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中的形式问题

合集下载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SY2019B1 1 ) 的成果。感谢张志
伟 、舒远招、李伟、刘作等学者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张志忠:《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实用意义》,《揭谛》2006年 第 1 0 期。

本 文 的 “表现论” ( theory of e x p re s sio n )是从美的事物表达了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意义上说的,而与
2 0 世纪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ex p ressio n ism )无 关 (参见朱会晖:《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
张力》,《文艺研究》2018年 第 7 期)。
25
皮 采 泰 鸯 2021年 第 3期
盾 ,是 否 存 在 “万物皆美” 的困境,以及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证成”等作出澄清和 分析,以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乃至美学本身的影响奠定进一步的 基础。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通过知性范畴之殊化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命题的总和,总是极大地 丰富和偶然的,而它们要被有意义地观察和理解,亦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就必须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统一性体系之中并通过其“检验”。简言之,理性的系统 统一性的原理是特殊的经验性法则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自然规则的“试金石”,据此凡是不 适应此系统性原理的经验性法则都是不正确或者是“有缺陷的”© 。而作为系统的统一性原 理 ,康德认为它既非来自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与经验领域完全无关),也非来自知性 ( 因为知性只能通过范畴的感性化来提供特殊的自然法则),而 是 来 自于判断力。但是规定 性的判断力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原理,因为它用来统摄特殊直观的普遍规则要么来自知性,要 么来自理性。由此康德认为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原理只能来自于反思性的判断力。但这条原理

浅议“美在形式”

浅议“美在形式”

浅议“美在形式”“美在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指出了此思想中存在的谬误。

标签:美在形式;内质;谬误“美在形式”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

从古希腊早期一直到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都层出不穷,而今天站在科学主体论的思想基础上,我们将用科学整体的目光来对这一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美在形式”之说“美在形式”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们认为,美是形式,他们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确定的事物。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

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康德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美在形式”的思想踪影。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把他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引起美感的对象的形象显现形式上,认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他认为美感产生于主体对个别对象的形式的观照,从而得出了“美在形式”的结论。

在现代,贝尔就提出了“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他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他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_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_李立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_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_李立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李 立1, 娥 满2(1.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 要] 通过梳理西方美学史从康德、荣格、阿恩海姆到康定斯基这四位美学家关于艺术形式的观点、思路,本文考察了纯粹形式、原型形式、格式塔形式和抽象形式这四种艺术的先验形式论范式,从而为艺术形式主义寻索一种先验论的格局、根基和脉络。

[关键词] 先验形式;原型形式;格式塔形式;抽象形式[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7)05-0087-05任何事物、事象,抛开纷繁、复杂的表象,于其中抽象出的关系、结构、秩序等,这就是形式。

在某些思想家看来,形式具有超时空性,是永存的,因而也是先验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先验论代表着艺术形式主义的深层思想根源。

这里,我们选择四个视点来审视艺术形式主义与先验论的渊源。

这四个视点依次为康德的 先验形式 、荣格的 原型形式 、阿恩海姆的 格式塔形式 和康定斯基的 抽象形式 。

一、先验形式论的奠基者康德: 美在形式康德是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发轫者,他认为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

[1][p.74]从审美判断的角度说,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先验综合)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在于它是只关涉到先验纯粹形式的判断。

形式的先验性、纯粹性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的。

实际上,康德认为,举凡形式均是先验的。

被我们视为经验形式的,仅仅是事物的感性品质如色彩、音响、质地等,不是纯粹的形式。

因此,按照康德的标准,经验形式的提法不能成立。

那么,康德是如何借 先验形式 这个范畴来界说审美判断的呢?他从四个角度(或说契机)对审美做出说明: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1][p.47](质)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1][p.57](量)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

论“有意味的形式”

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首先在回答“什么是艺术”问题时,提出了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审美假说。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会给反应敏捷的人以特殊的审美感情。

他想找到的正是“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这样“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P3)。

于是贝尔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P4)。

“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

”即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之基本性质”。

显然,贝尔是从审美体验角度去定义艺术的。

贝尔也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艺术的敏感性对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当然尚需清晰的思考能力。

然而,随之贝尔意识到了个人审美体验的单一性和主观性的危险。

于是他论述道:任何审美方式都不可能建立在某种客观真理之上,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判断的基础,即一切审美判断都是个人鉴赏力的结果。

不过,也并不能由此而判定任何审美理论的失效。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揭示了视觉艺术品的共同和独特的性质的理论。

