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合集下载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

中国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

当时的政策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其后随着政策的日益改进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注使得农民工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推动了特色化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以人为本城乡发展特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还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到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

1992 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一轮增长期,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此之前,政府对于这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调节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影响。

进入90 年代中后期,城市出现了三大严重问题:农民进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此时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使得农民工管理在政策上走上了歧途。

这些政策严重扭曲了在城乡统筹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权利。

这个政策规定集中体现了当时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处理问题、用分割城乡的思路处理农村问题的政策倾向。

在以限制和歧视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年当中,农民进入城市的流向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相反农民对于政策的厌恶和抵抗却越来越严重。

21世纪以后,这些错误的政策开始被矫正。

2003 年标志着农民工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

出那么为工,入那么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

大多数农民工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还保存着朴实、憨厚、真诚、勤劳的“土农民”风范,同时又接触到城市文化、习惯的熏陶,具有积极向上,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洋思想”。

他们在为城市建立做出特殊奉献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据我镇xxxx年底劳务经济摸底情况显示,我镇有5000余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占全镇总人口的31.8%,年均务工经商收入达6500万元左右。

外出务工农民的行业种类有哪些?文化及年龄构造情况如何?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对以上问题,不少人不甚理解。

日前,借村委换届下乡工作之机,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本镇几个村的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年龄、文化构造及行业类型1、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为验证劳务经济摸底关于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准确性,我对农田村及周边的五一、银米、新喜、国庆等五个村的总人口及外出务工的人数进展了详细地调查。

经调查,这五个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务工2050人,占五村总人口31.6%。

这个数字与劳务经济摸底统计的数字根本吻合。

2、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和文化构造从对五个村的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的2050人中,高中、中专文化的41人,占外出人数的2%,初中文化的892人,占43.5%,小学文化的771人,占37.6%,文盲346人,占16.9%。

而在2050人中,15至20周岁的289人,占14.1%,20至30周岁的761人,占37.1%,30至50周岁的689人,占33.6%,50周岁以上的311人,占15.2%。

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中,初中文化的居多,小学文化的次之,而在这些人中,20至30周岁的居多,30至50周岁的次之。

农民工劳动感悟两篇

农民工劳动感悟两篇

农民工劳动感悟两篇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殊群体,他们来自农村,离乡背井,辛勤劳动在城市中谋生。

他们的劳动经历充满辛酸和感悟,以下是两篇农民工劳动感悟的故事。

故事一:从农田到工地,劳动中的成长小明是湖北农村的一位农民工,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农田里劳作。

然而,农田的生活并不容易,小明非常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毅然决然地前往了大城市。

小明来到了广东的一个建筑工地,开始了他的农民工生活。

起初,小明在工地上背负重物,干苦力活,带着一身的汗水和劳动的疲惫。

然而,小明并没有被艰辛的劳动击垮,他坚持努力工作,不断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工艺技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电工,并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工程,并且还能带领新人进行培训。

这个过程中,小明深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二:劳动中的困难与坚持小红是山西农村的农民工,她在陕西的一家制衣厂工作。

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限,小红的阅读能力和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小红在制衣厂的工作非常重复且繁琐,她需要专注地处理大量的衣物和针线,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她的眼睛和手指都经常感到疲劳和酸痛。

然而,尽管遇到了困难,小红并没有放弃。

她逐渐学会了更高效的工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此外,小红还主动研究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使用缝纫机和了解不同面料的特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的工作表现得到了长期工人和上司的认可,她也得到了相应的晋升机会。

小红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这两个农民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所带来的改变。

努力工作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农民工们在城市中找到了一片天地,并取得了成功。

同时,劳动也给他们带来了成长、自豪感和对生活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劳动之路虽然艰辛,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回报并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土中国》读后感本店铺精心整理《乡土中国》读后感,希望这份《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劳动力,涌现了一些脱离了土地而进城工作的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人通常称之为“农民工”。

其实,在“农民工”这一称呼以前,人们还把他们称为“盲流”、“打工仔(妹)”等等。

起初,这些称呼作为一种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劳动力现象的直接描述并无多大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城市化的特殊路径选择。

但随着这些人的工作逐渐定型,逐渐成为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哪个称谓来说都不是恰如其分的,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歧视成分。

农民工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其身份还没有或者未能得以转换,又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状调查所谓歧视, 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 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 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 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 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 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

