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2. 学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每人一份分数卡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蛋糕被分成了几份,每份的大小是否相等。
2. 分数的比较: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蛋糕的每一份,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分数卡片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分数卡片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分数的加减法题目,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比较2.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5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数的比较方法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分数来表示,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概念、掌握分数运算法则的基础,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量校园”2. 案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案例内容:(1)准备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我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量对象。
(2)实施阶段1)测量长度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如树木、操场、教室等,确定测量长度。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2)测量面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面图形,如花坛、操场等,确定测量面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测量体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立体物体,如花坛、垃圾桶等,确定测量体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成果的展示,分享测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实施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设计数学实践探究活动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一年级数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并针对不同数学概念提供具体的活动示例。
1. 探究自然数自然数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数数比赛活动说明: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
老师给每个代表一个纸杯,里面装有不同数量的小球。
代表需要倒出纸杯中的小球,数出小球的数量,并回答问题:“纸杯里有几个小球?”比赛的目标是谁能最快地数清楚小球的数量。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数数的概念和过程,加深对自然数的理解。
活动二:数字排序活动说明:教师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每个学生抽取一张卡片,然后按照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完成这个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字大小比较和排序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探究加法和减法加法和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找朋友活动说明: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有一份数字卡片。
一名学生选择一张卡片上的数字,另一名学生需要找到与之对应的数字,使得两个数字之和等于一个给定的数字。
例如,卡片上的数字是5,学生需要找到与之对应的数字是3,使得5 + 3 = 8。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活动二:购物游戏活动说明:老师准备一些商品卡片和纸币,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进行交易。
买家选择所需商品,给予对应数量的纸币,然后完成购物。
学生需要计算总消费和找零的金额。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金钱意识和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我校开展了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2)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2. 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3.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四、活动案例1. 案例一:购物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并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家长陪同。
(2)学生到超市购物,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3)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
(4)各小组汇报购物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案例二:时间管理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分析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实践课《测量长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课桌长度、测量书本厚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1)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讲解直尺、卷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对齐起点、观察刻度、记录数据等。
(2)学生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把卷尺。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测量教室门口的宽度、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记录数据。
(3)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展示测量数据。
3. 巩固练习(1)教师提出新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周长、教室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帮爸爸妈妈做点事活动内容:应用题适用年级:五年级活动准备:电表的图象、标有各种菜价的课件、录音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活动目的:1、会利用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写的训练。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小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收电费、买菜付钱等小事,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活动过程:一、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在家里你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们都帮他们做过哪些家务?(生答)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在家里都是勤快的孩子。
今天你们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吗?(出示课题:帮爸爸妈妈做点事)师:做什么事呢?(录音响起:爸爸真辛苦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可是还要收取我们这个单元住户的电费。
我要是能帮他们该多好啊!(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收电费)录音响起:妈妈到了双休日还不能休息,还要为我们买菜做饭,我如果能帮助她就好了。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收电费、买菜做饭,你们会吗?二、学生实践,教师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张收电费的登记表。
投影屏幕上是每户人家的电表数。
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电表怎么看,怎样算每家人的电费?课件出示:(每户人家的电表图)101 102103 104 105 106107 108 109 110111 112电费登记表:住户上月电表数本月电表数电费(0.45元/度)101 3125102 2240103 2310104 2879105 3024106 3206107 2913108 3166109 2705110 2431111 2908学生说一说怎样看电表并说说他们的算法。
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师小结:用本月的电表数减去上月的电表数,就可以求出用电的度数,接着再乘以每度电的价格,就可以算出电费。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算出电费。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一、活动主题。
“小小超市大管家”二、活动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超市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场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价格计算、商品分类、折扣问题等。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超市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正确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
2. 学会对商品进行分类统计,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3. 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格。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地考察超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理财观念。
四、活动准备。
1. 与附近超市协商,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场地,并争取超市工作人员的配合。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6人,并选出组长。
3. 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如记录表格、计算器(可选)、笔等。
五、活动过程。
# (一)活动导入(10分钟)1. 老师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吧?那你们在超市里都看到过什么数学知识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看到商品的价格标签,有的说算过买东西花了多少钱。
2. 老师笑着说:“那今天呀,咱们就变身小小超市大管家,去超市里好好探索一下数学的奥秘!”# (二)超市实地考察(30分钟)1. 各小组到达超市后,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
任务一:价格计算小能手。
每个小组选择5种不同的商品,记录下它们的价格,然后计算出这5种商品的总价。
例如,第一组选择了一包薯片3.5元、一瓶饮料5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支铅笔1.5元、一块橡皮2元。
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分别记录价格,然后一起计算总价:3.5+5+4+1.5+2 = 16元。
