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简介
1、背景与意义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2、目标与任务
973计划的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3、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
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二、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1、背景与意义
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科技计划。
973计划由科技部组织实施。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十多亿人民的健康医疗保障,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空间的科技优势领域之一。
973计划1998年、2003年对2个中医项目的资助,给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生命科学领域的严峻挑战,西医药的迅猛发展,中医中药发展的不平衡,使基础理论研究凸显为中医药的关键和瓶颈,面临最重要的系统发展时间。
而中医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及多样性,决定其基础研究有别于其他学科,并需要相对长期的连续支持,才有可能获得突破。
因此,为保证国家对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可持续研究,科技部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中医理论专项),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
中医理论专项的设立,是科技部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支持中医药研究方面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
专项的设立,必将对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医药的学术、事业乃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专项管理基本要求
1)、专项管理原则
遵循973计划管理的总体要求;尊重中医研究基本规律和特征;专项管理要发挥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作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传承和创新。
2)、专项管理框架
(1)、科技部:是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指南、批准立项、总结验收、经费管理。
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2)、专项专家组:负责开展中医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该专项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专项研究重点方向和任务,协助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评审评估等工作。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科技部委托组织专项实施具体事务,负责拟定专项年度招标指南、五年发展规划、立项评审、过程监督等工作。
(4)、专项专家组办公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协助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管理973专项的办事机构,承担项目运转过程中的相关
事务性工作、联络工作等,为专项专家组服务。
3、专项专家组成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于2005年启动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
为了做好专项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科技部于2005年7月14日发布“关于成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的通知”(国科发基字【2005】292号)。
首届专项专家组任期届满后,科技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专项专家组自2005年成立以来,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的专家咨询作用,保障了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顺利实施。
经研究成立了第二届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
第二届专项专家组由19位专家组成,设秘书1名。
顾问邓铁涛、王永炎、佘靖;组长李振吉;副组长李德新、陈凯先、贺兴东;成员石学敏、赖新生、乔延江、翁维良、吕有勇、范明、俞梦孙、刘红宁、孟庆云、王新陆、沈绍功、刘沈林。
秘书王思成。
根据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5】292号文件精神,专项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该专项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专项研究重点方向和任务;协助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评审评估等工作。
三、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部署
中医理论专项自设立以来,已有2005-2009年的五个年度17个项目通过评审立项。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中医基本理论研究
部署了5个项目,主要开展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特色疗法基础理论研究、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与创新研究:主要研究继承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
(2)、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础与创新的研究:主要研究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提供疑难杂症治疗新思路。
(3)、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挖掘和规范中医特色疗法科学基础,创新发展中医理论。
(4)、“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阐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在联系与协调机制,揭示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深化对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认识,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
(5)、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肾藏精”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寻找相关疾病从肾论治临床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和物质基础,从而揭示“肾藏精”的科学实质,创新和发展中医脏象理论。
2、中药理论基础研究
部署了6个项目,主要开展方剂配伍基本规律研究、药性理论研究、性味相关理论研究、有毒中药科学应用的基础研究、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
(1)、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在坚持中医基本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参照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原则,研究中药配伍等基本规律,阐释中药配
伍原理的科学基础和方剂-症候-疾病相关性的应用基础。
(2)、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与创新的研究:研究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药效作用及其运用规律,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3)、中药性味功效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研究中药的四性的效应机制,以不同功效组群中药为主研究中药性效相关性,并对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性理论进行方法学上的探索。
(4)、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毒效、药效、中毒机理和科学应用的科学内涵,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这些有毒中药提供科学支撑和新的理论依据。
(5)、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现代临床试验研究,取得若干中药成方临床有效的循证医学依据,结合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出中药复方有效的生命科学理论,为中药国际化奠定基础。
(6)、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研究以临床量-效评价为中心,结合经方量-效关系的药效物质研究、药效学研究,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研究,形成方药使用剂量理论。
3、针灸理论基础研究
部署了5个项目。
主要开展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研究、经穴特异性研究、针麻镇痛理论研究、灸法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
(1)、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发展络病学说的科学基础。
(2)、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研究:围绕针灸理论的基本问题-经穴特异性问题,探讨针灸基本原理。
