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浪漫主义手法

合集下载

关汉卿论文

关汉卿论文

关汉卿论文对《窦娥冤》浪漫主义手法的再认识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相关:《窦娥冤》浪漫主义手法再认《窦娥冤》以其揭露封建吏治的腐败,反映当时社会黑暗而成为中国古典悲剧题材的典范,从而成为关汉卿的扛鼎之作。

而窦娥临终前所发的三桩誓愿更为论者所津津乐到,被视为成功的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不仅表明窦娥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田汉中国戏剧魂当代关汉卿相关:中国戏剧田汉关汉卿田汉,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工作的先驱者,杰出的戏剧家。

他一生创作戏剧剧本100余部,电影剧本30余部,诗与歌词近2000首。

由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定为国歌)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前进号角,唱遍全中国,响彻全世界。

从私塾"小和尚"到革命戏剧运动奠基人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为了给家里带来人丁兴旺之运,长辈们给他取了小名"和儿",并将其寄托在观音菩萨名下。

简析关汉卿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关汉卿元杂剧妇女形象在关汉卿流传下来的杂剧中,以妇女为主角的占大多数。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旦本戏",以揭示妇女命运作为突破口的霸权豪势对妇女的凌辱和迫害,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愤怒,觉醒与反抗。

在关汉卿所创作的女主角中,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她们性格各异,命运不同,可以说糅合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所有特征。

论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关汉卿悲剧创作时代特征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

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的大汉情结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关汉卿《单刀会》大汉情结关汉卿的《单刀会》是元代历史剧的优秀代表,其思想内容中蕴含着强烈的大汉情结,这种大汉情结主要是通过主配角人物的唱词、大汉幕雄人物的塑造及对历史史实的篡改和超越来表达的,联系元代社会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汉代统治的强烈向往。

《窦娥冤》 讲义

《窦娥冤》 讲义

《窦娥冤》讲义一、作品背景《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这部作品诞生于元代,当时社会黑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汉卿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创作了《窦娥冤》,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二、主要人物1、窦娥窦娥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刚强的女子。

自幼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与婆婆相依为命。

然而,命运却对她百般折磨,最终被冤枉处死。

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正义,发出了震撼天地的控诉。

2、蔡婆婆窦娥的婆婆,是一个胆小怕事、有些软弱的妇女。

因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险些被赛卢医杀害,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后,引狼入室,给窦娥带来了灾难。

3、张驴儿一个地痞无赖,企图霸占窦娥婆媳,未遂后便心生歹意,陷害窦娥。

三、故事情节窦娥自幼命运多舛,被父亲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婆去赛卢医那里讨债,险些被其杀害,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

然而,张驴儿父子却心怀不轨,要蔡婆婆婆媳嫁给他们。

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婆,却误杀了自己的父亲。

他以此要挟窦娥,窦娥仍不屈服。

于是,张驴儿将窦娥告上公堂。

昏庸的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为了保护婆婆,含冤认罪。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她的誓愿一一应验,证明了她的冤屈。

多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考取功名,做了官。

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最终为女儿昭雪。

四、主题思想1、揭露社会黑暗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官僚的昏庸、地痞的无赖、高利贷的残酷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2、歌颂反抗精神窦娥在面对不公和冤屈时,始终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义,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

她的反抗精神,体现了底层人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3、表达对善良和正义的渴望尽管窦娥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品质。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艺术特色
窦娥冤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作者:李喜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9期摘要:《窦娥冤》作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刻画了窦娥这样一个感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

本文主要从窦娥的种种不幸和窦娥所处的时代来分析《窦娥冤》的悲剧美。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美作者简介:李喜仁(1963-),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01《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被称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用来抵债,成为童养媳,十七岁新婚丧夫,丈夫去世后,窦娥又用封建贞烈节孝观念来压抑自己,与蔡婆相依为命,最后又被张驴儿诬告杀人之罪,为了不让婆婆连同受罪,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对于《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我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

一、从主观方面来看:窦娥的凄惨身世和种种不幸的遭遇,让人止不住从心底同情。

从全剧来看,窦娥的善良、孝顺、本分,深刻而生动的刻画出了其心灵之美—炽热的爱人之心。

因为善良,面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新婚丧夫这样悲惨的遭遇,窦娥并没有怨天尤人,只是简单的将其归结为自己命不好。