小学数学教研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教研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教学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观摩课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案例分析(1)组织教师针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3. 教学竞赛(1)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
(2)对竞赛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评选,表彰优秀教师。
4. 教学研讨课(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
(2)邀请专家对研讨课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教学论文撰写与交流(1)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开展教学论文交流活动,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提高。
四、活动实施1. 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 组织教师报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提高活动参与度。
3. 开展活动:按照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参与各项活动。
4. 活动总结: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效果1.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趣味数学课堂,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描述1. 课堂情境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数学图片,如“动物排队”、“数字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新授课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新知识,如“数字接龙”、“找规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3)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强的练习题,如“数学接龙”、“数字迷宫”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通过趣味数学课堂,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成功之处(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兴趣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会看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感知时针与分针转动时的关系,并能较熟练的学会看钟面所表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
二、案例情景:(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里放的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
) 2.引出“钟表”。
(1)钟、表能够告诉我们时间。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于钟表的知识。
(2)让我们到路路家去看一看。
路路是几时几分上学的?你们呢,又是什么时候吃饭的呢?什么时候睡觉的呢?(生先在钟面上把时间拨一拨,然后再交流。
)(3)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时间的,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A、钟面上最长的针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时和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
B、钟面上的数字和圆点一一对应,均匀地排成了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个大格还分成了5个大小相等的小格。
一共有60个小格。
C、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2、认识1时=60分。
(1)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呢?(揭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 (2)拨钟练习。
A、学生随多媒体如上拨钟,看钟面说出分针走了多少分。
B、学生自由拨钟,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分针走了多少分。
C、分针走一圈是几分呢?(学生自由回答,鼓励多说。
)3、认识1时。
走1大格是多少呢?(揭示:时针走l大格是1时。
)4、拨钟练习:时针从数字1—走到2,走了多少?从数字5走到6呢……5、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1)猜测: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验证:多媒体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的过程。
(3)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时针走1—圈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时=60分。
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享
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享数学应用实践案例教案分享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数学应用实践案例的教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
一、实践案例一:购物结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与大小关系;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结账。
教学内容:购物结账是一个常见的实际问题。
通过购物结账案例,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超市购买了一袋苹果,每袋苹果10个,每个苹果的价格为1元,你应该支付多少钱?2. 学生思考后,与同学一起讨论并找到答案:一袋苹果共10元。
3. 分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内模拟购物结账情景。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商品,计算购买所需支付的金额。
4. 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计算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加法、减法等数学运算。
二、实践案例二:时间管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日程安排与时间管理。
教学内容:时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早上7点起床,早饭需要30分钟,上学需要40分钟,那么你需要几点钟起床才能按时到学校?2. 学生思考后,与同学一起讨论并找到答案:学生需要在6点50分之前起床。
3. 分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模拟日程安排。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日常活动,根据时间计算是否能按时完成。
4. 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计算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加法、减法等数学运算。
三、实践案例三:量的比较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量的比较;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量的估计与比较。
数学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问题”为例,探讨数学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几何图形的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案例实施1. 案例导入教师展示一幅生活场景:一个三角形草地的边界线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小组负责。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确定三个小组的边界线?2. 案例分析(1)小组讨论: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三角形草地的边界线,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边界线划分问题。
(2)学生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案例实践(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实践活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情境,如设计三角形草坪、划分三角形地块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
4. 案例总结(1)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3)知识拓展:教师针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
四、案例反思1.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会倾听、沟通、分享,共同完成任务。
3.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情境,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4. 实践性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内容,确保实践活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案例启示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性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2024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活动一:测量与估算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材料:米尺、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测量对象(如桌子、椅子、窗户等)。
步骤:(1)教师讲解测量和估算的基本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记录结果。
(3)学生汇报测量和估算的结果,教师点评。
2.活动二:几何图形的制作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步骤:(1)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3)学生展示制作的几何图形,教师点评。
3.活动三:数学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材料:数学游戏卡片、计时器等。
步骤:(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速算比赛、数学接龙等。
(3)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点评。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2.导入: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主题。
3.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测量和估算的准确性、几何图形的制作精美程度、数学游戏的完成情况等。
3.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内容和难度,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来读书吧》
任务五:任选一个问题分享
①通过本次综合实践,你学到了什么? ②你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③这个学期你的读书计划是什么?
