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教案--护理学基础
基础护理学之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对机体都是有害的吗?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热型形态)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
定义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
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
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 常范围
临床 分度
护理
低热: 37.3~38.0 ℃ 中等热: 38.1~39.0 ℃ 高热: 39.1~41.0 ℃ 超高热: >41 ℃。人体耐受最高温度40.641.4℃,高达43℃;永久脑损伤:肛温 41℃;休克:大于42℃,持续2-4小时
部位
口腔 直肠 腋窝
正常范围
36.5~37.5 ℃ (97.6~99.6F) 37.0~38.1 ℃ (98.6~100.6F) 36.0~37.0 ℃ (96.8~98.6F)
平均温度
37.0 ℃ (98.6F) 37.5℃(99.5F) 36.5 ℃(97.7F)
生理变化:体温存在波动,幅度不超过0.5~1.0°C 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昼夜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
产热因素
食物氧化 骨骼肌运动 交感神经兴奋 甲状腺分泌增多 体温升高
散热过程(物理方式)
散热器官:皮肤(70%)、呼吸(29%)、排泻(1%)
散热方式
辐射(radiation)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 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方式。
传导(conduction)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散热方式。
思考:
1*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为其降温,其散热的 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2*高热患者头敷冰袋降温,其散热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血压的种类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方法有 直接和间接测量。
生命体征的记录和分析
1 记录
准确记录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效 果的重要依据。
2 分析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生命体征异常情况的分类和处理
1
轻微异常
轻微异常可通过观察、调整环境和采取舒适措施进行处理。
2
中度异常
中度异常需要采取特定护理措施,如药物治疗或调整饮食。
3
严重异常
严重异常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护理措施,如心肺复苏。
心率和心律的了解和识别
心率和心律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了解常见心律异常的特征和识别方 法对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失血和贫血的生命体征表现
失血
失血可导致血压下降、脸色苍白和心率加快。
贫血
贫血可表现为乏力、心慌和发绀的皮肤。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生命体征异常
中风
中风可导致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和瞳孔异常。
癫痫
癫痫发作时可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和尿失禁。
脑震荡
脑震荡可引起头痛、恶征表 现
急性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可导致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和尿量减少。
健康教育与生命体征的关系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了解生命体征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评估的方法,从 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本演示将介绍基础护理学中生命体征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异常情况。了解 生命体征的评估,有助于提供准确的护理。
常见生命体征和测量方法
体温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 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人群。
呼吸
呼吸的评估主要包括频率、深度和节律,常用 的方法有观察和计数。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一、教案背景护理学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人类健康的学科,而护理教育则是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命体征是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帮助护理教育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一个护理教案模板范文,以帮助教师准备课程并实施教学。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3.学会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三、教学内容1.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2.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3.讲解如何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或案例,激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并引发探讨,引出本课程的主题。
2.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3.生命体征项目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4.观察和记录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观察的时间、方法、内容等;–讲解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等。
5.实例演练:–提供一些实际病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注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资源1.护理教材及课件;2.实物模型或影像资料,用于展示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3.病例资料和记录表格,用于实例演练。
六、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评估;2.学生对生命体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3.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生命体征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2.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体征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扩大知识面和提升专业素养;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医疗机构、实习实训等,提升实践能力。
护理学基础课件-患者生命体征的测定与记录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
使用适当的体温计将体温测量在患者的口腔确定呼气和吸 气的质量。
脉搏
将指尖放在患者的脉搏位置,计算每分钟的心 跳次数。
血压
使用袖带和血压计来测量患者的血压,包括收 缩压和舒张压。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性
准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提供有关他们健康状况变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记录可以与其他护士、医生和 医疗团队共享,并用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护理学基础课件-患者生 命体征的测定与记录
本部分将介绍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如何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这些 信息。了解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护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测量生命体征的重要性