于是进一步阐释,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

这种动人的组合、排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从一件作品中得到了审美的情感,那么这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若一个人对艺术品无动于衷,则他就没有艺术敏感性。

这里的推论存在着相当大的主观化的危险。

“有意味的形式” 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感情,而人们的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成了李泽厚所指责的循环论证。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一、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 艺术创作技巧- B.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C.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D. 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A. 亚里士多德- B. 黑格尔- C. 柏拉图- D. 康德答案:B3. “美”的英文单词是:- A. Beauty- B. Art- C. Aesthetic- D. Design答案:A二、判断题1.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无关。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现代美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和“依附美”的区别。

答案: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区分了“自由美”和“依附美”。

自由美指的是不依赖于任何概念或目的而存在的美,它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观众在欣赏时不受任何概念或目的的限制。

而依附美则是指与一定概念或目的相关联的美,它依赖于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作品是否符合某种目的或功能。

2. 描述黑格尔美学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点。

答案: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理念通过感性形象的显现。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的和谐与平衡,更在于它能够表达出某种普遍的理念或真理。

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感性存在,使观众能够直观地体验到理念的美。

四、论述题1. 论述现代美学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答案:现代美学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与日常生活隔绝的领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现代美学认为,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和表达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互动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作者:宗白华康德(1724—1804年),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

当时的德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比起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德国资产阶级是一个眼光短浅、怯懦怕事的阶级。

它的革命虽然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在观念上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康德承认客观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说这“自在之物”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能把握到的。

康德哲学中有着明显的两重性,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是这种调和归根到底是想在唯心主义、即他所称的先验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在美学里表现得尤其显著。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

康德的美学又是他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加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我们先要简略地叙述一下康德和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理解这个复杂的美学体系。

一康德在他的美学著述里,对于他以前的美学家只提到过德国的鲍姆加登(Baumgarten)和英国的布尔克(E.Burke),一个是德国唯理主义的继承者,一个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的思想家。

我们先谈谈德国唯理主义的美学从莱布尼茨到鲍姆加登的发展。

鲍氏是沃尔夫(Wolff)的弟子,但沃尔夫对美学未有发挥,而他所继承的莱布尼茨却颇有些重要的美学上的见解,构成德国唯理主义美学的根基。

莱布尼茨继承着和发展着十七世纪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唯理主义的世界观,企图用严整的数学体系来统一关于世界的认识,达到对于物理世界清楚明朗的完满的理解。

但是感官直接所面对的感性的形象世界是我们一切认识活动的出发点。

这形象世界和清楚明朗、论证严明的数理世界比较起来似乎是朦胧、暖昧,不够清晰的,莱布尼茨把它列入模糊的表象世界,这是“低级的”感性认识。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康德是一个德国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的美学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一套叫做“审美理论”的观点,这个理论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理论重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美感的主观性康德认为美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联系。

美是一个人内心的直觉。

虽然美是主观的,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人也会对同一个物体产生相似的感受。

2.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包括自然景观、音乐、文学等等都可以激发美感。

任何引起人类情感反应的物体都可以被视为具有美的价值。

3.审美品味的培养康德认为美感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一些人能够发现美,而有些人却不行。

康德还认为,人类感性需要经由训练才能达到更高层次,这便就引伸了人类的赏析能力。

培养良好审美品味的方式不是通过熟记规则或技巧,而是不断地欣赏和反思。

4.美的特质康德将“美”解释为一种追求纯粹感受的过程,包括秩序、谓词、对称和整体性等元素。

这种纯感官的经验是不带任何目的性的,是一种伴随着快感时的感受。

5.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美感,而且在于它所展示的“形式”。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行为,是创造出形式的过程。

因此,艺术不仅仅有美的价值,还有内在的、形式上的价值。

康德审美理论的独立性和确立地位作为一个体系,激发了无数人对于艺术创造的热情,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康德对于审美现象的独特解读,使得人们对于对外界的感受变得更加广阔和深刻,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类对于哲学的发展和探究之路。

总之,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很多经典的哲学问题,包括美的本质和价值、审美体验的本质和作用等等。

康德的审美理论不止被视为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也被广泛应用于美学教育、文化研究等领域。

无论是学者还是艺术家都在其思想中汲取启示,探索着“美”的本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形式论

