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5章_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合集下载

3.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PPT课件

3.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PPT课件

2021/3/12
12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抽象思维方法 (二)系统分析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021/3/12
13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20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 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研究。
2021/3/12
8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
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
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
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
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2021/3/12
9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2021/3/12
16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 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 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 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
2021/3/12
17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 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 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 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 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
▪ 在中国台湾地区,对土地经济问题和地政管理一 向比较重视,在大学开设有地政专业和土地管理
学系。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地

土地经济学重点内容

土地经济学重点内容

《土地经济学》主要内容一、名词解释土地、土地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土地需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受容力、土地的经济供给、集约利用、土地利用、帕累托最优、集约利用、规模经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征收、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保护、土地使用制、广义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所有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土地所有权、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土地价格、城镇土地的基准地价、土地市场、土地评估价格、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土地税收二、简答题1、请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2、请简述土地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3、请简述土地经济特征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4、请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5、简述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6、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7、简述中国土地利用计划模式的特点;8、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论;9、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10、解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两上两下”的程序;简述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区别与联系11、简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12、请简述土地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13、请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14、请简述现阶段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15、请简述现阶段如何实现我国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16、请简述现阶段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17、请简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是什么18、请简述我国城市土地的特性有哪些19、请简述我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20、请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的经营模式21、简述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22、请简述如何全面认识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23、请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产权的基本要求24、请简述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25、请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26、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村土地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哪些27、请简述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28、简述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绝对地租的原因29、请简述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与联系30、请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1、请简述我国的级差地租应如何分配32、简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33、请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4、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主要有哪些3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36、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37、简述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三、论述题1、请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及其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2、请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1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1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求平衡
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 的、暂时的,而不平 衡是绝对的。
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图
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 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 的,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土地价 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及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所以,工业、商业、住宅用地有时 又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
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
一、农业用地需求: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草地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是指除了农业用地之外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 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 。
三、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
地改变了多头分散供地的缺陷。
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措施
(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2)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及一切自 然资源,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现行的土地 制度。 (3) 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
三、我国政府管理对土地供求关系的调节 功能和措施
首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其次,是1997年党的11号文件颁布后,确立了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 其三,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扩大土地市场经济收 益相结合,后又兴起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这就
为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
(2)他把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起来, 认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食物增 长必然落后与人口增长。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长愈 快、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 (4)他认为人类社会制度及其自身的改善是不可能过 多地增加人类幸福的。

土地经济学第十五章

土地经济学第十五章

按照西方经济学观点,需求有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有意愿购买;第二, 消费者有支付能力。仅有第一个条件,只能被看成是有欲望或需要,而不是需 求;而仅有第二个条件,对商品价格不能产生实际影响,因为购买行为没有发 生。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只存在第一种条件的 情况比较普遍,而只存在第二种条件的情况则比较少见。
4. 调整消费结构 每幅土地因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都有适宜生产一种或数种产 品的能力。如果适当调整人们的消费结构,使之与土地的适宜性 相符合,土地的适宜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间接增加土地的 经济供给。 5. 利用新技术 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生产多种农产品的代用品,可以将土 地转用于更迫切需要的产品。例如,发展新型食品工业,提高粮 食的利用率,也等于增加了粮食用地。 6. 保护土地资源 保护和恢复土壤的良好理化性状和生态环境,使现有耕地能够永 续利用。把建设用地的表层熟土、肥土运到贫瘠的岗地上,以提 高农地的肥力水平,也等于间接增加了耕地的经济供给。
(三)需求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需求规律的例外,是指人们对某一商品的需求,并不因其价 格低,需求就多,价格高,需求就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价格 越高,需求越多,价格越低,需求越少;价格小幅度的升降,需 求按正常情况变动,若大幅度升降,人们则持观望态度。 供给规律的例外是指,当商品价格降低时,其持有者积极出 售;当价格上升时,反而认为该商品未来很值钱,就待价而沽, 不出售商品。
一般来说,所有的市场都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运行。但某些 特殊商品(如房地产市场),或在某些特殊的市场环境(如投机盛 行)下,商品市场就会按照特殊(例外)的规律运行。因此,在实 际工作中,既要研究商品供求的一般规律,又要认识其特殊性, 这样才会在经济工作中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2土地经济理论

2土地经济理论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征收办法。
目前是按房地产企业的预售收入预征1%至2%不等
的税款
3、耕地占用税(地税、财政征收)
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 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 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
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4、城镇土地使用税(地税、税务机关征收)
1988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1988年11月1日施行。
社会主义土地经营垄断使城市土地级差生产力转化
为级差地租。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垄断使垄断利润转化
为绝对地租。
3、城市级差地租 不同。这种等级表现在土地位置距市场中心的远近、交 通是否方便、人口流量是否足够大、配套设施是否齐全 等方面。地理位置好坏直接关系到占用该地块的经营者 的收益高低,决定着级差地租量的多少,同时也取决于
别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四节
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的概念 以土地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 2、土地金融的功能 ①筹集运用资金 ②政府推行政策 ③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3、城市土地抵押贷款:
土地抵押是指土地权利人为了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以其土地作为还款担保的行为。 抵押权本质是一种从属于债权的担保物权,即债权 人在他人之物上得到偿还债务保证的一种担保物权。亦 即债务人或第三人以物权作为履行债务的保证。 土地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随之抵押。 处分抵押财产所得,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
(1)该地块的容积率
(2)该地块的建筑密度
3、报酬递增递减的运用
要求在实际中集约利用土地,并在合理范围内集约
利用。 集约: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 入(劳动、资本)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 粗放: 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称 为土地的粗放利用。

