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主讲人:徐平整理:本刊编辑部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
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
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
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黄帝内经·养生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详细阐述了人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帝内经·养生篇》的原文。
原文摘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岐伯曰:材有余而力不足者也。
黄帝曰:人有材力而不生者,何也?岐伯曰:生气在内,伤气在外,五藏不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故材力而不生也。
…(以上为摘录,原文较长,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解读《黄帝内经·养生篇》首先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长寿和健康情况与现代人相比的不同。
古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且活到百岁以上,是由于他们对阴阳之道有深刻理解,能够合理地运用术数,掌握正确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他们不会过度劳累,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因此能够长寿。
接着,黄帝问及为什么现代人到了中年开始身体衰老,并且无法延续后代。
岐伯回答说,现代人材有余,但力不足,即显得体力不支,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
进一步详细解释,现代人内部的生气受到伤害,外部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侵害,导致五脏功能失调,饮食不合理,作息无规律,从而造成了精力衰退和不孕不育的问题。
总结《黄帝内经·养生篇》强调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循阴阳调和、术数运用、适度饮食和规律作息等原则。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比之下,如果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篇》给现代人以启示,我们应该注重调节阴阳平衡、科学地运用术数、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曲黎敏_教授讲_黄讲帝内经__课件
午时(上午11-13点) :心经当令
午时一阴生 子午功(心肾相交) 为什么要午睡 午“马”的涵义
心经
未时(下午13-15点) :小肠经当令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午饭要吃好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经
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
朝而受业,夕而习复 膀胱与肾相表里 存储津液,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经
酉时(下午17-19点): 肾经当令
肾主藏精 肾神为志 酉“鸡”的内涵 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补肾
肾经
戌时(晚上19-21点) :心包经当令
“心包”解 阴气正盛,阳气将尽 膻中者,喜乐出焉 敲打“心包经”的好处
心包经
亥时(晚上21-23点) :三焦经当令
太极图
胆经
丑时(夜里1-3点) :肝经当令
左肝右肺 (降龙伏虎为最难) 肝藏血,肝主筋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很“牛”,但出手要“三思”
肝经
寅时(夜里3-5点) :肺经当令
经脉为什么从肺经开始 相傅之官 老人早醒意味着什么 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肺经
卯时(早晨5-7点) :大肠经当令
“三焦”解 “亥”字解 做爱最佳时机
“亥”字解
三焦经
谢谢大家!
曲黎敏主要著作: 《从头到脚说健康》 《曲黎敏中医养生12说》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 《中医与传统文化》 《易道气功养生》
《黄帝内经》讲什么
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健康长寿靠自己 天人合一
“因天之序” —人体生命日节律
(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
人为什么会失眠 几点醒来最危险 为什么必须吃早饭 子午觉意味着什么 什么时候做事效率最高 几点做爱最理想
黄帝内经养生 古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
“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
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
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
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心安而不惧《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
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
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
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
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佛说:万物唯心造,随所住处皆安乐。
内心安定、无有恐惧,因而能够自在洒脱。
古代养生智慧德全而不危《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古人以“德”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
”意思是说,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轻。
孔子这番“有德者寿”的说法,实际是蕴含着医理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
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
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一)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
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
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
