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课题
小学综合组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
通过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可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施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提高教师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4. 推动教育改革。
课题研究有助于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模式,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三、课题研究目标1. 探索核心素养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体现方式。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 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4. 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内涵解析(1)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2)核心素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分析(1)课程内容与实施现状(2)存在的问题与挑战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定(2)课程内容选择与整合(3)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4.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1)评价体系构建(2)评价方法与工具(3)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5. 案例分析与推广(1)优秀案例总结与提炼(2)案例推广与应用五、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题

• 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为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研究过程
数据分析
• 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
•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 进行调查、实验、案例研究等活动,收集数据和信息
•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实践活动的方法、策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实践活动提供依据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策略
根据社会热点和问题选择主题
•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
• 结合学校周边资源,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选择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选择主题
•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 融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
• 注重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理念
•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 注重培养学生的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 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
• 注重活动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提高活动的吸引
力
03
制定活动方案
• 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等基本信息
• 制定活动的实施步骤、方法和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研究(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 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3. 创设实践环境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保障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4. 设计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小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索自然奥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三、课题研究内容1.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等。
(2)生物: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态环境等。
(3)地理: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
2. 实践活动设计(1)观察能力培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气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制作简易的自然科学模型、进行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通过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活动实施(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2)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开展校内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活动设计。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法:设计简单易行的自然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活动满意度。
5. 访谈法:与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1. 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生综合实践课题报告(2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垃圾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决定开展“环保小卫士——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二、课题目的1. 提高小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培养小学生垃圾分类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环保政策,关注环保事业。
三、课题内容1. 研究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及实施策略。
3. 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课题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2)调查校园垃圾分类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
(3)制定垃圾分类方案,包括垃圾分类标准、实施步骤、考核办法等。
2. 实施阶段(1)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包括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游戏等。
(3)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点,让学生亲自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4)定期检查垃圾分类效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3. 总结阶段(1)对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撰写课题报告,总结实践经验,为学校环保工作提供参考。
五、课题成果1. 学生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垃圾分类习惯得到养成。
2. 校园垃圾分类效果明显,垃圾处理量减少。
3. 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环保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六、结论通过本次“环保小卫士——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还学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
同时,学校在环保工作方面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为建设美丽校园、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以下是本次课题报告的详细内容:一、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加大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在不同年段的具体实施探究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各年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差异较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实施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篇报告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在不同年段的具体实施进行探究。
二、目标与实施方法1. 一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实施方法:通过生活实践活动的“观察与表达”环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和事件,然后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如植物生长观察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2. 二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实施方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任务,如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研究的乐趣。
3. 三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施方法: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社区医院、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发明小工具、设计小游戏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四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环境监测活动,如测量空气质量、水质检测等,并组织学生对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同时,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检测泥土肥力实验、观察生物生长影响因素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五年级目标: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施方法: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如组织社区义卖活动、开展社区环境整治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科技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如制作简单的机器人、设计小型电子游戏等,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小学教学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阶段,其教育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实施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课题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内涵及特点(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等2.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1)课程目标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学科整合,关注学生兴趣,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3)课程实施策略的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1)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教学环境创设: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1)评价目的:全面了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2)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3)评价方法:采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及经验3. 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际教学,不断调整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4.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和需求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2. 实施阶段:开展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收集相关数据3. 总结阶段: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改进建议4. 推广阶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推广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六、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适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模式2. 提高小学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4. 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指导,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在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并不理想。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揭西农村小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探究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 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情况;2. 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3. 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