形式论

• 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除了呈现其形式的 抽象样式之外,就没有重要的东西。他们 认为艺术可以区分为纯粹的艺术(独立于 任何外在的东西),和“非纯粹的艺术”, 前者才是最高级别的艺术形式。
贝尔
• “艺术中的再现因素无论有无害处总是无关 紧要的东西。因为我们无需带着生活中的 东西去欣赏一件艺术品, 也无需关于生活 的观念和关于事物的知识,也不必熟知生 活中的各种情感, 艺术本身会使我们从人 类实践活动领域进入审美的高级领域。此 时此刻,我们与人类的利益暂时隔绝了, 我们的期望和记忆被抑制了,从而被提升 到高于生活的高度。”
• 康德:审美判断不集中于分类,也不集中于事物的纯粹感性性质 ,审 美是一种静心的关照。换而言之,恰恰是艺术使得人保持有新鲜的感 觉,恰如听人叙述不若自己观看一幅绘画一样。(印象派的例子)
• 康德哲学的“物自体”不可知论及神秘主 义的目的性概念,确认了一种人类知识能 力的人性限度,而在接近物自体的过程之 中,审美意识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物 自体——审美——概念)。因为人的审美 经验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齐美尔曼
• 齐美尔曼对霍尔巴特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 阐释,寻求创建“形式的纯粹科学”,想 透过艺术的形式了解人类审美认识活动的 内在机制,主张美学作为一种形式科学, 其目的便在于决断那些涉及快于不快情感 的形式关系。他说:“美学性的精神与非 美学的区别在于主体想象力、概括、感受、 思考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它们(的内容) 是什么。”这种说法表明了审美活动的超 然独立性。
图12-74 克拉斯•奥登伯格,1962年格林画廊展览照片。
图12-79 约瑟夫•波伊斯,《如何 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年。表演艺术照片。杜塞尔多夫 施梅拉画廊。
重新审视康德

康德形式

康德形式

康德的形式概念在美学与艺术批评领域,康德的形式概念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其中最大的争议,是围绕着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论”第三契机“高度形式主义”问题展开的。

所谓“高度形式主义”是指康德在那里指出,美只关乎形式,而不关乎质料;只关乎时空构形,而不关乎内容意涵。

正如我在别处已经指出的那样,“美的分析论”的第三契机,处理的仍然是如何将纯粹审美判断从不纯粹的判断当中区分出来的问题。

(1)康德首先区分了纯粹趣味判断(建立在一个对象或其表象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之上),与建立在外在的感官因素(如魅力与激动)之上的不纯粹的判断。

与我们在前两个契机中可以发现的一样,康德的这一区分工作也极其艰难、险情不断。

较之前两个契机中的“分离”,这一次,其惊险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惊险的情形,可以从康德提出他的断言时语调的急剧改变中见出。

这一点,美国康德学者艾力森(H e n r y Allison)也已经注意到了。

在前两个契机里,康德经常这样写作,好像他只是提出了一些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现在他却似乎是在痛苦地提出,他正在向常识挑战。

这种向常识挑战的语气,进一步揭示了康德“分离”工作的本质:是在难于分离的情形中坚持“分离”!在误解泛滥成灾时,坚持理论的彻底性。

因此,在说明美与魅力之间的尖锐差异时,他提出,这一点“为人们普遍地忽视了”,“大多数人们”会宣布一种单纯的颜色或音调“本身就是美的”等等。

但是,康德却论辩道,他们要么干脆是错了,要么是对的,却出于错误的理由(正确的理由详下)。

用艾力森的话来说,“康德在这里似乎是在采取一种攻击性的论点,明确地为一个非常规的立场辩护”。

(2)康德这一分离工作的艰巨性还可以从这两个小节论辩的具体展开中看出。

在第14小节一开头,康德提出了“经验性的判断”与“纯粹性的判断”之辩,但是正如著名康德学者盖耶(Paul Guyer)指出的那样:“这一区分本身并不意味着对趣味对象施加了新的限定。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现实美一、填空题:1、在对美的表现形态分类问题上,西方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实在的美”,一种是“相对的美”;(康德)认为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而只有“自由美”和“附庸美”之分;(鲍桑葵)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等等。

2、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可将美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艺术美)。

而(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3、(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4、人的美,包括(人体美或外在美、心灵美或内在美)两个方面。

5、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6、美的身材相貌,必须是(健康的,匀称的,充满活力的)。

7、“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

8、我们必须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化”: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一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人化”。

