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与运动损伤有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等。
2.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
3.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4.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将有利于他们的损伤康复。
5.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和。
6. 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疾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过程由开始,经而达到。
7.Williams和Adersen提出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释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8.运动员拥有的应对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力策略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应。
9.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和潜在干预等,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些心理因素调节。
10.、、、社会支持、表象训练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 Williams和Adersen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A 1980年B 1990年C 1998年D 2000年2. 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 人格因素B 应对资源C 应激源史D 兴奋剂3. 应激反应代表着运动员处理环境需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实际要求之间的一种现象。
()A不平衡 B平衡C放大 D缩小4. 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
()A 否认 B愤怒C 抑郁 D兴奋5. 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A直接 B间接C没关系 D直接或间接6. 关于损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
()A意志 B自尊C控制点 D成就动机7. 是一种积极的,将应激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的心理应付技能。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近年来,运动损伤的康复手段不断进步,如积极恢复法、最少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负重训练等都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些新型的心理学技术对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专业人员更多地使用整体治疗手段从身心两方面来加速运动员的恢复过程。
对运动损伤者实施心理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障碍,促进受伤机能的恢复。
只有把生理恢复和心理恢复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全面恢复。
1.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Grove 和 Gordon(1991年)在Adersen 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经过扩充,提出了一个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见图8-5)。
这个模型认为,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个体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损伤的恢复过程是心理反应、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
2.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方法前人的描述性研究清楚地显示:运动损伤的康复应使用整体的康复方法,用心理学策略作为生理疗法的补充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学策略虽来源于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的理解,但仅仅理解损伤后的反应过程是不够的。
心理学的过程和技术对康复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它们包括:与受伤运动员建立密切地联系,向他们传授损伤和康复过程的知识,教会他们应对伤病的特殊心理技能,使他们做好应对伤病复发的心理准备,建立社会支持以及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
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和队医有责任学习和使用这些适当的步骤。
(1)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运动员或锻炼者受伤之后,他们常常产生怀疑、挫折、愤怒、困惑的体验,并且十分脆弱。
这些情绪可能使那些想帮助他们的人难以与之建立亲密的联系。
因此,显示移情心是有益的。
这种移情心是指:努力去理解受伤者的情绪感受。
让受伤的人感到有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并和他们在一起,对他们是很有帮助地。
在运动员受伤的新鲜感逐渐减弱,他们感到自己正在被人淡忘的时候,用探视、电话慰问的方法表示对他们的关心是特别重要的。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应激源、人格、
应对策略和潜在干预等。该模型认为,运动员对潜
在应激运动环境的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而 且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的受一系列 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的应激环境的认知,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 素是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是在自身能力资 源与情境的实际要求之间不平衡时产生的。 一个潜在的应激运动情景(如竞赛)要求运 动员对任务的目标、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可能 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认知评价。如果运动员认 为自己的应对能力超过了情境的要求,应激 反应就会非常小。
相反,如果运动员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应
除了上述因素,自我概念、自尊、心理疲劳、
反应时等心理因素也与运动损伤有关。总之, 应激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十分复杂,运动损伤 是多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损伤后,会对受伤做出不同的反 应。一般而言,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常同他们受伤时 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比赛中陷入困境的运动员 也许会将受伤看作一种乐于接受的,借以解脱压力 的方法;有些运动员可能会将受伤看作引起别人注 意和同情的方法,试图经过显示自己如何对付痛苦 和逆境来提高自我形象;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或许因 受伤而产生一种失落感,表现出悲伤、消沉,并伴 有紧张、恐惧、惊慌、愤怒、沮丧和焦虑等反应 (见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是愤怒。由于受伤已成为事实,运
动员由“不是我”的否认态度,转到质问
“为何是我”的态度,经常表现为愤怒情绪
