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舌接式,一对舌弓由一块基舌骨,一对角舌骨,一对舌颌骨组成。舌颌骨上接脑颅,下接颌弓,充当悬器的作用,这种脑颅和咽颅的连接方式称舌接式
哺乳动物:颅联式,上颌骨和脑颅愈合,方骨与关节骨演变为听小骨,下颌直接和颞骨相关联
6.鱼类的舌颌骨演化为两栖类的听骨—耳柱骨
7.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少
8.成体鳃弓消失,变为勺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环
4.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在心脏内混合,代谢水平低
5.生殖:卵生,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经变态后才可登录,未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
6.体温不恒定,为变温动物
蟾蜍科—肩带弧胸型;蛙科—肩带固胸型
6.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存于软骨鱼类
泄殖窦:壁上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两种开口,存于硬骨鱼类
呼吸系统
1.无尾类幼体鳃呼吸;成体时鳃消失,主要的呼吸方式是肺呼吸,皮肤呼吸及口咽腔呼吸
肺:结构简单,皮肤及口咽腔呼吸非常重要
喉和气管是肺呼吸的特殊结构
2.内鼻孔靠前,外鼻孔有瓣膜启闭(软骨鱼类为外鼻孔)
(后肢获得稳定支撑)
3.颈椎和荐椎仅1枚:运动和支持能力弱
4.椎体多为前/后凹型(增大椎体接触面积,提高支持体重的能力)
5.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关节突(加强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头骨
1.扁而宽,脑腔狭小
无框间隔,脑颅平颅型
2.枕骨具有2个枕髁
3.缺乏鳃盖骨,有显著吻部
4.出现颈部(鱼类无颈部)
5.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式连接(上颌骨与脑颅愈合或相连)
肺呼吸—导致双循环的出现—提高血液循环的压力和流速
组成:心脏,静脉系统,动脉系统,淋巴系统
心脏=静脉窦+1心室+2心房+动脉圆锥
1.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心房和右心房。
左心房:接受富含氧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静脉血液(肺静脉)
右心房:接受富含CO2的静脉窦血液(经过身体各器官的血液最终回流至静脉窦)
左右心房的血液汇入单一的心室
动脉圆锥分为肺皮动脉,体动脉,颈动脉
2.动脉系统
肺循环的出现和鳃循环的废弃使动脉弓发生重大变革
动脉弓特化为劲动脉(头),体动脉(四肢+内脏),肺皮动脉(肺和皮下)
出现了肺循环(富含氧气)和体循环(富含CO2)—统称双循环(无法避免动静脉血在心脏内的混合)
3.静脉系统
Y型(鱼类H型)
4.淋巴系统
具有两对可以搏动的淋巴心;具有淋巴腔;不具淋巴结
幼体生殖
处在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如六角恐龙
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骨骼:
a.体型改变,出现五趾型附肢,增强了运动能力
b.骨骼多为硬骨,出现颈椎和荐椎,增强坚固支持的程度
2.消化:出现肌肉质的舌
3.呼吸: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口咽腔辅助呼吸)
4.皮肤:皮肤裸露无鳞,富有多细胞粘液腺,表皮轻度角质化
两栖类属于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保温与调节机制不完善)
外型
体型分为3种—蚓螈型(穴居,像蚯蚓),鲵螈型(外观像鱼,四肢退化),蛙蝉型(像蛙)
身体分部:头,躯干(具四肢),无尾,皮肤光滑多粘液
头:外鼻孔,大眼,鼓膜,声囊
四肢:前肢(短小,四指,支持躯干)+后肢(五指,指尖有蹼,适于跳跃和游泳)
皮肤及其衍生物
特征:皮肤裸露无鳞,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轻度角质化,富于多细胞腺体,真皮厚而致密
1.皮肤=表皮+真皮,富于腺体和血管,辅助呼吸
皮肤呼吸对两栖纲意义重大
2.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具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
头顶、背部的角质凸起
3.表皮层和真皮层内分布有色素细胞(构成保护色)
4.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多细胞腺体,主要是遍布全身的粘液腺
1.口咽腔—消化管—消化腺—泄殖腔
2.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不分泌消化酶)(使食物湿润便于吞咽)【口腔消化从哺乳类开始出现】
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
3.牙齿为多出型的同型齿(终生可更换受损脱落的牙)
蛙类具上颌齿、犁骨齿
4.内鼻孔,喉门
5.口咽腔生物两侧或底部有一对声囊(发声的共鸣器,不是发声器官)
弧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较大,其内侧在腹中线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3.肋骨退化(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
4.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骨盆
附肢骨(五趾型)
前肢骨:可见4指;后肢骨:可见5指,拇指内侧有一个距
五趾型附肢出现的意义
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总共5个手指)与鱼鳍不同。鱼鳍是单杠杆支点,五趾型附肢是多支点的杠杆,整个附肢可以依赖躯体做相对应的转动,增加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2.(灵活运动的前肢)肩带游离,固胸型或弧胸型,前肢的活动范围变大
