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

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否定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

也不科学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6.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

(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7.(简单,论述)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预期)和隐性功能(非预期)。

8.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其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核心特征:

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主要三个特征:1)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正规奇偶碍于制度诞生。

古代社会教育(中西方共同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 奴隶社会:①学校的产生,在奴隶社会的初期;②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①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②“二馆”: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国学”和“乡学”。

古代中国:学校萌芽:五帝时期有名为“成均”和“痒”,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序(面向奴隶主贵族),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商:正规的教育场所——瞽宗。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和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对象扩展到平民。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学术自由。

两汉: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成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采用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和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宋——程朱理学。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八股文是科考的固定形式。

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古代印度:其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其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奴隶或者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社会较低层次的弟子进私立学校。

古代欧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西欧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尼德兰的艾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3)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

近代社会教育表现:1)教育的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教育: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论述)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问法2: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

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也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3)教育的民主化;否定专制,包含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等。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否定单一性和统一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未来国际中大显身手的人才。

7)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8)教育具有科学性;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指导,并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