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课题3元素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设计课题3元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能力目标: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

三、目标:(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元素概念的建立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氧气(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过氧化氢(H2O2)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氮气(N2)二氧化氮(NO2)尿素[CO(NH2)2]硝酸(HNO3)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

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3.3 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3.3 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总第______课时
教学过程任务要求:指定或轮流由小组的发言人进行总结归纳,教师适时指导、引领、拓展延伸。

三、训练达标。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 B.中子数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3.同种元素的原子一定相同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C.中子数 D.电子数
4.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5、大多矿泉水瓶的标签上印有如下字样:Ca≥4.0mg/L、Mg≥0.5mg/L、K≥0.35mg/L、Na≥0.8mg/L等,这里的Ca、Mg、K、Na是指(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都不是
6、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种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B. 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 元素的种类取决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 不同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7、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

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A. 核内质子数目
B. 核内中子数目
C. 核外电子数目
D. 相对原子质量
8、糖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这种物质由_____元素组成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3.1 元素 元素符号》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3.1 元素 元素符号》精品教学课件

探究新知 拓展:
某些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例如,S、Fe、Ne等。它们都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探究新知
三、元素的分类:
我们是金属元素!
我也是 金属元素
探究新知
我们是非金属元素!
碳硫
归纳总结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钅”及汞 “石”固态非金属 “气”气态非金属 “氵”液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元素 氦氖氩氪氙氡
微观粒子(构成)
构 成
(讲种类,讲个数) 总 称
构 成
宏观概念(组成)


(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 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探究新知
判断正误: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氢元素组成
探究新知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下列反应中
再见
探究新知
N O P S Ne Na Mg 氮氧 磷 硫氖 钠 镁
探究新知
铜CU 锌ZN 银AG 锰mN 钙cA 铁FE 硅si 钠Na 铝AL
Cu Zn Ag Mn Ca 铁Fe 硅Si 钠Na 铝Al
探究新知
例: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H、(2)Na、(3)2O、(4)5C。
(1)表示氢元素;表示氢元素的一个氢原子。 (2)表示钠元素;表示钠元素的一个钠原子; 也表示钠这种物质。 (3)表示两个氧原子。 (4)表示五个碳原子。
探究新知 2.元素符号的含义:
表示氧元素;
“O”
表示氧元素的一个氧原子。
归纳总结
归纳元素符号的含义:
(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 元素符号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与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物质、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归纳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微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一、设计思想及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够写出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具有一定的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物质的组成及构成等,都比较抽象,应该与具体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总之,不能很好的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针对此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情景导入、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对比等渗透化学学科教学的方法。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不同微粒进行分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出元素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元素在地壳中、海水中、生物体中的分布,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及了解元素的分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元素、物质、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起来,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元素概念的理解是难点,比较抽象,主要是针对概念中“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个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用“元素”,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用“原子”,学生也弄不清。

组织学生讨论几种微粒,并对微粒进行分类,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对于元素符号的写、读、用及元素符号意义的了解是必须掌握的;四、教学目标1、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以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能说出元素的概念及元素不同的本质区别。

2、能说出元素在地壳中、生物体及海水中的分布,知道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3、知道元素的分类,能根据给予的信息判断该元素属于哪类元素。

4、通过对元素、物质、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连线,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元素概念。

5、通过元素概念的构建,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根本信息教材课题第三单元课题 3 元素课型课时新授课第一课时核心涵养经过对元素看法的学习,成立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元素观,形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的理念。

学生解析学生已有知识:1.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性质;2.认识了分子、原子、离子的看法;3.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及各微粒数的关系;4.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5. 接触了一些物质的化学符号如:C、S、P、Fe、Pb、O2、N2、CO2、H2O、S O2、P2O5、Fe3O4。

