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初三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初三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de7f2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0.png)
初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初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2. 掌握数学信息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 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学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2. 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及实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演示计算机和相关软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对学生来说已经熟悉但不知道是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计算机绘制的复杂图形,提问学生这个图形是如何制作的?二、讲解(15分钟)1. 数学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数学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题效率。
2. 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及实例。
(1)图形绘制: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绘制函数曲线、几何图形等。
(2)数据分析: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筛选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获取和处理大量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几何建模:利用几何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几何图形的构建和分析,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探索几何性质。
(4)数学推理:利用数学软件进行证明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方法和技巧。
三、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解决。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份数据表格,要求他们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结果,并就数学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五、拓展应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探究与解决。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软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和解决。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cd71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5.png)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在教学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的规律,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多少的含义。
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习内容分析:大多数学生对数一数掌握的非常好,有极个别还不够熟练,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细致的习惯还欠缺。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培养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学情分析入学前大多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同样多、多、少的方法,基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点数物体。
但是一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好动好玩好不集中动好玩注意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班的发言,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教学策略设计《比多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2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20)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看图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并说给同桌听.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使学生初步体验一一对应思想,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准备:师:数字卡片一套(1――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请学生摆圆和三角形同样多 (2)小结:像这样一个三角形对一个圆,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它为”一一对应” 4教学”多””少”(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2)一个小猪对一根木头比,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师: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换一句话说就是,小猪比木头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信息技术运用说明数一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3621字。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4995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c.png)
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数学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数学教学软件、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道有关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在计算机实验室或电教室进行学习。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练习册,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题目。
3. 教师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对相关技能进行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案例,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析并解决这些案例中的问题。
3.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求解。
2. 学生需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讨论总结(1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思考使用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困难。
2. 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汇报,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继续探究和应用数学信息技术。
2.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并反馈。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教师鼓励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初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457c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5.png)
初二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概述: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并培养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领域;2.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通过展示一道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在一个矩形花坛中,长是5m,宽是3m,现在要在其周围围上一圈围墙,请问需要多长的围墙?二、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领域(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说明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领域,如数据分析、几何模拟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三、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30分钟)1.演示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计算周长的问题:给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计算矩形花坛的周长,引导学生自行操作,并解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使用图形绘制软件绘制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使用图形绘制软件(如GeoGebra)绘制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巩固对图形概念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如求解线性方程组、描绘函数图像等。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调研网络资源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并形成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报告,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老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反思。
拓展思考:1.请思考一下,信息技术在哪些其他学科中也有应用?为什么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如此重要?2.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请举例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全面了解数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并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7803ea587e21af45b307a870.png)
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
(2)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掌握概念,并能熟练区别、运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学习特点
比较活泼好动,不能有效接受枯燥理论灌输,故需要多角度刺激和活动的参与。
(2)学习习惯
易于接受生动形象方式的知识教授模式。
(3)学习交往特点
更适于小组活动,能更好激发兴趣,并加深印象。
老师归纳总结
回答定义,讲授其数学表示。
学生讨论:比较,探索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在课件上以动画的形式将线段一段延长。
练习
在课件上展示习题
学生课上解决,吸收和运用知识。
老师课件演示课前准备的习题。
思考及布置作业
将知识巩固,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
(3)工具:尺子、模型等。这些东西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同学们,看了刚才的那些图片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多少物体是由平行于垂直的线交织起来的,所以我们今天将系统的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直线,线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一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线段、射线和直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掌握、区别、运用他们。
从真实事例中抽象简化出线段概念,再延伸关联出直线、射线。通过理解掌握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转变,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探索事物之间异同,以及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5cbe4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b.png)
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界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数学。
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更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1、了解数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互联网等,获取数学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进行数学计算、绘图与模拟等操作。
4、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建模、解题和探究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线性规划”。
三、教学过程1、教师先介绍什么是线性规划,以及线性规划的应用场景。
介绍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个常见的线性规划问题,让学生感受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2、接下来,教师介绍如何用 Excel 进行线性规划求解。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 Excel 表格进行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设置、计算结果的输出等。
3、教师再介绍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使用线性规划的在线求解器,解决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
4、最后,教师设计一道综合运用线性规划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实践题,并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自主完成该题目的解答和分析过程。
四、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有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教师可直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2、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进行评价;3、通过文章撰写、课堂发言等方式,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技术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综合教学法,结合实际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与计算机辅助的课程教学。
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一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一](https://img.taocdn.com/s3/m/d0b8f5c60975f46527d3e15d.png)
强调利用了转化的方法 2,创设情境出示例题。教师同步课件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梯形
图,提出问题,计算它们的面积,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
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让学生猜测-验证,目的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有使是学生明确了目
作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及时进行 点拨和引导。4、汇报展示三种情况。教师重点
同步课件演示。5、归纳总结,提高认识,通过动态演示,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梯形转化成平
行四边形的过程,就更进一步的渗透了没学过的知识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思
想,即新知-转化-旧知-解决问题。这样对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时学生就有了思路和方法
6、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评价、建构)
观察图形,导入新课
引导,启发
观察,思考,回 课件展示
答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引导,启发,板书
思考后回答
课件展示
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引导,启发,板书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教学本课时我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 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三幅图,,渗透转化思想,给学生以启示为探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 做好方法上的铺垫,有了这样的感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梯形纸片通过剪拼转化成平行 四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结合,学生有直观的转化感受,教师做适当的小结,为 以后的学习新知积累了好的探究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b0f2f58ea98271fe900ef9da.png)
老师总结:展示课件,显示定义、特点。
3.老师展示制作的动画,并讲解
老师展示制作的动画,并讲解
学生观察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1)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2)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1.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2.课后习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步骤,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目标
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cd35a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f.png)
完整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作业
本次教学设计方案是针对八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的。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理解,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做法,并能够运用该知识进行计算、证明和作图。
本文将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是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做法,并能够在计算、证明和作图中灵活运用该知识。
在本课程中,需要注重联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判断和计算的方法。
同时,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
由于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联系,因此需要注重对定理和逆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命题的条件准确地选择定理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环节一:
1.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已知线段AB,画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垂足为C;
3.在垂直平分线MN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一量:PA、PB的长,你能发现什么?