二、选择题:1、美学曾经长期地被看作是()。

A、哲学B、艺术理论C、艺术哲学D、文艺理论2、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

A、自然美B、心灵美C、社会美D、艺术美3、在审美活动中,()出现在前,艺术美创造在后。

A、社会美B、现实美C、自然美D、人的美4、()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A、心灵美B、自然美C、现实美D、社会美5、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之外,都属于社会美。

A、自然美B生活美C、艺术美D、心灵美7、人体美基本上属于()。

A、生理美B、生命美C、社会美D、自然美8、人体的()是人体美的基础。

A、社会性因素B、自然性因素C、生理性因素D、形式性因素三、解释题:1、现实美:指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

它是美的两大类型之一。

2、社会美: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

实践活动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康德美学当代接受中的几个问题

康德美学当代接受中的几个问题

03
康德美学在当代西方的影 响与争议
为哲学、艺 术和文学等领域的重要参照

康德美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 框架为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基础。
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如“纯 粹美”、“目的论”和“自 由美”等,在当代西方美学
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美学当代接受中的几 个问题》
2023-10-30
目录
• 康德美学概述 • 康德美学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历程 • 康德美学在当代西方的影响与争议 • 康德美学与当代审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 结论:康德美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01
康德美学概述
康德美学的背景与来源
康德美学的背景
康德美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和理性主 义的时期,对于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力的问题,哲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康德在这种背景下,从他的哲学 体系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
贡献
康德美学所倡导的审美超越、审美自律和审美趣味等理 念,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影响
康德美学的思想对当代艺术创作、审美教育和社会审美 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进步。
康德美学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发展方向
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康德美 学需要不断被重新解读和拓展,以适应时 代的需求。
康德美学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德国古典 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美 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康德美学仍然是一 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它对现代美学、艺术理论以及文化 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德美学的价值
康德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 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判断力理论,这种理论对于理解美 、审美以及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康德美学对 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于文化 价值的强调以及对于人类自由和理性的推崇都对于人类 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康德美学也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促 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艺术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先验逻辑下的“美在形式”——浅析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

先验逻辑下的“美在形式”——浅析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

先验逻辑下的“美在形式”——浅析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游溪;刘义博【摘要】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关于美的论述及针对艺术形式的重视与强调,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巨大影响.先验主义哲学作为康德的“美在形式”说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对他的形式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先验逻辑下的美的判断、美的欣赏以及关于他的形式观是否属于形式主义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美学中的艺术形式论进行分析和论述,就能够深刻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的本质与核心.【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康德;形式;先验;美【作者】游溪;刘义博【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形式”这个词的词源“forma”是指形状的、美的,它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概念,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当中。

艺术中的形式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都强调形式的重要性。

后来,尽管形式的地位在18世纪浪漫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中受到了削弱,但是,形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却随着一批古典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出现,又被凸现出来了,尤其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西方传统中关于艺术形式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就是先验主义。

康德认为所有超出主体经验范围的东西都是先验的,因而,他把“时间”“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概念范畴都称为先天的、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

在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影响下,他将艺术区别于自然,把艺术理解为是一种自由的合目的性的创造活动。

这种目的就是在艺术里面,就是“某种合乎规矩的东西来构成艺术的本质条件的。

因为在这里某物必须被设想为目的,否则我们就根本不能把艺术的产品归之于任何艺术的名下;它将只会是一个偶然的产品。

”可以看出,康德在其先验主义的逻辑语境之下,认为艺术家在创造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或目的性,然后又自觉地将它变成感性的具体的形象,“产生这产品的原因料想到了一个目的,产品的形式是应归功于这个目的的。

康德美学为什么是错误的

康德美学为什么是错误的

康德美学为什么是错误的康德被人们誉为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但他的美学理论却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康德美学思想是错误的?以下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美不仅仅涉及形式我们说康德美学是错误的,是因为康德认为美只关乎形式,他在《批判力批判》一文中写到:“而美真正说来却只应当涉及形式”。

然而这种认识不对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美不仅仅涉及事物的外在形式,还涉及事物的内在品质。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绝世佳人,相貌出众,她的美是外貌所决定的。

而“情人”并不见得有出众的相貌,但在她的爱人看来,仍然可以像西施一样美,显然,这种情人的“美”并非因为外表。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形式原因产生的美,也有内质原因产生的美。

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有两块看起来一模一样石头,如果美仅仅关乎形式,那么这两块石头或者都美的或者都不美。