学生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看法的能力,但抽象思想和逻辑思想的能力还较弱。

而元素的看法比较抽象,是学习中的难点。

授课目的1.元素看法的形成,知道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2.形成“化学反响前后原子不变、元素不变〞的看法;3.认识元素、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认识元生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亲近关系,元素与原子的差异与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1.元素的看法形成; 2.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难点:元素看法涵义的理解授课方法问题驱动、合作研究、多媒体辅助授课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宣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经过预习反响,认识学生的单薄点。

第1 页技术设备可否使用触屏一体机、实物投影是可否使用视频或音频是可否有演示实验否可否有学生分组谈论等活动是使用的课件种类PPT授课模块模块 1:情况引入,物质的根本成分是元素 3 分钟模块 2:建构活动,元素看法的生成,明确区分元素的重点7 分钟模块 3:小组谈论,化学变化中原子、元素种类不变7 分钟模块 4:阅读,归纳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 4 分钟模块 5:成立网络,元素、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图,物质研究的宏观微观视角 10 分钟模块 6:历史智慧,追踪人类认识和研究元素的历史踪影,小结本节的收获 4 分钟模块 7:练习谈论 5 分钟授课过程★模块1:情况引入,物质的根本成分是元素 3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妄图【显示 PPT3】图片上的中国元素:旗袍青花让学生区【表达】元素,这个词我们其实不陌生,生活分清楚生中我们常提到中国元素、现代元素、流行元活中的素、时兴元素,生活中提到的元素都是指相“元素〞与应事物的根本成分。

3.3.1元素及元素符号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3.1元素及元素符号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谢谢!
导入
提出问题:AD钙奶有怎样的营养功能? 补充的“钙”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提出问题:这些分子中都含有的原子是什么?
氧原子。
一、元素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些氧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均为8。
一、元素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些碳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均为6。
提出问题: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 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 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提出问题:为什么元素不发生变化呢?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得失,但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不发生变化,因此元素不发生变化。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氧、硅、铝、铁。
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提出问题: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那么过氧化氢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提出问题:通过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能将氧气、水和过氧化氢三种 物质联系在一起呢? 过氧化氢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课堂评价
1.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2H”表示的意义是( B )
A.2个氢元素
B.2个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离子
课堂评价
3.如图表示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图中 y 区域代表的元 素是( A)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 教案 3.3元素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 教案 3.3元素1

教学设计【任务】请同学们小组上网搜索并讨论【播放PPT并提问】填写下表空白内容。

元素与原子元素原子区别联系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搜索讨论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合作合作学习精神。

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中下等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PPT移动终端无线WiFi环节3:小组讨论,化学变化中原子、元素种类不变,分子改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使用【讲述】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情况怎样呢?【显示PPT】[问题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播放电解水flash课件】以电解水实验为例,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板书并强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观看填表完成表格内容。

【讨论,回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通过直观的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化学变化中原子、元素不变”的观念。

PPT动画环节4:展示,阅读,归纳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使用【创设情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药品或一些商品贴有标签,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标签上都写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把课前找到的标签展示出来共同分享一下。

【板书】元素的分布【设问】元素在地壳中是怎么分布的?在生物细胞中是怎么分布的呢?各种元素含量如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任务】请同学找出含量较多的元素【播放PPT】展示标签交流,从标签上获取信息。

【阅读,填写】填写表格。

学会通过阅读文字或图表获取信息,并强化记忆。

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移动终端PPT环节5: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元素、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使用【讲述】元素概念是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宏观组成的问题,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微观构成问题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什么关系?【播放PPT并布置任务】利用网络平台和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后,用箭号或线条显示元素、物质同、分子、原子、离子概念间的关系并展示结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1 元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1  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和挂图。

2.学生用具: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及挂图,自制的硬纸片一些食品和药品的说明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二氧化硫(SO2) 五氧化二磷(P2O5) 氧化铝(Al2O3) 二氧化碳(CO2)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课题2 元素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 3 《 元 素》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 3 《 元 素》科目:化学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与原子、分子、物质的区别与联系;(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3)、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的认识统一起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利用卡片,帮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