《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
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二)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
黄帝内经读后感养生与健康的智慧
黄帝内经读后感养生与健康的智慧《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对于养生与健康的智慧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对养生和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结合我个人的感悟,探讨黄帝内经对养生与健康的智慧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部分:养生的理念与方法《黄帝内经》中对养生的理念非常重视。
它指出:“治病不如防病,治未病不如已病。
”这句话告诉我们,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通过日常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养生方法上,《黄帝内经》强调了“调节饮食”、“合理运动”和“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肥胖和营养不良。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机能和体质,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延缓衰老的进程。
情绪的稳定对于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过度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和情绪的调节。
我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保证摄入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均衡。
同时,我也会定期锻炼身体,保持适度的运动量。
在情绪方面,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第二部分:平衡阴阳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阴指的是人体的柔和、静默、收敛等方面的特征,而阳指的则是人体的活跃、外放、发散等方面的特征。
阴阳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实际生活中,我经常思考自己的阴阳平衡。
我会注重休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
我也会尽量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紧张压力,寻找放松身心的方式,如冥想和瑜伽。
第三部分:个体化养生的必要性《黄帝内经》不仅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还强调了个体化养生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
“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
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曲黎敏教授讲解《黄帝内经》智慧养生笔记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
如果肾经不足的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
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
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
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
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
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胆,是主决断的。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
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
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
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
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
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
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和谐,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II-曲黎敏要点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曲黎敏教授讲座笔记目录《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 (1)1-中医的定义 (3)一、养的内容: (3)二、中医是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医者意也”。
(5)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上) (9)一、五行定义,五行,不是只五种物体,而是指五种状态和运行的方式. (9)二、五气风、热、湿、燥、寒 (10)三、五行各象 (11)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下) (11)黄帝的意义(一) (12)黄帝的意义(二) (12)一、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13)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4)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14)五、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造化形容 (15)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15)七、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生发真阳 (16)八、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受纳分类 (16)九.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容纳变化 (16)十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渗透分别 (17)十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7)十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气化出焉 (17)经脉.穴位.奇经八脉 (18)经脉阴经6条, (18)穴位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几个重要的穴位: (18)关元经脉探秘 (18)《内经》说人 (19)<黄帝内经II》3-五藏与意思思维(中)五藏各象 (20)1.、象人事: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 (20)2.象五腑 (21)3、象五体 (22)4、象五窍 (23)5、象五华 (24)6、象五色 (25)《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5-五藏与意思思维(下)-曲黎敏课堂笔记 (25)8.象五音: (26)9、象五神. 27 10,象五志,五种情志。