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

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

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进入专题:农民工社会分层●李强本书书名所列的两大主题“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是笔者很长一段时间所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

笔者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始于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人民大学还没有社会学这个专业,笔者对于社会学的兴趣更多是读书得来的。

当时,有关社会学的著作中文版很少,多数是外文书。

在北京,外文书藏书最多的要数“北京图书馆”(今天已易名为“国家图书馆”)了。

读研究生的时候,着实读了不少北京图书馆的外文书。

那时候的北图还没有搬到现在的白石桥,还是在北海南门的老北图。

笔者有幸能够得到北图的外文外借的图书证,数不清有多少次来来往往于当时所居住的北城地兴居和老北图之间,借阅了大量书籍,其中很多是社会学的著作。

所以,后来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写的是有关社会分层中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探讨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也可以称作中产阶级,当时国内的术语还是“脑力劳动者”。

笔者对于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兴趣也是说来话长,1990~1991年在英国布里斯特尔(Brist01)大学访问一年,是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的,读书过程中,看到大量关于迁移(migration)方面的材料,1992年夏季在美国安阿伯(Ann Arbor)密执安大学安静的图书馆里也阅读了不少城市移民(urban migration)方面的书籍。

这样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先是从理论上,后来又从实证上探讨流动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农民工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大约十多年的时间里,关于城市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中国城市化问题等主题研究心得的一本集子。

笔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和试图验证如下的一些观点:第一,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农民工是城市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城市里较长时期地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无论他们自己还是整个社会并不认为他们是归属于城市的,而是认为他们是归属于农村的社会群体。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处在城市里的边缘位置上,所以常被称为城市中的“边缘人”,在生活方式上也成为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

对农民工的认知

对农民工的认知

对农民工的认知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和其他非农业工作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然而,对于农民工的认知却存在诸多问题和误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全面认知。

一、农民工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和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务工。

农民工的数量众多,据统计,中国现有农民工超过两亿。

他们在建筑工地、工厂、餐饮业等领域做着繁重而辛苦的劳动工作。

二、农民工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尽管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报酬。

其次,他们的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此外,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改善农民工待遇的措施为了改善农民工的待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力度,推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

其次,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劳动条件,加强与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此外,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开展各种活动和服务。

四、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农民工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他们在就业和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平台。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

五、倡导社会对农民工的尊重与关爱农民工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他们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尊重和关爱农民工。

媒体和公众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社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帮扶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与保障。

六、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农民工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发展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

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

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xx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xx 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xx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xx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xx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

3天,平均每天工作至少xx小时,xx%的每周工作xx天。

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

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或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一半以上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0年第34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456期Serial No.456No.34袁2020经济研究导刊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在城市或者城镇从事非农领域工作的劳动者。

农民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民工面临着户籍、就业及再培训、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逐步得到提高;但由于改革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直到今天,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生活仍面临众多困难。

(一)农民工户籍问题“五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1]农民工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最可能过渡为城镇居民的群体,然而,农民工既非城镇人口、又非农村常住人口的特殊身份在我国城乡分治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

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同年,我国的绝大多数省份陆续出台各自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均提出“取消户口性质区别”。

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户籍制度在我国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权益区分主要是依附在户籍上的一些社会福利,有些社会福利的差别是明显的,如养老金非农户口要比农业户口多很多,非农户口沿袭多年的经验,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和成熟,但在农村,养老金的收入不高,而且制度建设还需逐步完善。

还有一些“隐形福利”,如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城市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明显比农村更优质、更丰富。

(二)农民工就业及再培训问题自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不断完善政策,确保实现农民工公平就业。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推动下,《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不断健全实施,农民工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在一定范围内,农民工就业的问题依旧存在,有些问题从公开转为隐性,如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务工环境恶劣、农民工整体收入增长过慢,尤其是近年来,传统行业欠薪问题向新兴产业延伸,新业态经济衍生出新型就业形态使得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加。

农民工定义辨析和身份认同困难

农民工定义辨析和身份认同困难

农民工定义辨析和身份认同困难方喜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流动群体。

如何界定“农民工",并没有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些文章中把农村流动人口与“农民工"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这怕事不妥的。

一、农民工定义辨析学界对于“农民工”的定义很多,“农民工”就是身份上属于农民但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从事工人职业,并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社会劳动者。

