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
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可以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种心电图改变。
1 “缺血性”改变“缺血性”改变为对称性T波高耸或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他脏器为高。
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部离子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使QT间期延长,T向量背离缺血区,呈现“对称性T波”。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即对称性T波高耸;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深而倒置,即对称性T波倒置;若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即后壁),则其心电图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高而直立的T波。
注意T波改变缺乏特异性,所有影响复极的因素都能使T波改变,重要的是T波规律性的演变。
2 “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联T波≥0.2 mV,呈上斜型或弓背向上或单相曲线样;ST段下移≤0.05 mV,呈水平型或下斜型。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目前对发生机制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2.1 损伤电流学说认为心肌发生严重损伤时,该处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不能维持正常,静息跨膜电位大大降低,其静息电位处于等电位线以下;除极时受损部位形成电穴,正常心肌处则带正电荷称为电源,电荷向损伤部位流动出现“损伤电流”。
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以至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平直下移,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
明显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
一般来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坏死。
2.2 除板受阻学说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生与受损区同向的ST向量,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
第五章 心肌梗死心 心电图
广泛前壁心梗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陈旧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三、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心电图
1、ST段呈显著下降﹥0.1mv,avR导联ST段抬高,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持续数日或数周后ST 段又逐渐回到等电位线。 2、T波改变,ST段显著下降的导联上T波由直 立转为倒置并逐渐加深呈冠状T,持续数日后, T波倒置逐渐变浅。 3、ST-T演变过程性稳定期、陈旧性心肌梗死,倒置得T 波恢复正常或仍倒置。病理性Q波多为永久存 在,个别Q波可变窄或消失。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 • • • • • • 前间壁: V1-V3 前壁: V3-V5 广泛前壁: V1-V6 高侧壁: I、avL 下壁: II、III、avF 后壁: V7-V9 右室壁: V3R、V4R、V5R
第五章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内蒙古中医医院重症监护科 马燕
一 、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1、坏死型Q波、QS波:坏死心肌完全丧失生物 电活动能力,由此引起某一方向的心肌动作电 位丧失。在心肌坏死部位的导联上出现病理性 Q波,Q波宽度≥ 0.04s,深度≥ 1/4R波。
2、损伤型ST段太高:在坏死心肌周围的一部分心肌因 缺血较严重而引起心肌损伤。这部分心肌所产生的损 伤电流表现为ST向量。在梗死部位有病理性Q波导联 的心电图表现为呈单向曲线弓背太高的ST段。
2、急性期:出现病理Q波,ST段呈弓背抬高、 T波倒置。
3、演变期:上升的ST段开始逐渐下降,回到 等电位线;倒置的T波逐渐加深呈冠状“T”. 然后又由深变浅,异常Q波仍存在,有些患者 Q波可能逐渐变浅或出现胚胎r波。此前为36周。有的病例ST段不能回到等电位线,ST 段抬高持续2个月以上者可能合并室壁瘤。
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 V2-5均呈QS型
(三)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时常发生前壁 梗死,右冠状动脉阻塞时常发生下壁或下 后壁梗死,左冠状动脉旋支阻塞时常发生 侧壁梗死,但较少见。心肌梗死范围的大 小与反映梗死导联的多少呈正比。广泛性 心肌梗死时,在较多的导联上出现坏死型 波形,而局灶性心肌梗死则只在较少导联 上有表现。
2.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
缺血心肌不能完全除极,与正常除极
的心肌不同,在细胞膜上带有正电荷,二
者之间产生电流,即收缩期损伤电流。为
心外膜一侧损伤,使朝向外膜面上边的导 联ST段升高。
3.除极波受阻
当部分心肌损伤时,产生保护性除极
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
分受损伤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诊断
1.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1)ST段斜直形抬高
(2)T波增高
(3)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 加。
2.急性充分演变期
(1)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
ST段下移。
(2)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
R波逐渐下降。
(3)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逐渐转为倒