可是情况并非如此,当石头是价值极高的翡翠,人们会觉得它翠绿欲滴,非常的美。

可还是这石头,没有丝毫的改变,可一经发现它不是翡翠,并不值钱,在大家的眼中顿时黯然失色,怎么看都是普普通通,毫无美感。

可见这两块石头是不是美,并不是由它们外观表现的形式所决定的。

母亲的美来自于伟大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老太太,而在儿女们的眼中是慈祥的是美的。

还有我们常说的“心灵美”,更不是因为形式。

雷锋同志是一名平凡的解放军战士,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意“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共产主义精神,让他的形象显得无比美好。

虽然康德与传统所说的形式美有所不同,他更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并且把“美”的问题转而变成了“审美”的问题,但说美“只”涉及形式,那就是错误的。

因为很多时候,事物的内质也是产生美感的原因。

情人的美是“爱情”决定的,爱情是情人的品质,没有爱情就不是情人,不是情人就没有“情人的美”。

同样,母爱是母亲的品质、共产主义精神是雷锋的品质、价值高是翡翠的品质。

康德的“美的分析”诸问题(续)

康德的“美的分析”诸问题(续)
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说明 审美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也和道德(善)相区别。 2、美(优美)感是普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它不诉诸概念,而是诉诸情感——说明审美判断和逻 辑判断的区别,也即和认识相区别。 3、美(优美)感是一种不诉诸目的的快感,因此它和 对对象本身的目的无关,仅和主体的情感(心意状态) 有关,合乎的是主观合目的性——不是指向客体的实存。 不是指向对象的必然性,而是指向主体的自由。 4、美(优美)感是这样一种判断力的结果,想象力和 知性能力协同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能力的原则而言,其 普遍性、共通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作为一种源自 认识能力的推论,它是有共通感的,因此是有必然性的。
就康德与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关系,从
“美的分析”延伸出来的扩展议题1
康德提出来的“非利害”、“非概念”、“共通感” 其实是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感性)的调和—— 某种意义上说,康德是有限地肯定理性派和经验派 的同时,又有限地否定了它们 a、无利害的快感:否定理性派的“完善”,肯定 经验派的“快感” b、无概念的普遍性:否定理性派的“认识”的同 时又肯定理性派的“普遍” c、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否定理性派的客 观目的,肯定经验派的“主观” d、共通感:隐含了对经验派相对主义的否定,肯 定理性派的“共通性”
要注意到康德演绎“美感”的方法
给契机(调节)设置了严格的限定: 1、美感虽是快感,但作为美感的快感应该 是无利害的、不涉目的的; 2、美感的生发和判断力有关,判断力虽然 是认识能力的一种,但此处的判断力却是反 思性判断力,它的生发不导向一种认识(无 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
如何理解“四个契机”,可以概括为如下 要点(续)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中国对康德美学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大力引进康德美学,直接将其作为美育的学理根据。

第二阶段是在建国后作为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康德美学受到严厉批评。

在这一阶段,学界对康德美学持一种排斥态度。

第三阶段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康德美学研究在中国真正进入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康德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徐晓庚的《康德美学研究》等。

总之,康德美学研究呈现开放性,多样性的状态,不过相关专著主要偏重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以及康德对美学的影响。

限于本人学力有限,对康德美学进行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范围太大,力所不及,故希图以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论、本体论等基本理论为中介,来阐述康德哲学体系对艺术的影响。

第1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1.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两座不同性质的高峰,艺术和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而艺术则纯粹体现出人类感性的灿烂。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哲学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艺术也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理念,对哲学也产生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搞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特定哲学思想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流露出来。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是最古老,最本源性的文艺学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康德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非时间前后的关系。

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前的艺术家并不是艺术作品的起源,时间过程中在先的艺术家不决定在后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决定不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同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也非表象的经验关系。

艺术作品并不栖息于艺术家,作品不是艺术家的属性。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康德的艺术概念中包括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所谓的广义艺术,就是康德所说的一般的艺术,即指包括美的艺术本身在内的一切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称呼,如有自然的、科技的、手工艺的、娱乐的、还有机械的和美的艺术等等,而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的艺术。

康德的美学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趣味判断,而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趣味判断不是以快感为基础的,快感产生于欲望的满足,欲望具有“趋利避害”的利害特征,而趣味判断不是以利害的趋避为基础的,所以产生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产生在利害欲望快感基础之上的逻辑判断。