“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特殊身份标识。

固“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个社会群体,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打工农民。

“农民工”,从理论上讲,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农村土地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对于农民工定义辨析要考虑如下三个基本特征:1.户籍身份。

“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其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一般在家乡都承包有部分土地,并没有所在城镇居民所具有的各种教科卫的公共服务保障。

2.职业身份。

“农民工"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都脱离土地,从事出卖体力的工人。

3.收入来源。

工资收入是“农民工’’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一点是与从事个体经营等依靠其他收入为生的进城农民相区别的关键。

总的来说,“农民工”是一种从农民到工人的连续状态,它同工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农民身份,而同农民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其工资收入。

二、“农民工’’的身份有人认为,“农民工”的身份仍然是农民。

虽然“农民工”参与了第二、三产业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

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划分工人和农民的标准是户籍。

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他们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耕地,所以他们带着浓重的农民色彩。

农民工资料

农民工资料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即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农民工,也称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

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2005年有1.5亿人。

历史人类历史上,农民大量转为产业工人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

在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由于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解决城市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更多的情况是,农民离开土地,一方面有自耕农要解决越来越难以生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台湾,过去的几十年都先后经历了自耕农转为产业工人这一阶段。

只是由于中国大陆特殊户籍制度的残存,才产生了特殊的“农民工”状况。

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后渐渐出现的。

从全国来看,最开始的农民工主要以建筑业为主,接着就是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流动迁徙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跨地区流动,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大量短期甚至长期迁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也称为“民工潮”;另外一类流动则是农民就近流动到快速发展的本地城镇。

你好,农民工

你好,农民工

你好,农民工农民工,这是一个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群体。

他们辛勤劳动,默默付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感受他们的辛勤与付出。

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到城市。

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但他们从不抱怨,始终默默地付出。

他们的工作涵盖了建筑、制造、环卫、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民工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通常居住在简陋的工棚或临时搭建的房屋中,生活条件艰苦。

他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低收入的问题,有时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然而,他们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农民工的精神面貌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他们勤劳、朴实、善良,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农民工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安全保障,工资待遇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外,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安全等方面得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企业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民工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

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

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农民工调查报告(一)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

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

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

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

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

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

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社会保险制度对特殊群体的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对特殊群体的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对特殊群体的保障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提供社会保障而实施的制度。

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特殊群体的保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特殊群体包括了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他们常常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保险制度如何对这些特殊群体进行保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老年人的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保障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对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养老保险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让他们在退休后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收入。

医疗保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失业保险可以在老年人丧失工作能力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然而,老年人的保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养老金的支付标准和发放机制有待改进,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金还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医疗服务的不完善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对老年人的保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劳动力价值下降,他们更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标准,并设立合理的发放机制。

其次,加强医疗服务的改革,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

此外,社会应该增加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爱,建立老年人照料机构,提供养老、护理、康复等相关服务。

二、残疾人的保障残疾人是社会保险制度中另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

社会保险制度为残疾人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包括残疾津贴、康复费用报销和就业援助等。

残疾津贴可以对残疾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康复费用报销可以减轻他们治疗和康复的经济负担,就业援助可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残疾人的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残疾人仍然难以享受到相应的保障政策,这可能是由于政策的执行不力或者是残疾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致。

农民工定义 范围

农民工定义 范围

农民工定义范围
1、农民工定义: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2、农民工范围: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农民工指的是拥有中国大陆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包括建筑工人、清洁工人、苗木工人、保姆、厨师、服务员、保姆等人,这类人群会从农村来到城市,通过为雇主工作获得薪资,养活家人以及孩子,属于城市生活中劳动条件最差的人群。

对农民工的认知

对农民工的认知

对农民工的认知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农民工的认知,不仅是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权利,更是对中国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认知。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从人口学角度来看,农民工是指在非农领域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村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90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8%。

他们主要从事建筑、制造、服务业等行业,多数是男性,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保,他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普遍较低。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居住、劳动和社交条件较为艰苦。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和相关证件,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的福利和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等。

在工作环境方面,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工伤风险高、劳动保护意识差等等。

这些问题常常导致农民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损害,长期来看,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

第三,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的权利和保护措施。

在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

”根据劳动法和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权利。

比如,农民工按照规定提供劳动的,应当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婚姻、怀孕、生育、养育子女等权利受法律保护;劳动者有权组织工会,参加和建立各类组织等。

