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应对相关的考题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先来说说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云,通过降水回到陆地和海洋。
在陆地上,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方式回到海洋。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过程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碳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极为关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传递。
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或者死亡分解时,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储存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氮循环相对复杂一些。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物质。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在分解后,氮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物质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和转化,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在高考中,关于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的考题形式多样。
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比如某个环节中物质的转化方式;也可能会通过简答题,要求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要应对这类考题,首先要对各个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记住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参与的生物类群。
其次,要能够将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
高三生物提纲-生态系统及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及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及其无机环境2.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等2.生产者:①代谢类型: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②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③地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必备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④举例:绝大多数....的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猪笼草是消费者)3.消费者:①代谢类型:异养型②作用:加快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种子传播....,对植物的传粉③地位: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④举例:绝大多数的动物,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秃鹫是分解者4.分解者:①代谢类型:异养型②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供生产者再次利用③地位: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④举例: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动物等,*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是消费者#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
三.营养结构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①举例:青草→昆虫→蛙→蛇→鹰②食物性关系:绿色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较大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③生态系统定位: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④营养等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⑤特点:➢食物链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本教材中的食物链指的是捕食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后面是具有捕食关系的消费者➢营养等级比消费等级大12.食物网:①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某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图解的辨析:
D 1.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B A为消费者,B为 分解者 , A 生产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C为 , D为 。 食物网 含碳有机物 2.生物群落中碳以 形式存在,通过 渠道流通。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形式 存在。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CO2增多的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 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含碳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O2 反复循环、全球性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4)在生物群落中都以食物链(食物网)为流 动渠道
生产者
遗体和 排出物
消费者
遗体和 排出物
生物群落
分解者
食物链、食物网
化石燃料
总结:
(1)C主要以哪种化合物形式 CO2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 (2)C在无机环境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C在生物体内存在形式: 含C有机物 (4)C进入生物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5)C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C进入大气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
其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确保了生命的延续和生态的平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然后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回到无机环境。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
比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海洋中的物质也会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交换。
2、反复循环利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反复利用,不会因为被消耗而减少。
这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上运行。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
例题:在一个小岛上,年降水量为1000 毫米,蒸发量为800 毫米,地表径流为 100 毫米,那么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多少?解析: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所以地下水补给量= 1000 800 100 = 100 毫米。
2、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动物通过摄食获取有机物中的碳,经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例题:如果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为1000 吨,而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为 800 吨,那么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解析: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动物和微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所以这个生态系统是碳汇。
3、氮循环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四个环节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c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必修3 P99“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________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提示: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
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就像水流在河流与海洋之间循环流动一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永不停息地往返。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也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然后经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回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不仅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进行,而是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循环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多。
这意味着,某种元素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就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被不同的生物反复利用。
3、物质不灭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
只是其存在的形式会不断发生变化,从一种化合物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或者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再从无机环境回到生物群落。
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在大气、海洋、陆地之间不断循环。
蒸发:太阳的能量使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的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凝结,形成云,当云内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就会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地表径流: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
地下径流: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
2、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碳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二是微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这类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硼、锰、氯、钼、钴、铬、氟、硒、碘、硅、锶、钛、钒、锡、镓等。
(二)物质循环的特性指标:1.库与流的概念: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库有大小层次之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看,地球的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均可称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库。
而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分也称为物质循环的库,一般包括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每个库又可继续划分为亚库,如植物库可分为作物、林木、牧草等亚库。
根据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率,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一为贮存库,其容量相对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组分的环境库,如岩石库;二为交换库,其容量相对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但与外界交换的磷量仅占总库存的很小部分,这时海洋水体库是磷的贮存库;浮游生物与动植物体内含有磷量相对少得多,与水体库交换的磷量占生物库存量比例高,则称生物库是磷的交换库。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解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考向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1.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 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的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技法提炼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知识点1 物质循环1、概念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两个支点: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范围:生物圈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知识点2 碳循环1.碳循环过程图解2.析图(1)碳的循环途径:(2)循环形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方向: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知识点3 温室效应1.成因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知识点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二者关系比较如下:知识点5 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富集作用1.概念: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2.富集物特点: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3.富集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4.危害: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增高,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危害。
项目案例一案例二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 不变蓝A2 产生砖红色沉淀BB1 变蓝B2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结论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这些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它们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流动和交换。
物质循环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物流系统”,确保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稳定。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比如碳循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自由流动,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传递,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这个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2、循环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利用。
以氮循环为例,氮气被固氮微生物转化为氨,氨被植物吸收合成有机氮,动物食用植物获取有机氮,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氮经分解者分解又转化为氨,氨进一步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往复。
3、反复性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交换。
例如,水在海洋、大气、陆地之间不断地蒸发、降水、径流,实现了水的循环。
三、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1、碳循环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在食物链中传递,经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等过程,又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
碳循环的平衡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稳定至关重要。
如果碳排放量增加,超过了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的能力,就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2、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必需元素。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
固氮微生物将氮气转化为氨,植物吸收氨合成含氮有机物。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其排泄物和遗体中的氮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氨和硝酸盐等,又可被植物重新利用。
人类活动,如工业固氮和农业中氮肥的大量使用,可能会打破氮循环的平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循环过程3、循环范围:生物圈。
4、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实践中应用:①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②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④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易错点拨: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 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元素。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燥烧,产生大量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拓展:1、举例碳循环:(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碳酸盐和C02。
②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2)(3)(4)(5)碳循环的过程2、N循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地点
PH
酸性物质 (ppm)
SO42- NO3-
碱性物质 (ppm)
Ca2+ 1.53 3.63 0.28 0.30 NH4+ 1.21 2.54 0.56 0.20
重庆 4.12 13.29 1.39 北京 6-7 13.11 3.12 3.4 1.9 瑞典 4.3 2.4 美国 3.92 6.0
说明为什么治理环境污染要加强国际合作?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过程
碳链是有机 大分子的 “基本骨 架”,没有 碳就没有生 命。碳在无 机环境与生 物群落之间 是以CO2的 形式进行循
碳循环的图解
蛋白质
⑤
硝酸盐
⑥ ②
大气中的N2
③
①
尿素
氨
思考:
1、从生物类型来看,完成过程①②③的分别是 __________菌、________菌、__________菌
蛋白质
⑤
④
硝酸盐
⑥ ②
大气中的N2
①
尿素
③
氨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看,完成④过 程的生物代表_________,完成⑤过程 的生物代表________。它们的新陈代谢 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④代表_____作用, ⑤代表____作用
绿色植物 ____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展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展
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消费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消费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
消费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展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络,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循环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各种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穿梭往来,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
蒸发使得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降水又将水蒸气变回液态水回到地面。
地表径流如江河湖水的流动,以及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流动,共同构成了水的循环路径。
水循环不仅对调节气候有着关键作用,还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水资源。
2、碳循环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
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将有机物中的碳重新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碳循环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比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就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3、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元素。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不能被大多数生物直接利用,需要通过固氮作用将其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固氮的途径有生物固氮(如根瘤菌)、工业固氮等。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物经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氨再经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而反硝化作用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重新回到大气中。
4、磷循环磷主要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沉积物中。
磷通过岩石的风化、侵蚀和淋溶等作用进入土壤和水体,被植物吸收利用。
动植物死亡后,残体中的磷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
但与其他物质循环不同的是,磷循环没有气体形式,而且磷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速度相对较慢。
新高考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1)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效应①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②我国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生物富集(1)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