3.(支撑身体的后肢)腰带将后肢骨和脊柱牢固的联系在一起,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录成为可能
4.动物的演化完成的一次飞跃
肌肉系统
1.肌节消失,肌纤维多样化,分层(鱼类—肌节明显)
2.鳃肌退化(鱼类鳃节肌发达—与取食有关)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中肾)
1.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
2.泄殖腔的腹面有膀胱的开口
3.输尿管
雄性:输精+输尿=输精尿管;毕氏器—退化的卵巢
雌性:输尿
4.泄殖腔膀胱:重吸收水分
5.雌雄均由脂肪体
生殖系统
1.卵生,体外受精(抱对),受精卵在水中变态发育
变态
幼体
成体
水生
鳃呼吸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和脊柱相连(两栖动物和软骨鱼的重要区别)
(肩带借肌肉和韧带与头骨及脊柱相联系,使前肢的活动范围扩大,缓冲震动)
2.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构成,并与腹中央的胸骨相连(肩带不连头骨)。
两栖类肩带类型:固胸型+弧胸型
固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极小,其内侧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或愈合为一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可通过上乌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2.保持身体水分—未解决
3.保持身体温度的恒定—冬眠
4.支持体重,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5.繁殖—不能脱离水环境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鱼类有迷齿
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1.强有力的附肢和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
2.两栖类的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中轴骨骼相联系(鱼类的肩带与中轴骨骼不直接联系)
肩带和肌肉的连接使之获得较大的运动范围,使前肢功能更加多样
腰带与脊柱直接联系,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于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大多数种类的卵和幼体发育要在水中进行。
幼体用鳃呼吸,无成对附肢,经过变态之后营陆栖生活—两栖类区别于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3.无尾两栖类不具肋和胸廓—肺呼吸为口咽式呼吸
吸气:口底下降,鼻孔张开
压肺:口底上升,鼻孔关闭,空气入肺
回流:口底下降,鼻孔关闭,重复多次
呼气:鼻孔张开
意义: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减少水分的散失
冬眠状态下,蛙类主要的呼吸器官是皮肤
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
某些种类粘液腺特化为毒腺
(鱼类的粘液腺:单细胞腺体)
两栖类的粘液腺由表皮产生,但是下陷至真皮内,是减少水分蒸发适应性机制
骨骼系统
1.脊柱(较鱼类分化更大)=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颈椎和荐椎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
2.颈椎(1个)与头骨的枕髁(2个)相关节
(头部的上下运动)
荐椎(1个)与腰带的髂骨相关节
3.听觉=内耳+中耳
形成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中耳
耳柱骨(两栖类最早出现):由舌颌骨特化而来,一端连接鼓膜,一端连接内耳卵圆窗
变温动物:
a.不完全的双循环,产热少;
b.皮肤不能有效保温,散热快;
c.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d.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外界变化
e.具有冬眠和夏眠现象
幼态成熟
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
两栖纲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是低等的四足动物。
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
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躯体结构和机能以及行为不能很好的适应陆地环境
幼体在水中发育,成体水生或水陆兼栖的生活方式,体温不能保持恒定限制其生存和分布
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较少的一个类群
登陆遇到的问题
1.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肺呼吸+皮肤和鳃辅助呼吸
陆生
肺呼吸
五趾型附肢
2心房1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神经系统
1.大脑分化更加明显,原脑皮出现一些零星的神经细胞,司嗅觉
(脊椎动物大脑(端脑)的发展就是个新脑皮逐渐占据主导的过程)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更加发达
感觉器官
1.眼
具下眼睑(活动性),泪腺,瞬膜,角膜突出
2.嗅觉
鼻腔内的嗅黏膜特化为犁鼻器(四足动物特有的器官),是一种对空气的味觉感受器
真皮加厚,防止水分蒸发
5.循环:心脏三腔,不完全的双循环
6.泌尿生殖:排泄系统为中肾
7.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眼:保护防干;中耳:感受声波;犁鼻器:味觉感受器
对陆地生活尚不适应
1.皮肤:皮肤裸露透性大,未解决水分蒸发的问题
2.骨骼:颈椎和荐椎仅1枚,活动范围小,支撑能力不强
3.呼吸:成体的肺结构简单,仍需皮肤,口咽腔辅助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