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力;技术培训
一、我国“用工荒”的特征及现状
(一)我国”用工荒”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一是发生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而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矛盾相对突出。二是发生的行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三是发生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用工方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二)我国“用工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
从地域上看,我国“用工荒”一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较之以往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 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一些中西部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用工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用工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力,2011年以来已有十几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
(三)“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
从各大人力资源市场报道的招工情况和对企业的采访情况来看,目前企业主要缺少的工种都是集中在一线生产线上,一些体力活和一些需要专业技术较强的工种,“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一直以来,技能型、高素质工人的短缺都是“用工荒”的突出特征,这一特点在本轮的“用工荒”中依然存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致使素质型工人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岗位空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虽比上一代在知识水平和技能上更具优势,但依然无法达到产业升级所需要技能水平,
“技工荒”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与以往“用工荒”以技工短缺为主要特征不同,今年以来的“用工荒”在程度上是“普工荒”。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部门统计,2010年春节后第一周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人数10.68万人,登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却高达40.86万个,供求比达到了1:3.83。在这样的背景下,招工变成了“抢人”,很多企业打出“没有技术不要紧,进场再学没关系”的招工广告,普通短缺已成为“用工荒”的突出特征。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然选择到沿海地区务工,导致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接受能力可能比老一代农民工具有优势,但是与用工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而其就业期望大多较高,从而导致企业用工呈现“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
二、我国“用工荒”发生的原因
(一)劳动力供给减少
部分农民工选择在农村创业,并且带动大量农民工就业。国家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鼓励“三农”发展,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仍不改我国的农业发展势头。在这种政策扶持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转变就业观念,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而在农村落脚,虽然收入较低,但消费也低,还可以照料家人。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工和刚毕业的80后、90后大学生,因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头脑,看准了农村将来的发展前景,在农村进行创业并且带动大量的农民工就业。这也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发达地区的用工来源。另外国家大力倡导的产业转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给当地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这些人不需要远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乡就业,工资待遇不会低多少,消费水平低,住宿回家等开支减少,又可兼顾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二)劳动力需求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回暖,各国企业恢复发展。国内企业订单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加工制造业订单增多,而这些企业又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订单的集中需求,短时期内使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三)经济因素
以东部沿海地区分析,本轮“用工荒”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而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回暖,导致这些企业用工需求集中上升,但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谋求利润,很难提高工资水平。同时,这些企业主要依靠订单生存,招收的以短期工为主,不能给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用工荒”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用工荒”的出现,也说明这一地区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依然存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成为解决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一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劳动力市场上高质量的工人依然缺乏,“技工荒”继续存在。
就此来看,“用工荒”现象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对称所致,而非来自于劳动力数量的绝对不足。
(四)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利润。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助长了“民工荒”的蔓延。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将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置于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农民工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基本享受不到当地与户籍挂钩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又缺少话语权,“同城不同权、同工不同酬”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户籍这道门槛下,农民工无法在城里寻找到“家”的归属感,只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这是“民工荒”形成的制度根源所在。
(五)人口因素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具有长期性特征,而东部地区通过产业升级改变用工结构还需要较长时间。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居于主流,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一部分习惯了城市生活,对工作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这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水平虽然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但还不能满足一些新兴行业的用工需求。这种情况下,结构性的“用工荒”将继续存在。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大多数沿海城市这种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人口形势,由此造成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民工荒”现象就无可避免了。教育发展使我国全民的知识结构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而中国仍旧滞留在以中低端为主的产业结构,由此使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之间产生不相适应的矛盾,高级劳动力找工作难,低级劳动力供给不足,“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这说明“民工荒”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三、解决我国“用工荒”的思路及对策
(一)面对“用工荒”政府是责任主体
政府应做好用工价格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服务引导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作,长期内还应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工作。
第一,为了增加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沿海城市应当重视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权益。一方面提高对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靠收入留人;另一方面,做好农民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取消对农民工在子女入学方面的歧视性待遇等,以保障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