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课堂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课堂教学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1.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传统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
(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独立判断;
(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
(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
(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
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2.教育改革的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布鲁纳“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理科课程的改革,发现法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80年代后,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的公民。人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把探究学习提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来。美国1996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日本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其“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中提出了“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的态度”等。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主体性教学
1.主体性教学的界定
主体性教学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2.主体性教学的观念
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几个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
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3.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目的观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主体性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致的。
主体性教育就其近期目的而言,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其远期目的而言,旨在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主体教育的主题,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侧重于:
(1)唤起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从而也就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他们对自身的责任就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高。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2)发展主体能力
学生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
(3)塑造主体人格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或个体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它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转换剂、催化剂的性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逐渐使学生承认自我、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4.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表现
愿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对学习持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