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史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以“君上大权”为核心,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颁布的。
2. 1911年《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的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革命压力仅用三天就出台的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宪法出台后不久便被革命的浪潮淹没。
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1917年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宪法”。
这部宪法是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公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与真正的宪法精神根本对立,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5. 1923年“贿选宪法”。
“贿选宪法”以“袁记约法”为范本,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军阀的专制独裁,不到一年就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它是旧中国反动派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
6. 1931年《中华民国训证时期约法》。
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8.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这部宪法是《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它本来应该在预定1936年召开之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大会因日本入侵东北及隔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延宕而未能如期召开。
9.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宪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一些城邦开始制定一些书面的宪法规定。
然而,正式的宪法发展始于近代。
以下是宪法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
1.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宪法文件,它宣布美国独立,并确立了自由和人权的原则。
2.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强调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原则,并对公民自由、财产权和司法公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 德国《魏玛宪法》(1919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定的宪法,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宪法。
4.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年):这是联合国制定的一项重要国际人权文件,确立了普遍适用的人权原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公平审判的权利。
5. 欧洲《罗马条约》(1957年):这是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基础文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6.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7.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宪法》(1977年):这
是苏联的宪法,强调了苏维埃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
总的来说,宪法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适应变化的过程,各国在制定宪法时都会根据自身国情、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进行调整和创新。
中国宪法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宪法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宪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以下是对中国宪法历史和现状的全面回答。
1. 历史:中国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通过的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后,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和修改,分别于1975年、1978年、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进行了修订。
目前,中国宪法的最新版本是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内容:中国宪法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定,涵盖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
3. 主要原则:中国宪法强调了一系列的主要原则,包括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
这些原则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
4. 宪法保障的权利:中国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隐私等权利。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如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社会秩序等。
5. 宪法的修改:中国宪法的修改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一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
宪法的修改通常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征求意见,确保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利益。
6. 宪法的实施:中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具体的细化和实施。
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和执行宪法,确保宪法的实施和维护。
总结起来,中国宪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经历了多次修订和修改。
宪法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定,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修改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宪法的实施通过法律和司法机构进行。
以上是对中国宪法历史和现状的全面回答。
中国古代宪法
中国古代宪法中国古代宪法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法规和规定。
这些宪法多数是由朝代建立者或执政者颁布的,并通过一系列法令和程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以下是历史上几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宪法。
1. 商代宪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第一个有法律制度的王朝。
商代宪法主要由商王颁发,最著名的就是商王武丁颁发的《商君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经典的商代宪法文献之一。
《商君书》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法规,规定了君主和臣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关于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征税、土地制度和国有财产等方面的规定。
2. 秦代宪法: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行政区划和法律制度的王朝。
秦始皇颁布的《法章》是秦代宪法的代表作。
《法章》规定了各种刑罚和赏罚,明确了臣民的职责和义务,以及贵族的特权和限制。
此外,《焚书坑儒》是秦代统治者在文化和思想领域实行的重要宪法,规定了限制鼓吹非秦文化和思想的人、书籍和出版物的规定。
3. 汉代宪法:汉代宪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宪法之一,主要由汉武帝颁发。
《汉律》和《汉公卿表》是汉代宪法的核心文件。
《汉律》规定了各种刑罚和赏罚、征兵和徭役制度、十五年一次的户口调查和农业生产的负担等,也表明了封建制度的体系和机制,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汉公卿表》规定了贵族和官僚的选拔和任命规定,确立了汉代选拔人才的原则和程序。
4. 唐代宪法:唐代是中国历古代的又一个大盛世。
唐代宪法主要由唐王朝颁布,以唐太宗和唐高宗为代表。