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的关键步骤。准确记录患者的体 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指标可以帮助护士监测患者的健康状态,并及时采 取措施来维持其稳定。
4 及时沟通
与其他护士和医疗团队及时交流关于患者生 命体征的变化。
生命体征的分析与解读
根据测量和记录的生命体征,护士可以分析和解读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 全和舒适。
结语
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是每个护士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准确测量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护士 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
生命体征异常的警示信号
了解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并能及时识别异常可以帮助护士迅速采取行动。例如,高脉搏和异常呼吸频率可能 表明患者出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实践技巧与注意事项
1 确保准确性
使用正确的测量技术和仪器以确保准确性。
2 保持连续性
定期测量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监测其变 化。
3 正确记录
使用准确的单位和标记方法来记录生命体征 数据。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课件
案例分析一:高热患者的护理
案例概述
患者因感染引起高热,体温持续升高,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降温措施,补充水分和营养,提供舒 适的环境。
护理效果
经过护理,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缓解,病情得到控制。
案例分析二:心率异常患者的护理
案例概述
患者因心脏病导致心率异常,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高热处理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温 水擦浴等,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心率异常预防与处理
心率异常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情绪波动 ,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定期进行心 电图检查。
心率异常处理
根据心率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 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安 装心脏起搏器等,同时注意监测心功 能状况。
可达40-60次/分。
异常呼吸
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或低于10 次/分可能提示呼吸系统疾病或
其它健康问题。
测量方法
观察胸部起伏或使用呼吸机进行 测量。
血压的评估
正常血压
正常成年人血压在90-140/60-90mmHg之间。
异常血压
血压超过140/90mmHg称为高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 压。血压异常可能提示心血管疾病或其它健康问题。
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低血压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
措施。
04
生命体征的监测仪器与技术
体温计
总结词
测量体温的工具
详细描述
体温计是用于测量病患体温的常用工具,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耳温枪 等类型。水银体温计准确度高,但易破碎,电子体温计快速便捷,耳温枪适用 于婴幼儿。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变异
正常人的呼吸是规律且稳氧等。
呼吸异常的原因与分类
原因
呼吸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 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 等。
分类
呼吸异常可分为呼吸过速、呼吸过缓 、潮式呼吸、间歇呼吸和不规则呼吸 等。
呼吸异常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观察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伴随症状,如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等,协助患者采取舒 适体位,遵医嘱使用药物。
机械通气的定义与应用
定义
机械通气是指利用机械装置来控制和辅助呼吸,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应用
机械通气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如COPD、哮喘、肺炎等。
机械通气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观察
观察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等。
心动过缓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头晕、乏 力等表现。
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心理 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04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正常呼吸及其变异
正常呼吸
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呼吸深度为5-6次/ 分,呼气与吸气之比为1:1.5。
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可能包括指导患者保 持良好的饮食和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等。
06
生命体征的协同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协同观察方法
01
02
03
04
体温
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注意观 察发热或体温过低的情况。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课件
0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生命体征的测量 方法
01
02
03
04
体温测量
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 温计,测量时注意腋下松 紧适度,测量时间一般为 5-10分钟。
脉搏测量
使用手指或耳廓触摸法, 测量时保持安静,避免干 扰。
呼吸测量
观察胸廓或腹部起伏,注 意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血压测量
使用血压计,测量时注意 袖带松紧适度,听诊器放 置位置正确。
课程大纲概述
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与正常值
异常生命体征的识别
介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的评估方法及正常值范围。
讨论常见异常生命体征的表现、原因及对 患者的潜在影响。
异常生命体征,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和应对策略。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 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评估 与护理ppt课件
• 引言 • 生命体征的评估 • 生命体征的护理 • 特殊情况的生命体征护理 •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护理工 作的要求日益提高,掌握生命体 征的评估与护理成为每位护理人 员的基本技能。
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 握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了解异 常生命体征的识别及护理要点,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生命体征异常的应急处理
高热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 冰敷、酒精擦浴等,同
时给予药物降温。
脉搏过快或过慢
保持安静,给予吸氧, 严重者需使用药物治疗
。
呼吸困难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 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
机辅助呼吸。
血压异常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定时测量病人的血压,记录血压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 处理。
03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监测设备的使用
电子监测设备
