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概念教学设计-2018年广东省新课程培训(数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设计 问题引入 探究发现 变式思考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知识拓展 小结及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运算量较大的计算题使学生产生 认知障碍,结合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 现实生活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寻找新的 运算方法的动力 .
设计意图: 在学生尚未形成对数的概念时,先给出一 组比较特殊的数字,通过寻找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化简 计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对数在化简一些 复杂计算时的作用 .
(二)探究发现 问题 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714 年,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研究了下面的两行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请大家想一想,斯蒂菲尔会发现其中什么规律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发现规律 . 教师活动:归纳结论:若设第一行的数为 n 的话,那么第二行对应的数则 为 2n . 问题 3:后来,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受到这个表格的启发,发现了可以利用 这个规律来简便计算问题 1 中的题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进行猜想 .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纳皮尔的发现:第一列数的加减运算 结果与第二列数的乘除运算结果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 例如,要计算 32 256 , 则计算其对应的第一行的数 5 和 8 的和得到 13,再找到 13 对应的第二行的结 果 8192 即可 . 引导学生给出简化算法: ( 1) 32 256 25 28 25 8 213 8192 ; ( 2) 4096 128 212 2 7 212-7 =2 5 32 ; ( 3) 163 (24)3 212 4096;
基于数学史的对数概念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510631 )江灼豪 张琳琳 何小亚
编者按: 由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与师范司,以及东芝公司共同举办的第六届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2015 年 1 月 13 日在重庆落下帷幕。在参加数学模拟授课、教案评比、即席演讲三项决 赛的 40 所师范大学中,华南师范大学的张琳琳夺得冠军 . 这是继林佳佳、黄泽 君夺得第一、二届冠军之后,华南师范大学夺得的第三个冠军 . 本刊刊登获得第 一名的教案 , 以飨读者 .
设计意图: 对算式进行变形,激发学生继续思考的动 力. 回顾数学史上对数表的发明,使学生了解数学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 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数的运算的发展规律,引出对 数,揭示指数和对数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的类比思 想. 通过分析底数和真数的限制条件,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强化指数和对数的联系 .
设计意图: 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设计该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 化.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对数的高度评价和对 数在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对数的科学价 值和应用价值 .
设计意图: 小结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回顾探索 历程,学习数学思想;作业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对 数的概念及指数和对数的互化 .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引入 问题 1:请计算下面的式子(不使.用.计.算.器..): (1) 32 256 (2) 4096 128 (3) 163 教师活动:请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谈谈计算的感受 学生活动:计算并发表感受(计算量大) . 历史上,科学家也曾经遇到相同的问题!
( 4) 16384 .
(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384
(214
背景介绍 1:在 16 世纪,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的盛行,天文学也蓬勃发 展 . 欧洲人渐渐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理探险需要更准确的天文 知识,需要对庞大的“天文数据”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计算 . 但那时候还没有计算 机,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 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运算量较大的计算题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结合对数 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寻 找新的运算方法的动力 .
教材 人教 A 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一 2.2.1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对数概念、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和对数的运算性质,这 是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 教材借助例题中的指数函数,由“已知底数和幂的 值,求指数”直接引出对数的概念 . 这种引入方式虽然直截了当地指出指数和对 数的互逆关系,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太过于抽象,学生难以通过定义了解 对数是如何计算,和它最初是如何被发明的,也就很难体会到对数强大的简化 运算的功能,以及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 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指数的知识,以及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 乘方与开方之间的互逆关系,因此可以较容易地接受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并由此得到对数的概念 . 2.认知障碍: 用对数符号来表示指数 x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对数的概念(即:对数 log a N 是一个数,底 a 的 log a N 次幂等于真数 N ) 以及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概念的提出过程,学习将乘法和除法转化为指数的加减以及 乘方和开方转化为指数的乘除运算的化归思想; (2)通过类比减法、除法、开方运算学习对数概念的过程,学习类比思想 和垂直数学化的思想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引入对数十分必要;( 2)领悟对数强大的简化运算的功能; (3)体会对数源于生活中数学运算的需要,它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 值. 教学重点: 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 ;底数和真数的限制条件 . 关键 : 把 log a N 当成一个数□, 底 a 的□ 次幂等于真数 N .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 教学手段: 计算机、 PPT、几何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