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教师自身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一、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正所谓“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
1.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首先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可以通过学习他们这些先进模范典型,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以师德榜样鞭策自己、评价自己,自觉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培训和管理内容之一,制定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内容和学时,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2012_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3、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5、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6、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7、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8、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9、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10、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
这次“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时间: 2012年10月9日地点:会议室学习形式:集中学习主持人:祝来军内容:(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的讲座简记(2012年8月24日)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和背景㈠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教育体制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学改革: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价值取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㈢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的现实选择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对享有公平教育的期盼对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期盼二、修订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三个方面的思路:1、坚持课改方向、巩固课改成果2、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3、贯彻规划纲要的要求五个基本原则:1、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2、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学科课程标准内容的取舍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3、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5、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三、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㈠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教育内容●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内容㈡突出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㈢反映时代精神,合理的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新成就、新思路、新成果●现代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㈣合理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精选内容,减少条目●删除掉过难的内容●降低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为了保持学科逻辑性的可学可不学的内容划归选修内容四、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精神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㈠准确把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要,要求学科教师平时要像读“原著”那样不厌其烦的进行精读和消化。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2012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正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新课程实验,将我国教育改革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由于课程是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传统型教育转向现代化教育。
新课程的现代性即体现在它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从本质上区别于以科学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
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课程确立了一条核心理念。
这条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即科学性,“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则突出的是价值理性,即人文性。
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论看上去内容简短,但意蕴却十分深刻、丰富。
“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告诫教师们,知识是不能直接传化成能力的,这其中必须经过一个中介,即“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训练,(此问题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尚未得以圆满解决),缺此便不能完成这种转化。
因此,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一是传授新知识要以技能训练为途径;二是要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最高的策略性知识,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增长能力,以“学而时习之”为途径;三是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而完成知识的建构等。
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教师应当利用好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第1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关心。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达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爱、同情、责任感。
以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确立了“课程即经验”的新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然而,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育体验系统,旨在使学生获得教育体验系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体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本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给定的内容,使给定的内容能够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个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外部,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句话说,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拥有和获得知识的主要活动过程。
因此,自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我是课程。
2 、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完整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人是一个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命的完整性表明人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构成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寻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程忽视甚至分离了孩子的完整性。
一方面,学习等同于“阅读”,阅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书”进行测试,而忽视非学术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经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范文

1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I、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新课程与教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的设计者,开发者. 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合作者. 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开发者. 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综合性学习等。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作.(同事及家长等) 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度,练习度,延展度。
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新课改基本理念

重视评价促进高效
• 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及时评价,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解决问题 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 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 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 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 好的培养。
新课改基本理念
• 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 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 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 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 高。
二、重视评价促进高效
• 1、适时评价,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 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 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 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 力方向。
重视评价促进高效
• 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 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 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 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适当点拨,留 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 析、去论证。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 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新课改基本理念
• 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 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 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 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 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 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 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 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 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 泼、主动的发展。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分别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个性
化教学和学科整合。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智力、体育、美育、劳动等多方
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与传统课程的重点只放在知识传
授上不同,它强调的是四育并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全面。
素质教育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输入,
还要注重知识的输出: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
过实践提高自身的实际能力等等。
使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功底。
个性化教学是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强
项等进行教学安排,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
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学科整合是指在教学中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科
交叉,让学生在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
系统和逻辑思维。
这也是新课程注重的一个方面,旨在打破传统学科
隔离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
全面、素质、个性化、跨学科的人才,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中招新课标新理念

三、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
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 步养成积极参与的媒介批评能力,学 会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四、课标中需要关注的新增内容 P10页:面对多元价值观,学会选择
新课标修订动向:
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 更好衔接,有利于教师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
二、关注修改情况,预测中考动向
如:体会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 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 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 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 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 实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 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 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19个学科。
一、把握基本理念。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 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与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 原则。
小学数学2012年课标修改稿的理念与总体目标

如何培养运算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发展要 经历如下过程: 由具体到抽象 由法则到算理 由常量到变量 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
《标准》中对推理能力的界定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 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 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 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 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 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 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 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 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第三条论述了教与学活动。
第一自然段说明了在教育学活动中老师 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作用。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第二自然段强调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实 质,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 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 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特别激发学 生兴趣。
几点补充
整个数学都是培养推理的载体,也是培养逻辑推 理的载体 合情推理不是依附于演绎推理,或者为演绎推理 服务的一种方式,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理方式, 例如统计 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积累好的经验,好的案例, 来加大我们对于所谓合情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认识 和理解,让这样一种推理方式也成为我们教学或 者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
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的学习 过程中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 索过程
《标准》对模型思想的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
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3、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
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
5、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
对于个体学习)
6、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7、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8、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
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9、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
能。
10、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
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新课改知识问答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
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
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知识问答
二、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即: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改知识问答
三、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
这次“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