环节二: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以上环节的研究,学生将能够逐步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做法,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一](https://img.taocdn.com/s3/m/d119dab3e2bd960591c67791.png)
适时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谈话:移动的方法很麻烦,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角的大小呢?(引入课题)
小组交流
班内回答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用课件出示两个角
一、认一认
1、出示量角器。(师)我们测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2、观察你手中的量角器,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单位?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抽象数学形象化、简单化。
2、教学环节中如何使用教学技术:导入时,课件出示两个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冲动;新授时,课件出示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直观形象;巩固应用中,课件出示各题。
量一量,说一说各是多少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画
认真听讲
倾听
课件出示三角板
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
课本第27页“练一练”
逐题指导
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重点强调
说一说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件出示两个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估一估各有多大。
2、说一说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这两个角的大小。
3、总结。
4、测量角
对学生的估计做一评价
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
讲解:1、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测量课本第26页的两个角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148ce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e.png)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1. 引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学习平台,为小学生提供更有趣、有效的数学作业。
2. 设计目标本方案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提供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内容,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互动性,使数学作业变得有趣和具有挑战性;•提供实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巩固知识;•方便教师管理和批改作业;•提供学习记录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实施方案3.1 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了增加数学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在作业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制作包含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的教学资源,以丰富作业的内容。
例如,可以用动画演示几何形状的变化过程,通过声音配合表演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3.2 互动学习平台为了增强作业的互动性,可以使用互动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实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学习。
3.3 实时反馈和评价在互动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提供实时反馈和评价。
针对正确的答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错误的答案,可以给予指导和解释,并要求学生重新尝试。
通过实时反馈和评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
3.4 便捷的管理和批改借助互动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批改作业。
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作业、查看学生的回答情况,然后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等级。
这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快了反馈速度,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50d51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0.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是圆的面积计算,通过研究,你们将能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二)引导学生猜想和探究
1.研究素材呈现
通过PPT演示长方形拆分后长和宽的演变,演变成锯齿图形半圆的行程,让学生明白圆的πr和r相当于长方形的a和b,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和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操作与验证
让学生利用学具“半圆片、圆片”进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讨论与归纳
引导学生讨论和归纳,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与交流
1.运用
让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交流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互相研究和纠正。
四)巩固与拓展
1.巩固
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半圆片、圆片”,巩固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
2.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他曲线图形的面积,如椭圆、抛物线等,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我们进行了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尝试将圆转化成其他已知图形来计算其面积。
通过将圆平分成多份,我们得到了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我们发现,圆的面积公式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
最后,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并进行了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国培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国培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8c7a4226fff705cd170a44.png)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教学设计作业题目:在本模块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
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请您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完成一份“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教学设计并提交平台。
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教学难点的信息技术的应用;2.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3.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3),用教具演示,把圆平分成16份,让学生观察圆面积的“转化”。
(圆近似成了长方形)(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从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3、探究联系,推导公式现在来看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1),猜测,再一次观察老师的示范。
(2),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每一组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拼成的作品(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
如果把圆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分得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4),小组讨论总结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2C(= r)(5),观察,小组讨论得出公式:(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半径S =πr×r = πr²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下面我们就应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
出练习让学生做,巩固所学知识宽= r。
初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初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信息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27b7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3.png)
初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 学习如何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3. 掌握利用数学软件和工具进行数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和意义;数学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工具;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学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什么是数学信息技术:数学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学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2. 数学信息技术的种类:包括数学软件、数学APP、数学网站等。
3. 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构建和变换、数学题目的自动生成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探索和变换,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通过数学APP上的游戏和练习,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践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数学软件和工具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实践活动。
五、讨论总结(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合理地运用数学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数学信息技术在初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合理选择和利用数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注意平衡数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避免过度依赖。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57afbb67ec102de2bd899f.png)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年、月、日》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