状态。这是运动对不能继续参加训练、比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
第三节 运动训练与心理损耗
一、心理损耗的主要症状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身体和情绪上的筋疲力尽。 2、人格解体。(无感情无人理耗竭的理论模型 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
投入模型
单一认同的发展的外部控制模型
三、运动训练和心理耗竭的识别、干预与预防
(二)动机
(三)人格因素 (四)心理准备 (五)其他 应对策略的资源、应激源史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一)情绪反应
(二)其他反应(丧失认同感、恐惧和焦虑、缺乏 自信、运动表现下降)
运动心理学对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 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方法 (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关系、传授损伤与康复 过程知识、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教会怎样 应对伤病的复发、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向其他受 伤运动员学习)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一、应激
1、应激的概念 指遇见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 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 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 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2、应激的诱发原因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均会造成应激并带来身 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3、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作用(重点)
4、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
肌肉紧张(运动损伤)、视野变窄、注意分散
5、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
(一)应激的行为反应。
(二)应激的情绪反应。 (三)应激的认知反应。
6、应对应激的方式
(一)一般应对行为。 (二)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三)社会支持。
二、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一)应激反应
(一)识别
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观察外部表现进行初步判 断。 (二)干预与预防 调整认知 设定比赛练习的短期目标; 积极性思维、处理赛后情绪;
运动损伤的康复ppt课件
社会宣传推广
利用媒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宣传 运动损伤康复的重要性,提高公
众的重视程度。
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运动损伤康复领域的人才培 养,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推动行
业健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训练与物理治疗
康复训练
在疼痛和肿胀减轻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 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因子如电疗、光疗、超声波等进行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加速愈合。
03
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
肌肉拉伤的康复
轻度拉伤
冰敷、压迫包扎、抬高受伤部位,适当休息,轻度活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
运动损伤的康复
目录
• 运动损伤概述 • 运动损伤的康复原则 • 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 • 运动损伤康复的注意事项 • 运动损伤康复的未来展望
01
运动损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包括肌肉拉 伤、扭伤、骨折等。
分类
运动损伤可以根据伤病类型、部 位和程度进行分类,如肌肉拉伤 、韧带扭伤、关节脱位等。
使用辅助器具
根据需要,可以合理使用 辅助器具,如拐杖、支具 等,以减轻负担和保护受 伤部位。
注意环境安全
在康复锻炼时,应注意周 围环境的安全,避免因地 面湿滑、障碍物等因素而 再次受伤。
05
运动损伤康复的未来展望
运动损伤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康复设备
利用先进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化康复 设备,实现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康复。
中度或重度拉伤
冰敷、压迫包扎、抬高受伤部位,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进行物理治 疗。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摘要】随着当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逐步提高,运动员比赛强度的和对抗也随之不断增强,运动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运动损伤发生后,运动员将会产生巨大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比赛和健康恢复。
本文通过分析导致运动损伤心理变化及致因,探讨如何从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入手,加强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康复治疗,对运动员进行认知教育,帮助其掌握心理恢复技巧,使其尽快恢复训练与比赛。
【关键词】运动损伤;心理;康复治疗随着竞技体育的大强度、高对抗的日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也日益上升,国家和社会用于治疗恢复运动员损伤的费用也大幅度上升。
损伤发生后不仅给运动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在注重运动员机体康复的同时,还应还要注重心理的康复治疗。
国内外目前针对运动员损伤后的心理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康复治疗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运动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着重从运动员的心里角度分析研究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康复治疗恢复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尽快地全面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争取早日重返运动赛场。
1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变化1.1 心理反应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心理上会受到巨大打击,生活、理想、职业前途等将发生新的变化。
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在情绪反应上都是脆弱的,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起伏和相应的行为变化,包括挫败性的恼怒、恐慌、害怕、焦虑、压抑、心烦意乱、自尊心受挫、失望、孤独、分离、震惊、怀疑和否认。
一系列的不良情绪严重挫伤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其无法面对当前的困难,消极治疗,康复治疗效果差,恢复缓慢。
1.2 心理调试过程由于不同运动员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待伤病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但受伤初期大多数运动员在心理上会出现以下两种反应:震惊、否认。
