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分析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586d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6.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现象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企业信誉。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企业财务造假案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动机、手段和影响,为防范类似事件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企业简介XX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资产总额50亿元,员工人数2000余人。
曾被评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中国房地产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造假行为概述2019年,XX公司被曝出涉嫌财务造假。
经调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隐瞒成本、虚增资产等方式,虚增利润约5亿元。
此案涉及多个部门,包括销售部、财务部、审计部等。
三、造假动机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采取造假手段,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业绩,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期望。
2.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3. 监管缺失:监管机构对财务造假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四、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销售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提高利润。
2. 隐瞒成本: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构采购发票等方式,隐瞒成本,降低利润。
3. 虚增资产: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转让等方式,虚增资产,提高企业规模。
4. 虚构负债:通过虚构借款、虚构应付账款等方式,虚增负债,降低企业负债率。
五、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造成经济损失。
2. 影响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降低企业信誉:财务造假使企业信誉受损,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 增加监管成本:财务造假导致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成本。
六、防范措施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2.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4fba1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b.png)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ef56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7.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d8b7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1.png)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财务报表中虚构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监管环境因素(1)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现象,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如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财务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利益驱动因素(1)企业为了上市、再融资等目的,通过财务造假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估值。
(2)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处罚等,通过财务造假隐瞒真实经营状况。
(3)企业为了获得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通过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利润等指标。
4. 人员素质因素(1)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企业领导要求,参与财务造假。
(2)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造假行为认识不足,难以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
5. 社会文化因素(1)利益驱动观念。
部分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2)监管宽容文化。
部分企业认为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造假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环境建设(1)提高监管力度。
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302c6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9.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e945b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d.png)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文件,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1. 收入确认造假: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或虚构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2. 成本费用虚减: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低估费用、提前摊销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资产评估虚增: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如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虚增企业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4. 负债评估虚减:企业通过低估负债,如虚减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虚减企业负债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5. 信息披露不实: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三、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上市、融资、获得政府补贴等,不惜采取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条件。
4.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部存在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等现象,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土壤。
四、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分析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扭曲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3. 损害企业形象: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影响宏观经济:财务报告分析造假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5bb17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0.png)
财务造假分析引言概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通过虚增收入、减少费用或者隐藏负债等手段,使企业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或者更稳定。
财务造假是一个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伤害了企业的声誉,也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为了严重损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财务造假的特点和常见手段,以匡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和预防财务造假行为。
一、财务指标异常波动1.1 收入异常增长:财务造假往往通过虚增收入来掩盖真正的业务状况。
企业可能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假销售凭证或者虚增销售数量等手段来增加收入。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是否与行业平均水平相符,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1.2 利润率异常波动:财务造假通常会导致企业的利润率异常波动。
企业可能通过虚增收入或者减少费用来提高利润率。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否与行业平均水平相符,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1.3 现金流量异常:财务造假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异常。
企业可能通过虚增收入或者推迟支付账款等手段来改善现金流量表现。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否与净利润相符,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二、财务报表的不一致性2.1 资产负债表的不一致性:财务造假可能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一致。
企业可能通过虚增资产或者隐藏负债来掩盖真正的财务状况。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否合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是否符合行业平均水平。
2.2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不一致性:财务造假可能导致企业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不一致。
企业可能通过虚增收入或者推迟支付账款等手段来改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一致性。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异常差异。
2.3 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是评估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规性的重要依据。
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得到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并关注审计意见的内容和结论。
三、内部控制和公司管理3.1 内部控制体系:财务造假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关。
