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之印象形成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思考:
“一个男生经常嘲笑一个女生”
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就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实验:
例如:“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 了马路对面。”
反思:
• 如,一个人拿枪指着某人的脑袋,被指着脑袋的人 就把兜里的钱都给了打劫者,我们是不是能推断说, 被抢的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呢?
三、 印象管理
1.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
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的一种尝试。
2.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
• a讨好行为:意见遵从、热情相助、抬举他人; • b自我抬高; • c威慑; • d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弱化不足)
社会认知的内涵 印象形成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 1.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幻灯片 6
• 2.社会认知指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内在机制
面部表情研究:
• 思考: • 眼、耳、鼻、口、眉以及面部肌肉中最能表达情绪的是哪
编辑们列出的重要选题:
•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 毕业论文》;
• 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
• 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5、投射效应
• 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 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推己及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社会性心理学实验总结胡丽芬1、研究主题:共作效应;社会促进实验;研究进行相同活动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绩效是否会有所提高实验:安排40个儿童尽量快地摇动转轴绕线,结果发现,两两结伴绕线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绕线的情况。

2、研究主题:观众效应;实验: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试验时发现,注视的不期而入会导致房间内的被试举重物的速度更快,掷的更远;3、研究主题:从众实验;实验: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

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

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

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

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知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从众行为。

而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4.研究主题:从众实验实验: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

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

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

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

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是指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

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

他用“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或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7种人物性格词,让A、B两组被试根据7种词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印象。

提供给A组的是包括冷词在内的7种词,B组是包括热词在内的7种词。

结果发现:A组对此人的印象是冷型人,B组的印象是热型人。

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遵循格式塔原则,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关系。

这对后来关于第一印象的变化和态度变化的研究,乃至印象形成的模式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印象形成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们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2、晕轮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最重要的要素。

心理学考察要点-印象形成

心理学考察要点-印象形成

心理学考察要点-印象形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心理学考察要点-印象形成印象形成这一章节在考试中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来考察。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特征:外表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影响:1,信息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合意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信息根底上评估联系在一起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消极否认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积极地信息与消极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认信息。

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对待策略〕a,讨好技术。

b,自我宣传。

C,威慑。

d,恳求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缺乏或防止使别人消极对待自己防御性策略〕:a,借口与辩白。

B,事先申明。

C.自我设障。

D,抱歉。

社会认知偏见偏见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信息来源为根底,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倾向,含有先入为主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历,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

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拟固定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

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分数为8~16:第一印象一般。 你的表现中存在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份,但同时又偶有不够精
彩之处;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在心理重视。 分数为16~24:第一印象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的工作范围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他们都有与 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7/6/2020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 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 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 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 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 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眼睛 12、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自己所热衷的 B两人都喜欢的 C对方所感兴趣的
7/6/2020
评分标准和分数:
A为0分,B为1分,C为2分,累加为你的总分。
分数为0~8:第一印象差。 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 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言语无趣,无形中让别人做 出了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一)分类(认知路径之一)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立即且自动化地把接触到的人 或事归到(已有认知的)某一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的作用:
分类依据已有的认知使认识过程简化;也使概念教条化。 如,人们把人群按照性别、职业、地区等把人群简单分类,
对新近接触的人有了群体特征的共性认知后,忽略其个性 特征,即不客观也易形成偏见。“外群体同质效应”“内 群体偏好”。如,生意人都比较奸诈,“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周 靖 2014-10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体态表情的判断
①体态表情的重要性 传递情绪信息 放松、活跃气氛 ②在某些情况下,体态表情比面部表情更真实地显露 情绪 ③体态表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特异性
社会心理学
体态表情(body expression)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归因 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知觉和社会知觉(认知)
知觉对象:一类是自然现象,比如日出日 落、天晴下雨、潮涨潮落、生老病死、春 夏秋冬;另一类是社会现象,比如美国人 喜欢玩篮球,巴西人喜欢玩足球;比如, 美国总统施政演说,比如某某同学的迟到 等。 后者的知觉是社会认知,即对社会现象的 知觉。
社会心理学


《韩非子· 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 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 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 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的。 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 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 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 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 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 品质,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 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③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
关系分析法: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后,接受问卷调查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
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的知解人心的五种方法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而社会认知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涉及到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事件的解释等方面,对于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对他人的外貌、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

社会知觉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和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特质和性格。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整洁、举止得体时,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有素质的人。

这种社会知觉对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认知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时,由于认知加工的特点和心理机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错误或偏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印象效应”,即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对对方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会对后续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社会认知偏差还包括“归因错误”、“确认偏差”、“群体归属偏差”等。

这些偏差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

此外,社会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社会认知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

例如,儿童在早期的社会认知中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单一观点的特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表现出更为复杂和全面的认知特点。

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认知还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个体的社会认知对于其社会行为的选择和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名师浅谈—社会心理学之印象形成效应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社会心理学的几个概念是常考知识点,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

本店铺老师对几个常考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大家对这些概念形成更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有关实验: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卢钦斯的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改变了实验条件。

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刻板印象
2、印象会产生相应的期望从而采取相应 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印象形成的心理规律

首因效应

最先的印象,人们比较重视最先看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 做出判断。 最后的印象,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 的现象。

近因效应


格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 印象之后,倾向于据此推论其它方面的特征
根据对象社会知觉可以分为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 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
(一)印象的内涵及其组织结构

印象: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对他人的知觉即印象形成就是对他人的看法和认
识。

思考与讨论:
1、你们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
2、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印象的组织结构
维度观: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 如何。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类型观(typological View)(Anderson & Sedikides, 1991)认为人们 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某某是外向的,某某是内向的。 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


2)身段表情:姿势 3)言语表情(副言语)
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 速度很快 : 心直口快 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小鸟依 人的印象。

4 行为 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
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认知的主观性

人们一般都会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 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 意义的特性。
(三)印象的作用

印象具有稳定性与渗透性的特点,构成 人们进行判断与行动的基础。 1、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判断
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 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注意: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可能并 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
社会心理学
第六讲 社会认知之印象形成
面部表情
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
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
得到的唯一线索。

2、语言: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
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3、非言语线索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
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 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