1 . ST 段 压 低 型 : 部 分 导 联 ST 段 压 低
>1mm。
2.ST段抬高型:部分导联ST段抬高>1~
2mm,可呈弓背向上,开始抬高,以后
转为压低。
3.T波倒置型:部分导联T波倒置>1mm多
与ST段压低型并存。
急性无Q波 心肌梗死
I、II、III、V14 T波呈冠状T倒 置, V2-4 ST段 下降,无Q波。
立T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深
度 相 似 时 。 此 时 心 电 图 变
梗 塞 区 与 新 梗 塞 正 相 对
范 围 、
、 无 明 显 梗 塞 图 像 , 见 于 原
反 之 , 主 要 表 现 为
后
者 。
塞 图 像 掩
盖 而 表 现
为 原 有 图
像
小 时
则 可 完 全 或 几 乎 被 原 梗
梗 塞 部 位 与 之 相 对
且 范 围 较
导联出现,•若右中部 导联呈现QR波,则支持下
壁MI的诊断。 心前导联乃至左心前 ❖ 正后壁MI与RBBB共存时,
导联出现Q波,则支持 由于二者QRS向量向前,诊
合并前间壁或前壁MI。 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③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a、前壁AMI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b、下壁AMI合并LBBB
❖此波系间隔的除极波,应结 合ST-T 的动态变化来明确MI诊断。
⑤ QRS振幅显著降低
❖ 某些外膜下心肌梗死:其梗塞深度 未及室壁全层,心电图上仅表现相应 部位导联上QRS振幅显著降低。
❖ 此时应注意排除某些能引起R波减低 的技术因素。
2、仅有ST-T变化的心肌梗死
❖ ①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②超急性期MI ❖ ③部分心肌梗死 ❖ ④乳头肌梗塞 ❖ ⑤多次心肌梗死
❖ ③局限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右室梗塞等, 心电图表现均不典型。
2、病变本身的特点
❖ ④心肌梗死的两个部位相对应,•梗塞范 围和深度亦相等,梗塞向量可互相“抵 销”。
❖ ⑤同一部位再发梗塞,可使原有的AMI• 图形消失。
3、AMI图形被其他疾病所致的 心电图表现掩盖
❖左束支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等
二、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 改变及其诊断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是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1.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超急性期一般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30分钟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可能尚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但是可以出现以下特征:
- T波倒置: T波倒置出现在V1-V4导联,尤其是V2导联,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 ST段隆起: 仅出现在极少数的病例中,且仅仅持续数分钟。
2. 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期通常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12小时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出现了ST段抬高或Q波,显示出心肌梗死的明显特征。
- ST段抬高: 通常表现为2毫伏以上的上斜型或平顶型的ST 段抬高,出现在患者患病时的相应导联上,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处于受累区,如V1-V6,Ⅰ,Ⅰ,fL,aVL,aVF。
- Q波: 从ST段抬高开始的0.04秒内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也叫做“新Q波”。
通常在25%至50%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可以
发现,Q波的存在代表心肌坏死。
需要提醒的是,心电图的异常体现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心脏问题所引起。
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心电图怎么判断心肌梗塞
心电图怎么判断心肌梗塞一、背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相关部位心肌缺血、坏死(death)和纤维化(fibrosis)等严重病理生理变化所致。
心肌梗塞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尤其是超过65岁的患者,病死率更是高达40-50%。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肌梗塞至关重要。
二、心电图的作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无创性的、经济实惠的诊断工具,对于心肌梗塞也有重要作用。
心肌梗塞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通常表现为持续ST段抬高、Q波增深和T波倒置等临床特征 - 这些特点通常与心肌梗塞区域和损伤程度相关。
三、心电图如何判断心肌梗塞?1. ST段抬高一旦心肌梗塞发生,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和水肿。
Q波和ST段的变化是很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其中ST段抬高常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ST段抬高的表现可以出现在心肌梗塞发生后的数小时或数天。
ST段抬高不一定是完整的,不同导联间的变化不一致。
临界值为男性≥0.2mV,女性≥0.15mV,临床敏感性约65-90%(键True Value)。
还需注意,ST段抬高的其他病因,如心包炎和左心室扩张,也需与心肌梗塞区别。
2. Q波增深正常的心肌活动的细胞周期是典型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但是,当心肌细胞死亡时,该周期会出现显著变化。
此时,动作电位的起始时间和大小都会发生改变。
表现为Q波增深和持续存在。
已经证实,持续存在超过0.03秒的Q波提示心肌梗塞,且临床特异性极高。
3. T波倒置T波表示心室舒张到收缩的电事件,通常为正向。
当心肌梗塞损伤了较大的心肌区域时,T波极性可发生倒置,且在极性发生以后相对固定。