来读书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任务一:你喜欢读什么书?
小组成员
图书名称
作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版社
版次
价格
①把小组同学喜欢的图书全部填写在任务单中; ②小组内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本书; ③讨论推荐理由,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
任务二: 图书分类
①认真观察各小组汇总的图书单,提出你的分类建议; ②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分类规则; ③重新按照分类梳理书单,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
投票时间
选出大家最喜欢的 图书分类!
任务三:设计书架
①根据最喜欢的图书分类,分小组设计合适的书架; 设计要求:大小合适,方便查找,容易取放 ②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设计成果。
投票时间
选出大家最喜欢的 书架设计!
任务四:制作书架
提示: ①有实践条件的学校可选; ②可降低难度,定制加工好板材,由学生 完成书架的拼组; ③最后完成图书的摆放,全班合影。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案例,希望可以给老师们一些启发和参考。
案例一,小学生购物实践。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使用和找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活动过程,首先,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玩具或者食品,并给每个物品标上价格。
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店员”和一名“顾客”。
店员负责出售物品,顾客负责购买物品。
学生们可以使用纸币和硬币来进行交易,老师可以扮演收银员的角色,给予学生找零。
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购物经历和找零的方法。
活动效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货币的使用和找零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案例二,小学生测量实践。
活动目的,通过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活动过程,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铅笔、书包、水杯等,并让学生用尺子、秤等工具进行测量。
学生们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测量一个物品,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活动效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总结,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希望以上案例可以给各位老师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1. 导言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可以深入参与,并从中获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与体验。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用于小学六年级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2. 教学活动一:量的比较与测量活动设计:小组竞赛-量水材料准备:透明塑料瓶、量杯、水、颜色标记活动流程:- 将透明塑料瓶按不同高度标记,每个小组分配一瓶。
- 学生用量杯测量不同高度的水,并记录下来。
- 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找出水量多的瓶子,并进行比较。
- 最后,学生用颜色标记出水量多的瓶子。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测量和比较水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加深对量和比较的理解。
3. 教学活动二:几何形状与图形识别活动设计:散步寻找几何形状材料准备:学校校园、纸和笔活动流程:- 学生在校园中自由行走,并记录下看到的几何形状。
- 学生观察并画出看到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 学生将记录的几何形状进行整理和分类,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
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观察和图形绘制,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几何形状,并加深对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4. 教学活动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活动设计:调查与图表制作材料准备:学生调查表、纸和笔活动流程:- 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并准备调查表。
- 学生根据调查表,走访同学并记录数据。
- 学生将数据整理,并利用适当的图表进行展示,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 学生分析图表,回答调查问题,并进行相关讨论。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调查与数据统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的理解。
5. 教学活动四:数学游戏与竞赛活动设计:实践解决问题与角色扮演材料准备:数学游戏卡片、计算器活动流程:- 将六年级数学题目制作成游戏卡片。
-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个小组随机取得一张卡片,计时并解答题目。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现实情境,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分数的意义”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数的教学方法。
2.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分数意义的探究(1)教师展示一组分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如“1/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的案例分析(1)教师分享一节优秀的分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其他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分数教学方法的探讨(1)教师针对分数的意义,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分数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4. 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展示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数教学,如展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2)教师分享如何运用教育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过程1. 研讨准备阶段教研组提前一周将活动主题和内容通知给教师,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2. 活动开展阶段(1)教师展示分数意义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探讨分数教学方法,分享成功经验。
(4)教师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相关资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拓展)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
(情感)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一、课前游戏(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
(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
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
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1.情景研究: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
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
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
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
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
小管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小管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活动背景: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及理财意识,做个节约型的小公民。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的方法,巩固小数点加减法。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操作及交流的过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中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并完成统计表。
2、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设计意图]人人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教师:同学们,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不同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我们班每个同学家里的一周开支情况。