唐代宪法以彻底废除农民制为标志,建立了封建制的完整体系。
《唐律疏议》是唐代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降低贵族权力和达官贵人特权的措施,明确了法律适用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以及征税和房地产的归属问题等。
可以看出,中文1000字并不太足以介绍所有中国古代宪法的内容。
但这些法律和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8.2新中国宪法历史.ppt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讲 社会发展与宪法
第二部分 新中国宪法史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历程 1、宪政: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必须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2、近代中国得到宪政历程 (1)1895年戊戌变法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1906年8月清王朝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4年袁记《宪法》。 (4)1924年民国宪法》。
第二讲 中国宪法史
(5)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规定修改为:“公 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 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 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 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6)增加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制度”;(7)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8)将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修改为“全国人大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 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9) 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戒严的决定权改为紧 急状态的决定权;国家主席对戒严的宣布权改为对 紧急状态的宣布权;(10)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 改为5年;(11)在宪法中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陕 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11月第一次全 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历史上由人民 政权制定并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陕甘宁边区施 政纲领》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同赴国难,中共在当时形势要求下调整了自己政策与纲领, 于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宪法性文件。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1946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三 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它反映了当 时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 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策原则。
3.1975年宪法 1975年宪法,共30条。这部宪法保留了社会主 义的外壳和形式,但在事实上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 制度。1975年宪法的错误主要有:它是以极“左” 的“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错误理论为指导;在国家机构的性质和制度设臵 上也存在许多极左的规定,如否定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的地位和作用,取消国家主席的位臵;在公民权 利义务方面的规定中将两者合并。一些条文如同标 语口号,甚至以毛泽东语录为条文,出现了一些概 念和文字上的混淆不清,较之1954年宪法整体上说 是一个倒退。
中国宪法史
中国宪法史院系:新传院专业:编导二班学号:111500227 姓名:王雅珊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为: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
三: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四: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
经过两年时间,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大概为: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9月21日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定法的条件。
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根本大法。
在建国初期,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间,我国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了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斗争,以及其他的民主改革运动,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这时,已经有可能组织普选,并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根据选举法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普选。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的主要发展阶段: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宪法(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制定了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于1912年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中包括了宪政、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
2.蒋中正时期与“临时约法”(1931年):在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制定了“临时约法”作为国家法基础。
这一时期的宪政基础主要集中在政治协商会议及其机构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宪法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中国共产党,形成党的领导地位的宪法确认。
4.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暂行规定(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宪法被搁置。
在197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暂行规定》,但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
5.宪法恢复与修改(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宪法的地位逐渐恢复。
在1978年后,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地位。
6.宪法修改与发展(21世纪):21世纪以来,中国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2004年对宪法进行的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法治建设与宪法权威(近年):近年来,中国强调法治建设,宪法权威逐渐凸显。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总体而言,中国宪法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中华民国宪法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修宪和发展一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前身:共同纲领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良好开端:五四宪法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简述我国宪法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宪法发展历程中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以下是对中国宪法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一、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历程始于1954年。
当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国宪法的诞生。