同时,国家也通过法律和政策加强农民工的保护。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16个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加强工资保障、完善社会保障、规范劳动合同等方面。

最后,我们需要拥有对农民工的情感认知和尊重。

农民工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劳动和贡献不应该被忽视和抹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减少歧视和偏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存境遇和价值选择。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分析,可以从农民工、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商人、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等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最底层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而去城市务工。

他们的劳动条件艰苦,工资低廉,待遇较差,缺乏权益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承担了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权益和福利远不及城市居民,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

其次,城市工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群体之一、他们通常在城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工种的劳动工作,享受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福利待遇。

城市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工人也面临着工资增长缓慢、工作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又一个重要的阶层。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从事各种知识型工作,如教师、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待遇不稳定等问题。

商人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

商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常以经济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为支撑,参与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

然而,商人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竞争压力和政策变动等挑战。

职业经理人是中国社会中一个不断兴起的新阶层。

随着中国企业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运营。

职业经理人通常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承担企业决策和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责。

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官员是中国社会中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承担公共事务和决策管理的职责。

政府官员在中国社会中享有特权和地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福利。

农民工形象

农民工形象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实际上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农工民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是许多媒体普遍关注的对象。

农民工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走出农村,到城市寻找挣钱路子的农民工因为不愿意像老一辈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无趣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寻找挣钱的路子。

他们是城市的廉价工人,“打工仔”、“打工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叫“农民工”,他们到城市来寻找更好的生计。

2.蒙受社会各界恩惠的“沐恩者”农民工形象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其生存状况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关爱农民工”、“温暖农民工”等各种恩惠农民工的政策屡见不爽,其更成了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主题内容。

农民工蒙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恩惠,贴上了“被施恩”对象的标签。

3.在媒介表达领域的萎缩和话语权的缺失的农民工形象农民工群体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弱势,处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的边缘化境地,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体的条件和能力,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无法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逐渐处于失语状态,在媒介表达领域不断萎缩,媒体利用自己的职业便利,代表他们进行了发言,在无形中将农民工置于话语表达的局外。

4.“争取上进者”的形象该形象指的是那些为了改变自身生存状况,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农民工形象,这个形象是媒体对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的宣传和歌颂。

5.“盲流者”形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民涌进城市,“民工潮”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

城市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更是将原因归结到“盲流”的农民工身上。

6.正所谓男女各顶半边天,男女平等。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女性仍然存在刻板印象,女性处于被忽视的弱者形象。

在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红颜祸水形象中国历史上昏庸皇帝到现在的贪官污吏,导致其如此的原因无不缺少一条“女人的祸害”,为博红颜一笑,走上贪污的不归路。