四、治疗方法心肌梗塞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
1.急性期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心肌缺血和坏死,减少脑血管意外发生。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课件【47页】
陈旧期
又称为愈合期,慢性期。常出现在心肌梗死 3~6个月之后。此期心电图图形演变过程已 经结束。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陈旧期心电图表现
ST段恢复正常 T波恢复正常或持续倒置或低平而稳定不变 坏死型Q波多数持续终身少数病人因梗死范
围小,梗死瘢痕的挛缩或周围心肌代偿性肥 大,Q波变浅,甚至消失。
第十页,共47页。
发生机制
(1)“损伤电流学说” (2)“除极受阻学说”
第十一页,共47页。
坏死型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是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心肌梗死中出现异 常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
第十二页,共47页。
坏死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
1.出现异常Q波 在原先的无Q波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
第十六页,共47页。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与分期
心肌梗死发生后,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 发展和恢复,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 时间可将心肌梗死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 亚急性期和陈旧期。
第十七页,共47页。
超急性期
又称为超急性损伤期,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 刻出现,持续时间极为短暂。此期心电图最 主要的改变时T波高耸,并同时出现ST段斜 型抬高。由于急性损伤性阻滞,可出现QRS 波群振幅增高,时间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 异常Q波。
(Q/R>=1/4,Q波时限>=0.04s) 在不应该出现的q波的导联上出现q波。 原来正常范围的q波转变成异常Q波。
若在Q波或QS波上出现切迹,则更能确定为 异常Q波。
第十三页,共47页。
坏死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
2.出现等位性Q波 (1)q波 (2)进展性Q波 (3)存在q波区 (4)QRS波群起始部有切迹或顿挫 (5)R波丢失
心梗早期心电图分析
缺血性T波 损伤性ST段改变 急性损伤阻滞
缺血性J波
2
1、T波改变特点
出现时间:
AMI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在心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 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心电图出现。
形态特点:
Ø 典型者T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可高达2mv,随缺血加重与抬高 的ST段融合,形成不同形态的ST-T改变;
Ø 部分患者T波仅有轻微形态和振幅变化; Ø 也可出现T波低平、倒置。
T波峰-末间期:是指T波顶峰至终末的间期,是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 化指标。急性心梗早期常增大。
3
•
0
超急性期的T波高尖
急性期的T波与抬高的ST 段融合
4
T波典型改变
男性,64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图A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 冠造:前降支闭塞 再通后记录图B:V2-V6导联ST段转上斜型下降0.10-0.25 mV,T波显 著下降,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波形
25
房扑伴“巨R波” 易误认为 VT
26
F波
2小时后示AMI典型表现, II导联可见F波
27
4、ST抬高电生理机制
ST段:心室肌细胞复极2相(外向K+流与内向Ca++、Na+流),正常 情况下2相内膜-外膜无电位差,ST段位于等电位线。
偏移: 心内、外膜2期电位差产生 AMI早期:外膜Ito密度↑(内膜不敏感)
冠造:右优型,左主 干75%狭窄,LAD中远段 95%窄,第一钝缘支99% 狭窄,右冠中远段95% 狭窄
7
2、电生理机制
T波的形成机制
正常心室肌除极顺序为心内膜-中层-心 外膜,而复极顺序为心外膜-心内膜中层。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页-3-26
冠状动脉供血
左室: 前间壁、前壁: LAD 前侧壁: LAD(对角支)和LCX(钝缘支) 下壁: RCA或LCX 后壁: RCA或LCX 室间隔: 前上2\3,LAD;后下1\3,RCA
或LCX
右室: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5页-2-19
左主干病变
STV1~4抬高伴STaVR抬高, 且STaVR抬高 大于STV1抬高(STaVR-STV1≥0)则为左 主干(常伴Ⅰ、Ⅱ、V5~6导联ST压低)
致正常或正常心电图。
(6)心肌梗死波形被束支阻滞、预激综
合征、心室起搏心律所掩盖。
(7)在梗死延展病例, Q波增宽或转为
QS波。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1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42页
※ST段 ◆ST段回至基线, 连续抬高达3—6
个月以上者, 提醒有室壁瘤形成。 ◆已经回落至基线ST段再次抬高者,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1页
教学目标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心肌梗死定义
2
心肌梗死心电图衍变
3
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
4
ST段抬高形态与识别
54
几个特殊问题
第2页-2-19
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基本心电图形
缺血 损伤 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3页
冠状动脉解剖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6.
① 超急期ST段抬高。
7.