财务造假隐患排查报告(3篇)
![财务造假隐患排查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98ba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f.png)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给我国企业、投资者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本报告针对企业财务造假隐患进行排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造假隐患排查背景1. 财务造假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企业虚增收入、隐瞒负债等。
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2. 监管力度加强为遏制财务造假行为,我国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在此背景下,企业财务造假风险加大。
3. 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随着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提高,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
财务造假隐患排查成为企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财务造假隐患排查方法1. 内部审计(1)审查企业财务制度:检查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漏洞,是否严格执行。
(2)审查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重点关注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关键指标的真实性。
(3)审查财务凭证:检查财务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
2. 外部审计(1)聘请专业审计机构:聘请具备专业资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2)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异常交易、关联交易等风险点。
3. 数据分析(1)财务比率分析: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比率进行分析,如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等,判断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存在异常。
(2)趋势分析:分析企业财务数据的历史趋势,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4. 问卷调查(1)员工问卷:对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造假风险。
(2)投资者问卷:对投资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关注点和造假风险。
四、财务造假隐患排查结果1. 内部审计结果(1)财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基本健全,但仍存在一定漏洞。
(2)财务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增收入、隐瞒负债等问题。
康美财务报告造假分析(3篇)
![康美财务报告造假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74556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f.png)
第1篇摘要:康美药业作为一家知名的中药企业,其财务报告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资本市场。
本文通过对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2018年12月,康美药业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9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康美药业的处罚决定,认定其存在虚增收入、虚增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财务报告造假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原因分析1. 盈利压力康美药业在上市初期,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
为了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业绩的期望,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虚增收入的动机。
2. 会计政策选择康美药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缺陷康美药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财务报告造假行为难以被发现和制止。
4.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条件。
三、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
2. 虚增货币资金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银行存款、虚构资金往来等手段,虚增货币资金。
3. 虚增固定资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建固定资产、虚构折旧政策等手段,虚增固定资产。
4. 虚增存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进存货、虚构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存货。
四、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影响分析1. 市场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市场信心,加剧了市场风险。
2. 监管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暴露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增加了监管风险。
3. 企业信誉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损害了企业信誉,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4. 社会道德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引发了对企业道德风险的担忧,加剧了社会道德风险。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8bd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d.png)
财务造假分析一、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虚构、篡改财务数据、信息和报表,以达到误导投资者、隐瞒真实经营状况、获取非法利益等目的的行为。
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方法1. 财务比率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财务造假的迹象。
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等。
财务造假往往会导致财务比率异常,比如净利润率的异常波动、资产负债率的异常增长等。
2. 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揭示财务造假的痕迹。
主要分析重点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通过比较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关系,可以发现不一致之处。
3. 财务数据趋势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财务造假的线索。
包括利润、销售额、现金流量等数据的增长趋势是否合理,是否与行业平均水平相符等。
4. 财务风险评估通过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流动性等。
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异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
1. 财务比率分析该公司的净利润率在过去三年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可能是财务造假的迹象之一。
2.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比较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发现该公司的净利润增长迅速,但现金流量却没有相应增长,这可能意味着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
3. 财务数据趋势分析该公司的销售额在过去三年内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但是行业整体销售额增长率却较低。
这可能是通过虚构销售额来夸大业绩的迹象。
4. 财务风险评估该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且流动比率较低。
这可能是为了掩盖财务风险而进行的财务造假。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以上财务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财务造假类似案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类似案例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f5426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7.png)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声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为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造假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概况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在2017年,A公司被曝出涉嫌财务造假,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二)事件起因2017年,A公司在公布2016年年度报告时,被指出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问题。
经调查,A公司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近10亿元。
三、案例分析(一)财务造假手段1. 虚构销售合同: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将未实际销售的项目计入收入,从而虚增收入。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将已实际销售的项目重复计入收入,从而虚增收入。
3. 隐瞒费用:A公司通过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计入其他科目,从而虚减利润。
4. 修改财务报表:A公司通过修改财务报表,调整收入、费用等数据,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财务造假原因1. 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实施。
2. 监管环境宽松: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环境相对宽松,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 股价压力:A公司面临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利润。
4. 企业文化问题:A公司存在“业绩导向”的文化,导致管理层和员工为了追求业绩而采取财务造假行为。
(三)财务造假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2.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9015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e.png)