农民四个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四个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四个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障碍及原因分析农民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有许多障碍;对于农民的身份转化城市社会要消除对农民的体制限制与歧视,真正将农民吸纳到城市社会中来,使农民真正获得市民的身份;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障碍、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土地等农村产权的处置;土地是农民的特有产权,在想要成为居民的前提下,作为农民我们就必须要把土地等产权处理好,但是对于当前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的虚置状态成为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的重大障碍,它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主体使其难以准确归位;且降低了土地要素的配置功能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削弱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流通能力使城乡两级差距不断恶化;1、在承包的问题上:承包户担心产权或经营权买到手后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担心政策不稳定发生变化;进而在承包的问题上还有许多变故,不少农民也不愿意把土地转让给他人;2、在农村产权制度规定中: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房屋,使得农村产权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流转,农民宅基地、承包地实现货币化、市场化较难;3、农民房屋、土地分布零散,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流转;加之受传统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看重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更看重土地、房屋的预期价值;因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已的房屋和土地离开农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产权的流转、抵押、转换等;二是户籍制度、居住、职业,是农民难以向城镇居民转变;1、户籍制度障碍:在农民心中想要成为居民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没有户籍农民是不可能同意成为居民的;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影响着农民转向居民;2、居住障碍:对于想要把大批农民转向居民,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帮他们安置住处;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农民还是不愿意放开农村原有的房屋到城市里生活,且在农村生活久了的农民都不太习惯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他们认为农村原有的房屋不仅可以住人还可满足他们自给自主的生活习惯;在城里居住房屋面积太小,空气质量差,噪音大,并认为日常花费很大与自身节约的习惯相违背;3、职业障碍:在农村生活的农民本身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里他们有的是不能生活下来的,较低的文化素质,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较简单的劳动技能,使农民不能从事更高层次的职业,只能从事最简单的而且是脏苦累的职业,搞劳力做事而这些职业往往收入非常低,不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而经济收入问题是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首要问题,其经济地位没有提升,就会制约其它各方面的改善;一旦他们不能靠劳力来挣钱,那么他们将无处可去;在这日益竞争的社会里,不能工作的他们没有办法在城市里,立足生活;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丢下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熟悉的环境来到城市里面的;三是: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相关政策,是农民难以向城镇居民转变;1、文化意识障碍;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在村种植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生活方式、所寻求的价值观、卫生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也有较大差异;心理面也抹不掉农民身份的阴影,他们面对城里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和恐惧感;同时,他们也缺乏城市认同感,认为自己和城市没有多大关系及时是进城务工的也认为自己只是匆匆过客,不是城市的主人,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去;2、养家糊口障碍;大多数农民担心一旦转为市民没有了土地后,如果长时间找不到事做、挣不到钱,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在一定的情况下只要有了土地还是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50-60岁以上、吃得还做得的农民来说,成为城镇居民不现实;这种类型的农民考虑最多的是养老和医疗问题,拿什么来养老,生了病怎么办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保障之前,他们是不会冒然放弃土地去当城市居民的;3、惠农政策障碍;调查发现,2005年2月国家取消农业税政策是农转非的拐点;2005年以前,由于受普九、村村通、道路建设等公益性集资建设项目影响,农民负担普遍偏重,加上种地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亏本,大多数农民认为转为非农户口后,可以摆脱农民负担的纷扰,有劳动力的安心在外打工挣钱,留下老弱病残在家务农;然而在取消农业税政策之后,特别是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之后,农民普遍认为除了可方便小孩在城里上学受到好的教育外、转为城镇非农户口已经没有必要;反之,保留农村户口每年还可享受诸如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医疗保险等多项国家惠农政策;二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障碍及原因分析“农民工”是我国由农业型社会走向工业型社会的过渡性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是当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农民工的地位,把农民工视为我国新型的产业工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农民工要想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还有诸多障碍;这并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从农村走向城镇,从“田间走向车间”,从农民转化为工人等形式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户籍问题,农民工是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户籍在农村,有承包田,身份还是农民,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在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往往把农民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即使在城市务工多年,职业身份改变的农民,也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管理体制之外,享受不到城镇厂矿、企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很难融人城市社会多数农民工只能成为城市中匆匆来去的过客,难以在城镇安居乐业;这也导致农民工难以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出现“用工荒”现象;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化配置;二是完善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主体权益,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三是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很低,大都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能力,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低学历、低技能的现状,致使大量农民工只能在低就业市场以出卖简单劳动为主谋得职业,甚至只能做脏、苦、累、险的体力型工作;受地域影响,多数农民工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生活比较封闭、节奏慢以及城市工业文明的缺失,导致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利用剩余资金和闲暇时间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制约了他们职业发展的潜力,因此,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推动农民工观念革新;四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因此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三农民向现代农业业主转变的障碍及原因分析XX镇目前的农民都还处于传统的农民模式,在此次调查中现代农业业主的定义为:养殖奶牛10头以上、生猪50头以上、小家禽2000只以上、水产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养殖户和种地50亩以上、种林300亩以上的种植户;这样比较下来,XX镇的农民离现代农业业主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实现农民向农业业主的转变具有相当大的困难;首先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偏低,导致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发展成现代农业业主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其次农民高中以上学历较少,文化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此外,现代农业的物质产出和经济效益偏低,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四农民变三产经营者的障碍及原因分析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的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然而,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对三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认识程度低,显然要想让更多的农民从事三产经营还要诸多的困难存在:一是区域竞争激烈,资源重合,基础设施较差,有待完善;文宫镇是与XX相邻的乡镇,每年举行的桃花节、枇杷节给当地农户创造了不少收入,而看XX镇除去新农村综合体水利村之外,很难有拿出手、吸引人的旅游资源;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挖掘不足;休闲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大的发展,就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形象;三是扶持政策太少;根据不少调查员反映,有意愿从事三产农民当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支持措施还很少,专门针对发展“农家乐”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此外,多数经营者的仅凭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和经营对一些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五、农民“四个转变”的困境突破一转变城市居民的政策建议1、创新土地政策;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财产;政府在鼓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同时,应该采取“土地换社保”、“土地换医保”、现金补助等方式对农民予以补偿,让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市民后有一种安全感和平衡感;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国家农用土地储备中心,专门回收转变为市民的农民土地,提升农村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层次,实现产业的地域集中、资本的效能集中、资源的配置集中、土地的利用集中;然后以项目为载体对回收的土地进行整理和培肥,再以合同的方式优价转租给农业企业或个人,用以发展农业生产;2、在户籍管理上,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城乡一致的居民户籍管理;放宽了城镇租房入户条件,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者在城镇租住成套私人合法产权住房的,在城里租房居住的农民工也可成为市民;经产权人同意,都可凭租房协议等,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户口将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户口迁入;3、着力建设基础性的规划村居民点;坚决停止低水平、分散化的重复建设,改革传统的宅基地使用制度,尽快完善规划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以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从居住散、环境差的自然村居住点迁入环境舒适文明、基础设施良好共享的规划村居民点;鼓励郊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办法和思路,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