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与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课堂与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英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早就提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数学以其文本形式负载于课本,促使执教者往往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从而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唯一的学习场所,忽视了它的生命力和人文性,使它变得冰冷而无生机。因此,现代数学教学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法,引导学生把目光注视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的同时,把观察的触角触及到生活问题的原形中,自己经历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建构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学学习方式。以便在研究观察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最终形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把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新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
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但是由于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以及版面等原因,现行的课本中所呈现的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如何使陌生的教材熟悉化,陈旧的内容现代化,使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需要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的整合教材。把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展示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
1重组现行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克服教材的繁,难,偏等现象。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者可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具体表现在对现有内容前后次序的调整上,例题的重新编排上,作业内容的进一步多样化,生活化,活动化等方面。从而使教材更贴近现实,更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使学生更易接受。
2发挥提炼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看似平淡的事情,只要用心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可能转化成一道道富有情趣的数学题。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更具情切感,共鸣感,容易接受。比如,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看日历牌,从星期六到星期日,不断翻阅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
学生很快掌握知识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
3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体验式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了解到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机械的获取知识,并不能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把生活现象和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还原数学的原形,开展生动有趣的体验式数学。变课堂为生活场景,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使他们有种身临境之感。从角色的体验,同伴间的合作等情景中得到全面教育,感悟。
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
1 实现教学全方位开放,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不局限于教室,活动不局限于课堂。要注重教学场地的开放,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工厂里,乡村中等生活场景中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数学教学的原形。同时,又要注重教学时间的开放,注意鼓励学生随时发现,随时记录。用“生活知识小档案”,“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不同方式进行
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2 增加数学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连接数学和生活的纽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学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以“动”促“思”,以“思”促“活”,真正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以及它的实际运用。同时,让他们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3 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工具性。教学中要强调学以致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自己变成知识的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编辑”生活,体验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享受生活。
总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