多数运动员认识到受伤已成为事实后,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出现对自己不满的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运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悲愤、期待、抑郁。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潜在的运动应 激环境
认知评价: 需求 资源 结果
应激反应 生理变化 肌肉紧张 视野变窄 注意分散
运动损伤
心理技能的干预 认知干预 唤醒控制
图9-1 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应激
(一)应激源 (二)应对方式 (三)动机 (四)人格 (五)心理准备
(一)应激源
1.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2.运动损伤史 3.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
(六) 自我放松训练
这是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研究出来的,以一定套语进行引导, 促使肌肉放松,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并在肌肉放松后采 用一定的套语振奋精神,进行自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练习 时采用最舒适的仰卧或坐姿,按一定的放松或运动套语进行。如 “我很放松,安静”“我很舒适,我的全身肌肉再慢慢由下而上 的放松”“我休息得很好,我感到浑身是劲我很愿意参加比赛” 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运动损伤后运动员心情抑郁,难过的运动 员。要注意做到调匀呼吸,身心入静和肌肉放松。 总之,为受伤运动员制定系统得身心康复方案,进行诚恳地 思想交流,科学的采用以上的六种有效的心理康复方法,对于帮 助身处于运动损伤中的运动员起到更快速恢复作用。
(四) 表象训练
受伤运动员可以想象自己成功地重返赛场,并 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演;也可以用观看取得最 佳成绩的录像片,进行放松练习和听音乐等方 法来提高想象效果。这种视觉形象化技术可以 帮助运动员快速地应付损伤初愈后的困难,加 速治愈过程(如想象肌纤维和组织正恢复), 促使损伤快速恢复。而且对于不能参加训练的 受伤运动员,表象训练可将肌肉力量的下降与 情绪的急躁控制在最低限度,在较大程度上保 持原以习得的运动技能。
(一)调整认知 (二)设置目标 (三)积极思维 (四)社会支持 (五)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治与康复徐小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
其基本病理机制是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骨重建)失衡。
一、骨质疏松分类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诱发。
特发性骨质疏松多半有遗传家族史,多见于8~14岁青少年及女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与Ⅱ型。
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其中大多数患者骨转换率增高,又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70岁以上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一)激素及调节因子绝经导致的雌激素缺乏是PMOP 的主要病因。
雌激素缺乏导致破骨细胞功能亢进,使骨吸收多于骨形成而发生骨量丢失。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绝经早期雌二醇(E■2)、雌三醇(E3)水平下降导致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下降。
绝经是雌激素、孕激素同时缺乏的状态。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孕激素与骨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孕酮可促进骨细胞增殖从而增加骨质。
在激素替补治疗中,加用孕激素除可拮抗雌激素的子宫内膜增生作用外,它还具有直接促进骨形成作用,尤其可增加皮质骨量。
雄激素也是促进骨生成的重要调节激素,其作用的主要部位在骨膜。
女性雄激素来源于卵巢、肾上腺和脂肪组织。
卵巢生成睾酮和二氢睾酮,肾上腺生成和分泌去氢异雄酮及其硫酸盐。
绝经后妇女的血睾酮明显下降。
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血清中的去氢异雄酮硫酸盐与腰椎、股骨颈和桡骨BMD正相关。
第八章 肢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二、截肢后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3.适应截肢的因素
(2)截肢相关因素:截肢后的时间、应对方式随病程趋于改善;部分患者在截肢后 最初阶段有缓解的感觉,其后才出现显著的情绪障碍。截肢的医学原因---创伤相关 的截肢更可能出现抑郁的症状。 (3)疼痛因素:最严重表现为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 PLP)---PLP机制为 感觉皮层重组、先前被截掉肢体占据的皮层区域在身体其他部分重新分配,PLP更 频发于血栓导致的截肢患者。抑郁症是幻肢痛常见不良结局。 (4)残疾因素 (5)发展因素:未成年人群积极的体像关注因素为:①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 ②同伴接纳;③发展学业和体育;④较少的日常争辩和父母间低频的婚姻冲突。那 些对身体外观有积极认知的人往往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较少的抑郁症状。老年人群--
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一、脊髓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4.适应问题
(1)相关因素:负性的情绪反应如抑郁、焦虑;应对方式中的隔离;损 伤严重性和影响。 (2)心理动力学实质:既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3)团体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干预效果无关:年龄、损伤水平、性别、 应对方式;干预效果相关:自我知觉、发病时间。 (4)社会再适应、SCI后适应模型。
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一、脊髓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
1. 脊髓损伤概述
(1)脊髓损伤定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
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 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2)发病特征:青壮年居多、原因多为车祸、高空跌落、外力 冲击等突发事件。 (3)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等)、创伤 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脊
体育心理学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PPT课件
一、应激
(一)应激源 (二)应对方式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9
(一)应激源
1.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2.运动损伤史 3.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
(二)应对方式
• 应对行为 • 社会支持 • 处理应激的技能 • 集中注意力策略 • 医生规定的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应对方式 一般应对行为 社会支持系统 应激控制 药物
潜在的运动应 激环境
应激反应
认
知
评
价
:
生理变化
需
求
肌肉紧张
资
源
视野变窄
结
果
注意分散
心理技能的干预
认知干预
唤醒控制
图9-1 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运动损伤
王燕、汤淼受伤的案例分析