(28)11、象五变 (29)12、象五味 (30)13、象五臭 (31)14、象五液 (31)五《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心 (32)一、心的功能: (33)二、心病难医 (33)4、心经有问题,心血虚就会造成心痛。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风邪,百 病之长
湿邪,秽 浊阴邪
上篇 黄帝内经 中的 生命智慧
三 认识疾病的来龙去脉 发挥身体的 自愈之道
06
不治已病治 未病
01
燥邪,干涩 之病
05
补气、养血、 藏阳
02
热邪,火热 阳邪
04
气血失常致 病
03
外避邪气, 内守精神
上篇 黄帝内经 中的 生命智慧
四 形体官窍构筑健康藩篱 灵丹妙药 都在自己身上
人——地 域环境养
生
下篇 黄帝内经中的 养生智慧
七 艾灸拔罐按摩刮痧 一学就会的养生祛病法
传统的
A
艾灸法
拔罐
B
保健
推拿按摩
C
保健法
神奇的
D
刮痧法
感谢聆听
一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巧用人 体生物钟为健康加分
0 1 了解十二时辰养生法 0 2 子时养护胆经 ——气血流注,保护
体内的暖阳
0 3 丑时养护肝经 ——深度睡眠,让生 命之树长青
0 4 寅时养护肺经 ——天亮起身,令气 血整装待发
0 5 卯时养护大肠经 ——排出毒素,轻 微运动保健康
0 6 辰时养护胃经 ——营养早餐,饭后 百步促消化
05
足少阳胆经 ——常敲胆经一身 轻
06
足厥阴肝经 ——疏肝解郁的法 宝
上篇 黄帝内经 中的 生命智慧
六 经络通畅保健康 唤醒原本属于 你的自愈力
01
奇经八 脉
02
经别
03
经筋
04
别络
05
皮部
02
下篇 黄帝内经中的 养生智慧
下篇 黄帝内经中的 养生智慧
一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巧 用人体生物钟为健康加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4
补气务必多食益气健脾的食物
5
人参善补气,脾肺皆有益
6
补气血,千万别陷入误区
三 认清自己是 什么体质,把养 生养到实处
四 湿热体质:养生重在 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1
湿热体质宜重“四养”
2
脚臭其实是脾湿造的“孽”
3
湿热体质易生“痘”,平衡火罐 可防治
4
冬虫夏草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 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五 阳虚体质:调养重在扶阳固本, 防寒保暖
01
单阳 虚击体此质处与输阳入气你不的足正的文差 别
02
阳虚体质,多吃点养阳、补阳食物
03
十个胖子九个虚,胖子也要补身体
04
现代人的阳虚体质,多是冰箱“冻”出 来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六 阴虚体质:养生重在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四 钻石之旅——《黄帝内经》中 的养生精要
0 1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0 2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健康长寿的 根本
0 3 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黄帝内经》 养生原则
0 4 饮食、起居作息当与自然相应 0 5 顺四时以适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时
二 补足真阳百病 消——阳气是人体最 好的治病良药
B
疾病分阴 阳,防治
各有方
C
亚健康是 轻度阴阳
失衡
D
运动就可 以生阳, 静坐就可
以生阴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 体质,把养生养到实 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A
C
E
二 平和体质:养 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四 湿热体质:养 生重在疏肝利胆,
祛湿清热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
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
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
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智慧)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智慧)智慧)9944">[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
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
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
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曲黎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
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
而是更像一位老师。
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和生活。
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本节目把中国古代合理的养生方法用直白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将有助于我们发扬国粹,建立和谐社会和人生。
讲师: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2.中医与日常生活
3.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
4.十二时辰养生(辰-申)
5.十二时辰养生(酉-亥)
6.十二时辰养生(亥时)
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
9.阴阳的本性
10.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11.食物的意义
12.食物的偏性
13.四季养生(上)
14.四季养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18.中医的要点。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中的饮⾷养⽣智慧原⽂:阴之所⽣,本在五味[1];阴之五宫[2],伤在五味。