财务造假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虚增或者虚减财务数据,以达到掩盖真实经营状况、夸大企业价值或者获取不当利益的目的。
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财务造假的表现和可能的原因。
一、财务造假的表现1.1 收入虚增:企业通过虚构销售额或者收入来夸大企业经营业绩。
1.2 费用虚减:企业可能通过少计费用或者虚构费用支出来提高净利润。
1.3 资产负债表造假:企业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或者隐瞒负债来掩盖真正的财务状况。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2.1 经济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融资或者奖金等经济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2.2 经营压力:企业在经营不善或者面临亏损的情况下,为了掩盖真实情况而进行财务造假。
2.3 管理层控制:企业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动机或者公司利益而控制财务数据。
三、财务造假的后果3.1 信任危机:财务造假会破坏企业的信誉和市场信任,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3.2 法律责任: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企业管理层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
3.3 资金风险:财务造假可能导致企业融资难点,甚至破产。
四、如何预防财务造假4.1 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
4.2 提高透明度:企业应及时发布真正的财务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
4.3 加强监管: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和监管,及时揭露和惩罚财务造假行为。
五、如何识别财务造假5.1 关注异常数据:投资者应关注企业财务数据的异常波动,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
5.2 审计质量:投资者可以通过审计报告等渠道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审计质量。
5.3 市场调研: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信息披露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避免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投资者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市场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投资者也应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b03d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e.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报告以库迪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管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库迪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库迪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7年,库迪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最终被责令改正。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收入库迪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具体表现为:在销售合同签订后,立即确认收入,而实际交付房产的时间却延后;虚构工程项目,虚增工程收入。
2. 虚增资产库迪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虚增资产。
具体表现为: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虚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
3. 隐瞒费用库迪公司通过隐瞒费用、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虚减费用。
具体表现为:将应由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至下期确认;虚构支出,虚减费用。
动机分析:(1)市场竞争激烈: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库迪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虚增业绩以提升市场地位。
(2)融资需求:为了满足公司扩张的需要,库迪公司需要不断融资,虚增业绩有利于提高融资能力。
(3)管理层利益驱动:部分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库迪公司的投资价值产生质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损害了市场秩序。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导致库迪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2.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6d5b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9.png)
财务造假分析一、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篡改、虚构或者隐瞒财务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隐藏真实财务状况等目的的行为。
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因此,对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和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造假分析方法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在财务造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盈利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运营能力比率等。
通过分析这些比率的变化和趋势,可以发现财务造假的迹象。
2.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是企业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形式,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在财务造假分析中,需要子细研究这些报表中的数据,寻觅异常情况和不合理的变动。
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合理,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等。
3.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是企业运营活动中最直接、最真正的表现形式,对于财务造假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情况。
特殊需要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二者浮现较大的差异,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
4.财务数据比较法财务数据比较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寻觅异常情况和不合理的变动。
横向比较是指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对照,纵向比较是指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照。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与同行业相比的异常情况,以及财务数据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变动。
5.内部控制分析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在财务造假分析中,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是否存在制度漏洞和管理缺陷,是否存在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等。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可以发现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和风险。
三、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1.收入虚增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数量或者价格等手段,虚增收入,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0c5a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a.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本报告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一、案件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
经调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二、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销售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应收账款虚增,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具体操作如下:(1)虚构销售合同:与关联方签订虚假销售合同,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实际交易。
(2)虚开发票:与关联方合作,虚开发票,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交易并未发生。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总额。
具体操作如下:(1)虚增存货:将已售出的产品计入存货,虚增存货价值。
(2)虚增固定资产:将已报废或处置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手段,隐瞒负债。
具体操作如下:(1)隐瞒应付账款:将应付款项推迟支付,将应付账款计入下期。
(2)隐瞒短期借款:将短期借款计入长期借款,隐瞒负债。
动机分析:(1)业绩压力: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面临业绩压力,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高管利益:部分高管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推动公司财务造假。
三、案件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该公司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市场秩序混乱:该公司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
3. 社会信任度下降:该公司财务造假,损害了社会信任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00184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d.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日益凸显。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报告将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某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的信心。