• 今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浙江15岁体操小将王
燕在女子高低杠比赛中意外掉杠,头部朝地重重摔下,脊椎骨严 重受损,后经医院努力,王燕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但身体的部分 功能至今未康复。年仅25岁的男排运动员汤淼今年6月随上海男排 到俄罗斯访问比赛,在一次训练中颈椎骨折受伤,至今只能躺在 床上,不排除有瘫痪的可能。
身体状况不良
心理素质差
自然环境影响
人工环境影响
常见的运动损伤
• • • • • • •
网踝肌韧肌骨胫
球关肉带肉折腓
肘节拉拉痉 骨
扭伤伤挛 疲
伤
劳
性
骨
膜
炎
网球肘
• 多发生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投掷等项目 中。
• 打球时由于用力过猛,球的冲击力作用于腕伸 肌或被动牵扯,造成的。
体育心理学大纲
“十五”大纲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
这门课程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二)课程设置目的1 .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简史和发展方向。
2 .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3 .使学生掌握运动参与的心理动力。
4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心理。
5 .使学生了解提高运动成绩的心理学方法。
6 .使学生了解运动中的社会心理。
7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心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体育心理学“十五”大纲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四章运动动机第十四章运动中认知干预方法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第六章运动归因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八章运动损伤心理致因及康复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差异心理《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21022)一、课程说明(一)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心理依据。
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讲授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体育教学中人的特殊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介绍心理机能的训练方法等,为培养合格的教师提供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和学校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教学实验、作业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他们了解某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能力。
大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反应的干预和康复
大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反应的干预和康复█袁璐瑶在校园内,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导致运动损伤的情况非常常见,而且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受伤大学生运动损伤后在心理方面难以稳定,为避免大学生运动损伤后产生心理疾病,以及对身体的全面恢复产生阻碍,对大学生开展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干预和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在校园内,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机体损伤的原因非常多,情况也非常复杂,包括大学生的心理、身体机能和客观环境等因素。
1.1 自身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情绪、动机等方面。
大学生在参加运动时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在运动过程中会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状况,使身体机能在调整方面受到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运动锻炼,非常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如果参加运动的动机比较消极,情绪方面不够高涨。
在运动之中,对运动水平的发挥会造成影响,容易发生机体损伤的情况。
如果运动前情绪过于兴奋,不能够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导致动作幅度过大,同样会造成机体的损伤。
在对抗训练之中也经常发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造成肢体的冲突而发生机体损伤。
另外在校园的活动之中,特别是对抗性比赛之中,如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而且心情比较浮躁,对抗过于激烈,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机体损伤。
1.2 身体机能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当前大学生在物质条件比较充分,但是大学生运动方面和生活习惯方面保持的不够良好,很多大学生出现了身体机能素质下降的情况。
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体育课程,但绝大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习惯,而且大学生存在熬夜、打游戏、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特别是在外卖盛行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寝室内点外卖进行就餐,运动量小导致身体素质迅速下滑。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参加校园内的体育活动,发生损伤的几率非常高。
有些在运动中损伤的同学,对损伤部位保护的不够到位,容易发生再次受伤的情况。
1.3 客观环境因素大学生在校园运动场地发生机体损伤,与外界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一心理致因1 应激当个体经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这种反应既是应激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客观测量的指标。
(1)应激源:①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如结婚,丧亲,失业,考试,比赛等②.运动损伤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③.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出现不利因素(如教练员的批评,队友的失误,对手的出色表现,气候的变化,场所器械的不适宜,裁判的不公正,观众的嘈杂等等而引起的身心反应。
(2)应对方式:①、应对行为(任何一种帮助运动员对付应激的行为都可以称作应对行为)②、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与父母、朋友、教练、队友、俱乐部和宗教团体等)③、处理应激的技能④、集中注意力策略⑤、医生规定的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2 动机高动机的运动员更可能受伤,因为高动机水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高标准和高抱负水平有关。
3 人格意志的坚韧性、内外控制点、合群性、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概念以及内外向等因素。
4 心理准备如果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适宜兴奋水平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最佳运动效能也回减少运动损伤。