因为孝顺、本分,在丈夫去世后,窦娥选择了伺养婆婆,与婆婆相依为命。

窦娥对亲人的爱是伟大的,她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辜负他人。

新婚两年丈夫就去世,出于对丈夫的爱和忠诚,她选择了留在蔡家,以年纪轻轻就守寡为代价来照顾年迈的婆婆。

对婆婆,她百般孝顺,细心照料,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爱心。

在第二折中,太守桃杌对窦娥进行严刑拷打,想要使窦娥屈打成招,可是窦娥选择了抗争到底,宁死不屈。

但是当当窦娥看见桃杌要对婆婆施刑时,害怕婆婆年老体衰,杖下毙命或者屈打成招。

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让年迈的婆婆受刑,甘心含冤屈招;出于对婆婆的爱,窦娥牺牲了自己年仅二十的年轻的性命。

《窦娥冤》课文赏析

《窦娥冤》课文赏析

《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窦娥冤》课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窦娥冤》原文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作品——谈关汉卿的《窦娥冤》

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作品——谈关汉卿的《窦娥冤》

有 日月 朝 暮悬 . 有鬼 神掌 着 生 死 权 。天 地 也 , 只 合把 清浊 分
辨 , 可 怎 生糊 突 了盗 跖 、 颜渊 ! 为善 的受 贫 穷 更命 短 . 造 恶 的享 富 贵 又寿 延 。 天地也 , 做 得 个 怕 硬欺 软 , 却 原 来 也 这 般 顺 水 推船 地
也, 你 不 分 好 歹何 为 地 ! 天也 , 你 错 勘 贤 愚 枉 做天 !哎 . 只 落 得 两
刻, 窦娥正义凛 然 , 发 下 三桩 誓 愿 : 一要 刀过头 落 . 血溅 丈二 白 练; 二 要 在 三伏 天 , 降 下 三 尺瑞 雪 ; 三 要 当 地 干 旱 三 年 。行 刑 之
的 的赛 卢 医 家里 去讨 债 。赛 卢 医 没 有 钱 还 , 就 把 蔡 婆 婆 骗 到 荒 郊野外 , 想 勒死 她 。恰 巧 被路 过 的流 氓 张 驴 儿父 子 看 到 , 吓跑 了
创作手 法, 把 对现 卖的 深 刻揭 露和 对理 想 的 大胆 想 象 交织 在 一起 , 使《 窦娥 怨》 充 满 了震 撼 人 心 的 艺术 力量 。
关键词 : 《 窦 娥 怨 》 现 实主 义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8
文献 标 识 码 : C
窦 娥 对 天 地 的 控诉 ,实 质 上 就 是 对 黑 暗不 公 的 现 实 社会 的
控诉 , 这 标 志着 一 个 善 良妇女 惨 遭 迫 害 之 后 彻 底 的觉 醒 , 从 一 个
安 分 守 己的 顺 民 变 为一 个 敢 于 叱 天 骂 地 的封 建 统 治 者 的 叛逆 。
刑前“ 三誓 ” 正 是她 觉 醒 之 后 的最 后 抗 争 。 在 生 命 的 最 后 一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窦娥冤与民俗文化

窦娥冤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和元杂剧创作关系极为密切, 元杂剧依赖民俗而生存发展,它通过自身 的发展演变,不断地把那些具有民俗文化 意蕴的价值符号、表演程式传达给民众, 使人们得到美感陶冶、道德升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宫秋》
▪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 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 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 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 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 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 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 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 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 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 7、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 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 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 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 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 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 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 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简要概括《窦娥冤》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的意义。

简要概括《窦娥冤》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的意义。

简要概括《窦娥冤》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的意义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传奇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冤狱悲剧的作品。

该剧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具有以下意义:
1. 彰显人性的美好:通过描写窦娥被冤枉的遭遇,突出了人性的善良、忠义和坚贞。

窦娥用自己的血书为丈夫洗清冤屈,表现出她对爱情和正义的执着,展示了人性中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的美好一面。