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会做小管家。
出示课题《小管家》二、交流各家一周开支情况:1、先在小组内交流2、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1)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2)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汇报)[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
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会不同,体会统计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后面谈意见和建议奠定基础。
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教师: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你打算怎样设计统计图。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统计图表样,也可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小结。
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3、活动二: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第( )组Βιβλιοθήκη 学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姓 名
时 间
1、以4人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填写统计表。
活动中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让学生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睡眠时间等等。这些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二、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如统计睡眠时间,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睡多久才算充足,为了得到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搜集信息,如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还可以向家长、老师请教,使学生从小养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最后,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通过让学生统计小组内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和睡眠时间两个例子,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搜集信息,如书上所说的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还可以向家长、老师请教,使学生从小养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根据统计结果,看一看哪位同学的睡眠时间最长?哪位同学的睡眠时间最短?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说小学生睡多久才算睡眠充足呢?
五、全课总结
“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在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6、拓展思维,课外活动
课后大家可以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的时间,并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合理安排时间为原则,并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看看谁安排的时间合理。
作息时间表
时 间
要做的事
3、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
(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以后,要引导他们互相交流、比较一下,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例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等等。
一开始就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制作息时间表,学生可能会不清楚作息时间表中该计划哪些事,所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作息时间安排。
学生制定出的作息时间表会因人而异。此时的交流,目的不在于统一,而在于引导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比较中反思自己的作息时间是否合理、怎样安排更合理。
猜谜,交流。
集体交流。
独立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组内交流,比较。
小组活动,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小组活动,统计组内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
汇报课前通过不同方式搜集到的关于睡眠时间的信息。
由于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固定,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充分的休息,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作息时间表是很有必要的。
2、活动一:制定作息时间表
1、说说你每天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的?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天到校后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例如什么时候上早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使学生理解作息时间指的是比较固定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一些偶发事件(如某一天上午和妈妈上了一趟街)不能算作这一类型的事件。
(2)让学生先看一看学校课程表的结构,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间做。
活动反思:
本节数学活动课通过让学生设计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调查睡眠时间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反思: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活动准备:
作息时间表、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统计表、睡眠时间统计表、学生课前对睡眠时间的调查
活动
过程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准备活动
1、猜一猜。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留下了一则意味深长的趣迷:
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
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
勤奋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
猜猜“它”是什么?
2、导入:大家都想做聪明和勤奋的人,但是要做聪明和勤奋的人,就要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每个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根据通常的家庭作业量自己估计出来。)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统计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同学用的时间少?哪些同学花的时间多?原因是什么?花较短时间做作业的同学,他们的作业质量是不是最好的?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对的同学介绍经验。希望你们能从刚才的事件中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教师:许艳萍2013 年 1 月 28 日
活动名称
填一填,说一说
活动年级
三年级上
适用教材的版本
人教版
所需课时
1课时
所需的知识基础
时、分、秒相关知识
活动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时、分、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通过让学生设计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调查睡眠时间等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活动三:统计每个人的睡眠时间
1、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组内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填在表内,并说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姓名
上床时间
起床时间
睡眠时间
(在计算睡眠时间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24时计时法,所以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计算。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段加减的方法来计算。)
2、分析统计结果。
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巩固对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逐渐培养从不同 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
能力。
活动重点:
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熟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