② 损伤期“单向曲线”。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第29页
⑶坏死型改变—Q波形成
◆发生梗死相关导联QRS波, 呈QS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并发症
1 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于急性期,可致 猝死。
2 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衰退, 出现呼吸困难、水肿 等表现。
3 心包炎
心肌坏死后,炎症反 应引起的心包膜炎症。
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1
急救阶段
快速的血流重建
2
介入治疗阶段
血管成形术、手术治疗
3
恢复和预防
康复治疗、生活方式管理、预防复发
恶心呕吐:
疼痛常伴不齐、心 力衰竭等表现。
心电图中ST段抬高的识别方法
位置
ST段抬高通常出现在梗死区域的导联上, 比如V1-V6导联。
形态
ST段呈弓形隆起,可呈水平型或下斜型。
高度
ST段起始点与准备线(等电位线)相比抬 高0.1mV以上。
持续时间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了解它的心电图 表现对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定义
1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和功能障碍。
2 ST段抬高型
心电图检查中,当J点(ST段起始点)相对于等电位线抬高≥0.1mv,并持续超过0.08秒, 则被定义为ST段抬高。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斑块破裂进一步 形成血栓,阻碍了冠状动脉的血流。
心肌缺血坏死
心肌细胞缺氧和营养不足,渐渐失去自身正常 的功能,进而坏死,形成心肌梗死。
缺血再灌注
冠状动脉重新通畅时,过多的血液流入梗死区, 造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临床特征
疼痛:
急性剧烈的前胸或心前区 疼痛,可向左肩、左臂、 颈部等放射,持续超过20 分钟。
心肌梗塞临床诊断
降; 病理性Q波存在; 缺血性T波逐渐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或
倒置成冠状,即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
2.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4 陈旧期(慢性期):常在急性心肌 梗死后36个月或更久。
ST段基本正常或正常; T波可以恢复正常或倒置变浅; Q波仍存在或消失、变小。
血的表现,诊断应以发生弓背向上抬高的导 联为
依据,这种现象称为心梗时的镜像改变:
注意:
ST偏移和T波形态可以用来判断心梗何时发生: ST段抬高则心梗可能处于急性期; ST段处于等电位线而T波倒置,发生时间难以确
定; ST段处于基线水平,而T波直立,为陈旧性心梗。 单纯以心电图不能准确判断心梗的发生时间。
如至少有2个代表部位的心电图
导联存在病理性Q波或ST段弓背向上
抬高,则支持该部位的心梗。
多部位心肌梗死
五L导联ST段压低;
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Ⅱ、Ⅲ、 AVF导联ST段压低。
发生心梗时,在背向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心 肌缺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急侧壁心肌缺血
ST段急性损伤性抬高;T波高尖。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2 急性期:心梗后数小时或数日,持续 到数周,是心肌梗死充分发展阶段。是急 性心肌梗死最易发生意外的时期。
出现异常Q波(包括QS波);ST段呈弓 背向上抬高或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T 波呈对称形倒置。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3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 前壁:V1、V2、V3、V4; 侧壁:Ⅰ、aVL、V5、V6; 下壁:Ⅱ、Ⅲ、aVF。
心电图特点: 窦性心律 心电轴正常 Ⅱ、Ⅲ、aVF可见Q波 Ⅱ、V6导联T波双向;Ⅲ、aVF导联T波倒置 V1-V2导联T波明显高尖
心梗的心电图知识
急性心梗心电图波形的机制及意义
病理性Q波:为心肌坏死的表现。当坏死心肌超 过室壁厚度一半以上,或全层坏死,心电图可描 出QS型波,如尚有部分心肌存活,可表现为QS 切迹,或QrS,或QR或rS或rs
急性心梗心电图波形的机制及意义
S-T段抬高:为心肌急性受损表现。 ST抬高,并为弓背向上, ( S-T段在肢导联抬高
谢谢大家
,Ⅲ,AVF导联: Ⅱ,Ⅲ,AVF 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S-T段 抬高,弓背向上,与T波融
合,成单相曲线。
V7-V9:可 见病理性Q 波,S-T抬 高 >0.1mv,T 波倒置
心脏各受损部位心电图—后壁(右 冠状A后降支或左回旋支)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谢各位的观看
此处添加副标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表现为T波增高。
动物实验中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演变
短:T波改变 中: T波改变
→S-T段 长: T波改变
→S-T段→病 理性Q波
心梗分期(国内)
01
急性期(1-2周):T波先高耸后倒置并逐渐加 深,S-T段斜型或弓背向上,Q波,数小时或 数周后出现,或为QS型。
02
亚急性期(1-2月):T波深且倒置,S-T段下 降或降至基线,病Q波仍存在
ACS分类
不稳定性心绞痛:
01
心脏病突发:非 S-T段抬高的急性 心梗(NSTEMI) (S-T段压低,T 波改变)
02
心脏病突发:S-T 段抬高的急性心 梗(STEMI)
03
急性心梗——典型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宽Q波 (大于0.04s),或深 (大于0.2mv或超过R 波的25﹪).