通过研究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根源;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参考。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调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2. 到揭西农村小学实地调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并与学生、教师进行访谈;3. 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揭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并向相应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出建议。
四、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的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和时代的意义。
揭西县是一个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相对落后,但是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比较典型的案例。
同时,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综合实践课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教研活动以“深化课程融合,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时代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2. 探索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课程整合。
3. 丰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建立健全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2)领导致辞,强调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3)教师代表发言,分享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2. 主题报告(1)专家讲座:《新时代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讲座内容: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新时代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
(2)案例分析:《课程融合背景下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案例分享: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将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实现课程整合。
3. 分组研讨(1)分组讨论:针对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组进行研讨,提出解决方案。
(2)成果展示:各组汇报研讨成果,分享实践经验。
4. 互动交流(1)教师提问环节:教师就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向专家请教;(2)专家答疑:专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专业指导。
5. 总结发言(1)主持人总结活动内容,强调活动成果;(2)领导讲话,对活动进行点评,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
四、活动形式1. 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
小学综合活动实践小课题

一、课题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也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阵地。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课题旨在通过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行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构建绿色校园贡献力量。
二、课题目标1. 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校园环境改善,营造绿色、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课题内容1. 研究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1)调查了解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2)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3)分析校园垃圾分类的可行性,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2.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1)设计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标语等;(2)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讲解;(3)组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
3. 实施校园垃圾分类行动(1)在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学生正确投放垃圾;(2)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工作;(3)定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4. 评估与反馈(1)对垃圾分类行动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经验教训;(2)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垃圾分类行动的意见和建议;(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四、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3)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
2. 实施阶段(1)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2)实施校园垃圾分类行动,引导学生正确投放垃圾;(3)定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课题

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课题旨在通过开展“小小科学家”探索之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二、课题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学会关爱大自然。
三、课题内容1. 主题一:自然科学探秘(1)植物王国:认识各种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
(2)动物世界: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天文知识: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等天体的运行规律。
2. 主题二:社会科学探索(1)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事件等。
(2)地理知识:了解我国各地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等。
(3)文化传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3. 主题三:工程技术体验(1)简单机械:了解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电子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电子元件,了解电子产品的构造。
(3)环保科技:了解环保科技产品,学习如何保护环境。
四、实施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根据课题内容,结合教材,进行课堂讲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观展览等,拓宽知识面。
5. 评价反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五、预期成果1. 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研究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
为了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设计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可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为小学教师在活动设计上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特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与传统教学相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1. 知识与技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与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比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体验与感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感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美妙。
3. 实践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设计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项目学习、社区服务、实验研究等。
其中,项目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形式,通过学生团队合作,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社区服务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社区建设,体验公益活动的乐趣。
实验研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
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课课题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我校决定开展以“绿色家园,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小学生环保实践课。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使他们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构建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三、活动内容1. 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环保知识,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环保手抄报比赛以“绿色家园,从我做起”为主题,让学生们制作手抄报,展示他们对环保的认识和感悟。
3. 环保实践活动(1)垃圾分类:让学生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亲自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2)绿色出行:鼓励学生们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3)节约用水用电: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4. 环保宣传组织学生们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邀请环保专家、教师、家长等参与活动。
(3)制作活动宣传海报、邀请函等。
2. 实施阶段(1)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们了解环保知识。
(2)举办环保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组织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环保。
(4)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3. 总结阶段(1)评选出优秀环保手抄报作品,颁发奖品。
(2)总结活动成果,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环保活动提供借鉴。
(3)向家长、学校和社会汇报活动情况。
五、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使他们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和技能。
小学综实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富有创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探讨有效的实施策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明确课程目标和价值。
2. 培养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提升课程质量。
3. 探索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1. 课程性质与价值2. 课程目标与内容3. 课程实施与评价(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策略1.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关注学生需求2. 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实践性3. 创设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环境4. 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1. 重视活动前的准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4.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四)案例分享与研讨1. 成功案例分享2. 案例分析与研讨3. 教师反思与改进四、活动流程(一)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二)分组研讨1.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策略。
