫生计生
委,预防
保健科报
西湖区
疾控并
在2小时
内进行网
络直报。
精品
精品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