第一节-土地供给

第一节-土地供给

土地经济学土地供给土地供给n主要内容n土地供给的概念n土地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n土地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的关系土地供给一、土地供给的概念那些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即为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通常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两类。

土地供给二、土地的自然供给(一)土地自然供给的含义l土地自然供给:指土地中天然形成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可供将来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

l又称为“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l一般是没有弹性的土地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二)制约因素l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l 具有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l 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l 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l 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

土地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三)中国的土地自然供给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就后备资源而言,据初步统计,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为3330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宜于种植牧草;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于发展木本粮油;其余的1330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也仅可得到800万公顷净耕地。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即使这1330万公顷土地可全部被开垦成为耕地,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已处于“临界状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土地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一)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l土地经济供给概念: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形成的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有效供给。

l土地经济供给是动态的、有弹性的供给土地供给如何理解土地经济供给的增加:l一方面是指土地总面积的增加和某种用途土地因利用效益提高带来的数量上的增长,即土地经济供给的直接增加;l另一方面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水平的增长,即土地经济供给的间接增加。

土地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l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l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立体利用、低效转高效、替代品l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表现为:农地非农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等土地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l产品价格l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状况l土地开发利用计划l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土地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l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开发未利用土地l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农用地,可通过增加劳力、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间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城镇土地,通过立体利用,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 第15章 土地供给与需求

土地经济学 第15章 土地供给与需求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 产品价格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调节消费结构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
(亿人) 1995 2002 2030 年
世界人口
中国人口
57
12
62
12.8 0.87

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 效率; 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 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向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
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
主要取决于两点:对木材的需求;林木的生
态功能.

人类对草地的需求:提供畜产品, 保护土
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住房、工业用地、矿山、道 路、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用地. 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 其需求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积长期稳定。
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
高的500—1000kg /亩,低的 200—
300kg/亩, 相差1.5—2倍。通过改 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面,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可使亩产提高
100kg以上。
粮食供求平衡状况
年 份 粮食总量 (亿吨) 2010 2030 4.8 6.4 总人口 (亿) 14 16 人均粮食 (公斤) 390 400
110%,石家庄增109%.
目前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 已达2.42亿亩,人均192平方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课件

土地经济学全本ppt课件
7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 ①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
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②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③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
论。 ④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 第三阶段,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
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 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8
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 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土地经济学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2
二、土地经济学定义
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 指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 种机制。
2、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 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 一门学科。
3、土地经济学--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一门学科。
3
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领域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物理供给、实质供给)

指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强调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 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已利用的 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即后备土地资源。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15章

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15章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 产品价格 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调整消费结构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需求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有哪些特点? 如何实现 其供求 平衡?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THANKS
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及其均衡 当社会经济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时,土地供求关系也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尤其是 在新开 发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在一定范围内,土地的供求都有一定的弹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其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 变,经济供 给弹性有限,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 和政治局势稳 定与否及经济的繁荣或衰退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所以,工业、商业、住宅用 地有时又表现出 供求关系的特殊性 。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供求平衡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5.3.1 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需求及需求曲线
供给及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5.3.2 土地市场供求平衡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耕地供求关系 研究耕地供求关系,其基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因为耕地买卖频率较 低,对 耕地供求关系的研究,主要应从实物形态着手。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注意保护耕地, 尽量防止 耕地急剧缩减。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在不断向外转移,加上农产品的 供需弹性 较小,因此,耕地投机较少发生。 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如果人均占有粮食数量超过其需 求,则 耕地的供给就有可能减少。如美国就曾多次因发生农业危机、农产品过剩采取抑制 耕作 的政策,减少耕地供给,以保护农场主的利益。

土地经济学整理.doc

土地经济学整理.doc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 ,土壤 ,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 、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 5 、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 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 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 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课后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后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后答案【篇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t>《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第一章导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一、土地的供给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1)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①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在陆地上,还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地区等目前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

②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2)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①从热量条件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70%以上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都较好。

②从雨水条件看,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

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8%,有利于作物生长。

中国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30.8%和19.2%,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

西北部地区大部分是牧业区。

③据初步估计,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万公顷,而中国人口众多,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已处于“临界状态”,并将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因此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

2.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①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②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经济供给。

③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也是不同的。

④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3)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耕地的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耕 地的供求平衡?
3.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 关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实现其供求平衡?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
一、农业用地需求

对中国来说,现在对土地的需求第一位的就是耕地, 在满足了人们对耕地的需求之外,才可言及其他。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产率、国 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木材的 需求。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 影响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 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 后者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节 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
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
二、土地的供求平衡
(一)耕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二)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 地供求
(一)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 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 (三)政府每年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时,应从两个方 面来考虑土地供应量:一是当地对各类房屋 的有效需求;二是可能吸引来的投资数量 (四)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宜小不宜大 (五)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叫做土地 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 具有适 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2) 具有适宜植 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 具有可资利 用的淡水资源; (4) 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 源;(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毕宝德 主编
柴强
李铃
周建春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 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 第三节 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关键术语

土地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 土地需求 农用地需求 土地的供求平衡 非农用地需求 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复习思考题

1.土地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其市场供求关 系有什么特点?如何实现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 因素
(一)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
(二)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 因素
(一)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

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 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 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 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