2. 分享交流: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组员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案例分析与研讨1. 专家点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2. 教师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1. 总结活动成果,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2. 展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前景,为教师提供发展方向。
五、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增强课程实施能力。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小学生应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开展以“绿色校园,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环保主题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校园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 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2. 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3. 促进校园环境改善,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美丽的校园氛围。
三、研究内容1. 绿色校园现状调查与分析2. 环保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3. 环保主题活动效果评估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环保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行为现状;3. 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环保主题活动,对活动效果进行跟踪评估;4. 案例分析法:对环保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炼经验教训。
五、研究过程(一)绿色校园现状调查与分析1. 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对环保的认知程度、环保行为现状、环保需求等;2. 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3.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二)环保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1. 设计主题:绿色校园,从我做起;2. 设计活动内容:包括环保知识讲座、环保手抄报比赛、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绿色出行倡议等;3. 组织实施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环保主题活动效果评估1.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活动对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2. 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3. 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六、研究结果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对环保的认知程度较高,但环保行为现状有待提高;2. 环保主题活动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环保;3. 通过环保主题活动,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得到广泛推广。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2)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生态环境知识;(3)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现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1)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视频资料,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2)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生态环境现状等;(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2.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植物园,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2)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水质监测等;(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海报、撰写环保倡议书等。
3. 第三阶段:总结与反思(1)组织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2)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表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期望和建议;(3)评选优秀实践活动,表彰优秀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2.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如海报、倡议书等,评价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 生态环境知识评价:通过考试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4.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如关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课程设计模型,以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与实施。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特点;创新一、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小学教育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积累知识、发展技能、形成能力,使学习更加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对于教育改革与教学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它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实践性质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强调跨学科融合,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它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为主线,而是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解决,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各种实践工具和方法,熟悉实践操作的步骤和要领,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小学综合实践课研究课题(2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内涵和表现,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策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 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1)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分析核心素养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1)课程内容设计:根据核心素养要求,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2)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成果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综合实践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成功经验。
3.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4.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节选)芦淞区教育局课题研究组一、研究的背景“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眼光瞄准经济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瞄准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渠道,用这种观点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教育,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们主要包括:重书本知识学习,轻实践教育活动;重分科课程学习,轻综合课程学习;重学校封闭式教学,轻社区开放式教育。
为了培养出符合21世纪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教育现状,我们早在2000年就提出在小学开发综合实践课的构想。
2001年秋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
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
因此,为了探索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2000年立项时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发与研究”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
二、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套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课程管理体系。
2、探索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3、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全区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一)课程管理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
2、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
3、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方式。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工作的管理方式。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背景1、社会现实意义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50年来真正设计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
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
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这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同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校自身的追求:我校是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也是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现有学生3000多名,其中外来生多名。
莘莘学子不远而来,就是因为学校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严格的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
润物无声,凌云有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我校百年的精神传承。
因此,我们在发现了实施课改的几年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参与活动的欲望还不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尽人意;不善与人合作交流等的问题时,我校本着着力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品牌学校的信念。
于是,在 XX年七月,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福建省分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节选)芦淞区教育局课题研究组一、研究的背景“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眼光瞄准经济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瞄准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渠道,用这种观点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教育,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们主要包括:重书本知识学习,轻实践教育活动;重分科课程学习,轻综合课程学习;重学校封闭式教学,轻社区开放式教育。
为了培养出符合21世纪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教育现状,我们早在2000年就提出在小学开发综合实践课的构想。
2001年秋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
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
因此,为了探索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2000年立项时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发与研究”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