此后,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订,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其中,较为重要的修订包括1982年宪法、2004年宪法修正案等。
二、宪法的内容中国宪法的内容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性质、国家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重要内容。
此外,宪法还对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国家象征进行了规定。
三、宪法的作用中国宪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性质和国家任务,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责,保障了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
3.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
4.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四、宪法的实施中国宪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解释: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对宪法的解释和监督实施。
2.宪法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处理。
3.宪法宣传:各级政府和媒体负责宣传宪法,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宪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宪法将继续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中国宪法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公民权利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加强国家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责,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3.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推动法治建设深入人心。
中国宪法历史
2、《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所向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 所决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社会,脆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 能力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并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临时 约法》具有妥协性,而且很快被 袁世凯所撕毁。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
一、共同纲领 二、54宪法 三、75宪法 四、78宪法 五、82宪法
一、共同纲领
历史评价
(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 和任务,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民主革命有待 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 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4)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建国初 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等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节 演变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
旧中国宪政运动中的三种宪法 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
旧中国宪政运动中的三种宪法
1.伪宪法 2、《临时约法》 3、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1.伪宪法
伪宪法:从晚清皇帝、北洋军阀、一 直到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所炮制的宪法, 统称为伪宪法。包括:清光绪帝《钦 定宪法大纲》、宣统帝《十九信条》、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曹锟贿选 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蒋介石“训 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和《中 华民国宪法》等。其中曹锟1923年10 月10日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 “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正式公布的 第一部宪法。
3、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 宪法性文件,即1931 年11月通过的《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 纲》即宪法大纲以及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 即1941年11月通过的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 领》和1946年6月通过 的《陕甘宁边区宪法 原则》。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
以下是新中国宪法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这可以被视为新中国宪法的雏形。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宪法将中国定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明确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利保障。
3.1975年:中国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试行)》,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独裁、党的领导等核心原则。
4.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颁布了《关于修改部分宪法条款的决定》,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
5.1982年:中国通过了第三个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方向的原则和制度。
6.1988年:中国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一些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系。
7.1999年:中国通过了第五个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保护公民人
权和基本自由的规定。
8.2004年:中国通过了第六个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法治。
总体来说,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变化和人民权利的保障的逐步加强。
中国宪法的变迁
1975年宪法
• 1966年爆发了践踏一切法律的文化大革命,
到70年代,文革的灾难日重,社会上反文革的思 潮日渐壮大。为使文革形成的状态固定化,1975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这是一部 无视宪法基本原则的宪法,是对54年宪法的反动。 该宪法是阶级斗争为纲思维的产物,贯彻了权力 至上、个人迷信、权力集中、颂扬暴力等封建主 义精神与体制,人民权利受到漠视,几乎成了颂 歌与语录的汇辑,篇幅也从 54年宪法的106条降 至30条。
合理性,二要更重视权利保障。
• 增加修宪的程序性规定。 • 增加宪法实施的司法保障制度。
百年宪政·历史与未来
为 张祁宋罗
您 文梦坤千
奉 献 !
佳君叶殷 青会 鹏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南北政府议和失败以后,广州因议员人数少无法制宪, 北京政府大多为军阀与政客组成,无心制宪。但不久却出 现了中国宪法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 黎元洪复出任总统,撤销1917年解散国会令。恢复之参众 两院号召护法。适逢广州陈炯明叛变,广州部分议员北上。 1922年8月1日,国会得以开会,以制宪为主要任务。但会 议几次不足法定人数,曹锟为吸引议员凑足法定人数开会, 以便选举自己为总统,以公然发给与会人员5000元为诱饵。 10月10日,宪法会议公布宪法。此宪法于1924年10月24日 被段祺瑞推翻,形式上存在了1年零几天,实质上并未得 到认真实施。史称“贿选宪法”或“曹锟宪法”。
使政权。”按照孙中山
先生遗教,在训政期满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一、宪法的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相关书籍记录有关宪法之类的词汇,但它们与近代宪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明号令,明宪法矣”,但这些宪法词语都是国家的人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
