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课程》教学文案
《教育学》课程说课ppt课件
![《教育学》课程说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d0cc0e3968011ca200911b.png)
28
教学方法
任务 设置学习任务,在任务过程中完成学习 教学
教学教生师学为为方主主法体导
情境 模拟典型工作场景,在具体情境中学 教学 习
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对话表演等学习 教学 活动,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开展竞赛
29
教学实施
模块化 教学
立体化 理论教学
3.教学方法
教师呢? 我能否让社会、学生及家长满意呢? 我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呢?
实 例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
《教育学》课程说课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刘洪文
1
课程 说课
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 课程特色 改革思路
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定位
必修公共主 基础理论课 核心作用
干课程
程
高职院校 专业人才 培养
3
一、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实施途径
教学效果
立体化
整体化
模块化
建构化
建立一体化 实训基地,使 整个实训更接 近实际。
45
课程特色
教学层次化
任务职业化
模拟真实情境,完成 工作任务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模 块、实训模块与提升 模块3个模块
课程特色
内容主题化
根据行业岗位的典型 工作任务,对教材内 容进行重组、序化。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_OK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_OK](https://img.taocdn.com/s3/m/1597f6eda6c30c2258019e7d.png)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4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宾塞、博比特、赫尔巴特等。 • ⑶特点 • 重视成人生活的准备; •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 强调训练的价值。
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 分。 ㈢教材的作用 ⒈教材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材料。 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5
• 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⒈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⒉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螺旋式)两种。 ⒊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3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等。
36
• 第三个层次:模块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37
• ②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
程修习状况。 •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6f51ed453610661fd9f414.png)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2024)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8ff32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1.png)
29
THANK YOU
感谢聆听
2024/1/30
30
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等。
2024/1/30
27
教学论基本原理及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论基本原理
包括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原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 本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模式探讨
介绍和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 学习等。通过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帮助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
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课 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进 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课程目 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结构安排等。
课程实施
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 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 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
和运用等。
课程评价
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 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
11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2024/1/30
1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并为政治服务;同时, 教育也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和生 产力提高;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和条件。
教育在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很多交叉点,社会学为教育学提 供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 践验证和发展社会学理论。
教育学第八章( 课程) 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 课程)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b4fa0990c69ec3d5bb7510.png)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
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 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 成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是学校课 程的基本形式。
(二)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 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 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 的课程。
•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即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要素主义课程论: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2.永恒主义课程论
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 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社会改造主义 课程论)
• 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认为课程 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 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 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 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 社会文化。 • 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 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 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三)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以布迪厄、鲍尔斯、金蒂斯为代表的研究者 认为课程是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任何社会文化中 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 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下一代的文化和价值,课 程就是从一定社会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 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影响人的教育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教育影响是教育工作者有 意识、有计划、有组织设置的,而有的内容是 无意识、无组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影响 的,前者变现为学校开展的学科与活动,后者 表现为学校的环境、学校文化等中的一些因素。 • 所以本书这样定义课程:课程是在学校培 养目标的规范下有计划开设的学科与活动以及 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起着影响的因素。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范文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db326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职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
成长。
24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角色定位及转变
01
02
03
04
传统角色定位
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学 生评价者。
现代角色转变
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合作者 、引导者和课程开发者。
关注学生需求
了解学生兴趣、需求和特点, 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
创设学习环境
2024/1/25
13
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讨论和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知识、交流 观点、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4/1/25
角色扮演和模拟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 体验不同角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增进学生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 理解和尊重。
23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及提升途径
知识结构
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精 深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教
育科学知识。
科研能力
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
01
02
03
04
05
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 教育发展趋势,理解学生
成长规律。
2024/1/25
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 价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
3
案例三
美国的STEM教育改革。美国通过整合科 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知识,以 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 维和创新能力。
2024/1/25
2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个性化教育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未来教育将更加个性化 ,课程将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0bbc3cad51f01dc381f156.png)
2021/6/4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2021/6/4
22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 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2021/6/4
5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
2024版《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2024版《教育学课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670e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2.png)
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介绍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 些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讨信息 技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及挑战。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既有文化的保存
和传递,又是既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教育主要通过创新课程、创新教
材、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促进文化的更新与创造。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 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 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01
02
03
教育者的定义
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 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者的角色
包括教师、辅导员、教育 行政人员等。
教育者的素质
具备专业知识、教育技能、 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的定义
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 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的角色
包括学生、学徒、实习生 等。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 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 础。
环境因素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 作用,提供了人身心发 展的现实性。
教育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 人的活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 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2024版年度教育学第一节课程概述PPT课件
![2024版年度教育学第一节课程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67df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a.png)
目录•课程简介与目标•教育学发展历史回顾•教育学基本原理阐释•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师生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课程简介与目标教育学基本概念及意义0102 0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教育学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理解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程目标与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后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教育学发展历史回顾0102 03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强调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原则,注重德、智、体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古代教育思想起源及代表人物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030201近代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ABDC新教育思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倡导个性化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注重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全民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注重教育公平和普及。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1213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d.png)
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 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 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加强资源保障
加大对课程改革所需资源的 投入,包括教材、教学设备、 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确 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等方面的发展,对课程目标、内容、 实施和评价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课程也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 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教学支持。
社会学基础
01
02
03
04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探讨课 程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传承 工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基础知识
选择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前沿动态
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拓 宽学生视野。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 交叉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培 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 生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内容。
横向组织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研究
01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实践
探讨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02
课程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课程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
面的创新。
03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
介绍成功的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整 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方法。
最新教育学第五章课程教学讲义ppt
![最新教育学第五章课程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1b002bf8c75fbfc77db2c8.png)
2、学科进程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 他们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 的总和,或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 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3、经验结果说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或“整合课程” ,根本目 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 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学科 中。
存在困难:一是教材的编写;二是师资问题。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 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 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 习内容。