使用电子监测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 压计、体温计等,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 行实时监测。
VS
定期检查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 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
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脉搏异常的护理
总结词
定时、测量、记录、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定时测量病人的脉搏,记录脉搏变化 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呼吸异常的护理
总结词
观察、分析、预防、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分析呼吸异常的原因,采取措施预防 并及时处理呼吸异常。
血压异常的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定时、测量、记录、及时处理
要点二
脉搏的评估
总结词
正常脉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详细描述
正常人的脉搏在安静状态下为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为心动过速,低于60 次/分为心动过缓。
呼吸的评估
总结词
正常呼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详细描述
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在安静状态下为16-20次/分,超过20次/分为呼吸急促,感觉呼吸困难时则频率可 能超过20次/分。
实践效果评估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观 察和评估,提供反馈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总 结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和 改进的方向。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 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高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05
小结与展望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4页
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37 37.5 36.5
正常范围 36.3~37.2 36.5~37.7 36.0~37.0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5页
生理改变
• 体温可随昼夜 年纪 性别活动 药品等出现生理性改变
• 清晨2~6时最低 午后1~ 6时最高 • 儿童青少年体温高于成年人 老年人较低
生命体征评定与护理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1页
生命体征是体温 脉搏 呼吸及血压总称
• 体温 机体温度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2页
体温形成
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生: 1.糖 2.脂肪 3.蛋白质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3页
产热与散热
• 产热过程 机体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 • 散热过程 人体最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病情观察
• 测量体温 高热病人4h测量体温一次 体温恢正常3d后改为每日2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体温一次
• 观察脉搏、呼吸、血压伴随症状,发烧原因及治疗效果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16页
体温过低
• 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 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过少 体温调整中枢受损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17页
发烧分级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6页
异常体温
• 体温过高 是指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
第7页
发烧分级
•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烧程度可划分为: 低 热 37.3~38 中等热 38.1~39.0 高 热 39.1~41.0 超高热 41度以上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评估患者的 生理状态、预防并发症和制定护 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体征的生理作用
体温
维持体内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 常进行,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
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作。
脉搏
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管的 弹性,通过脉搏的频率、节律 和强弱可以判断心脏和循环系 统的状况。
呼吸
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并排出 二氧化碳,保持酸碱平衡和内 环境的稳定。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其他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意识状态的观察与护理
意识状态
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是否能够正 常交流,是否有嗜睡、昏睡、昏 迷等异常意识状态。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及时 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对于 异常状态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 助处理。
皮肤状态的观察与护理
皮肤状态
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 弹性以及是否有破损、皮疹、出血点 等异常表现。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观察 与护理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7
目录
• 生命体征概述 •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 其他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01
生命体征概述
定义与意义
01
生命体征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 重要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等。
血压
推动血液循环,维持各脏器和 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同
时也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如体温升高、脉搏过快 或过慢、呼吸急促等,有助于及时采 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学基础》第十二章-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心房纤颤
E.〈80 E.甲状腺
C.窦
第六十一页,共100页。
测量脉搏的方法
部位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第六十二页,共100页。
测 量
部 位
第六十三页,共100页。
护士的示指、中指、无名指放于测量
操
脉搏的部位上
作
步
骤
正常脉搏测30秒
脉搏短绌测1分钟
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
第五十一页,共100页。
脉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频率
−成人为60-100次/分 −随年龄、性别、活动、情绪等因素变动
脉律脉搏的节律性
搏动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脉搏的强弱 动脉壁的情况
第五十二页,共100页。
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幼儿较慢 成人逐渐减慢 老年人稍增快 女性>男性 每分相差5次左右
运动激动增快 安静休息减慢
见于疟疾
第二十一页,共100页。
第二十二页,共100页。
特点:
发热无规律 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 流感
癌性发热
第二十三页,共100页。
第二十四页,共100页。
