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51701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4.png)
一、产业结构定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产业的 组合状态、发展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二、产业结构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一次产业——大农业 二次产业——工业、建筑业 三次产业——流通部门、为生产生
活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部门
(4)低附加值——高附加值——更高附加值。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
区域产业结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导 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需求结 构、供给结构、供给与需求平衡因素、区 域贸易、区域政策等。
(一)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因素 (1)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改变,消费结构发 生变化。(吃穿——耐用消费品) 日本 滞后消费、内需市场小——海外市场
(2)供给结构因素
区域资源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与产业结构演变
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型 自然资源稀缺,资源加工型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3)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素
较好的市场销售条件;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二)促进产业结构整体成长的因素
(1)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
例如,国际区域分工体现在国际贸易,而国际 贸易则通过本国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产品)刺激 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 (新产品新技术)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张,不 断隐含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动。
关联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
后向关联(产前服务)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深加工)
旁侧关联(产中服务)
支柱产业
一般是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 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来说,它也 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b8e213a87c24028915fc309.png)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 著的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 度最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 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 最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 对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 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 部,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夫曼系数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早在17世纪,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 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 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 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 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 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二、三产业 比重较低,特别是西藏、贵州等 地,其产业结构层次低。2000年, 第 一 产 业 占 GDP 的 比 重 , 全 国 为 15.9%,东部为11.9%,西部在20% 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全 国为50.9%,东部为51.4%,西部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全国为33.6%,东 部为40.2%,西部为31.1%。
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 使各区域都获得比较利益,从而使 大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健康、 快速发展。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就 是合理的。
产业关联标准
区域内部各产业关联度越大,区域经济凝聚力越强, 则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也越大,这样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比例适当的产业布局在一个区域内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各产业之间彼此提供获取正外部经济的利益,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 之间是否协调显得特别重要。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a641f2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0b.png)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f847430bed5b9f3f90f1ccb.png)
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念与分类(9种)常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和中国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法。
一、基本概念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结构指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组合。
理解:第一,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
第四,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总产量和劳务、利税额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二、产业结构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而闻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它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其中带括号的,是在三个产业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第一次产业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中项——小项——细项。
大、中、小、细共分四级,且各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编码。
区域产业结构范文
![区域产业结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21b4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9.png)
区域产业结构范文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些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在人口、就业、收入和经济贡献方面的分布与比重。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往往反映了该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
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和调整,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结构一般由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组成。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产业的比重;二是产业间的关系和协调度;三是产业内的布局和特色。
首先,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各个产业的比重上有所差异。
发达地区通常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技术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力在农业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经济相对较为多样化;而欠发达地区则往往存在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其次,产业间的关系和协调度也是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一大特点。
一般来说,农业、林业、渔业为第一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食品,工业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制造,服务业则为工业生产提供各类支持和服务。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间的关系和协调度上。
例如,一些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对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较为低,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度相对较低。
而一些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相对较低,工业与农业、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度相对较低。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度不同,往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还体现在产业内的布局和特色上。
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特色。
例如,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北方地区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主,沿海地区以轻工业和外向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和重型制造业为主。
这种地域差异和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对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也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和依存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81c04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
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
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1、配第-克拉克定理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和后期产业。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1.基本原理
2.数学模型
代号假设:
设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 ,bi,t (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bij,0,bij,t(j=1,2,…,n); 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0,Bt; 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Bj,0与Bj,t 。
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等)和建筑业;
克拉克的三分法(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采用)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e7b6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7.png)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发展水平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产业组成和产业关系。
产业组成指的是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类型和比重,可以通过产业增加值或就业人数来衡量。
产业关系则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和相互关系,如产业链、产业集群等。
区域产业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沿海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海洋产业,而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采矿业。
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居民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最后,政策导向和经济条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以及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环境,都会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着不断的变迁和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的升级指的是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这种升级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例如,许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这种升级不仅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支持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结构的转型则是指从一种产业向另一种产业的转变。
这种转型可能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短缺、环境要求或新兴技术的出现等原因触发。
例如,某一地区的传统产业可能因为市场竞争力下降而需要转型,或者因为环境保护要求而转向清洁能源产业。
这种转型可能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也会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f1da0c965ce0508763213e7.png)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906d92a417866fb94a8ea1.png)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d863e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3.png)
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各个产业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产业组合,区域产业结构可以分为单一产业结构、多元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结构三种类型。
1.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其中一产业或其中一类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它产业相对较少的情况。
这种结构常见于资源型地区,如矿产资源开发区、农业区。
单一产业结构的特点是该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单一产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风险较为敏感。
