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陆大道).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系(院、部):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XX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编写说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陆大道院士作报告陆大道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权威经济地理学家,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是我国少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院士。

通过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评价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地理理论学的研究、组织和参与了环渤海、东部重点经济带等多项区域发展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趋势。

近十年来,主持编制了《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和预测建议,发表论文约90篇,专著21本,多次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奖励。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感谢莱芜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邀请,也衷心感谢经济日报社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安排。

我的题目是《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及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我希望不要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我的汇报内容: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值得注意的倾向大都市经济区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严重倾向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反思一、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因素、新的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大规模增加,这部分资金的投放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格局。

与此相适应的是,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

这是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向伴随而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最具变革力量的其实之一,主要表现:金融资本在全球化的迅速流动;跨国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国际经济组织影响力的上升等*使区域直接暴露在全球竞争之下,既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挑战*要分析全球化下区域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方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和简答复习内容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和简答复习内容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区别?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1.功能部结构 2.产品部结构 3.区域部结构4.顾客部结构5.矩阵结构企业增长的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 (5.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6.政府的支持7.可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阶段1: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阶段2: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

阶段3: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折衷理论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理论,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1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②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这些特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成熟产品阶段特点:①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②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pptx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pptx

股市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变迁:2010 VS 2000
剔除金融、地产后,行业市值占比变化最大的前几位行业
20 15.8
15
剔除金融、地产后各行业市值占总市值比重变化:2010-7 VS 2000-12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 构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 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 考察。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 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霍夫曼比例 为2.5(±1),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
•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 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化的重要标志;
•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霍夫曼比例小于1。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六)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人均GDP
0.6
35000
人均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5
30000
25000 0.4
20000 0.3
15000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作者:肖金成张燕公丕萍来源:《开放导报》2022年第03期[摘要] 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京津冀发展能级带动环渤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梳理区域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探索构建区域“点轴—群区”耦合发展模式,对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耦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合作重点进行了剖析,可以发现,当前应在增强京津两市龙头引领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提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夯实五大发展轴带支撑功能,引领环渤海经济区重点领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加快构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带动环渤海经济区深度合作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区域发展京津冀环渤海“点轴—群区”耦合[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007-11[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2ZDA055)。

[作者简介] 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土开发、区域发展、空间规划等;张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方向)负责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乡区域经济、区域战略政策等;公丕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政策、“一带一路”建设等。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0年集聚了全国7.8%的人口和8.4%的GDP。

环渤海经济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结合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面积186.3万平方千米,2020年常住人口3.13亿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承载了全国约22.2%的人口、21.9%的GDP,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17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讲义(PPT 49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讲义(PPT 49页)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6:59:0106:59:0106:59Thursday, April 22,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4.2221.4.2206:59:0106:59:01Apr il 22,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4月22日 上午6时59分21.4.2221.4.22
qij
eij Ej
/ /

ei E
•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产值在
地区工业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重与全国
该部门产值在全国
工业总产值中所占 比重之间的比值。
• 当qij>1,可以认为j产业是i地
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专业
化水平越高;当qij≤1时,则j产
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 一个地区某部门具体的专业化水平、 程度,则是以该部门用于输出部分的 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即专业化
1.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2.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 产业发展的载体。
3.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 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 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构成: 一是已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 域发展方向的产业;二是目前还 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 低的产业;三是目前还比较幼小 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且反 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 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三、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
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 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 专业化为基本前提。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陆大道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陆大道人物简介
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理论”,为中国可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强调自然地理要素在地域分异中
• 分析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
• 强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
的作用
和组织规律
互关系
• 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 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
• 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视角和方法


供解决方案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性的思路和方法
陆大道的研究方法论及其特点

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 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 强调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
• 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
⌛️
采用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
• 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地质实习和地理考察活动
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获得硕士学位
• 在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开始关注地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陆大道的学术研究与成就
1990年代,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978年,提出“地带性理论”
• 强调自然地理要素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
• 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 提出“点-轴系统理论”
• 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陆大道在地理学界的影响与地位
01
被誉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
• 在地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 为中国地理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

迁移者称为移民。

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

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

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

1.1.1.1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只写论文主题相关的理论)1.1.1.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2)极化发展理论(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由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系统提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重视“点”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作用。