• 练习
1. 张某女,32岁,以高热3天为主
诉入院。入院后,病人体温波动在39-39.9℃之
间,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识清楚,
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见于各 种心脏病、洋地黄中毒的病人
第五十六页,共100页。
• 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或二个正常脉搏 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前者称二联律,后者 称三联律
• 脉搏短绌: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脉搏细速、不规则
• 心房纤维颤动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优秀版)word资料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优秀版)word资料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步骤一】导入(时间:5分钟)【步骤二】任务一:认识体温计(时间:5分钟)【步骤四】任务三:检视体温计及判断测量结果(时间:5分钟)【步骤五】任务四: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时间:22分钟)【步骤六】任务五: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时间:3分钟)【步骤八】综合训练(时间:10分钟)【步骤九】总结及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案《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案第十二章第四节血压的评估及护理教案2020 ~ 2020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开课系部中医系开课教研室中医教研室授课教师李芳职称助教授课班级 2020 级护理班学生人数 710人长沙医学院教务处制长沙医学院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2、熟悉颅内压增高及头皮损伤的主要身心状况。
3、掌握颅内压增高病人主要的护理措施。
4、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类。
5、熟悉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
6、掌握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
【教学过程与内容】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颅内压增高一、概述㈠概念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着稳定的压力,称颅内压。
㈡正常值颅内压正常值在成人为70—200mmHg,儿童为50—100mmHg。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地超过200mmH2O,可导致脑疝。
㈢病理生理㈣类型1、根据病因不同⑴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多由于颅腔狭小或全面性脑实质的体积增加所引起如: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⑵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多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引起如:颅内肿瘤2、病变发展快慢⑴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内出血⑵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恶性肿瘤⑶慢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良性肿瘤二、护理评估㈠健康史颅内压增高的原因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⑴脑体积增加⑵脑脊液增多⑶脑血流量增多⑷颅内占位性病变2、颅腔容积缩减⑴先天性畸形⑵大片凹陷性骨折㈡身心状况1、头痛:最早最主要的症状原因是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拉所致在清晨和夜间加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2、呕吐呈喷射状3、视神经乳头水肿因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合称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4、意识障碍⑴急性病人:进行性意识障碍⑵慢性病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5、生命体征变化:Cushing(库欣)综合征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后先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和呼吸加深变慢,继之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快不规则,终于呼吸停止,最后心脏停搏而死亡6、脑疝⑴定义脑疝是指当颅内压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⑵常见类型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⑶小脑幕切迹疝临床表现①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烦躁不安,频繁呕吐②进行性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深昏迷③瞳孔改变先是患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迟钝;接着患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伴上睑下垂及眼球外斜;最后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④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继之波及双侧,可出现去大脑强直⑤生命体征变化:紊乱,晚期出现血压骤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⑷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快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㈢诊断检查1、头颅X线摄片2、无损伤性脑成像检查3、脑造影检查4、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明显的患者禁用三、护理诊断⑴潜在的并发症脑疝⑵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⑶有误吸的危险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有关⑷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⑸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长期不能进食、呕吐、用脱水剂有关⑹营养失调与频繁呕吐、长期不能进食等有关⑺有外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⑻便秘与大量、长期应用脱水剂及限制水摄入量有关⑼排尿异常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尿反射障碍有关⑽排便失禁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便不能自主有关⑾思维过程改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四、护理措施㈠治疗原则1、去除原发病因2、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者⑴控制脑水肿,采用脱水治疗⑵激素应用⑶冬眠低温治疗⑷巴比妥类药物治疗⑸过度换气⑹脑室引流㈡具体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⑴意识状态意识障碍分级法:意识状态分五级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分级评分法:最高分15分,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⑵瞳孔观察⑶生命体征变化⑷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⑸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⑹颅内压监测2、防止呼吸道梗阻3、体位床头抬高15o—30o的斜坡卧位4、控制液体入量成人每日输液量控制在1500—2000ml,尿量不少于600ml5、控制高热⑴使用冬眠药物之前可使用镇静剂⑵冬眠药物使用30分钟后再加用物理降温⑶降温以肛温32℃—34℃较为适合⑷停止冬眠疗法,应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6、维持营养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8、症状护理9、注意心理护理10、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检查11、脑疝的急救与护理⑴立即脱水治疗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输入)⑵保