2. 揭露社会黑暗:浪漫主义手法在剧中将人物塑造为充满激情和情感的英雄,通过窦娥与大家闺秀庄秀云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窦娥的悲剧经历揭示了社会冤狱和官员贪腐的黑暗面,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反思。

3. 引起观众共鸣: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情感氛围,通过窦娥的遭遇和坚守,观众可以在剧中寻找到情感共鸣,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欢喜乐。

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对抗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寻求内心的慰藉与力量。

总之,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窦娥冤》在传达正义、善良和
坚守之美的同时,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对社会黑暗面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

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

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

在文章的安排上,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关汉卿窦娥冤表现手法

关汉卿窦娥冤表现手法

《窦娥冤》表现手法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剧作,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描绘,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运用到的表现手法。

一、反转剧情,对比现实与幻象在《窦娥冤》中,关汉卿通过反转剧情,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剧情从平凡的家庭出发,以窦娥的悲惨命运为线索,逐渐揭示出社会的黑暗面。

而在剧情的后半部分,窦娥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以超自然的力量对比显现出现实的残酷与幻象的美好。

这种表现手法突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描绘角色,突出悲剧与反抗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精心描绘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突出了她的悲剧命运与反抗精神。

窦娥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年轻女性,却因恶势力的压迫而遭受不幸。

她在面对家庭破碎、身世之谜等困境时,勇敢地选择了反抗,并最终以生命为代价追求正义。

这种悲剧与反抗的主题贯穿整个剧情,激发了观众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三、运用民间传说,融合情感与意象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传说,将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

在剧中的关键时刻,窦娥发誓愿并以三桩孝妇的传说为依托,表达了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这些民间传说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象,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反思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反转剧情、描绘角色以及运用民间传说等,使剧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关汉卿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女性形象,以及她所遭受的残酷命运和最终的反抗。

同时,他也借此剧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一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158《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杂剧的巅峰之作,该剧不仅人物形象塑造多面立体,情节设置跌宕紧凑,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富有张力且充满特色。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行行色色、各式各类的社会人物,有随心欺压弱者、面恶心丑的张驴儿,有地痞流氓的代表人物赛卢医,有见钱眼开、目无法纪的贪官污吏,还有类似窦娥般受欺压受摧残的苦弱百姓们……剧中人物形形色色,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共同组成了当时社会的大致画廓。

《窦娥冤》写于元朝初年,距今已有700余年。

在滚滚历史长河上,其之所以经久不衰,一直为世人所传唱,与其所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及主题大有相关,更与其高超精湛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紧密相连。

第一 ,戏剧情节跌宕起伏。

从整体上看,《窦娥冤》的篇幅不长,但在情节设置上完整合理,详略有当,具有鲜明的特征。

比如故事楔子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窦娥七岁到婆婆家的事情,而在下一折中,立刻转述到窦娥二十岁左右作为少妇的情形。

接下来,就开始引出全剧两条主要的矛盾: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窦娥与官吏们的矛盾。

这样情节设置简洁明了、独具特色,使得戏剧在情节既跌宕起伏,又丰富多彩,同时突出主旨,明了简洁。

剧情的高潮在第三折。

这一折中主要描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场面,即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在此,作者运用了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艺术手法,将以窦娥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不屈抵抗通过誓愿的形式表达出来,虽在物理之外,却又寓于情理之中。

窦娥之所以发下这三桩誓愿,是其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是对冤屈的愤恨,在现实无法改变且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她只能向天地申诉,要天地主持公道,以三桩誓愿的实现,来替她洗刷这千古奇冤。

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不是为妥协现实,不是为缓解矛盾,反而加剧了剧中矛盾的冲突,加深了窦娥与反动统治者之间的对抗,进一步鼓舞了被压迫者敢于向反动统治者反抗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处理方式富于理想化,感染力强。

关汉卿《窦娥冤》内容举要

关汉卿《窦娥冤》内容举要

《窦娥冤》内容举要《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一本四折,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