“点”指各级中心地,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轴”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1。

1984年陆大道认为“无论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大规模开发的初期及稍后一段时期,由于资金、物力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限制,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点或地带。

这样,较之分散投资而形不成集聚效果的情况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

点轴理论认为,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或企业的优区位,并呈点状分布。

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通过交通线路、动力供应线、通讯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形成轴。

要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和轴,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逐步形成新的发展中心,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组成社会经济的空间网络3。

通过网络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4)包容性增长理论(5)圈层结构理论(6)梯度开发理论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后由胡佛和我国经济学者总结发展为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各区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2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V ol.6,No.2).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V ol.6,No.2).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高梯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带动和促进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
技术水平落后。
•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型工业) 工业化 •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型工业) 阶段
•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
•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
整理课件
14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可见,克拉克与费希尔的主要区别在于, 运输、通讯、建筑、煤气、电力等是划 入第二次产业还是第三次产业,军队是 否算作第三次产业。
整理课件
15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一般而言,三大产业分类如下: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
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 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 不须经深度加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一般而 言,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和矿业。我国规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 把第二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 和煤 气业等;
➢ 把第三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 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 府等公共行政事务等。
整理课件
13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克拉克确立了三个标准: ① 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距离消费者远的为第
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 以社会再生产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 和功能为标志,将各区域的全部产业划 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 大类。
整理课件
20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① 主导产业 它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 展的支柱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火车头”,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是不 同的。

考研____人文地理学

考研____人文地理学

第一部分:1、吴传钧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李文彦:工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胡序威: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毛汉英:环境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郭焕成:农村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郭来喜:旅游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张文尝:交通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樊杰: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金凤君:交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杨朝光: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2、肖金成: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3、王青云:区域政策、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4、崔功豪: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南京大学15、顾朝林:城市地理、区域规划南京大学16、宁越敏:华东师大17、严重敏:华东师大18、李小建:河南财经大学19、吴必虎:旅游地理北京大学20、保继刚:旅游地区中山大学21、阎小培: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2、魏清泉: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3、陈烈: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4、李泊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5、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6、陈栋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7、魏后凯: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8、孙久文:区域经济理论城乡区域规划中国人民大学29、陈宗兴:30、曾刚:华东师大31、刘盛佳:华中师大32、曾菊新:城乡发展与规划华中师大33、胡兆量:北京大学34、杨吾杨:北京大学35、郭振淮:中国人民大学36、刘君德:华东师大37、陈才:东北师大38、周一星:城市地理、城镇体系规划北京大学39、王辑慈:区域创新北京大学40、杨开忠:区域经济北京大学41、郝寿义:区域经济南开大学42、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43、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44、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45、安虎森:南开大学46、李国平:北京大学47、吴殿廷:47、沈玉芳:华东师大49、覃成林:河南大学50、栾维新:大连海事大学51、姚士谋:城市地理、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52、艾南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53、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第二部分:汤茂林、张小林、张京祥、陆林、曹有挥、韩增林、高新才、聂华林、李国璋、郭志仪、周述实、侯永志、刘勇、刘峰、陈耀、高国立、张庆杰、石培华、史育龙、许庆明、赵曦、曹阳、白永秀、赵弘、连玉明第三部分:许学强:中山大学王一鸣:发改委宏观院魏心镇:王峥:中科院政策所陆玉麒:南京大学绕会林:东北财大人文地理排名A+ 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师大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南京师大兰大华南师大070502人文地理学2101.城市发展与规划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6自然地理学④816人文地理学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科目:经济地理学02.区域与城镇规划03.旅游规划与管理04.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05.城镇形态与环境经济06.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宁夏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大学。

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模式与演变-发展机制)