2、指导学生按原子种类分组。

3、引导学生观察卡片,找到相同和不同点,引出元素概念。

1、填写卡片。

2、按照卡片上的原子种类分组。

3、本组同学相互交流,找出同类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理解元素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巩固元素概念 1、投影元素概念。

2、课堂练习。

1、朗读概念。

2、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练习理解定义。

新旧知识对比,突出重点 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P59问题。

2、归纳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本组交流讨论问题。

2、回答问题。

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推理能力,调控后续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3 元素(第一课时)
课题 教材版本 授课班级 一.教学设计导航图 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二班 课型 章节 授课人 新授课 第三单元第 3 题(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概括 自我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 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 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 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 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 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 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 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策略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化学教学内容及化学学科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 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是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中,先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初中的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对原子 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起点,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理解,帮助学 生继续完善原子结构的知识网络。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回顾小结:原子的结构 微观粒子 讲授新课: 三、元素(板书) 讲解:通过对原子的进一步认识,讲授元素的概念 投影:原子的结构图与元素的定义。 1、元素的定义(板书) 提问:如何确定元素的种类?

2024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1 元素(17页)教学课件

2024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1 元素(17页)教学课件

1
1
2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1 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新知讲授
元素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 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 类。
能改成粒子吗?
• 物质由元素组成; • 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
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
O2
O3
新知讲授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思考与交流
(1)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硅、铝、铁、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新知讲授
金属元素:元素名称带“钅”字旁(汞、金 除外),如铁、铜等

气态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元

素名称带“气”字头,如氧、氦等
的 分 类
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元素:元素名称带“氵” 元素 字旁,如溴
当堂小测
2.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C.氧分子由氧元素组成 D.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当堂小测
3.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C.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固态非金属元素:元素名称带“石”
字旁,如碳、硅等
新知讲授
课堂小结
元素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点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分布

九年级化学上册 3.3元素课题3 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3.3.1 元素(5)

九年级化学上册 3.3元素课题3  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3.3.1  元素(5)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材解读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本课时我们将围绕元素的概念展开。

从教材的体系看,在前两个课题学习了分子、原子内容之后,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而把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材中虽然对概念理解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本课题内容无疑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反馈练习中及时发现知识疑点,学会对关联的概念进行梳理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元素的存在。

难点:形成元素的概念。

案例一导学设计案例探究点一元素的概念无论是氧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同样,将质子数为6的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什么是元素?你认为什么决定了元素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以质子数(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一种元素不同于其他元素的根本区别也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下列化学变化,填写表格。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元素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3元素 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3元素 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2)认识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思考讨论法、讲练结合法、提出问题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教材书【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教育】让学生朗诵郦道元的“三峡”、给学生学好国语的教育。

二、【导入新课】(1)播放同学们最熟悉的广告“黄金搭档送亲友,钙铁锌硒全都有”抛出问题:我们所说的补钙补铁补锌等到底是补得是什么?(2)回顾知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点来填空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三、【推进新课】板书课题、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书P60的图片和“资料卡片”回答问题;[归纳总结]:学生说出地壳中、空气中及生物细胞中含量多的元素说出来。

1.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氧3.生物细胞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氧、碳、氢、钙(四)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板书)[合作交流]学生比较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找到物质的宏观组成与物质的微观构成。

理解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

[提问]:想一想?水由什么组成?水由什么构成?而水分子由什么构成?学生回答、李老师补充讲解。

讲解:1.物质由元素来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物质由微粒来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3.分子由原子来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课堂小结】:在屏幕上展示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师生共同再次总结起来。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元素【新课引入】这里的“铁”“氟”“钙”指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这里的“铁”“氟”“钙”指的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

【温故知新】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从微观世界认识了物质的构成,人类对物质的研究是多元的,科学家还引领我们从另一角度认识物质,就是我们“早有耳闻”的“元素”角度。

人们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CaCO3),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那什么是元素呢?怎样理解物质是元素组成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