组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4、增加就业岗位;因地制宜、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产权与资本的结合;鼓励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自主、自愿流动和优化整合,,为农民向城镇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让民做主”;统筹兼顾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自主、自愿流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城市、农村之间的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达到工农业良性互动之目的;最终将农民定位为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的第一产业工作者;5、出台配套政策;农民转化为市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进城农民的就业、医疗、养老、救助、培训、住房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各职能部门需要通力协作,出台诸如失业救济、免费就业培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安置补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城乡利益机制,降低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成本,等相关配套激励政策,从政策和法制上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伤害,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农民自觉自愿向非农转移、向城镇集中进而增强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积极性;6、提升农民信心;政府应正视农民与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活差异,通过各种培训来提升进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他们认识到农民向城镇转移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作为城市新成员的自信力和创造力,保护好他们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教育市民要善待和帮助进城农民,加强平等意识教育,以便使他们尽快融合,共同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贡献;二转变产业工人的政策建议1、户籍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流动的户籍制度,只要在城市长期可规定具体年限居住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办理常住证,同时享受本市市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试行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出台与户籍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淡化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主体平等;通过这些措施,消除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没有城市户籍而被歧视的现象,减少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障碍,使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处于同等地位,真正享受产业工人待遇,彻底实现由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2、完善保障;首先要让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工人同等劳动报酬的权利;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农民工,那么他们就应该与城镇工人一样“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用工单位应该对他们的工资按月足额支付,避免拖欠、克扣工资现象的发生,完善合法利益保护的法规和机构;其次,维护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及健康的权益;当前我国农民工患职业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尤其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化学工业这三个行业死亡事故中农民工比例达80%以上;农民工患职业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用工单位应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对农民工进行劳动安全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并对从事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避免职业危害;第三,让农民工依法享社会保险的权利;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规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逐步享受医疗、工伤、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力争做到与城市市民“同工同保”;第四,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尽可能增加与城市居民子女同堂就学的机会;第五,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劳动合同签订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受理解决劳动纠纷;国家要颁布和制定劳动力市场规则和劳工标准并强制实施;第六,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3、提升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工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促使其较快地转变小农经济思想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城市生活常识、当地风俗习惯以及产业工人的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加强对农民工的基础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各级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尤其地方高职院校要责无旁贷担当起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的义务,确保为农民工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如,开办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开展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事教育,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满足其文化需求、政治需求和维权需求,促使其做知识型产业工人;4、加强培训;首先应建立“政府投入,企业加盟,个人参与,高校配合”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培训面向市场、机构平等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加强由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及高职院校等相关主体在农民工培训中的有效合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其次,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第三,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根据农民工的个人特点及岗位要求开设专业和课程,从培训方式和内容上创新,采取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使教学内容宽泛而“实”用,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工能够坐得住、学得牢、用得上,切实提升广大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预设的培训效果;三转变现代农业业主的政策建议一、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护已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续期制度或者实行无限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按照物权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更为彻底的保护;二、鼓励农民提高对现代农业的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物质和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强调以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在现有投入水平上,应该进一步增加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和农用能源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此外, 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以应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术培训;同时要开展简单加工技术、贮藏技术等农产品流通技术的培训;还要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培养农民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四、提高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以现有的物质和科技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二是要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实现“企业+农户+行业组织”的联合,稳定农用生产资料物价和农产品价;五转变三产经营者的政策建议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要发展好第三产业,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合理布局,把农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二是坚持农户参与,鼓励农民参与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宣传和营销,开展自主经营或联合经营,突出规模化经营;三是特色引导;提倡“一村一品”,要引导发挥区域、区位特色,因地、因资源发展旅游,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形成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四是市场引导;加大发展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资金投入开发,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与活力;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农村三产的发展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首先,是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将休闲农业发展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支农资金向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区域倾斜;二是财政投入方面,政府要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整合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农家乐”小额贷款、启动资金、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对“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新办休闲农业企业,要简化有关证照的申办手续;四是土地政策方面,休闲农业用地应当符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办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积极支持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和废弃园地、荒滩、林地整理开办休闲农业,出台休闲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政策;三、开拓市场,大力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发展农村旅游,加强宣传,有助于加快发展的步伐,有助于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借力区位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开辟XX农村旅游宣传专栏,印制画册、制作DVD、媒体报道、活动宣传、产品推介、广告设置等宣传工具,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促销,为农民三产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成立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借鉴吸收其他发达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经验,成立农村旅游协会,发挥领头作用;建立相关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将从业人员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xx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xx文章中国研究点击数:72更新时间:2006-11-29近几年来,“农民工”成了学术界、新闻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研究的热点。