(3)、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阐明针刺麻醉镇痛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为针麻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深入研究灸法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制,从灸法的临床现象提炼出理论规律,为灸法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5)、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相关基础研究:研究以确有疗效的经穴效应-“面口合谷收”为切入点,深入探寻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诠释经络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穴位主治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4、评价理论基础研究
部署了1个项目。
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本理论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理论基础研究,为中医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基础。
四、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十二五”战略思考
中医药是目前最有可能成为以我国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又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医疗保障,中医药在我国医疗服务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1)、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独特,学科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应从中医理论原创思维认知方法学的视角,解析中医原创思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在基础研究过程中,还应不断探索适宜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2)、中医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其核心内容诸如藏象、证候、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需要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挖掘理论的科学内涵,解决制约中医药创新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的关键科学问题。
(3)、中药药性、炮制及配伍应用的科学内涵,传统经方的基础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深入阐释药效机理,促进中药新产品研发,提高产业新发展能力。
(4)、开展经络学说的本质、经穴特异性、针灸作用的机理、针灸辨证论治体系研究,解决制约针灸发展和疗效提高的关键科学问题。
2、973计划“十二五”中医理论基础专项发展目标
(1)、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多学科结合,开展中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深入认识和挖掘藏象、针灸、方药等理论的科学内涵,解决制约中医药创新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的关键科学问题。
开展中医认知方法研究,丰富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
(2)、提高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证候、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针灸疗法等研究,多层次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
养生保健的科学内涵,深入阐释中医药疗效机理,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3)、提升中药创新发展能力。
开展中药方剂研究,提示中药药性、炮制及配伍应用的科学内涵,深化传统经方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中药新产品研发,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4)、促进研究基础建设与创新人才成长。
吸引、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研究基地建设,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造就将帅人才,显著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973计划“十二五”中医理论专项布局的考虑
(1)、中医原创思维的理论基础研究
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体系为基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医科学思维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分析和提高。
从中医理论原创思维认知方法学的视角,解析中医原创思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重点支持中医学术思想创新的理论基础研究。
(2)、中医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中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概念规范及其科学内涵的研究。
以藏象理论为核心,开展藏象、气血、津液、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揭示中医药学认识自然、人体、生命、疾病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理论、辨证论治理论、脏腑经络理论、四诊现代方法及中医诊疗仪器研制的医理研究。
(1)、藏象理论研究。
以脏腑主要生理功能为突破口,可实现藏象学
说的自主创新。
开展脏腑的生理功能研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理功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理功能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生理功能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
(2)、疾病证候分类原理研究。
开展疾病证候分类方法学研究、疾病证候分类临床应用研究、基于基本证候分类的中药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养生与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基于基本证候分类的临床实践指南基础研究。
(3)、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
开展中医外感病创新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创新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临床常见病创新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中医治未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基于中医治则治法的中药复方临床药理评价研究。
(4)、健康状态中医辨识、四诊客观化及诊疗仪器原理基础研究。
开展健康状态中医辨识理论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诊疗仪器设计的医理研究。
(5)、中医优势病种防治机理研究。
开展现代多因素复杂疾病中医药防治机理研究、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机理研究。
3、中药方剂基础研究
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核心,对其基本理论、思维模式、科学内涵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中医药学对药物的认知规律、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表达方式;以方剂组方配伍理论为核心,对其科学内涵,方药的生物效应,科学合理、安全用药
及其规律进行研究,为临床遣方用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提高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和推进中药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基础研究。
开展中药方剂的组方配伍理论,及其方法、研究模式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并用现代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与表达,继承创新中药的配伍与方剂理论。
(2)、药性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表述研究、归经理论实质的基础研究、升降沉浮理论的基础研究、七情的理论基础研究。
(3)、方药生物效应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方药生物效应科学表达研究、方药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疾病-治法-针对病理因素-方药生物学效应相关性研究、方药生物学效应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4)、安全用药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中药安全用药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药量-时-效-毒关系研究、炮制、配伍与安全用药的方法学、机理研究、辨证施治与安全用药基础研究。
4、针灸经络基础研究
(1)、经络本质基础研究。
开展经络学说本质研究,发现和总结更加接近人体特定联系规律的经脉学说和经脉循行图。
研究人体特定部位间存在特定联系的机理、方式和途径,绘制出人体联系与调控规律的原理图。
(2)、经穴特异性研究。
开展经穴特异性诊疗效应规律研究,重点研究肘膝以下特定穴与头面、脏腑自己在诊断与治疗两方面相关性以及
反应规律与调控方式。
对相同区域的各类体表反应点及有效点进行系统研究。
观察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点、有效点的分布规律、对应关系,反应点的性质与类型、生物学基础以及与病症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进而开展生物学基础研究。
(3)、针灸机理基础研究。
开展针灸作用机理的会聚性、交叉性研究。
在掌握确切的针灸量-效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针灸时-效规律的研究,逐步揭示出针灸作用的总机制。
(4)、针灸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开展针灸诊疗模式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针灸诊疗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临床应用原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