二心理反应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愤怒第三阶段是许愿第四阶段是抑郁第五阶段是承认三康复方法1、调整认知①认识理解运动损伤②正确归因③客观坦诚2、设置目标让运动员自己参与目标设置,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重要目标与一般目标,容易目标与困难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的区别,确立的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可测量、可接受的。
3、积极思维心理暗示效应4、社会支持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①. 酸葡萄效应自我安慰“歪曲事实”,“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甜柠檬”②. 否认与移置“自我掩饰”,“代替满足”③. 投射与升华④. 避免消极断言“我不行”,“我完了”,等⑤. 问题定向可以回避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要针对损伤积极治疗,也就是正确面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一心理致因
1 应激
当个体经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这种反应既是应激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客观测量的指标。
(1)应激源:
①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如结婚,丧亲,失业,考试,比赛等
②.运动损伤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③.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出现不利因素(如教练员的批评,队友的失误,对手的出色表现,气候的变化,场所器械的不适宜,裁判的不公正,观众的嘈杂等等而引起的身心反应。
(2)应对方式:
①、应对行为(任何一种帮助运动员对付应激的行为都可以称作应对行为)
②、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与父母、朋友、教练、队友、俱乐部和宗教团体等)
③、处理应激的技能
④、集中注意力策略
⑤、医生规定的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
2 动机高动机的运动员更可能受伤,因为高动机水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高标准和高抱负水平有关。
3 人格意志的坚韧性、内外控制点、合群性、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概念以及内外向等因素。
4 心理准备如果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适宜兴奋水平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最佳运动效能也回减少运动损伤。
二心理反应
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
第二阶段是愤怒
第三阶段是许愿
第四阶段是抑郁
第五阶段是承认
三康复方法
1、调整认知①认识理解运动损伤②正确归因③客观坦诚
2、设置目标让运动员自己参与目标设置,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重要目标与一般目标,容易目标与困难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的区别,确立的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可测量、可接受的。
3、积极思维心理暗示效应
4、社会支持
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①. 酸葡萄效应自我安慰“歪曲事实”,“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甜柠檬”
②. 否认与移置“自我掩饰”,“代替满足”
③. 投射与升华
④. 避免消极断言“我不行”,“我完了”,等
⑤. 问题定向可以回避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要针对损伤积极治疗,也就是正确面对问题。
⑥. 表象训练
案例:
跨栏练习受伤后如何克服畏惧心理
在一堂跨栏课上,一名学生因摔倒而造成较重擦伤。
一周后,该生继续跨栏跑学习时却表现出技术动作严重失常,我当即停止了他的练习。
经过分析,我认为对他而言,栏架已成为一个危险的信号物,使他产生条件反射性的回避。
该生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心理上,而不是技术环节上。
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心理学手段来辅助体能和技术训练。
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停止错误动作的练习。
)无论对何种运动水平的学生,都必须避免对错误动作和不精确动作的重复练习,“练好不练坏”。
(2.进行放松练习。
)为了缓解焦虑情绪,釆取肌肉渐进放松法、呼吸放松法、静默放松法等手段来消除心理疲劳和机体疲劳。
继而令其采用一些柔韧性、伸展性的练习,辅之以肌肉放松的手段,使他的心理趋于稳定。
(3.表象练习。
)针对这名学生的恐惧心理,要求他在放松练习之后,观察正确的示范动作。
然后按程序想象自己起跑、起跨、腾空过栏、下栏着地……。
以优美的动作成功跨越一个栏架。
帮助他从外部表象入手,逐步转向内部表象,并通过语言描述,引导他将动作表象与情景表象结合起来,使他在头脑中多次“看到”自己成功地完成攻栏动作。
充分发挥了放松练习与表象练习相结合的作用。
(4.极性语言的作用。
)在其遭受挫折时,需要的是激励与鼓舞。
所以在辅助他克服恐惧心理的辅导中,从不使用责备性的话语,甚至不说“不要害怕”一类的话。
更多是在适宜的时候使用“好的!”“很棒!”这样的积极性语言。
为了帮助他强化动觉记忆,针对他的合理动作给予积极、肯定的反馈。
如“这次攻栏姿势很好!”“这次摆臂非常协调!”这些语言能起到帮助其掌握技术动作的作用。
另外,其他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5.巧妙地变换栏高。
)降低栏架高度,以减轻学生对栏的畏惧感,并且有利于学生找到合理的节奏,加快动作速率。
同时巧妙地利用学生难以确切知道栏高的情况,在降低栏架高度后,逐渐升高它。
当这名学生能以较完美的腾空过栏技术跨越标准栏高时,他自己并不知情,此时让他用卷尺去量栏架高度,他会得到一个惊喜。
(6.强化成功经验,锻炼意志品质。
)在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达到之后,就要加入运动量和训练强度,使学生的成功经验得以强化,自信心增强,对跨栏的恐惧心理逐渐离他而去。
由此,他会确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感和失败感。
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由于这种满足与胜利是积极投身运动所产生的,他就会对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训练中,体育教师找准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采取合理的心理辅导调节手段,防止学主自卑自抑,促使其自强自立。
应该看到: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更要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体育教师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抓住机会,把心理的手段与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练习融合成一体,就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得益彰地得到提高。
(引自: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恐惧心理一得,蔡英园。
《体育教学》2000年第3期)
请大家分析上述案例中所用的心理康复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和康复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和康复方法。
教学形式:讲授引导讨论 2学时
1、简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2、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3、简述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