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疾病。
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对心梗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1. ST段抬高。
心梗患者心电图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ST段抬高。
ST段抬高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膜电位改变所致。
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表现为ST段与基线呈水平或向上抬高,通常持续超过20分钟。
ST段抬高的程度与范围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2. T波倒置。
心梗患者心电图上常见的表现还包括T波倒置。
T波倒置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过程异常所致。
T波倒置通常出现在ST段抬高后,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特征之一。
T波倒置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确认心肌梗死的诊断。
3. Q波出现。
Q波是心肌梗死的慢性期特征之一。
在心梗患者的心电图上,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坏死已经发生。
Q波的出现往往伴随着ST段抬高和T波倒置,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4. 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
除了上述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外,心梗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导联和分布,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例如,前壁心肌梗死常表现为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则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综上所述,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出现和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心梗,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因此,对心梗心电图诊断标准的掌握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心梗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与鉴别
临床意义
• 此期临床意义比较明显,各种实验室辅助检 查及临床特点,症状演变及疾病转归提示:虽 有严重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但心肌仍处于 可逆阶段,个体处于危险的病理和亚健康状 态, 此期心室肌仍存在不同的舒张期极化状 态,心室自律性很高,这可能是造成急性心肌 梗死早期死亡率高的原因
四、缺血性J波新认识
AMI早期ECG表现与鉴别
学 生:白燕 指导老师:刘仁光
AMI早期心电图表现
一 、 缺血性T波改变 二 、 损伤性ST段改变 三 、 急性损伤性阻滞 四 、 缺血性J波
一、缺血性T波
1. 特点
• AMI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可与胸痛同时出现,
典型T波改变或在胸痛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出
现。 • 典型者 T 波增高变尖, 呈帐顶状或尖峰状, 随缺
典型表现
• 凹面向上 斜直形 凸面向上 单相曲线样
• 严重者可出现墓碑形、巨R形
ST段改变标准:(性别、年龄、导联影响)
•
男
•
V2-3 ≥0.2mv(40岁内≥0.25mv)
• • ST↑ • • •
其它 ≥0.1mv V3R-4R ≥0.05mv(30岁内≥0.1mv) V7-9 ≥0.05mv
➢ ΔV M-Epi间电位差↑(而ΔV Endo-M变化不明 显),ΔV M-Epi与ΔV Endo-M代数和↑
一、缺血性T波
• 3. 临床意义
• T波高尖的改变有助于心梗超急性期的诊断, 其出现的导联常与随后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 一致,有助梗死定位和相关动脉分析。
• 有时T波变尖,但振幅在正常范围,有时T波 外形仅有轻微变化,但振幅增高,需与患者以 往的心电图比较并进行动态观察,才能做出判 断。
一、缺血性T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原理
• 1.坏死型 表现为宽大而增宽的Q波或QS波,以 及对应导联的镜像改变。系心肌缺血极为严重 而产生坏死,不能除极。初始0.03~0.04S的Q 波。坏死型的心电图改变,一般不再恢复正常。 其形态表现为:QS波形、QR或Qr波形、正常 的q波消失、QRS波幅的正常顺序变为异常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
• 急性期充分发展相(相当于急性期) 梗死数小时至数周,反 映的是以梗死部位心肌早期损伤为主的病理改变,部分可发 展到以缺血和坏死为主的病理状态。 • 心电图特点 • 1.出现病理性Q波、QS波或QR波; • 2.ST段和逐渐倒置对称的T波呈现上凸形曲线; • 3.T波呈对称性倒置。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概述
• 心肌梗死是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 的部分心肌坏死。在临床上表现为胸痛、 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 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具有特殊性的心 电图改变。心肌梗死发生后,先产生心肌 缺血,继而心肌损伤,最后发生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的种类
