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利用规划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三、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7.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像话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系统。
五、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明确工作任务→组织工作组→收集整理资料→明确规划总体目标→供需预测和土地利用平衡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大项目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实施管理(调整,修改)六、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作用(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解释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与方向,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七、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八、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所谓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九、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他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十、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十一、预测概念、预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所谓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推测或估计规划具有未来导向性,是借助预测研究未来的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利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
例如,合理布局原则,强调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和布局各类土地用途;经济可行原则,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制定出最经济、最可行的利用方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充分考虑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组织和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制定一份规划方案,还需要组织和管理来确保规划的实施。
这就包括了各类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包括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划分,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再次,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评价和调控。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土地利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
最后,土地利用规划学还要研究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学需要通过对城市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前预判未来土地利用的需求,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
总之,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所关注的重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土地:是地表上下一定幅度的空间及其中的自然物和经济物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4条都要扩展)4.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P27)①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论作为指导,合理的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给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教育部门,以谋求一定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②在具体组织土地利用时不仅要依据地段的地形、气候、土壤、交通等条件状况,确定宜作农业、工业、交通建筑、水利等用地而且要从分析土地利用的纯经济关系入手,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
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内容①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②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③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④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8.如何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核心,在土地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的特征: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划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联系:(1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5、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6、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7、交通运输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三界四区:行政边界,扩展边界,规模边界,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现状与规划构成允许建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下达顺序:1、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2、当地重点项目3、当极城镇发展4、下一级指标分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1.准备工作阶段:①组织准备②制定工作计划③制定技术方案④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③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④编制供选方案⑤方案择优⑥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用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3、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4、土地利用的效果5、土地利用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其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化分为若干想对等级或类别,已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3、土地经济评价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两区累加法:两区包括生活区用地面积和生产区用地面积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2N/dp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解放牌为4t,跃进牌为2.5t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1、土宜法2、综合法3、模型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1、土地利用分区模式2、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居民点分类:城市,城镇,乡村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大小城市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加简述我国城镇化过程: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镇化过程,20世纪1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第一个高峰期,1960——196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断,跌入低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居民点布局形式——自由式,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的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式,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农村中,可称“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主人家”这种想象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小农村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平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生活方便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耕地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计划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土地是交通的基础设施的载体,土地转化为交通的直接生产力转化为基本资料,还必须在土地的自然力的基础上追加劳动力的技术生产力已形成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结构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比例交通运输方式:一铁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输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连续性强。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不同规划的研究内容 、 (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
是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 是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 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 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 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是总规和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 化。
包括有: 包括有: —居民点用地规划 居民点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旅游地规划、 旅游地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不同层次的规划所侧重的内容 、
全国级 省 级 市 级 县 级 乡镇级 不同层次的土地规划功能取决于该行政区域的级 别。不同层次的规划能够解决的矛盾、需要协调的关 系及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明确不同层次规划的职能, 。 可以更好的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调控能力和区 域协调能力。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我国土地规划体系 我国土地规划体系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 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 用规划体系。 用规划体系。 ◆依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依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分为:全国——省——市—— 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分为:全国 省 市 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 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 地利用规划。 地利用规划。 10年以上 ◆依规划时限划分为:长期规划(年限达10年以上)、 依规划时限划分为:长期规划(年限达10年以上)、 中期规划(年限介于长短之间)和短期规划(年限小于5 中期规划(年限介于长短之间)和短期规划(年限小于5 年)。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学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学土地利用规划,一门深奥而又实用的学问,它关乎着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关乎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门学问。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与意义土地利用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配置的一种活动。
它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目标导向法:以实现特定目标为出发点,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
2.系统分析法:将土地资源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配置。
3.空间分析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制定规划方案。
4.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土地资源利用的未来趋势,为规划提供依据。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各类土地的分布、利用状况和潜力。