1908年,满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宪法一词。
西方最早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其按照法律的性质与作用将其分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宪法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出现被现代学者广为认同为宪法的原型。
对于宪法的概念,西方学者一般从以下宪法的几个特征来进行描述:(1)、宪法是关于国家的统治结构和统治组织及其原则的规定;(2)、宪法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一)、晚清宪法发展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序幕。
这次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不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而是转变积极寻找强国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度,从专制转化为民主,从皇帝专权转化为民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体面出发,学习西方。
制定宪法,施行宪政,提出了维新变法。
梁启超对立宪表现出极大热情,他说:“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后,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群众认识到:民主不是靠乞求得到的,只有通过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从此中国国内的立宪呼声愈来愈重。
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1905年7月十六日,清政府派出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团,对立宪进行考察。
1906年7、8月,出使各国考察的大臣先后回国。
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二)《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清廷批准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两 大
部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与义务。 (三)《十九信条》 实权君主制——虚权君主制
第三讲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革命导师毛泽东指出: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 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 革命时期,宪法就是 他们在那个时候搞起来的。
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曾说:一部宪法 既不是靠个人机敏也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来完成的,人的 机敏和聪明只是宪法的助产士,——宪法是由全能的历 史完成的。
另外,1918年《苏俄宪法》颁布,标志着第一部社会主义 宪法诞生。它与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现代宪法的产生。
“宪法是对充满苦难的生活经验的批判和 总结……从近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今天,宪法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在各个历史 阶段中为摆脱生活上的痛苦而显示出来的 聪明才智。我们学习宪法就是为了学到这 些聪明才智,为了避免失败而未雨绸缪。”
——(日本)杉原泰雄著:《宪法的历史》
三、中国宪法的产生及历史
刘少奇:一百多年以来,中国革命同反革 命的激烈的斗争没有停止过。这种激烈的斗 争反映在国家制度的问题上,就表现为三种 不同的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的宪法 。
第一阶段 清末预备立宪
(一)立宪思想的形成
1、洋务运动与“救亡图存”思想 2、1895年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改革教育体制、精简官僚机构、集中财政制度、建立现代化
3、法国宪法的产生。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 的国家。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人权宣 言》)颁布,它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宣布了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权 力分立”的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 法定”、“无罪推定”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国乃至 整个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791年法国 义上的宪法首先在英国播下种 子,在美国开了花,在法国结的果,而后 散布于欧美各国以致世界各地。
中国宪法史
新中国宪法史
背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开始自己的立宪工作。早在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搞了一些地方性的宪法。但事实上 这些文件无法实现。例 如: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 纲》、1941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新中国的立宪实际上 从1949年2月已开始。1949年1月14日 毛泽东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 已将“废除伪法统”作为8项和平条件之一。1949年2月,中共中央 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 示》,该指示宣布“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为新中国立宪 扫清道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该会 议于9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 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9月29日通过该共同纲领和《关于选举 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规定》。 该共同纲领实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临时)。上述法律与共同纲领 共同构成新中国立国的宪法基 础。
4、1978年宪法。
1976年,文革终于在全国人民的诅咒声中结束,四人帮被囚 禁。经过两年的“两个凡是”统治以后,1978年5月开始真理标 准问题的讨论,人们普遍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以及75年宪法 的荒唐,于是匆忙通过了第三部宪法,目的在于宣示文革结束。 1978年宪法较它的前身虽 有进步,但仍然保留了人民公社、 革命委员会等制度,阶级斗争为纲的精神仍然贯彻其中,与改 革开放的时代不合拍,随即对它作了两次修改。 (1)1979年7月1日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共8条,实质性内容 有四项:取消革命委员会, 恢复政府;取消地方政权的议行 合一制度,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实行县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 选制;扩大人大权力,主要是赋予人大质询权和罢免权。 (2)1980年宪法修正案,共1条,内容是去掉78年宪法第45 条关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即所谓“四大自由”的规定。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实施。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1975年至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78年)。
这两部宪法修正案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的补充和修改,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3. 1982年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这是新中国现行宪法。
该宪法在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
4. 1999年至今: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等重要内容,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外,宪法还对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宪法史中国宪法学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在1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宪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混合的制度体系与学术体系。