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经济意义-模式与演变-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含义
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位指向的制约而布局,构成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态
类型 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农业、矿业);原料地指向(钢铁、建材、重型机械) 能源动力指向(火力发电、冶金);劳动力指向(廉价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市场指向(服务业、食品饮料业);运输指向(物流、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等)
• 工业化在优势地区聚集 • 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
的腹地 • 经济不平衡加剧
扩散、三元结构 形成阶段
• 城市向周边扩散 • 形成城乡边缘区 • 从而形成核心——城
乡 边 缘 区 —— 外 围 三 元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一体化
•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 本消失
• 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 心和骨架,实现地域 结构的均衡一体化
目录
CONTENTS
区域空间结构
01 基本要素 02 经济意义 03 模式及演变 04 发展机制
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空间结构
• 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 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 • 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 •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 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加速集聚进程
扩散: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集聚的主要方式
扩散的主要方式
集聚机制的形成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经济活动对聚集经济的追求
• 高水平稳定平衡
两种重要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最新陆大道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最新陆大道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服务业 主导产业群
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产业
区域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
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 工业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稳步迈入工 业化的中期阶段
三大地带发展阶段的判断
1.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 沿海中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 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一个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 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有较高专业化水平,一般要求区位商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 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要求该产业产值比重在15%以上, 能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 深刻,越能 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合理发展主导产业的路径: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 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 产品竞争力。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 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的划分成为分析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 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 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 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 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到 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是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 变规律的总结。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完全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参考答案:错误2.双重二元结构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49-1988年和1988年至今。

参考答案:错误3.根据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和外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4.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关系研究的新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包括()。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_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_非政府组织6.区域产业结构体现着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与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7.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参考答案:多渠道_多方式_多层面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_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_构造区域空间结构9.区域空间结构由()基本要素所组成。

参考答案:点_线_网络_域面10.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不同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

参考答案:集聚经济_规模经济_节约经济12.一般地,只有具备()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参考答案:高比较优势系数_高产业关联度_高需求收入弹性_高生产率上升率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趋于经济中心区_邻国边界区_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区域发展的结构因素,包括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
认识区域发展态势和变化规律,主要 进行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分析和社会经 济的空间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 的价值判断。
中国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 根据各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建立各具特色、 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建立协调的区域经济关系, 谋求区域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 深刻,越能 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社会发展各阶段经济增长曲线
判断一个产业与其它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密 切程度,通常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 数来表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投入产 出表的重要系数,都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 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 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 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 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 势。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 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 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到 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是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 变规律的总结。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 求的收入弹性以及各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的。
新因素: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决定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 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与管理水 平、地理位置、生态与环境状况等。 各种因素如何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对区域发展极为重要。 投资方向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以及环 境负荷之间,输出与投资能力、经济增长等等之间都有密切的 关联。
– 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巨大进展 – 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与学科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学,其他学科
解析影响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组织 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的结构是认识上述 问题的关键
影响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组织的因素 可以分为传统因素和新因素:
传统因素:资源、交通运输、生产协作、市场、区位、 科学技术、…
2005年研究生课程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陆大道 2005/10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城市为什么有大有小?城市大小受什么因 素的影响?
人们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
区域的发展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特 色?这种差异和特色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发展-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各级政府 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 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一个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有较高专业化水平,一般要求区位商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 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要求该产业产值比重在15%以 上,能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内涵
1、概念: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资金密集型、劳动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产业结构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从不同侧面去观察: l 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l 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 l 国民经济中生产不同性质产品和从事不同性质经济活动的企业、事业的 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 3、国家和区域发展中产业结构总是处于动态之 4、地理学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l 产业结构特点的自然基础 l 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关系 l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l l 经济增长的实质:总量的增加和结构水平的提高 产业发展的阶段论 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换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主导产业(群) 1.传统社会 手工制造业 2.起飞预备 食品、砖瓦 3.起飞 纺织、钢铁、电力 4.推向成熟 一般机械、化工 5.大众高消费时代 汽车、航空、耐用消费品 产业和产品的(环境背景资源)
第二类资源
(原料性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地缘、 地理位置
矿产资源(铁、铜、铅、硫、 磷、钾等) ,能源资源(石油、 煤炭、天然气、油页岩、水能 和核能资源等) ,生物资源(动 物油、毛、皮、木材、芦苇、 棉花、油料、柞蚕丝、粮食等)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 (C.G.Clark)首先提出来的。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其中: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 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 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 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 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三次产业的划分成为分析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工 具。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处于决定性的 地位,它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第二产 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和矿业 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 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规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 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 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 的趋势。
n
Fj
b
1 n
i n n j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