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 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 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 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 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 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 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 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 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 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 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 “故园”的思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 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长江之滨、 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 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 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导入新课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 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 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 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 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我们先看看“诗圣”杜甫和他的诗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 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 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 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 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 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 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 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 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 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 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 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
气氛太浓,境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登高》壮阔。
《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
“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
点明“风急”、“天高”、“鸟飞
回”。
•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 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给我 们塑造了哪一 个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 为怨恨。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3.阅读杜甫诗三首,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 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时日无多,仍 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 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 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意象 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特点
生命极短 ②_暗___红__、__缺__乏____ _生__命___气__息_
《咏怀古迹》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这组诗以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在夔州和三峡一带遗留下的古 迹为题材,发古人情愫,写自身感慨。课文所选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 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在夔州。这 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脉络梳理

高中语文_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_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3
• 万里, 地之; • 台, 高迥处也; 秋,时之凄惨也; 常作客,久旅也; 多病, 衰疾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 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译文: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 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 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 系于故园。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
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
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 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
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触 景 伤 情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景: 丛菊 孤舟 暮砧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huàn 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 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 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 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 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 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 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 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 民的愿望。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 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3.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miǎo秋,以时则 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共34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共34张PPT)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
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 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 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 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 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 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艺术手法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鉴赏意象意境
意象: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江 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 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
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 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 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41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41张PPT)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沉郁顿挫
•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 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 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 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 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 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 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 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绝句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 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 岳》为代表。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 甫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万里,地之远也;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纭,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献赋十年犹未遇,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作者简介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 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 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 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 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 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 分析。
① 表现在内容上。 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临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鸟飞回、落木长江、 高台,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 所感,悲秋、艰巨苦恨、潦倒,一股阴郁低沉的无奈感。诗词内容包含顿挫之感。 ② 表现在意境上。 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苍 白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使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 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 气势雄伟。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凋(diāo)伤 万壑(hè) 琵琶(pí pa) 省(xǐng)识
萧(xiāo)森 朔(shuò)漠 猿啸(xiào) 千载(zǎi)
塞(sài)上 青冢(zhǒng) 渚(zhǔ)清
暮砧(zhēn) 环珮(pèi) 潦(liǎo)倒
二、阅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2.《咏怀古迹》(其三)题目中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诗 人的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不符? 3.《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 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4.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件
时期匈奴内部产生矛盾以致分裂。 ③徒:空,白白地。
④蛾眉:指王嫱,即王昭君。[1]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
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 族团结融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 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 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分析技能:诗人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 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 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类似性,触发点在
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 对照失落。
练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杜甫
《咏怀古迹》 是一组结构周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昭君村、 刘备庙、诸葛亮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
咏史怀古诗
诗人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抒 发对生活、时事、自身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节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39张PPT)

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39张PPT)

一、知人论世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 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 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 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 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 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 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悲人生之秋,悲国运衰落之秋。
情景交融
情与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 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鉴赏步骤
知人论世——理解诗意 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 生长明妃尚有村。 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 置和环境。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昏黄风沙中。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 画图省识春风面, 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 环佩空归月夜魂。 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 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 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诗 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 非常寂寞、抑郁的。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 免触景生情。
二、理解诗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玉露凋伤枫树林,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 巫山巫峡气萧森。 雾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 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 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 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 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 涉。李白是 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 人间的歌者。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教学: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教学: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2022年
2022年
7
2022年
2022年
8
主旨
本诗通过对巫山巫峡 阴沉萧森的秋色秋声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乡、 孤独抑郁的心情。
2022年
2022年
9
咏 怀 古 迹 ( 其 杜三 甫)
2022年
2022年
10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
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 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 烈。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2022年
2022年
17
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 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
一怨 : 有倾国倾城之色, 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 远嫁异域,怀念 故土而永不能归。
20十22年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2又022年极精确。
2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 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总结主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 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 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 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 七言律诗之冠。
2022年
2022年
18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 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 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 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2022年
2022年
19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 昭君以自悲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746-755)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 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 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 杰出的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现实主义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 到了新的高度。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情感的千回百折、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
节奏的徐疾相间、
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712-745)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59-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 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 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 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题目讲解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意。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 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思考:借秋天的哪些景物 ? 抒发什么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
思考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 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衰败,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夔州的山都被阴冷的风云笼罩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介绍
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
沉郁:思想内容。
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 蓄
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 顿挫:艺术形式。
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
杜甫晚年律诗的特点。

赏析三首诗,把握情景交融、借
古抒怀的表现手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
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诗歌常识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 两种诗体。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 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律诗共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 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 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 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 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这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 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756-759)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人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 《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 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秋兴八首》(其一)作于唐代宗大力元年(766)的秋天。当时,安史之 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斗争也接连不断。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 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 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 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一百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 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