2.土地利用目标确定:根据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现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
5.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监管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参与度。
2.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3.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4.定期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5.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五、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现状分析:该城市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周边大量土地闲置,而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紧张。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之原则(Principles)
首选原则(First Choice) 比较利益原则(Comparative Advantage) 适当利用原则(Optimal Use) 公经济优先原则 开发与维护并重原则 掌握土地资讯原则 规划原则
土地利用之原则(Principles)
比较利益原则(Comparative Advantage)
(3)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系统是由耕地、林地、
牧草地、水地、市地、工矿地、旅游地、特种用地等
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4)从景观学角度看,土地即景观。景观就是地
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是一个
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就是自然和文化生态
系 统 载 体 的 土 地 , 因 此 , 景 观 生 态 学 ( Landscape Ecology)又被称为地生态学(Geoecology)。
土地资产特点:①地产的稀缺性。②地产位置的固定性。
③地产使用的永久性。④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动产与不动产
动产(Movables)——除了土地(包括未出产的地下矿藏等) 及附着其上的有坚固基础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外的其它一切
人类财产。
不动产(Real Estate)——法律术语,是财产中“动产”的对 称,指不能移动位置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造成
土地属于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控
制下的并拥有排他性权益的自然资源。资源性资产
的使用往往需要追加劳动,并在其使用权转让中得
到补偿。 土地 Land 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系统论、景观学
土地资产(Land Estate)
具有权益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三层含义:
①土地资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服务能力和贡献能力, 是不可替代的经济资源。 ②土地资产具有能为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服务潜力。 ③土地资产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表现为一种可占有 的权益。权属人可凭借其对土地的产权获得收益。
土地利用规划学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土 地 资 源 与 农 业 化 学 系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意义 及与有关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性质、 任务、基本原则、 任务、基本原则、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常用方法介绍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土 地 资 源 与 农 业 化 学 系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 念、意义及与有关规划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广义):位于地球表面的一定区域, 土地(广义) 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动植物群、 水文等自然因素及过去、现在人类活动成 果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大气层、 自然历史综合体 地表层与地下层构成的垂直剖面。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土 地 资 源 与 农 业 化 学 系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要符合 符合《中华人民共 符合 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规划法》,并与 《农业法》、《水利法》、《水土保护条 例》、《森林法》等相衔接。
总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但不同于一般行业性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土 地 资 源 与 农 业 化 学 系 进行规划。 对不同部门,不同土地类型进行规划。如居民 点用地、交通、农业用地(耕地规划、园地、林地等) 点用地、交通、农业用地(耕地规划、园地、林地等)以便 提高各单位用地的土地利用率。 提高各单位用地的土地利用率。 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微观规划 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定各部门用地的数量与位置,确定什么时间, 什么部门在什么地方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分布状 宏观调控各业用地。 态,宏观调控各业用地。
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
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 用(生态土地)。
土地能够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 且要做到代际公平,这样才能使土地持续利用。
❖ 地学家认为,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垂直剖面, 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 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 法学家认为作为权利客体的土地,属于物与财 产的范畴,它必须能为人们所利用和控制,必 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人力难以达到和利用 的陆地,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
❖ 从生态系统论观点来看,土地系统 系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 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地等子 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土 地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要素。
三、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是自然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地球的存
在已有46亿年,人类却只有300万年历史,人类是地球 上的后来者,人类劳动无法创造土地。
(二)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土地总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是有限的。地球 表面积为5.1×108平方公里,是其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 投影面积。
四、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 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化,但什 么是土地利用呢
对自然界敬若神明、顶礼膜拜时期
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 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 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他 的权力。
许慎(公元121年,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著《说 文解字》对“土”字的解释为“土者,吐也,即吐生 万物之意。”并以图示,共分为四层: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土地是自然资源中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的规划原则、方法、技术和政策等。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理解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3.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方法和流程;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5.能够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学综述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分析3.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比较分析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评价1.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3.土地利用评价案例分析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3.农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四、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30%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实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实际问题;3.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探讨土地利用规划问题;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让学生体验土地利用规划实际操作。
六、参考文献1.《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学》薛一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2.《城乡规划学》阎德中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3.《土地利用规划实用技术》王婷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3年。
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认识
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认识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一种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与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性历来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土地管理的核心问题,即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而《土地利用规划学》在系统地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详细的介绍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方法等内容,使我们学习到了更全面的土地规划方面的知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任务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规划的任务是对土地利用的构想和设计,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包括用地指标的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的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协调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是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土地利用控制的基本途径: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土地利用方式控制,土地利用过程控制名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应包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名土地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以及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性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名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尺度上所能区分的最小异质性单元,也就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名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名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接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和功能。