2.多元产业结构多元产业结构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多个产业相对均衡地发展的情况。
这种结构常见于工业发达地区、服务业繁荣的城市等。
多元产业结构的特点是该地区的经济比较稳定,对于经济的波动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3.特色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结构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其中一或几个特色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形成该区域的经济特色。
这种结构常见于旅游景区、特色农产品区等。
特色产业结构的特点是该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特定的产业,该地区的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以资源开发产业为主导,如煤炭开采地区、石油开发地区等。
资源条件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组合起到决定性作用。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常常以服务业为主导,如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等。
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引导投入和产出结构的调整。
3.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先进的地区往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如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将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68327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a.png)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首先,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其中一地区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组成。
一个地区的产业类型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原始生产行业,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加工和生产领域,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非物质生产领域。
一个地区的产业组成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和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其次,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指其中一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通常由产值、产量、就业人数、利润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来衡量。
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的产业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科研投入和产值效益,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水平相对较低。
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再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其中一地区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组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产业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要注重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以推动经济变革和转型。
再次,要加强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人才,提高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结来说,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是对其中一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区域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发展的规划。
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还能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特定地区选择合适的投资和商机。
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d4a63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e.png)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段内,各个产业部门的组成情况和比重。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和改变产业部门的组成和比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条件,例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等。
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资源和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相关的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其次,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旧的产业会逐渐衰退,新的产业会不断涌现。
优化产业结构要倡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通过引进前沿技术和创新产业,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此外,要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不仅仅是发展一些单一的产业,而是要将整个产业链条打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链的衔接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协作和合作,加强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衔接和合作。
最后,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推动清洁技术的应用,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监测和调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ce73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b.png)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该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下文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进行探讨。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好坏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发达的地区,其产业结构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仅有强主导产业,还有配套和支持产业,使得其经济有较高的复合增长能力。
相反,一个落后的地区其产业结构可能会单一、单薄,仅依赖其中一个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往往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数据,了解各个产业在该地区的比重和发展状况。
比如,第一产业(农业)在总产值中的占比、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等等。
同时还要关注各个细分产业的发展情况,比如农业中的粮食种植、养殖业,制造业中的钢铁、汽车等行业,服务业中的金融、旅游等行业。
再次,要关注产业结构的问题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性强的问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碎片化、不具备竞争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思路和建议。
最后,要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找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路径,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等等。
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对于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路径,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c9cc6c67a45177232f60a2f3.png)
位,是劳动力密集性工业结构;工业化后期以重 工业为重心,原材料工业地位不断上升,必须投 入大量资金,是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到工业化 后期,技术处于最突出地位,是一种技术密集型 工业结构。随着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原材料工业到组装加工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 素结构的重心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相 应转移。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日本的赤松 :立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说明国 际贸易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 构是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方面演变。 “产品循环说“: 美国的费农 :立足发达国家的理论,新产品开 发 ——国内大量销售并饱和 —- 产品出口 —-开发 更新的产品—-不断循环上升。
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内的资源结构是否 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 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协调作出独特的贡献。 3、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 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 系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么样。
四、区域产业结构配制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 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具有参加国际服务分 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一般而言,在区域发展初期,主导产业以 大农业、矿产采集业,手工业为主;进入集 聚发展阶段,以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 织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以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为主。
库茨涅兹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 通过对这些统计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重、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但劳动力 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产值比重都是上升 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f97ba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2.png)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 策的引导,促使产 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 技术创新
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图3.16“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说明20 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并说明影响该变化的主要因 素。 提示 轻纺工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实 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在此过程中技术革新 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提示 (1)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城郊农业兴起等。 (2)距离上海近,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 经济;交通便捷;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 (3)伴随着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收入人 群的消费能力增强。 (4)随着经济的发展,昆山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附加值较低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昆山经济发展;昆山利用其科技水平的提升、 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园区有集聚效 应,土地利用效率高,能满足大规模协作化工业生产需求。
针对训练 (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 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下图 示意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政策 C.技术 D.产业基础 2.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发展缓慢 B.土地价格上升幅度大 C.政策支持力度减弱 D.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
解析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c8c4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6.png)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致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各个产业结构的特点如下:1.第一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劳动力需求较少的特点。
它是农村地区和资源型地区主导的产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少。
2.第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等特点。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较大,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要求高,并且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3.第三产业:具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包括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就业的贡献度较高。
三、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优化和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使地区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几个关键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手段来实现,以提高地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产业附加值,同时推动城市地区服务业发展。
3.打破瓶颈: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些产业可能已经处于饱和或者发展受限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或者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打破瓶颈,开辟新的增长点。