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984年以后,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落户。

于是大规模的“民工潮”出现了。

到90年代达到高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至2000年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591万人①。

据南方网讯有关调查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

这个数字令人忧心忡忡。

农民进城市本是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可是由于某些体制问题使得农民工的处境相当的艰难,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农民工问题。

究竟是控制农民进城,抑或是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又怎么样使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这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xx农民工的产生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

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

于是众多的学者们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或者是“边缘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农民工的来源。

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涌入城市,有若干理论可以解释:经济学上,有著名的“推拉理论”可以解释: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效益递减,从而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一种“推力”;而城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相对有利,从而产生一种“拉力”。

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在政治学上,有一种“‘压力型’模式”②可以解释:由于行政化村治对村庄经济资源的过度汲取,对农民产生一种“压力”,从而使农民不得不到社区以外去寻求生存,而城市是最好的选择。

在社会学上,笔者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加以说明: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图1)③。

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的需要。

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

随着农民在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他们必定会想到更好的地方去谋求更高的发展,而这个去处的最好选择便是城市。

因此,城市农民工的产生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在此过程中,农民工一方面为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城乡生活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农民工的出现又使城市从此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城市农民工自身的处境更是令人不安。

城市农民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弱势群体”④。

但何谓弱势群体?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所谓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 ),应该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④根据这个定义,弱势群体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而城市农民工完全具备这些特点。

一、经济上的贫困性。

经济上的贫困性决定了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低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

2000年暑假,笔者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岳阳段的建设工地上工作了一个月(我自己想锻炼一下自己),和那些农民工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当然我的活儿要轻些),对农民的收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那些出来打工的都是在家没事干了,出来能挣一个钱就算一个钱,不管多少。

我的工头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强壮男人,他是湖南湘潭人,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

我们的工资是20元钱一天,包括工头在内,可是他每天还要花6元的伙食费,剩下的钱就很少了。

他们吃两元钱还恨太贵了,要不是老板直接在他们的工资里面扣钱,他们恐怕还吃得少些。

二、被排挤于主流文化之外,低于社会认可的一般生活水平。

我们日常所见的城市农民工,大多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与他们所在谋生城市的居民有着很大的不同。

衣着方面,因为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粗、重且脏的活计有关,农民工的衣着一般都极为简朴甚至粗陋。

居住方面,农民工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在建筑工地打工者则大多就地住在工棚内,也有不少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废料搭建的棚屋内,农民工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蚊蝇滋生,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卫生死角。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的低档菜蔬和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主要顾客。

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他们是旧自行车的主要销售对象,在所有的城市中都极为普遍且令人头疼不已的自行车失窃现象也往往与他们有关。

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住处到工作地点再到住处的循环过程,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三、它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