• 心肌梗死按病变范围不同,分为透壁性.心内膜下和室壁内心肌梗死 三种。 • 其中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发生于右室或心房者少见。 • 目前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 • 按病变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即早期(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 (亚急性期)和陈旧期(慢性稳定期); • 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左室前壁、.下壁.、后壁.、右室和.心房心肌梗 死。左室前壁心肌梗死又可分为广泛前壁、.前间壁.、高位间壁.、前 侧壁、心尖部.、高侧壁心肌梗死。通常将心肌梗死定性诊断分为急 性心肌梗死、.亚急性心肌梗死及陈旧性心肌梗死。
前间壁心肌梗死
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心肌梗死发展到前侧壁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正后壁心肌梗死(1)
正后壁心肌梗死(2)
(二)下壁(隔面)心肌梗死
• 指左室游离壁面向膈面肌部的梗死,特 征性心电图改变 • 出现在Ⅱ.Ⅲ.aVF导联)。
下壁心肌梗死
第二节 陈旧性心肌梗死
• 心肌梗死后数月至数年,称为陈旧性心 急梗死,相当干心肌梗死第四期—慢性 稳定期。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原理
• 2.损伤型 表现为ST段抬高或和其后高耸的T波呈单向曲线。其ST段 抬高的形态可表现为:弓背向上型、平顶型、墓碑型、J波型等,系 心肌进一步损伤,产生舒张期“损伤电流”. “收缩期损伤电流”或 “除极波受阻”所致。舒张期损伤电流是舒张期极化不足产生的; 收缩期损伤电流是心肌损伤后,受损心肌在除极完毕尚未恢复极化 状态之前而发生的除极不全,心肌激动时细胞膜外继续附有一层阳 离子,健康部位心肌除极后细胞膜外附有一层阴离子,损伤心肌与 邻近的健康心肌之间,形成电位差,因而产生自受损部位流向健康 部位的电流;除极波受阻是指一部分心肌发生损伤后,正常心肌与 损伤心肌的交界处可能产生传导阻滞,阻止了除极波进入损伤的心 肌内,因而损伤心肌在正常心肌除极完毕时仍保持部分极化状态, 使除极时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形成电位差。ST向量朝向梗死区, 与初始0.03~0.04S QRS向量改变正相反,表现为在Q波的导联上ST 段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三大心电图表现
• 1.在面向心肌使死部位的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Q 波宽度≥0.045s,Q波深度之同导联1/4R)。 • 2.在相应的导联上出现ST段显著抬高,T波直立 和ST段融合成“单向曲线”。 • 3.在有Q波的导联上,T波从高耸直立转为对称性 倒置,在其对应的导联上则呈镜像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 心内膜下梗死心电图表现为对称倒置 的T波和ST段压低,可无Q波,但ST一 T演变符合心肌梗死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 (一)早期超急性相(相当于超急性期) 梗死后十 分钟至数小时,反映的是一种危急的电生理改变 和临床状态。此期很易并发心室颤动。心电图特 点为(图11-6): • 1.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表现为室壁激动时间延 长,多>0.045s; • 2.巨大高耸的T波; • 3.ST段抬高,与T 波融合,呈单向曲线,不出现 异常Q波。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原理
• 3.缺血型表现 心肌缺血早期T波振幅逐渐增大,随 着缺血进一步加重,T波振幅逐渐减小。通常缺血 最早出现于心内膜下心肌层,因而面向缺血区域的 导联T波高耸直立(通常称为超急性期),对应导 联T波倒置。穿壁性心肌缺血,心室复极方向由对 侧健康心肌指向缺血心肌,在缺血区的导联上T波 倒置进一步加深。在缺血性T波变化的同时,Q-T间 期开始是缩短,继而Q-T间期延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
•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阳性率约为80%。 因此,如能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电图检查, 则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确诊,这对病人的治 疗、.观察病情演变.、发现并发的心律失常 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 使依靠这支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得不到 血液供应而受损.坏死。心电图上有特征 性改变,这些变化视缺血、.损伤与坏死 的范围和程度而异。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
• (三)后期稳定相(相当于亚急性期) 即急性期充 分发展相后数周至数月。心电图特点为: • 1.ST段逐渐回到等电位线上; • 2.T波倒置进行性变浅,甚至恢复至正常直立的图 形,或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图形; • 3.R波振幅下降; • 4.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一)前壁心肌梗死
• 1.前间壁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1~V3及V’2 (V2导联的上一肋间导联)导联。 • 2.正前壁(局限性前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 在V3~V5导联。 • 3.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1~V6导 联及Ⅰ.aVL.V’2导联。 • 4心尖部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Ⅱ、Ⅲ、 aVF和V5~V6导联。 • 5.高.侧壁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Ⅰ.aVL导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