【学生活动】分析下列分子的构成。

(1)氧分子由构成。

(2)二氧化碳分子由和构成。

(3)水分子由和构成。

【学生讨论并展示】氧气由大量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大量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教师引导】这三种分子当中都含有氧原子,里面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他们统称为氧元素,化学上,将质子数(核电荷数)都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活动】想一想:它们属于哪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都是,属于。

它们的质子数都是,属于。

【师生总结】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1的一类原子属于氢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6的一类原子属于碳元素。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可能中子数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统称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教师引导】交流讨论:电子数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吗?【学生讨论并展示】钠原子和钠离子都是11个质子,他们都是钠元素,但是电子数不一样,说明电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

【师生总结】元素的种类与电子数无关,由质子数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照 淀粉+氧气 叶绿体 O2
碳、氢 试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元 氧元素。 素,可能含有______
二、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图 3-17 地壳 中的 元素 含量 (质 量分 数)
有奖竞答
1、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元素分别是:
(谐音:家里养了一个闺女) 氧、硅、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构成
离子
得失 电子
构 成
微观
原子
构成 分裂
分子
即时训练(二) 分子 、__________ 原子 或 1.物质都是由________
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离子 构成的;原子的_______________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中”碘”指的是(
A.碘原子 B.碘离子 子 C.碘元素
人到中老年时,身体就容易 缺钙,缺“钙”吃什么好?
以上的“钙”、“锌” 指 的是什么?
课题3 元素
法堂小学 何倩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 微观结构的认识。 2.通过分析和讨论,认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 时,分子要发生变化而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会 发生变化。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 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分析讨论:
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比较,分子 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
了变化?
水 (H2 O)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 ) (O2 )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 变;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都不改变。
拓展应用
问题: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 CO2 H2O
自学提示
快速阅读课本第59页二、三自然 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蛋壳、贝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碳酸钙(CaCO,它是由 都是_____________ ___钙 、 3) 碳 、___ 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____
氧 2、氧气、二氧化碳、水中都含有_____
元素;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 氧 原子。 中都含有_____
即时训练(一)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2 ).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 (3).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 子构成的(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时训练(一)
2、氮元素和磷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 A.质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子数都不同 B.中子数不同 D.中子数和电
氧原子 碳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氧原子 氧原子 氧原子
8 8 8
CO2
水分子
H2O
质子数为8的这些氧原子统称为 氧元素
讨论:
质子数 元素种 原子种 中子 类 类 (核电荷数) 数 氢原子A 1 0 1 1 氢元素 氢原子B 氢原子C 1 2 核外电 子数 1 1 1 相对原子 质量 1 2 3
小结: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
元素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 区别 讲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 数。
适用范 描述物质由元素组成。 描述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 围 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水由水分子构成; 组成的; 应用实 铁由铁元素组成; 铁由铁原子构成; 例 氯化钠是由Cl-和Na+构成 氯化钠由氯元素和钠 元素组成
D.碘分
C

即时训练(二)
3.过氧化氢(H2O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
下列有关过氧化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
C.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
评点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 收获?
氧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元素是: 氧、碳、氢 二、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谐音:氧去探亲) 表3-3 生物细胞中的元素组成
三、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元素
质子 数相 同的 一类 原子 的总 称
组成
物质 宏观
构成
讨论:请对比上述氢原子的各组数据,它们 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请同学们归纳出元素的概念
一、什么是元素?
质子数 元素是_____
核电荷数 (即_______ 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讨论:从元素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质子数一定相同, A、同种元素其________ 质子数 不同种元素其__________ 一定不同; 质子数 决定元素的种 B、原子的_________ 类; 质子数 C、“一类原子”指的是其___________ 中子数 相同而核内所含 _______并不一定相同的 一类原子。
3、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 氢 元素,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 ____ 称为_____碳 元素。
质子数 (即________ 核电荷数 4、元素是_______ )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合作探究:元素的概念
粒子名称 氧气分子
含有原子 的种类 含有相同 的原子 该原子的质 子数
O2
二氧化碳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