这是康德的美学观核心。

所以,康德美学论中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美,是逻辑与情感的区分点。

在康德看来,美完全是主观的。

康德在论述美的艺术中十分强调地指出,艺术首先必须和自然的、科技的和手工艺的区别开来。

自然中的作品是自然生成的,有时候有人称它们为艺术,那也是因人设想出来的,是人想象力的结果。

科技是根据科学原理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而美的艺术则是没有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手工艺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而美的艺术则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所以都是有区别的。

关于机械的艺术,因它和一定的知识有关,艺术的目的又是为了形成某种产品,为此而进行操作,就难免具有因果和机械的因素。

但是,康德又说,如果这些所谓的机械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享受,这些艺术又可变成为审美的艺术。

在审美艺术中,康德又将它们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

在这两类艺术中又有区别,快适的诸艺术,用我们今日的话来说,又叫休闲的艺术,它是以单纯享受为目的的,其中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人娱乐享受的艺术环境。

康德认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并不会太去关心这些艺术是什么,怎样欣赏它们,如音乐如何,唱得怎样?环境造型如何,设计怎样?这些问题都不会去太关心,更多的是自在地休闲,打发时间。

而美的艺术不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富于美感的艺术。

含混还是错乱——论康德美学中的三组关键性概念

含混还是错乱——论康德美学中的三组关键性概念

27美学史研究《判断力批判》涉及到审美领域的方方面面,如美的契机、审美心理、审美理念、天才创造论等,皆在其论述范围之内。

在如此庞大的美学体系下,一些关键性概念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康德在行文时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澄清概念的多层次涵义上,故时被人批评“前后矛盾”。

本文主要澄清三组在康德美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关键性概念,揭示其丰富的概念内涵,从而回应对康德看似“前后矛盾”的指责。

一、两种“愉悦”康德在论述审美愉悦感时没有详细解释审美愉悦感的两个层次,因而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一方面,康德将审美愉悦感视为想象力和知性自由游戏产生的结果,如他在第九节写道:“正是被给予的表象中心灵状态的普遍能传达性,作为鉴赏判断的主观条件必须是这个判断的基础,并以对该对象的愉悦为后果。

”[1]56句中所谓“心灵状态”,指的正是鉴赏时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

因此从这句来看,对于对象的审美判断要先行于愉悦的情感。

另一方面,康德却又将审美愉悦当作审美鉴赏的规定根据,如质的契机所言:“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或者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1]51按本句理解,鉴赏是根据对象是否引发主体内在的愉悦感,从而判断对象是否为美的一种能力。

可这样一样,愉悦的情感又似乎先行于审美判断了。

笔者认为,康德美学中的愉悦感有两个层次,一层是作为鉴赏判断规定根据的审美愉悦感,另一层是作为想象力与知性自由游戏的结果而出现的某种愉悦感。

首先分析作为鉴赏的规定根据的审美愉悦感。

康德有“美的契机”一说,分别从质、量、目的、模态四个方面规定美的特性。

按质的契机来说,美(审美愉悦)是无利害的;按量的契机来说,美(审美愉悦)是无概念而普遍可传达的。

美之所以无利害、无概念,是因为鉴赏不是认识判断,无关乎对象的质料或概念,而仅仅依据对象的表象与审美主体之间主观的关系。

康德将鉴赏描述为一种“静观”,即完全漠视对象的实存,“仅仅把对象的性状与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加以对照的判断”[1]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中的形式问题
【摘要】康德是有形式主义的倾向的,而在崇高美的探讨中又将原本已经定义为无关利害的审美和善联系起来。

笔者对于康德的理论理解很肤浅,但康德的理论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而阅读康德有关章节,理清康德关于形式于美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康德;形式主义;现代派;艺术形式
康德将审美独立出来,给了审美独立于真和善的地位。

康德追求审美的这种纯粹,有重要的意义。

但显然,真善美三者并不是割裂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人,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父亲、儿子丈夫可以是同一个人一样。

宗白华评价康德“他的这种洗刷干净的方法,追求真理的纯洁性”“但却把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社会关系里的人的丰富多彩的意识抽空了”,虽然激烈但是也有其道理。

