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

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否定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

也不科学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6.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

(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7.(简单,论述)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预期)和隐性功能(非预期)。

8.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其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核心特征:

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主要三个特征:1)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正规奇偶碍于制度诞生。

古代社会教育(中西方共同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 奴隶社会:①学校的产生,在奴隶社会的初期;②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①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②“二馆”: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国学”和“乡学”。

古代中国:学校萌芽:五帝时期有名为“成均”和“痒”,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序(面向奴隶主贵族),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商:正规的教育场所——瞽宗。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和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对象扩展到平民。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学术自由。

两汉: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成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采用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和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宋——程朱理学。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八股文是科考的固定形式。

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古代印度:其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其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奴隶或者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社会较低层次的弟子进私立学校。

古代欧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西欧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尼德兰的艾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3)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

近代社会教育表现:1)教育的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教育: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论述)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问法2: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

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也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3)教育的民主化;否定专制,包含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等。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否定单一性和统一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未来国际中大显身手的人才。

7)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8)教育具有科学性;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指导,并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毛段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宏观角度: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微观角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简答)①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套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知道教育实践;⑤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3.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一个人”(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一本书”(《学记》)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①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论教育作用:学而知之;③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④:论教育内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⑤论教学原则和方法:a.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b.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

c.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将人才分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

【墨家和道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兼爱、非攻”,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和说知。(说知最重要。)

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主张教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学记》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

1)论教育的功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③论教育教学原则:a.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尊师重道:“师严而后道尊。”c.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相结合);d.豫时孙摩:预防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学习观摩原则;e.启发诱导:开而弗达;f.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者“苏格拉底法”,后人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揭示了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奴隶不可受教育”。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步教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观点:1)教育目的;最终为人的永生作准备。2)“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3)教育适应自然,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4)学制系统;四个时期——婴儿(1~6岁;母婴学校);儿童期(6~12岁,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设立大学)。5)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坚定“性善论”,《爱弥儿》(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手里都变坏了”。

【康德】:《康德论教育》,重视人的理性。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2)【赫尔巴特】他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观点: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3)教育性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育”的概念。4)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理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又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观点: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3)“从做中学”。中国的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传统教育理论VS现代教育理论】

旧三中心(赫尔巴特) 新三中心(杜威)

传统教育理论代表;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之上;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民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的思想代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

(4)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代表人物)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3)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美国。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两个第一”: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不厄迪尔。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5)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可夫出版《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倡和谐教育思想。保罗·朗格朗: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本章课后题:1.列举三个以上教育学独立形态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权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人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舆论: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民主: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注意: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理论。经推算,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多选)

两个“再生产”: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改变,三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

概念: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单选)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学生文化概念: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多选)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和重点突破策略。

5.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发展的动因→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1.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动因:(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孟子:万物皆有备于我

弗洛伊德:认得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塞尔(美):成熟机智决定人的发展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白板说”,本身无内容,可任意涂抹 华生:婴儿→各种类型的人;“给我一打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个例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智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2)环境——制约作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

(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出淤泥而不染”)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社会实践活动。(单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

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关键期”,即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要及时施教。

4)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和“大

器晚成”);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材施教) 【补充】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

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名词解释)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功能)(多选)

1.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句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预期达到的标准)。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简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①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注意1)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注意2)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郝钦斯、奈勒、萨特。

卢梭:“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荀子、涂尔干、孔德、巴格莱。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涂尔干:“人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注意)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以将教育分为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6.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一个性、一重点”(简答)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注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4)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注意)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准备好劳动者和人才资源。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一)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多选)(简答)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人口发展状况

5)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准同校。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承袭日本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第一个将拥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少年宫 图书馆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三个基本要素:类型、级别、结构

教育考试制度。。

演变

最早制定《钦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修业时间特别长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

4、1922年的“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

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单选)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类型 结构:层次结构上来看,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上来看,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类型: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沿革(选择、填空)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根据这一纲要,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迈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双轨学制 欧洲现代教育的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小学——