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信息技术2.0c1数学跨学科教学设计作业
![信息技术2.0c1数学跨学科教学设计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df3cd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3.png)
以下是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跨学科教学设计的作业示例:标题: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数据处理、图表绘制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
2. 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分析和推理、模型建立和解决方案评估。
年级水平:适用于初中或高中时间:2-3节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骤:1. 导入(15分钟):a. 引入数学问题:例如,“你的朋友们正在准备一个慈善义卖活动,他们想要通过售卖蛋糕筹集尽可能多的善款。
你能帮助他们确定最有效的销售策略吗?”b. 引入信息技术工具:讨论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来处理相关数据,以及使用图形绘制软件(如Graph)来可视化数据。
2. 数据收集与整理(30分钟):a. 学生自行组织小组,收集有关蛋糕销售的数据,如售价、销量和利润等。
b. 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分析。
3. 数据可视化与图表绘制(30分钟):a. 学生使用图形绘制软件,将数据以适当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如柱状图、折线图或饼图。
b. 学生解读和分析图表,找出关键信息和趋势。
4. 数学模型建立与优化(40分钟):a. 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根据数据和图表建立销售策略的数学模型。
例如,利润与售价之间的关系,或销量与促销活动之间的关系。
b. 学生基于模型进行优化,提出改进策略和预测效果。
5. 解决方案评估与展示(30分钟):a. 学生评估他们的销售策略,并讨论其优点和局限性。
b. 学生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或演示,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总结他们在信息技术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收获。
b. 学生分享他们在合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体验与反思。
这个跨学科教学设计作业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结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学思维。
同时,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适当调整任务难度和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2eaa542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e.png)
《菱形》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主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制动态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觉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进步学习效率。
2、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菱形图片,引导学生利用观赏的目光对待初中几何的学习,发觉数学美,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几 3多媒体出示“问题牵引”--折叠裁剪得到菱形,学生操作,投影显示局部学生作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忱。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试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一、创设情境,操作感知1、温故知新提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矩形的概念,并用教具演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关系。
学生思索答复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关系。
2、操作感知老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木框(可活动的),操作给学生看,引入菱形定义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总结菱形定义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变为菱形的过程3、感受生活老师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菱形图片(相片)学生举例身边的菱形,相识菱形,感受菱形的生活价值.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菱形图片(相片),让学生搜集并在课堂上沟通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再通过老师的教具操作感受菱形的定义二、应用学具,探究新知老师运用多媒体,显示“问题牵引”后,和同学们一起进展理论操作,视察剪下来的图形是怎样的图形学生按要求裁剪,动手操作后视察图形并沟通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多媒体出示“问题牵引”,投影仪显示局部学生作品,动画重现折叠过程。
充分地应用直观学具的制作,发觉菱形所具有的性质,激发课堂学习的热忱..三、随堂练习,稳固深化老师出示练习题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2.菱形ABCD中,对角线AC=10,BD=24,则AB=_______.3.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BCD=120°,则对角线AC=_______4.如在菱形ABCD中,已知∠ABD=20°,则∠ABC=___,∠C=______.5、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 (3)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e605b2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a.png)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题目:加法与减法口算练习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加法与减法口算的能力。
方案:1. 平台选择:选择一个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在线学习平台来实施作业,例如Kahoot、IXL等。
2. 题目设计:设计一系列加法与减法口算练习题,包括简单的一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法等。
题目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进行调整。
3. 题目随机化:通过在平台上设置题目库,每次作业随机抽取题目,确保学生每次作业都会遇到不同的题目。
4. 时间限制:设置每道题目的时间限制,以鼓励学生快速思考和计算。
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来调整时间限制的长短。
5. 反馈与评估:平台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告诉学生每道题目的答案是否正确。
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以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6. 多种形式的题目:除了传统的填空题,还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7. 作业批改:平台可以自动批改填空题和选择题,而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估。
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成绩和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8. 奖励机制:平台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作业成绩给予奖励或积分,激励学生完成作业并提高口算能力。
9. 家校互动:平台可以提供一个家校互动的模块,家长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成绩和答题情况,并与老师进行交流与反馈。
10. 持续监测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题目的难度和作业的设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以上的方案,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化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同时,平台提供的实时反馈和评估机制也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指导和辅导。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ebade47cd184254a3535e2.png)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前提背景信息技术很多教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并未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努力经过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试图阐明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指出,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来数学问题是核心,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是实验中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型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学生能在虚拟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很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学案例设计(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圆的面积”。
如果“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单凭文字的讲解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单靠想象很难理解,而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课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学生分析:课前学生的预习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是对圆的特征及面积的公式有肤浅的了解而已,还处在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课程,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使用模板提交作业;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3)对于优秀作品,我们会进行整理并予以展示,请各位老师认真完成并学习其他学员提交的优秀作品。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集合观点: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可以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数学推理过程:如图
∵ PA=PB
∴P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的引入课件出示线段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
程
通过线段的对称轴,引导学生了解垂直于线段的对称轴史线段的垂
直平分线
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的出示
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
号的表示,直观的认识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通过直观,
以及学生的自
主探究,掌握线
段垂直平分线
的性质学生通过图形以及数学符通过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