持呼吸通畅,给氧⑶可急症行手术治疗12、脑室引流的护理⑴引流管护理原则⑵引流袋放置位置、引流速度,日引流量要注意⑶引流一般不超过5—7天,开颅手术后不超过3—4天⑷拔管要求第二节颅脑损伤一、头皮损伤㈠概述1、头皮解剖头皮可分为五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其中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三层连接紧密,不易分离,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2、分类⑴头皮血肿①皮下血肿②帽状腱膜下血肿③骨膜下血肿⑵头皮裂伤⑶头皮撕脱伤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原因:钝器伤、锐器伤或机械力牵扯2、身心状况⑴头皮血肿①皮下血肿:常见于产伤或碰伤②帽状腱膜下血肿:头部受到斜向暴力③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⑵头皮裂伤⑶头皮撕脱伤3、诊断检查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休克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损伤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积血、头皮完整性破坏有关4、疼痛与损伤有关5、恐惧与外伤刺激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㈣护理措施1、头皮血肿⑴较小血肿,不需特殊处理,可加压包扎,早期可冷敷,24—48小时后可热敷⑵较大血肿,加压包扎,一般不穿刺抽吸血肿液2、头皮裂伤局部加压包扎止血,争取在24小时内清创缝合3、头皮撕脱伤加压包扎止血、防止休克,应保留撕脱的头皮,避免污染,用无菌敷料包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争取6—8小时内手术二、颅骨骨折㈠概述颅骨骨折的类型1、按骨折的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2、按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3、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骨折的原因: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2、身心状况⑴颅盖骨折①线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局部压痛肿胀②凹陷性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⑵颅底骨折3、诊断检查头颅X线摄片:颅盖骨折可确诊颅底骨折一般需通过临床表现加以诊断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颅内感染2、疼痛与损伤有关3、感知改变与颅神经损伤有关4、恐惧与受伤无心理准备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㈣护理措施脑脊液漏的护理护理重点:一抗二要三避免四禁1、一抗: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二要:要头高斜坡卧位;要保持鼻、耳道外面清洁3、三避免:避免擤鼻涕、打喷嚏、剧烈咳嗽4、四禁:禁止耳鼻道填塞、冲洗、药液滴入和禁腰穿三、脑损伤㈠概述1、概念脑损伤是反映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2、脑损伤的分类⑴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⑵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①原发性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②继发性脑损伤: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3、颅内血肿分类⑴依血肿的来源和部位①硬脑膜外血肿②硬脑膜下血肿③脑内血肿⑵依时间①急性颅内血肿:3天以内发生②亚急性颅内血肿:3天到3周以内发生③慢性颅内血肿:超过3周4、脑损伤的机制⑴直接损伤①加速性损伤②减速性损伤③挤压伤⑵间接损伤①传递性损伤②挥鞭性损伤③特殊方式损伤⑶旋转损伤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⑴开放性脑损伤:锐器伤或火器伤直接造成⑵闭合性脑损伤:钝性暴力或间接暴力2、身心状况⑴脑震荡脑震荡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临床表现:①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②逆行性遗忘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CT检查亦无阳性发现⑵脑挫裂伤临床表现:①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一般超过30分钟②头痛与恶心呕吐③局灶症状与体征④颅内压增高与脑疝⑶颅内血肿①硬脑膜外血肿先昏迷,后清醒,最后又昏迷,即出现“中间清醒期”无“中间清醒期”早期无意识障碍②硬脑膜下血肿a.急性:无“中间清醒期”,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脑疝症状出现较快b.慢性: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3、诊断检查⑴脑脊液检查⑵头颅X线摄片⑶CT扫描硬膜外血肿: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硬膜外血肿:新月形或半月形密度增高影⑷颅脑超声波⑸脑血管造影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脑疝、出血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水平降低有关3、有误吸的危险与反射活动降低有关4、体温调节无效与脑干受损有关5、低效性呼吸型态与严重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有关6、有感染的危险与损伤、手术和脑室引流有关7、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呕吐、高热、高渗利尿剂应用、尿崩症和不能正常进食等有关8、营养失调与呕吐、长期不能正常进食有关9、疼痛与颅内压增高和手术切口有关10、有外伤的危险与癫痫抽搐、躁动、感觉障碍等有关11、排尿异常与排尿反射障碍有关12、便秘与大量、长期应用高渗利尿剂及卧床有关13、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㈣护理措施1、治疗原则⑴开放性脑损伤:清创缝合术⑵闭合性脑损伤: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和脑疝2、具体护理措施⑴保持呼吸道通畅⑵病情观察①意识状态的观察②生命体征的观察③瞳孔的观察④神经系统体征⑶颅内压的监测⑷体位⑸控制脑水肿⑹防治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⑺预防感染⑻营养支持⑼对症护理与并发症处理①排尿异常②躁动的护理③便秘④高热的处理⑤五官及皮肤护理⑥外伤性癫痫⑦消化道出血的护理⑧外伤性尿崩症的护理⑽手术前后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出血②感染③中枢性高热④尿崩症⑤胃出血⑥顽固性呃逆⑦癫痫发作⑾健康教育【课堂小结】通过该堂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颅内压增高病人的诊断、主要护理措施以及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
生命体征教案
成人正常脉搏范围
在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脉搏范 围为60-100次/分钟。
脉搏波动规律
脉搏可随生理状态、年龄、性别 等因素而有所波动,如运动、情 绪激动时脉搏可加快,而休息、 睡眠时则减缓。
检查方法选择与操作技巧
触诊法
通过触摸动脉搏动来检查脉搏,常用部位为桡动脉、颈动脉等。检查时需保持 环境安静,患者取舒适体位,检查者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轻轻按压动 脉,感知搏动次数和节律。
拓展应用领域
学生可以探索将生命体征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 中,如家庭健康监测、运动健身指导等,提升自己的综合 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血压测量与评估
血压正常范围及波动规律
01
02
03
血压正常范围
收缩压90-139mmHg, 舒张压60-89mmHg。
波动规律
血压在一天内存在生理性 波动,通常早晨起床后和 傍晚时分较高,夜间睡眠 时较低。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体型、体位 、情绪、运动、饮食、药 物等均可影响血压水平。
测量方法选择与操作技巧
03 预后判断
生命体征的稳定与恢复程度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 的重要指标。
常见异常表现及危害
体温异常
包括发热和体温过低两种情况。发热 可能是感染、炎症等疾病的征兆,而 体温过低则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免疫力减弱等危害。
呼吸异常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可能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征兆,如哮喘、肺
炎等。
脉搏异常
生命体征教案
目录
• 生命体征基本概念与意义 • 体温测量与评估 • 脉搏检查与评估 • 呼吸观察与评估 • 血压测量与评估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