写楚州秀才窦天章借了蔡婆二十两银子,无力偿还高利贷。

为了进京赶考,将三岁就亡母的女儿端云抵押给蔡婆做童养媳。

端云七岁离父,来到蔡家,改名窦娥,十七岁结婚,婚后不久丈夫病死,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

赛卢医因借了蔡婆十两银子,企图勒死蔡婆,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所救。

张驴儿父子趁机想霸占蔡婆和窦娥,遭到窦娥的反对。

张驴儿想毒死蔡婆,不料误毒其父,于是诬告窦娥下毒,并贿赂官府。

在严刑拷打之下,窦娥替婆婆认了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在法场上,窦娥发下三桩无头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誓言一一应验。

三年后,提刑肃政廉访使窦天章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冤屈。

窦天章捕获真凶,冤情得以昭雪。

窦娥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一切苦难。

窦娥既善良,又倔强、正直、敢于斗争。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她逆来顺受嫁给生病的丈夫,年轻守寡之后,还怀念亡夫;她耐心侍候生病的婆婆,在公堂上主动替罪,法场上为婆婆担忧,临终劝慰婆婆;乃至于屈死后鬼魂还嘱托父亲照顾婆婆。

这些表现了她的善良美德。

她挖苦婆婆的嫁人是“女大不中留”;她坚持要官休,反击张驴儿;她骂官府,骂天地;她抗婚、拒供、发誓、复仇、谴责父亲,则表现了她的倔强、正直、敢于斗争。

难能可贵的是窦娥的性格有发展,从起初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敢于抗争,骂官府、骂天地,性格有了飞跃发展。

她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刚烈,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刚正不阿;第二阶段,强烈反抗;第三阶段,矢志复仇。

窦娥本来没有抗争精神。

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当童养媳,十七岁守寡。

这期间窦娥只是消极地责怪命运、服从命运,逆来顺受。

随着矛盾的加剧,她的性格逐渐有了发展,敢于到公堂去说理,但她还是相信清官,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

后来,贪官的严刑拷打打破了她的幻想,也打出了她的觉悟,窦娥终于敢于把斗争矛头对准贪官污吏。

元杂剧与窦娥冤

元杂剧与窦娥冤

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 六折或多本连演. 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 似于现代戏剧的"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 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 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 介绍人物. 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 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 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 别称为"末本" 旦本" 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 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 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 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 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 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 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 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 刑逼讯婆媳二人, 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 被判斩刑. 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 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 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 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 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 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 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的悲剧美

《窦娥冤》的悲剧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的不幸与忧伤;但人们却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美。

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更有力量。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出元朝统治的极端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窦娥,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状况。

《窦娥冤》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污辱、冤屈,我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却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

美在其真。

元朝是一个外族,蒙古族入主而建立的朝代,当时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他们把当时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

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的人民,其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而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难以想象。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岁丧母,7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童养媳,17岁成了寡妇,后遭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判处斩刑。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

透过《窦娥冤》这出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

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

只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

美在其善。

《窦娥冤》杂剧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窦娥为父亲还高利贷牺牲了自己给蔡婆作童养媳;张驴儿就诬陷窦娥,当窦娥看见酷吏严刑拷打蔡婆时,却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她在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窦娥冤》看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文章作者:张兴武来源:《语文报·高中版》2008年5月645期2008-6-4 15:08:33
•热点推荐:
•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一、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

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窦娥冤》第三折中,丰富的想象主要体现在作者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

三桩誓愿超现实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作者的这种想象便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

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窦娥冤》第三折夸张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细节的无法考究上。

刽子手说:“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

”注意,“半点”血都不曾落在地上,真是半点都没有吗?“半点”这个无法考究的夸张细节,深刻明晰地注释了窦娥的委实冤屈,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了窦娥的冤情。

大胆的夸张使浪漫主义在这里没有丝毫的荒诞。

三、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

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窦娥冤》第三折中主人公极端鲜明的爱憎,便洋溢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这里的指天斥地,便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借窦娥的反抗精神,表达出自己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更是作者对封建法制秩序的否定。

窦娥在赴刑场过程中,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为了
婆婆免遭拷打,窦娥屈招药死公公;窦娥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

这里的娓娓劝慰,表现的是窦娥的善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悯与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