注释:[1]阴之所⽣,本在五味:阴,即阴精。
五味,即酸苦⽢⾟咸,此处泛指饮⾷物。
⾔阴精的产⽣,本源于饮⾷五味。
[2]阴之五宫:五宫,即五脏。
阴之五宫,即藏蓄阴精的五脏。
原⽂:是故味过于酸,肝⽓以津,脾⽓乃绝[3]。
味过于咸,⼤⾻⽓劳,短肌,⼼⽓抑[4]。
味过于⽢,⼼⽓喘满,⾊⿊,肾⽓不衡[5]。
味过于苦,脾⽓不濡,胃⽓乃厚[6]。
味过于⾟,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注释:[3]味过于酸,肝⽓以津,脾⽓乃绝:津,满溢、过盛之意。
酸味有滋养肝脏的作⽤,但酸味⼤过,会导致肝⽓过亢,肝⽊乘脾⼟,⽽使脾⽓衰竭。
[4]味过于咸,⼤⾻⽓劳,短肌,⼼⽓抑:张志聪注释说“⼤⾻,腰⾼之⾻,肾之府也。
过⾷咸则伤肾,故⾻⽓劳伤;⽔邪盛则侮⼟,故肌⾁短缩,⽔上凌⼼,故⼼⽓抑郁也。
”是指咸味⾷物吃太多,会伤肾,抑制⼼⽓。
[5]味过于⽢,⼼⽓喘满,⾊⿊,肾⽓不衡:⽢,《太素》作“苦”。
可从。
喘,此指⼼跳急促。
满,通“懑”,烦闷也。
衡,平也。
苦⼊⼼,味过于苦则反伤⼼⽓,故⼼跳急促⽽烦闷;⿊为⽔⾊,⽕不⾜则⽔⽓乘之,故⾯见⿊⾊,⼼⽕虚衰则肾⽔偏盛,故⾔肾⽓不衡。
[6]味过于苦,脾⽓不濡,胃⽓乃厚:苦,《太素》“⽢”,且⽆“不”字。
可从。
濡,湿也。
厚,此指胀满。
⽢⼊脾,味过于⽢则伤脾⽣湿,湿阻脾胃则⽣胀满。
《奇病论》⽈:“⽢者令⼈中满。
”原⽂:是故谨和五味,⾻正筋柔,⽓⾎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以精[7],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通天论》)饮⾷⾃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饮⾷劳倦即伤脾。
(《素问·本病论》)因⽽饱⾷,筋脉横解,肠澼为痔[8];因⽽⼤饮,则⽓逆。
(《素问·⽣⽓通天论》)五⾕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味合⽽服之,以补益精⽓。
(《素问·藏⽓法时论》)饮⾷不节,病⽣于肠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
如果肾经不足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
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
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
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
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
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是主决断的。
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
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
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
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
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
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
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和谐,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
人身难得,就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的脏腑的那种运转,懂得了人体,就懂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要蓄之养之的精品。
真法难闻,《黄帝内经》是黄帝和老师的对话,核心问题也要通过一种斋戒的方式,不仅是持斋,而且要控制自己的俗欲,没有私心杂念的状态才能得到。
学习时要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真正能够看到里面去。
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要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和自豪。
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的经典,可以让我们去读,重新去反省人生,其中包括认真地体会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上南下北)心在上,按照取向比类,东木肝主生发,南火心主生长主散,西金肺主收敛,北水肾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南北表示水火不容,买卖军火和石油都波及人的生命。
骂人“××不是东西”实际讲是南北,就是说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对日常生活的感悟《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2学习笔记二、中医与日常生活北京东边是崇文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
西边是宣武门, 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
它守的是肃杀之气。
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来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
因为南方的疏布是做慈善,北方主收藏,收藏就要藏得住。
收藏到是心爱之物,是不给别人看到的。
这类似肾精,肾精藏得越足,向外散的东西就越多。
安定门是出兵打仗的时候才可以开启,要打仗首先要有定力才可以。
德胜门是回来的门,就是说万不得已要出北门的话,也要有出有进,这是北方的内涵。
只有肾精足,才能有定力。
泰山崩于前而不乱。
能够做得到的就是婴儿,因其肾精足。
习能胜恐,肾精不足容易恐惧,习惯能够战胜恐惧。
人只要闻木声则惕然而惊,是胃气不足和肾精不足的象。
左春,右秋,上夏,下冬,中为长夏。
长夏是夏天过后有一个季节,是运化四方,把开花的过程变成结果的过程,叫中央脾土。
为什么要封禅泰山,主要是由于东主生发之机。
打仗开始时敲鼓,鼓声主生发,结束时鸣金收兵,西方属金要收敛。
《黄帝内经》源于对自然的感悟,通篇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
《黄帝内经》不是讲如何治病,主要讲如何顺其自然。
人体中部在哪里?肚脐(神阙穴),只可以灸法,不可以针刺,它不是中部。
人的中部是人中。
因为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任脉和督脉的连接点。
督脉是人体背后的正中叫大阳经,主气,决定男人的生殖。
脑髓、肾和腰脊、脊柱、脊髓。
任脉是人体前面的正中线,是人体大阴经,主血的。
这两条经脉都是奇经。
十二正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的现象,奇经八脉是人体的一种很特异的方面的一种能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元气大储存地。
它可以决定人生的许多重大事情。
女人生育由任脉决定。
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交汇所。