职业学校。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六、教育制度的发展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典型特征:学制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规学制: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单轨学制: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由低到高”(简答)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西欧双轨: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美国

苏联

不成系统提出制定《义务教育法》

3、1999年《素质教育决定》终身教育

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简答)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简答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作为一门职业出现于奴隶社会。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

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4、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简答)

(问法: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有那些角色?)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学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Ps: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X<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保罗朗格朗

重点重点

基本职责12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加里宁说的(4)组织者、领导者,主导作用

“南洋公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育人其身正,不令则行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研究学习反思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角色多样化

表现: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

多与变

背背背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理解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 从教育机智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育机智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多都是学生引起的。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方面)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四、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2个人价值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研权;3.管理学生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培训进修权。

义务:略。

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爱”)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学生、集体、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就是: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教师如何热爱学生?):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简答、论述爱岗敬业、全全理解保尊严

反思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背背背

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多选、简答)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七、教师威信

概念: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教师威信有两种: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2、教师威信的内容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个方面。

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多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八、教师专业发展

(一)概念: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历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多选)

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

文化知识。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多选)

①“非关注”阶段;②“虚拟关注”阶段;③“生存关注”阶段;④“任务关注”阶段;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选) ①师范教育;②入职培训;③在职培训;④自我教育。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①善于学习;②恒于研究;③勤于反思;④勇于实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单选、简答、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爱国守法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完善人格重要标志简答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表现简答简答

教师爱岗敬业包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为人师表包括: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包括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学生的自身特点: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依赖性、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觉性,也叫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独立性,也叫自主性,这是自觉性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二、现代学生观(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简答)】(或简述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现实发展—不成熟—犯错误—教师应理解、帮助其改进

②未来发展—无限可能—潜能—教师应学会期望)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

模仿老师主观能动性

超越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 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重点 背背背可能性

没发展完,会犯错案例分析论述简答

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与众不同—有个性—教师应因材施教)

1、学生是完整的人 (认知、情感两方面都需要—具有情感需要—教师应更加关注情感)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教师不可代替、支配学生) 1、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略)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杜威、卢梭,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选择、判断)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主控、学生被动。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放任不管,顺其自然。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类型。

4、老师看待学生时当人看不是学习机器

与别人不一样

与成人不一样

不依赖

教师、课堂、教材

1. 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教授关系是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关系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简答、偶有论述)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②教师的领导方式;③教师的智慧;④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环境三个方面,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重点是第1、2、3、

4、

5、7条)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去的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是学生心悦诚服。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5、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以“权威”自居。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要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自我批评;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帮助、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完整性和纯洁性。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多选)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判断、名词解释)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她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重点 背背背★★

背背背背背背理想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做注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我国: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美国 博比特1918年《课程》课程作为专门

研究领域,教育史上第一本

课程的意义:(论述)

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 (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五)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计划性)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三、制约课程的几个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叫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想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计划等方面。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是蓝图

课程是活动依据课程是来源

对全面发展决定作用课程>教学

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高频潜在课程、自发课程

斯宾塞、赫尔巴特

永恒学科人类文化

国家各级各类学校老师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山香教教育学重点总结教师招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起源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 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⑤中世纪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良好总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⑴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⑵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羞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⑶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⑸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教师招考教材重点(山香版)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至第三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与教学一样都是正规教育且方向一致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1)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2)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必要的补充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二)社会公益活动(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科学技术活动 (四)学科活动(主体) (五)文化艺术活动(“五小活动”) (六)体育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记忆推荐:两社两科问题课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广泛性 3.自主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记忆推荐:自愿领饭食 五、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六)要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三)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传播媒介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 2.以身作则 3.方法科学 4.严慈相济 5.要求一致 6.全面关心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互访、建立通讯录,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 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 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 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

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结合实际)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公民,“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学习者有学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