前者如生理缺陷,生产技能低下等;后者如他人的歧视等。

2003年11月6日的结果显示,认为农民所受到的歧视很严重,非常不应该的竟占了88.45%,参加调查的人数为3585人。

虽然这个对象只是网民,但其比率之高也足可以看出农民受歧视的严重性。

先不说别的,只是在对城市农民工的称谓上就可略见一斑。

在很多城市,农民工被称为“盲流人员”。

何谓“盲流人员”?《现代汉语词典》853页说得明白,盲目地流入到某地(多指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就叫“盲流人员”。

这不是歧视是什么?这还是客气点的。

更有甚者,“草灰”、“乡巴佬”之类的“美名”都冠到了农民的头上。

城里人嫌农民工穷,农民工进饭店、宾馆、商场和各种娱乐场所通常都遭遇城里人的白眼。

城里人又嫌他们不卫生,公共汽车刹车的时候农民工不慎碰人家一下,就极有可能被骂为“脏鬼”。

城里人把他们当小偷来防范,公共汽车上有人丢了钱包,只要失主周围有农民工模样的人,他总是首先被怀疑,结果往往是被送到派出所打一顿。

辱骂、殴打农民工的事件,恐怕每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只是他们不相信城里的警察,不去报案而已。

在这种种非人的歧视下,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都麻木了。

在他们的眼中,城里人既不是因为比他们品行高、能力强、能吃苦或肯节约才比他们有钱的,也不是因为运气好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才比他们有钱的,而仅仅因为他们是城里人就可以少干活、不干活还比他们活得好,并且常常欺压他们。

总之,城市农民工在奔向小康社会的路上实在受了太多的歧视和不平等: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3D 工作留级民工;具体到企业层面,农民工与城市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大量存在,而且他们不能享受相应的保障和福利;此外,“黑职介”,“黑学校”,“欠薪”等问题也像幽灵一样时时出现在农民工面前。

对歧视的终极反抗:犯罪农民工内心积聚了太多的苦,太多的怨,但是,由于我国法制的不够健全以及社会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得他们对正当的体制内的保护已经失去了信心。

他们先是忍,忍不住了就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发泄出来,这便是犯罪。

农民工之所以走向犯罪,笔者认为社会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农民工本是老实本分的,但是外界给他们的压力太重了,以致于他们践踏法律的尊严。

著名的意大利心理学家菲利在他的《犯罪社会学》中把犯罪原因分为人类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同时他还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上述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尤为重要。

城市农民日工所具有的“弱势群体”的特点也就预示了犯罪的可能性。

首先,在经济上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导致了农民工心理的不平衡,造就了他们“边缘人”的地位,为犯罪埋下了种子。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财富的分配不均。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试图在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也有不少的弊端。

市场经济时期则不同,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这样一来,弱势群体就处境比较艰难,而强势群体则处境比较有利。

早在19世纪英国的斯宾塞就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申到人类社会,认为“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⑦。

作为一种理论,他这种观点本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并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差异。

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他的《天演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市场经济固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它也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

这是其一,经济上的原因。

为他们犯罪提供了土壤。

其次,文化上,由于农民工被排挤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亚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社会行动结构》一书中,将社会不同的结构层次的统一运作称为“社会连续统”,在人类行为系统中他又构建了三个不同的行动系统模型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文化系统是指“意义和价值的广泛的符号模式”。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当人们难以得到每个角色对应的报酬时,即角色参与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越轨行为。

通俗地说,就是城市农民工总是被排斥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他们的心理已经异化或不堪承受压力,他们再也不愿意扮演低下的农民工这种角色了,他们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于是便采取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犯罪。

另外,他们自己的亚文化也导致他们犯罪。

在青年犯罪团伙中常常存在这种思想:拦路抢劫并可以逃脱罪责是本事,吃喝享乐是时髦。

他们认为不做坏事才不正常。

并且这种亚文化也有相当的传染性,如果控制得不好的话。

因此,文化因素是农民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由于农民工社会地位金工下,且受到各方面的歧视,他们的人格受到了伤害,以致于价值标准发生了分歧,最终采取报复。

总之,城市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要远远高于个人原因。

为什么农村的犯罪率一直低于城市,而农民工一到城市犯罪率就上升呢?农民工的保障太少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太多了。

他们的求生本能要他们这做。

农民工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既然如前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是不可避免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要求,那么,毫无疑问,我们要做的就是个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使他们获得同市民同样的地位,给予同样的社会保障,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

但是,问题是中国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那么,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

1,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实行一元户籍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