三、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方式,人为地制造收入和利润,从而虚增业绩。
2. 关联交易:该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3. 提前确认收入:该公司在产品尚未交付或服务尚未提供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规模。
4. 延迟确认费用:该公司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推迟至下期,从而虚减费用,提高利润率。
5. 资产减值不充分:该公司对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导致资产价值被高估。
四、造假原因分析1. 业绩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追求高业绩,导致管理层不惜采取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3. 内部控制薄弱: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4. 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五、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使公司声誉受损,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4. 引发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和诉讼风险。
六、防范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9eee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公司财务类事件分析报告(3篇)
![公司财务类事件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0c6e2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6.png)
第1篇一、事件概述事件名称:XX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事件时间:2023年3月15日事件地点:XX公司总部事件背景:XX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然而,2023年3月15日,一则关于XX公司财务造假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事件经过2023年3月15日,某知名财经媒体曝光了XX公司财务造假的线索。
经过调查,发现XX公司在过去几年中,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具体事件经过如下:1. 虚构业务:XX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不存在的业务收入计入公司账面,虚增了营业收入。
2. 夸大收入:XX公司通过将部分内部交易计入外部销售,或将同一笔收入多次计入不同季度,虚增了公司的收入。
3. 隐瞒费用:XX公司通过隐瞒部分业务成本、虚构采购订单等方式,减少了公司的费用支出,虚增了公司利润。
4. 信息披露不透明:XX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未披露上述造假行为,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三、事件影响XX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对公司及各方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公司形象受损:XX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一经曝光,公司形象严重受损,投资者信心受挫,股价大幅下跌。
2. 经济损失:XX公司因财务造假行为,需要承担巨额罚款和赔偿,同时,公司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惨重。
3. 行业信誉受损:XX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其财务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行业信誉,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4. 监管环境恶化:XX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财务监管的漏洞,加剧了监管环境的恶化。
四、事件原因分析XX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公司管理层道德风险:部分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不完善:XX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管理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2fab8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d.png)
财务造假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业绩或者掩盖真实财务状况而进行的欺诈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企业的声誉,也对投资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造成为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财务造假的表现和预防措施。
一、财务造假的表现1.1 虚增收入:企业通过控制销售记录或者虚构交易来增加收入。
1.2 虚增资产价值:企业可能夸大资产价值或者控制资产负债表,以提高企业的净资产。
1.3 虚增利润:企业可能通过虚增收入或者减少费用来夸大利润,从而误导投资者。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2.1 压力:企业可能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压力大而选择进行财务造假。
2.2 机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2.3 动机: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者其他动机而选择进行财务造假。
三、财务造假的后果3.1 伤害企业声誉: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企业的声誉将受到严重伤害。
3.2 法律责任:管理层和相关人员可能面临刑事或者民事责任,甚至被终身禁止担任公司高管。
3.3 经济损失:投资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可能因为财务造假而蒙受经济损失。
四、预防财务造假的措施4.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有效监督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4.2 加强监管和监督: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财务造假行为。
4.3 提高员工意识:企业应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财务造假的警惕性。
五、应对财务造假的措施5.1 及时揭露和纠正:企业一旦发现财务造假行为,应及时揭露和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5.2 强化监督和问责: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对涉嫌财务造假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5.3 加强合规培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对财务造假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为了严重的危害。
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及时揭露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以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612b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1.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财务打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打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建设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
(二)事件起因2019年,一位名叫李某某的投资者在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李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事件经过(一)举报阶段李某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造假后,向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公司内部文件、财务报表等。
(二)调查阶段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三)处罚阶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证监会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公司被责令改正财务造假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四、事件分析(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盈利压力: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和业绩,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薄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损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降低社会信任度: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五、防范措施(一)加强内部控制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分析
——以南纺股份造假案为例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客观反映,也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所有相关利益方都希望得到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果会计人员无视这一至高无上的会计准则,就会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南纺股份在2006年-2010年的财务造假行为就给投资该股票的投资人造成了沉重的损失。
关键词:财务造假虚增收入证券体制
A股历史上造假者并不少,前有被戏称作“万人坑”的银广夏,后有绿大地以及头顶“稻米加工第一股”的万福生科。
如今这些因会计造假而被处理公司再添一家——南纺股份5年虚增利润3亿元、靠造假得以保住上市地位。
但让人意外的是,南纺股份的造假行径直至3年后才得以曝光,而曝光后的南纺股份却依然没有退市。
这让人不禁对我国证券业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南纺股份问题的暴露源自其在2013年5月发布的一份公告,在这份公告中,南纺股份承认曾于2006年-2010年期间对企业利润进行了造假,合计虚增了3.44亿元的利润。
其中公司于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虚构利润3109.15万元、4223.33万元、15199.83万元、6053.18万元和5864.12万元,占其披露利润的127.39%、151.22%、962.40%、382.43%和5590.73%。
扣除虚构的利润,公司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利润分别为-668.65万元、-1430.59万元、-13620.47万元、-4470.40万元和-5969.01万元。
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亏损将被暂停上市,继续亏损则会被终止上市。
因此根据规定,南纺股份早该于2009年退市,但是公司却通过不断地会计造假,一直持续到2013年才被处罚。
那么南纺股份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会计造呢?