4.加强产业链的整合:整合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e649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png)
概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是指一个地区各个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组成和布局情况。
以下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些典型特征:
1. 产业组成多样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通常会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产业,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2. 产业集聚效应:某些地区会因为特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特定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3. 产业分工合作: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形成一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一些地区会专注于特定的产业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产业链,并在供应链中占据特定的位置。
4. 劳动力与技术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差异,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一些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5. 自然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也会受限于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
一些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如石油和矿产资源开采。
而有些地区则侧重于发展基于土地和气候条件的农业产业。
6. 市场需求驱动: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广泛、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更适合发展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而经济落后地区则可能更多地依
赖传统农业和初级产业。
总之,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是多样的,受制于地区的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0d93c7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1.png)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投入
0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
创新平台建设
02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良
好的环境和条件。
知识产权保护
0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
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
资源整合与共享
02
03
传统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 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提 高市场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
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 低效益的落后产能,为新 兴产业的发展腾出资源和 市场空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产业 集聚等方式,形成产业集 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整 体素质和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将逐步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绿 色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比重提升
服务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成为 主导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将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0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01
服务业崛起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未来 服务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 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区域协同发展
未来区域产业结构将更加注 重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 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区域 整体竞争力。
提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 业政策,引导企业向高技术、
推动企业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与划分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目录
1.产业与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3.投入产出分析 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
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 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 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主 导产业
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 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 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 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 不断转换。
5、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 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 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有助 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 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6. 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
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各 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基础 产业。 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 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 产业;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为 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以及产前和产后的产业延伸。 基础产业,为保证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与生活 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
33.2
库兹涅茨法则
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 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 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 中。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只靠农业,是不能维持和促进大国、大地区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的。 无工不富 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重要出路。 贫国变富国,首先要实现“农业革命”,然后进行工业 革命。
就工业化而言,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也 不一样。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
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
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 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化过程分 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 料工业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小,霍夫曼系数为5 左右;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重逐步增 加。
这是因为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工业提供更加 先进的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后向 关联度高的产业,特别是任何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 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工业作基础,庞大的重工业 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替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
导力量。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 重不断提高。 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表现为由以原材 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 这就是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化进程。制造业结构的 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 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 本和技术投入。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 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 法则
霍夫曼 定理
雁行模式 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
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 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
4、两大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 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 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 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第Ⅱ部类)。
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 大部门。由于该分类方法没有包括对服务业的分类,今天 已经很少使用。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霍夫曼定理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他产业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 霍夫曼比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5(± 1.0 ) 2.5(±1.0) 1.0(±0.5) 1以下
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比重
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80
70
60 50 40 30
2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78 1990 2000 2008
70.5
17.3
60.1
21.4
50
22.5
39.6
27.2
第三产业
12.2
18.5
27.5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是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当工业化达到一 定的程度之后,重工业的比重将大 体上处于一个 稳定状态。
雁行模式理论
1932,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 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 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 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 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 相关产业的发展;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
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这一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①农业、狩猎业、 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 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业、旅 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 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 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产该种产 品的条件 成熟后, 以国内产 品满足需 求,替代 进口产 品;
国内生产 条件日益 改善,产 品生产成 本降低, 市场竞争 力加强, 产品转而 进入国际 市场。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评价指标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背景
泛 珠 三 角 洲 区 域 概 况
2003 年 9 月,广东省领导提出“泛珠江三角洲” 的区域合作概念,又称“9+2”,包括广东、福建 、海南、湖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 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在 过去十年合作发展中经济差异的变化和空间结 构的演变,则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 的经济合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意 义
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资源优势决定了深 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 化泛珠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泛珠三角区域作 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 为国家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国家战略,把“一带一路”建设 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 化泛珠等区域合作。从地理区位看,泛珠三角区域北接长江 经济带,西南对接孟中印缅、中巴两大经济走廊,是“一 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化泛珠区域合作有利 于形成与建设长江经济带南北相应的空间格局,可以增强 与外国市场对接的能力,有利于加快促进“一带一路”和 “两廊”战略的实施。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不断 完善合作机制和扩大合作领域,对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协调发展、对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