二、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套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课程管理体系。
2、探索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3、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全区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一)课程管理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
2、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
3、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方式。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工作的管理方式。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策略。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评价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3、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
四、研究过程及主要举措本课题研究从2000年9月开始,到2004年6月结题,历时近四年之久。
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状况,可以划分成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9月—2002年6月),此阶段的主要工作除完成研究实施计划中安排的调研、培训、完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收集整理资料等工作之外,主要由区内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条件,组织部分年级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2002年8月—2003年2月),此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各校自主探索的成效,选择贺家土小学等4所学校作为样板校,从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设置与研究的前期探索;第三阶段(2003年3月—2004年3月),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在全区26所中小学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同步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四阶段(2004年4月—2004年6月),此阶段主要完成课题实施计划中安排的检测、成果撰写、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等任务。
在长达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五条研究措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一)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二)扎实抓好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三)认真落实组织管理,确保课程规范实施。
(四)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凸现学校课程特色。
(五)高效建设“绿色营地”,广开学生实践时空。
五、主要研究成果(一)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在全区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探索出具有地区特色的管理方式。
本课程对于芦淞区而言,是一门“从无到有”的新课程。
所以,在全区全面开设课程的时候,我们专门下发了《芦淞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及管理方案工作》,还研制了“课程开设工作流程图”、及关于“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文本的基本范式。
(案例1)(二)关于课程管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我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管理职能机构的特点,我们还研制了适合本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管理模式图,以上图示需要说明的有三点:其一,校长主要负责下属各职能部门的职能构建、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核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方向及大型活动主题的确立等宏观调控工作。
其二,政教部门因工作需要,经常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密切配合,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主题活动与非指定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实施。
其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各个主题的特点,有时采用某个主题由某个部门牵头,其余部门配合协助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
(三)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及实施方式在“指导纲要”中,指定了四个领域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但那种将其当成四门学科来“教学”的做法,却违背了纲要的精神,也有损于本课程注重综合、注重实践的课程价值。
因此,我们要求学校从本校条件出发,选择恰当的整合形式,以活动主题为“联结点”将各个领域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下列表格中,介绍了目前我区使用的几种课程领域整合形式及其具体实施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整合形式列表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
因此,国家制定的“指导纲要”着眼于宏观控制,而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其基本框架进行具体规划。
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就是具体规划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指定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又为活动主题的确立提供了选择的维度。
伴随着我们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和课程资源开发范围的扩大,新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尤其是2004年,“芦淞教育少年绿色营地”建成以后,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营地的作用,使营地设置的实践课程与学校选择的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又为学校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结构表”,在该表中所列举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是以我区已具备的课程资源和一年多来学校形成的课程特色为基础而开发的,当然同时也体现了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指定内容的落实。
我们指导学校以该表内容为参考,采用“自上而下”(全面落实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指定领域内容与学校、地区实际有机结合)与“自下而上”(通过校本化开发活动领域,使活动主题找到连接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桥梁)相结合的原则,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充实了课程内容,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种措施,既避免了学校在单一领域开展活动,又避免了学校简单地将各个主题任意混杂、随意拼凑。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结构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指定的内容几乎覆盖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又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而确定的。
通过主题活动落实所有的学校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为此,我们采用“学分制”的推行来予以保障。
以下是我们根据区内学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芦淞教育少年绿色营地的课程内容而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分配表”,此表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结构表”呈对应关系。
我们要求学校以此为参考,将学分最终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比例分配表关于“学分制”的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小学段与中学段各总计100分,学生须累计60分以上才准许毕业(含60分),并且该学分将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之中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基地的实践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学生采取自愿原则赴基地参与实践活动。
未取得基地学分的学生,应参与学校课程学习并取得等值学分。
本意见的制定所依据的是新课程计划,由于非实验年级课时量不足,所以学校可自行对其学分比例进行调整,便要求每名学生年度至少参与两个以上的主题活动。
除指定课程领域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存在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同时,本课程还应与学科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但非指定领域与学科实践活动均不占学分,由学校在实施中自行决策。
本“学分分配表”依据指定领域和年级分配学分,学校应根据比例,以活动主题为单位进行学分分值的计算。
例如,某某小学组织的“珍惜环境”主题活动的时间跨度为3-6年级所涉及领域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则其所占学分为各年级、各领域学分的累加分值,同时与学生3-6年级所参与的其它主题活动分值相加构成总分100分。
(四)关于教学研究及其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国家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一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教师队伍,但以目前我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来看,离课程实施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我们除加强培训工作之外,尤其重视对教学教研工作的管理,要求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学研究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例如,我区庆云山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作出了规定,它们依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行为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
在“规范”中,既有指导,又有要求,还有评价办法,对教师规范、科学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确起到了导向作用。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悉心引导,与学科课相比,教师的隐性工作量是十分惊人的。
他们花费在规划设计活动方案、收集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外出实践等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学科教师的数倍,但由于该课程不能简单地以“课的节次”来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所以,许多教师的辛勤付出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因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区许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研制了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
(案例2)庆云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节选)1、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3—6年级每班每周平均3课时规定,负责活动的指导教师按学校现行排课,每周算2课时。
2、因活动需要,确定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不在课表排课时数之内的(星期一至星期五),算作相应节数的代课。
3、协同指导活动的其他教师,参与一次活动算作相应节数的代课。
4、因活动需要,星期六、星期日带学生外出活动,教师算作加班。
5、学校不定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验收,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方案”为每次活动进行评价和鉴定,按照等级给指导教师发放课时津贴,金额分别为50元、30元不等……。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校呈现出不同的课程形态,加上各校教师的研究基础不统一。
因此,我们要求分校制定教学研究制度,以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如高家坳小学专门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制定的教学研究制度,就比较明显地表现了“边实施边研究”的精神。
该制度分成“教研规定”和“奖励办法”两个部分。
在“教研规定”中特别强调了要组建“学习研究型教研组”,教研活动“不能只是单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或工作布置,而应该以学习与综合实践课程相关的理论及业务知识为主,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每学期尽可能推出一堂优质活动课在学校进行展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