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一心理致因
1 应激
当个体经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这种反应既是应激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客观测量的指标。
(1)应激源:
①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如结婚,丧亲,失业,考试,比赛等
②.运动损伤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③.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出现不利因素(如教练员的批评,队友的失误,对手的出色表现,气候的变化,场所器械的不适宜,裁判的不公正,观众的嘈杂等等而引起的身心反应。
(2)应对方式:
①、应对行为(任何一种帮助运动员对付应激的行为都可以称作应对行为)
②、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与父母、朋友、教练、队友、俱乐部和宗教团体等)
③、处理应激的技能
④、集中注意力策略
⑤、医生规定的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
2 动机高动机的运动员更可能受伤,因为高动机水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高标准和高抱负水平有关。
3 人格意志的坚韧性、内外控制点、合群性、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概念以及内外向等因素。
4 心理准备如果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适宜兴奋水平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最佳运动效能也回减少运动损伤。
二心理反应
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
第二阶段是愤怒
第三阶段是许愿
第四阶段是抑郁
第五阶段是承认
三康复方法
1、调整认知①认识理解运动损伤②正确归因③客观坦诚
2、设置目标让运动员自己参与目标设置,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重要目标与一般目标,容易目标与困难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的区别,确立的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可测量、可接受的。
3、积极思维心理暗示效应
4、社会支持
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①. 酸葡萄效应自我安慰“歪曲事实”,“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甜柠檬”
②. 否认与移置“自我掩饰”,“代替满足”
③. 投射与升华
④. 避免消极断言“我不行”,“我完了”,等
⑤. 问题定向可以回避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要针对损伤积极治疗,也就是正确面对问题。
⑥. 表象训练
案例:
跨栏练习受伤后如何克服畏惧心理
在一堂跨栏课上,一名学生因摔倒而造成较重擦伤。一周后,该生继续跨栏跑学习时却表现出技术动作严重失常,我当即停止了他的练习。经过分析,我认为对他而言,栏架已成为一个危险的信号物,使他产生条件反射性的回避。
该生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心理上,而不是技术环节上。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心理学手段来辅助体能和技术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停止错误动作的练习。)无论对何种运动水平的学生,都必须避免对错误动作和不精确动作的重复练习,“练好不练坏”。
(2.进行放松练习。)为了缓解焦虑情绪,釆取肌肉渐进放松法、呼吸放松法、静默放松法等手段来消除心理疲劳和机体疲劳。继而令其采用一些柔韧性、伸展性的练习,辅之以肌肉放松的手段,使他的心理趋于稳定。
(3.表象练习。)针对这名学生的恐惧心理,要求他在放松练习之后,观察正确的示范动作。然后按程序想象自己起跑、起跨、腾空过栏、下栏着地……。以优美的动作成功跨越一个栏架。帮助他从外部表象入手,逐步转向内部表象,并通过语言描述,引导他将动作表象与情景表象结合起来,使他在头脑中多次“看到”自己成功地完成攻栏动作。充分发挥了放松练习与表象练习相结合的作用。
(4.极性语言的作用。)在其遭受挫折时,需要的是激励与鼓舞。所以在辅助他克服恐惧心理的辅导中,从不使用责备性的话语,甚至不说“不要害怕”一类的话。更多是在适宜的时候使用“好的!”“很棒!”这样的积极性语言。为了帮助他强化动觉记忆,针对他的合理动作给予积极、肯定的反馈。如“这次攻栏姿势很好!”“这次摆臂非常协调!”这些语言能起到帮助其掌握技术动作的作用。另外,其他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5.巧妙地变换栏高。)降低栏架高度,以减轻学生对栏的畏惧感,并且有利于学生找到合理的节奏,加快动作速率。同时巧妙地利用学生难以确切知道栏高的情况,在降低栏架高度后,逐渐升高它。当这名学生能以较完美的腾空过栏技术跨越标准栏高时,他自己并不知情,此时让他用卷尺去量栏架高度,他会得到一个惊喜。
(6.强化成功经验,锻炼意志品质。)在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达到之后,就要加入运动量和训练强度,使学生的成功经验得以强化,自信心增强,对跨栏的恐惧心理逐渐离他而去。由此,他会确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感和失败感。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由于这种满足与胜利是积极投身运动所产生的,他就会对运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训练中,体育教师找准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采取合理的心理辅导调节手段,防止学主自卑自抑,促使其自强自立。应该看到: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更要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体育教师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抓住机会,把心理的手段与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练习融合成一体,就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得益彰地得到提高。
(引自: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恐惧心理一得,蔡英园。《体育教学》2000年第3期)
请大家分析上述案例中所用的心理康复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和康复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和康复方法。
教学形式:讲授引导讨论 2学时
1、简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2、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3、简述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