在一个整体当中审美的判断显然会受到求真和求善的判断的影响,虚伪而心如蛇蝎的女子即便貌美如花也不会被认为是美的。

康德认为这种判断已经带进了功利的目的,不能算作审美的判断。

而在康德之前有更多的哲学家认为,美就是善。

既然人是一个整体,对于美的判断受到善的判断和真的判断就是很正常的了。

美的判断之所以受到真和善判断的影响是因为真、善有可以归于美的地方。

与美相关联的因素是感情、感觉、情绪、想象力等,美的本质据在于情感。

而真和善恰巧也可以引发很多的情绪和情感。

饥肠辘辘的人看到面包自然会欣喜若狂,饥饿的人认为面包是好的,这是一种功利的判断,由于这种判断和极饿得食的经历,他又产生了欣喜若狂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与美相关了。

把这种体验写下来不就是文学?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表现这种饥饿的体验,他的小说是文学,就应当是审美对象,换言之,这件事就是美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格的善是美的,与人格光明的人相处,会觉得心胸开阔,心神畅快。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是美的,因为这种人格激起了我们心中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善会带给人们很多情感和情绪,因而影响到了美。

与此相似,真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觉得真理是美的,因为真理在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之外,还廓清了人们内心的困惑,使人们觉得内心豁然开朗、前途一片光明,希望就在眼前,正是这种情绪的产生才让人们觉得真理是美的。

一、知、意归于情
现代派的许多作品不被人认为是美的,但是这些作品既然能够带给人情感的触动,就与美相关。

有一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注意的东西经过艺术的表现就被人认为是美的,朱光潜在《谈美》中讲到距离对于美的重要性。

其实,这是因为艺术家在表现这些对象的时候突出了其中能触动人情感的因素,因而才那样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真、善就一定美。

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真、善都能引发人们的感情。

没有人会认为“1+1=2”是美的,因为它已经太久被人们习以为常了,人们都已经对它没有感觉了。

也很少有人会觉得一双普通的筷子(如果它不是艺术品)美,尽管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它来吃饭,毫无疑问它是善的。

我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感情。

真、善之所以会影响美,是因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真善经常会影响人的感情。

但是真、善不能代替美,更不能等同于美。

二、形式的三分
艺术品可以从“形”、“质”两方面去分析。

形式通常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如中国的毛笔,决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而西方的画笔是块状的,决定了西方画以面造型为主。

而这两种不同的形式给人的审美感受本身就是不同的,线条本身是流动的,有着时空双重属性,给人以灵动之感,而面则是空间的,立体的,但是它是凝滞的。

而“质”则更关乎民族核心的东西——民族的情感。

从知、意可以归于情出发,我觉得艺术形式大概有这么三种:一种是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美的。

通常这是因为它的形状、节奏、颜色、比例与人的内在节律之间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引)因而才是美的。

这类艺术品最典型的应当数某些抽象派作品,如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色块、直线、比例,这些纯形式以其内在的和谐能给人一种感觉和触动,带给人美的感受,就是纯形式的欣赏。

第二类也是最多的一类,应当是“形”“质”兼美。

即艺术品的形式本身是美的,其承载的内涵也是美的。

例如“意象”,中国绝大多数的“意象”都是美的,无论是“杨柳”“明月”还是“梅兰竹菊”,这些意象,就其本身而言,颜色、线条、色块、姿态等都是美的,但除此外,它们的美还在于“质”——承载的内涵。

“杨柳”承载着征人思妇、思乡怀人这些情感,这些情感与美相关。

“梅兰竹菊”则承载着隐逸高洁、坚贞不屈的人格理想。

这与情感相关,也是美的。

这些情感来源不同,有的来源于直接的联想,如“杨柳”因为古人经常折柳送别,因而对“杨柳”产生送别的联想是生活的直接联想;而有的则是在文学内部的发展过程中因历史的积累而具有的文化意义,如“明月”,明月在生活中与思乡并无关系,但是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里共婵娟”的诗歌创作当中,明月成了与思乡相关的意象,后来也就具有了思乡的意味,这不是生活赋予它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使然。

当然,很多意象源于生活的联想,而后又经艺术本身发展所赋予和强化的意义,而具有了现在的意味。

但这种“意象”都是一种“形”“质”兼美的审美对象。

第三种美,即“形”本身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但是它承载的“质”却能给人联想,触动情感,因而与美相关。

比如一块砖瓦,也许在根本不会引人注意,也绝对不会触动情感,但是如果告知观者这是当年北京故宫的砖瓦,就会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联想和叹惋,触动人们的感情,这块砖瓦就成了审美对象,尽管就其“形”本身来说并不美。

参考文选:
[1]陈太胜.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