晕倒是阴阳离绝(卦象),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否pi卦)。
刺激人中,阴气在上,阳气在下,阴阳重新和合(泰卦)。
人中应该深、长、宽,阴阳、气血交通能力强。
人中还叫寿宫、子庭,能否长寿,是否多子多孙。
人中的深浅除了先天,还和保养有关。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夏天人体阳气全浮跃在外,在体内形成一个寒湿的格局,脾胃最虚,消化能力最弱,要吃一些温热的东西。
冬天阳气内敛,脾胃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可以滋补,也可吃萝卜顺气,使身体保持清凉和通畅。
仁义礼智信,也是从身体当中来。
东方主生发,仁就是东方,就是你一点点善念。
义是白送人的东西,主散,是南方。
礼是西方,是约束,如何约束人性,也是人性的收敛。
智慧是肾精的外现,肾主智(志)。
信是中央脾土,人言为信,人说的话要像土地一样真实可靠。
小孩子志向高是因为精足。
《黄帝内经》到底讲什么。
1、顺其自然(因天之序)2、健康长寿靠自己3、天人合一因天之序,天的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东再到春。
天之序永远不会变,人体也要顺应这个次序。
最好的状态是四象全有,见群龙无首吉。
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状态。
健康长寿靠自己,《黄帝内经》是讲医道的书籍。
健康是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吃好睡好,消化吸收都有了,人才能健康。
万恶淫为首,性事、情绪也跟健康相关。
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
疾病和生活密切相关,与人和人性也非常相关。
调理好生活,调理好身体,才能调理好人。
天人合一,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
人和自然越和谐,越至善。
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3学习笔记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天因之序,人体生命日节律,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
子时,夜里11点~1点。
古代大时,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
胆经当令,即值班。
1.养生机:子时是一阳出生,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有时晚上八九点开始犯困,到十一点反而清醒了。
这是因为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
任何一个脏器都关系到三个方面:“形、气、神。
形是是物质基础。
胆切除了,胆经仍然存在。
气是经络的气的运行,生命的运动方式。
神是指形、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
西医说内脏,中医说内藏。
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脏。
手上有皮毛,肺主皮毛,皮肤病与肺气有关。
皮下面是肉,跟脾有关,脾主肌肉。
手指上还有血,由心所主。
骨头是肾所主,骨头是最固敛的东西。
人的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跟肝经有关。
打哈欠是胆气生发,所以打完以后精神些。
胆主决断,决断不了挠头,挠的是胆经。
2.为什么十二生肖:“鼠”为首为什么用老鼠当胆经的形象代表,因为子时阳气还特别小,像老鼠一样小。
胆为少阳,太极图的鱼眼为少阳。
3.失眠的原因与治法一种原因是心肾不交造成失眠。
心为南方,心就是火,肾为水,心火是上漂的,肾水是下行的,虚火全在上面扰头就容易睡不着。
治失眠就是要肾水上去,让心火下来。
另一种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元气用在了消化食物上,阳气不能到达头上,睡不着。
治疗方法是晚上少吃。
古代甚至过午不食。
上午,天、人大阳气可以化万物,可以把食物消化掉。
晚上是一派阴霾之气,任何东西都不容易化开。
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1 左肝右肺(降龙伏虎为最难)药王殿,孙思邈像,一般都是坐着老虎手上抓一条龙。
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二龙戏珠图,中间的珠子代表生命。
青龙都是腾龙,升着的龙一定要降着头。
虎都是主降,白虎主屯的往下降,下山虎最厉害,都是抬着头。
任何东西不能只降不升。
这是否极泰来的概念。
降龙伏虎很难。
肝气是主升的,头疼很多时候是肝阳上亢,是收敛的功能即降出问题了。
左边主生发,所以左肝。
右边主降,肺气主降,所以是右肺。
在道教养生里边,也认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才是最难的一件事。
见群龙无首吉,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有,就是生命之机。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最健康的状态。
如果没精打采,是生发不好,生发不好是由于收藏不好,肾精耗太厉害了。
水生木,冬天肾水没有藏够,春天木就升不起来。
中国文化是看前三步,后三步,而不是看当下。
不治已病治未病。
固摄住中央脾土,再把收敛功能恢复,肝病才能好。
肝肾同源。
2 肝藏血,肝主筋藏血的功能,就是升龙的低头,藏的住。
筋,就是身体的弹性,如握力,弹性出问题都是肝出问题。
筋的弹性出问题是由于血出问题,血不能濡润筋了。
现在肝病多,夜里不睡,1点到3点不睡,养不起肝血,这是很危险的。
3 将军之官,謀虑出焉将军之官,出自黄帝内经的《灵兰秘典论》,是主谋略的。
聪明才智发挥如何,全看肝气足否。
将军不是能打仗的人,而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
运筹帷幄在这里就是藏血。
謀虑出焉说的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出谋略。
日常生活中刚开始生气时是左边疼,那是肝气先淤滞住了,不会一下子就疼到肝这来。
再生气,就吃不下饭了,叫木克土,木是肝,中央脾胃为土。
4 将军很“牛”,但出手要“三思”丑字是要伸手又缩回来。
丑时虽然生发,还要有所收敛。
寅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1.经脉为什么从肺经开始黄帝内经经脉篇里,就是以肺经开头。
顺序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春节在寅月。
夜里3点~5点醒来最不好。
相傅之官肺经是相傅之官。
相傅是皇帝的宰相,同时是师傅,如姜子牙、刘伯温这种帝王师。
肺经主气,主治节。
从3~5点,人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要多少,肾要多少,由肺经分配。
3~5点应该睡得最沉,人从静到动的转化,一定要通过深度的睡眠来完成。
2.老人早起意味着什么老人容易早醒,人老了以后,肃降的功能差了,没有多少精可以收敛了,只剩宣发了,没有肃降了。
正常人如果此时早醒,大汗淋漓,你的收藏功能已经很差了,应该去找医生。
3.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提醒老人、心脏病人要慢起床、尽量不做早锻炼。
早晨气血刚刚开始分配,开始锻炼,等于又生硬地调一些气血上来,很容易造成猝死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