尽管在旧中国宪法发展中脱离宪法理性的制度与文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就整体学术脉络而言,不同时代学者们所提供的宪法学知识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学术关联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1]特别是,宪法学作为研究宪法现象的知识体系,提倡知识与学术的历史传承,使宪法学说成为连接知识与经验、现实与历史的纽带。
宪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学说史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中,宪法制度史是从宪法发展的制度变革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思想史是从宪法发展的思想流变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变迁过程,凡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宪法问题有关的观点、主张等都可以属于这一知识体系,其本身的理论体系化程度并不是判断宪法思想史成果的标准;而宪法学说史则是从宪法发展的学术积累层面研究宪法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考查宪法的历史积淀,旨在探讨特定概念与范畴体系化、整体化的过程。
它既不同于宪法发展历史,也不同于特定时代宪法思想的记载,是对学术对象变迁的“再认识”。
当然,在宪法学说发展中制度、思想与学说又保持着关联性,在互动中寻求发展。
在中国,宪法学说史描述与再现了历史事实。
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前后,我们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追求着一种宪政理想,但学说的历史带有深沉的政治影响。
[2]以控制国家为目标的宪法,往往在国家的主导下获得宪法发展的动力。
这样一来,中国宪法学说具有浓厚的“国家学说”色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
古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帝王的“诏令”、“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封建时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确认,含有组织法的意思。
英国在中世纪建立了代议制度,确立了国王没有得到议会同意就不得征税和进行其他立法的原则。
后来代议制度普及于欧美各国,人们就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为宪法,指确认立宪政体的法律。
“宪”、“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日本古代“宪”也指法令、制度,都与现代“宪法”一词含义不同。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日本才有相当于欧美的概念出现。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从此“宪法”一词在中国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专用词。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资产阶级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宪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国家,但英国宪法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成文法典,而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国会惯例所组成。
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是以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的《独立宣言》和联邦条例为基础,于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宪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带有欺骗性。
从内容上看:共23条,分14条“君上大权”和9条“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关于“君上大权”的部分,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规定清廷有立法、司法、行政,召开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讲和,爵赏恩赦,发布命令等大权,此外还规定皇室费用由君主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再看一下作为附件的“臣民权利义务”:言论、出版、著作、、结社的自由和财产、居住不受侵扰之权全部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
即便如此,“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中,我们清晰看到中国仍被定义为子民社会,人民须负有纳税、守法、服役之义务,享有的仅有的权利也不能兑现,可以说《钦定宪法大纲》是一部完全反动的恶法。
从它的命运可见一斑。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响了,钦定的《宪法大纲》公布才两年多的时间,就被强劲的革命风暴吹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清廷三天时间赶制了一部《十九信条》,并立即公布。
这个《十九信条》对民权并无明确规定,可以说是一个皇室交权的文件,明显看出清廷在放权:“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人事,军队,国际条约,预算、皇室经费甚至皇帝的继承与皇室大典都向法律与国会让渡。
但是从第一条“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与第二条“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可以看出其用心所在——维护其风雨飘摇的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推翻清王朝后所取得一项重大成果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这个约法中,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与前述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无疑倒退了许多:虽然它第一章“国家”仍规定了“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
第二章即为“人民”,但它所规定的人民自由中全部冠以在“人民于法律范围内”,而且大总统的权力无限,比封建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权颁布与法律同等效力的“教令”,这对人民权力就可以公然践踏之!而且大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大总统对国民全体负责任”,这是掩藏在漂亮外衣下的独裁专权,国会无权弹劾总统,相反总统却有权解散国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颁布施行的宪法当为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公布的“曹锟宪法”,又称为“贿选宪法”和“猪仔宪法”,主要从“袁记约法”和《天坛宪法草案》中抄袭而来。
其中也有美妙的词句,但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落实到民众身上的。
军阀的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生命、面包尚不得保障,复谈民权又有何用!民国二十五年(1936)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在这个约法中,首次规定了男女平等,女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规定公民有请愿之权。
但一些诸如通讯秘密、言论、出版等自由,仍规定“非依法律不得停止和限制之”,这就为统治当局提供了很大的灰色可操作空间。
但此时国民党当局以“保姆”自居,“带领”国民进入“宪政”。
从历史实践可以看出在操作层面上,它所推行的特务组织、白色恐怖乃是反人类的,谈何民主?!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为: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
三: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四: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
经过两年时间,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大概为: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9月21日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为: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
三: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四: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
经过两年时间,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大概为: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9月21日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定法的条件。
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成了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定法的条件。
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