核心课程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社会问题课程 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 的课程,这类课程适合小学高年级或中学。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 官方课程。它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 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进行测验和评价。例如,我国中小 学课程表中所规定的学科都是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伴 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 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礼仪习惯、人 际关系等。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 须修习的科目。它可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必修课 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表现。
4、按课程实施分: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教育学课程》课件
![《教育学课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f2617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b.png)
《教育学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育学课程》的第三章“教育心理学”,主要讲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内涵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其研究对象与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培养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教育心理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教育案例,让学生思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其内涵。
3. 研究对象与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4. 研究方法介绍: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手段。
5.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等,让学生看到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价值。
6.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2.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3.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作业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比较心理、测量心理等。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精品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5537d0de80d4d8d15a4fd2.png)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往来行言,心焉数之。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 【译文】
❖
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 免除。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 是无辜。
对要素主义课程观的评价
❖ ·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 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
❖ ·加强了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文 化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学;
❖ ·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特点。 ❖ ·对于哪些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以
及如何选择和确认这些要素,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 和可操作的办法。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并重
❖ 二、课程理论流派
❖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 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 中心和目的。
❖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 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的成立和《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一文的发表。 ❖ 代表人物:早期主要是W.C.巴格莱;后期主要是科南特。
巴格莱
科南特
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
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curriculum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意为“跑道”(race-course)。重点在“道”(外 在于学生的间接经验)上。
教育学课件《课程》-2024鲜版
![教育学课件《课程》-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5820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5.png)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2024/3/28
6
当代课程理论流派
A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学科基 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的培养。
B
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 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2024/3/28
15
教材使用技巧与策略
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 背景,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
2024/3/28
注重教材的预习和复习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 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如讨论、案例分 析、角色扮演等,提高 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多元化评价趋势
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包括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标 准等方面。
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手段进行创新。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 度等方面。
27
06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关系
17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2024/3/28
18
传统教学方法回顾与反思
最新教育学课件《课程》上课讲义
![最新教育学课件《课程》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6d74d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7.png)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支柱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 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 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 的路径。
一、课程概述
(二)与课程相关的三个文本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
二、课程设计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课程设计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5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 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 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二、课程设计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 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在 历史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 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 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 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 作”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 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 容不全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还要受学生身心发 展与态度的制约。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 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意义: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 程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定义: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 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 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 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与知识因素有内在联系,要考虑人
类社会已整理好的知识科目 ➢ 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是设计课程 目标的首要依据 ➢ 对社会的研究
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在世界发展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国 家在课程编制上:必须将一元化与多样性科学而 合理地结合起来;必须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缓急, 作出全面、总体的优化思考与安排。
一、课程概述
➢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
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普通高中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 1902年 杜威 《儿童与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 1918年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 1949年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一、课程概述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 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 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使 这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
在处理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时,课程 目标的设计应概括地指明目标的项目,同时要将 这些方面的目标,以行为化的目标所要求达到的 程度陈述出来。
社会交活动、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表现活动
一、课程概述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
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补充。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应当根据不 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 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 的整体功能。
一、课程概述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 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 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 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 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 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是指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 一定课程内容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用书。
但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 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 教材难以表现的。
“传统教育”派的课程内容设计,就存在着 “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倾向。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计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
2.课程内容的选择
3.课程内容的组织
二、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据 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 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 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与教材 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从事职业劳动的知识和能力
综合技术教育课程
生活家庭课、工艺课、急救课、戏剧课等等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将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将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相结合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 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 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 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 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 容不全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还要受学生身心发 展与态度的制约。
这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但也给课程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 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在的偏见永久化。
一、课程概述
表述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代表人物:巴西的弗雷尔 主要观点:
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 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 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 重大变革的地步。
二、课程设计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课程设计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5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 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 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东西。
一、课程概述
表述六: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狭义:一门学科。 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 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设计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 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在 历史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 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 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 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 作”领域。
20世纪以来,博比特、查特斯、塔巴等课程 理论家主张,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 会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再把这些目标 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这就是 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活动分析法”。
活动分析法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活动,忽 视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因而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定义: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 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 识。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意义: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 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 殊方法论要求。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意义:
一是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 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是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 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 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 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设计课程目标的现实 依据。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 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二、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 ——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
“ 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 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 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定义: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一、课程概述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 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 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 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元化,主要是指课程应当广泛反映 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反映不同民 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 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修改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 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 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 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 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一、课程概述
表述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主要观点: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 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 的知识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