名景观生态评价:是以景观生态类型作为评价单元,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评价,评价景观生态类型对某种利用的适宜性,包括农、林、牧、工矿、城市、道路、建筑等。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把土地利用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析;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层次的分析时,必须从整体考察部分;动态性原则:土地利用系统中的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优化性原则:整体优化,动态优化,不求绝对最优,寻求相对最优逐步逼近最优解;模型化原则:揭示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描述土地利用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时间、空间上的联系,把握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名词解释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门学科涉及多种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体,包括平原、山地、水体、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和规划,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确定土地的不同用途和相应的空间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对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和划分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不同土地用途的特点和属性。
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城市用地、农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其他用地等。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规划。
四、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和组成情况。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空间效益。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规划方案和政策。
土地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经济活动和社会需求,确定土地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措施,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和持续发展。
六、土地利用变更土地利用变更是指原有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行为,通常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
土地利用变更可能包括城市扩张、农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区划变更等。
土地利用变更需要进行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变更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七、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指针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和调整的行为。
土地利用规划学
源的
性 资
双 重
产
既 有土 区地 别与 又土 有壤 联、 系国
土 、 环 境 等
→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二、土地的特性
土
限数
的空
地 物
性量 (
固 定 性
间 性
(
)
质 的 自 然 性
面 积 ) 的 有
和 区 域 差 异 性
派 生 出 土 地 位
置
永
然属
续
与性
利
社的
用
会两
性
双重
重性
属:
性自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231、公共基础设施用地
23、公用设施用地
232、景观休闲用地
241、机关团体用地
242、教育用地
24、公共建筑用地 243、科研设计用地
2
244、文体用地
建
245、医疗卫生用地 246、慈善用地
设
25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
用 25、住 宅 用 地
25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 253、农村宅基地
地
254、空闲宅基地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四、土地利用(Land use)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 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
(一)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土地利用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 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 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壤剖面图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
化外
( 延是
平 面
随一 人个
立 们动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定义,土地概念不同。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C)编写的《土地评价纲要》中,即“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温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成果。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能力。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提出“土地是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资源的总和。
”二、土地的功能:养育、承载、仓储、景观功能。
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三、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土地利用存在以下代表性观点: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或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3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4土地利用是指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土地利用突进古今中外无非两条:1从土地利用的广度扩展,不断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总面积);2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产量或产值或能量/单位土地面积)。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规划实质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消。
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其中记载了公元前15世纪商代的农、林、牧用地的布局,“邑、郊、牧、野、林”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
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内,土地利用规划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关系因素,更不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关系密切。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农业区域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在土地上落实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城市用地规模必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规模;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存在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现状是分布状态,规划是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上级土地利用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当代西方土地经济学者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
马克思依据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在地租和低价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1862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的出版标志着区位论的问世。
区位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199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关键在于其结构的合理性。
(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就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里面积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利用产出量增长)实现产出增长的途径:一是在不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的条件下由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使土地土地利用产出量绝对增加,称之为“总量效应”及“技术效应”;一是在土地利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而实现土地利用产出量绝对增加,称之为“结构效应”,来源于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P56)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P60)基本的公式垦殖率、利用率。
规划评价的对象就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第五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的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二、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三、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上课时的笔记,可能是论述题)(P67-69)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第一节土地质量评价概述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是指土地对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第二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的适宜性是针对土地的用途来说的。
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中适宜性共分四级,即:1土地适宜性纲(反映土地对指定用途适宜S还是不适宜N)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高度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等。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土地受到的限制性种类,如受到侵蚀危害导致勉强适宜S3e等)4土地适宜性单元(同一亚级内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条件的差异)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而进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的分类体系一般为类、等、型三级组成,即土地适宜类(指土地适宜的用途如宜农、宜林、宜牧、宜建设,还可更细)、土地适宜等(反映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通常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限制的种类,即造成土地适宜性降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评价单元有三种类型:1以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第三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按其评价对象可分为农业用地生产潜力评价与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
按土地利用状况划分,土地潜力评价包括已利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由光合生产潜力到土地生产潜力是倒置金字塔排列。
光合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是假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四个环境因素中,除阳光外其他三个因素不影响产量形成(即处于理想状态),而仅由阳光这一因素决定的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系指作物在水肥条件保持最适宜是,由光、温两个因子共同决定的产量。
它是高投入水平下特定作物在一地可能达到的作物产量的上限。
气候生产潜力:是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温度、降水)所获得的产量。
土地生产潜力:是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现实生产力,是在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行土壤肥力函数订正。
第四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1土地承载力的基本概念(1)土地生产能力不是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可能达到的产量估算,而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现实的或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的实际生产力。
(2)人的生活需要与人的生活水平不同。
(3)土地人口承载力不能和土地人口容量相提并论。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区域利用其本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而土地人口容量则是在一定面积土地上容纳的人口数量。
合理的土地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的人口规模。
土地人口承载力主要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平衡所制约,而合理的土地人口容量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
就一个封闭的区域来说,土地合理人口容量应小于土地人口承载力,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