(一)虚构交易
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这是多数造假者常用的手段。
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惨重的案件,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
虚构交易的主要途径是伪造收入,从伪造交易对象开始,虚构一系列的会计资料。
例如2001年的银广夏造假案就伪造了全部得单据,包括销售合同和发票、银行票据、海关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
而南纺股份也有类似举措,甚至之前还被上证所谴责过。
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和函证方法后,便会发现疑点。
(二)虚增营业收入,少结转营业成本
少结转营业成本,一般来说就是提升了利润,南纺股份曾公告称,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南纺股份由于少结转营业成本多计利润4287.78万元,其中调减2010年初未分配利润4287.78万元,调减应收账款4287.78万元。
(三)减少计提坏账准备
南纺股份利用转口贸易回款,调节客户往来款,达到调节坏账
准备等目的,坏账准备一般建立在应收账款余额上,因此调节的手段也比较多样,之前公告也有提及,南纺股份截至2010年末时,公司因少提坏账准备多计未分配利润2438.38万元,其中调减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3899.28万元,调增2010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2.14万元,调减财务费用汇兑损益1563.04万元。
(四)骗取出口退税款
骗取出口退税,即指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以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在2011年报中,南纺股份在《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提及,长期挂账不符合出口退税条件的应收出口退税款1100.11万元。
在其后的调查中更是发现南纺股份的出口货物单证中,有54份备案单证为虚假单证,涉案金额累计过千万。
(五)调增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直接关系到所得税费用的大小,进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
假如递延所得税大了,那么所得税费用就会小,那么企业的净利润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南纺股份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在2009年和2010年虚增了未分配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南纺股份起死回生,避免了退市的命运,虽然在2013年事发并被有关部门追究,但是最后却只是缴纳了50万元的罚款,并没有被强行退市,使人不禁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规章体制产生疑问。
另一方面,则是关于审计的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向来被视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毒瘤”。
在严惩造假公司的同时,为其出具
“健康报告”的审计机构同样难辞其咎。
回顾本案例,南纺股份连续五年进行财务造假,数额高达3.44亿元,从舞弊规模来看,如果会计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不可能查不出来,至少应该写在强调事项里。
一年发现不了,但是连续审计十几年,应该是能发现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明摆着的问题,却被审计机构无视,连续多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结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近年来,审计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更多的客源,一些审计机构甚至将审计费用压到了难以完成审计业务的地步,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审计人员的玩忽职守和简化审计,因而一些很容易发现的问题也并没有被揭漏出来。
南纺股份常年虚构存货和收入,并骗取海关出口退税,这些项目经过实地盘存和函证是很容易发现的,但是被委托的审计机构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却跳过了这些阶段,轻率的给出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结果,导致实际情况被隐瞒。
而南纺股份在随后的评价中也对该事务所“执业胜任能力,独立、公正的工作原则及勤勉、尽责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许。
不得不让人们对于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