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浅析湘西苗语语言文化特色
浅析湘西苗语语言文化特色作者:麻慧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8期【摘要】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湘西苗语在国内民间颇有传承和应用,但是相关的文化特色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苗族语言文化的特色、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增加对苗族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分析湘西苗语的基本特征,探究湘西苗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苗族语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促进苗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湘西苗语;文化特色;民族语言【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235—03一、湘西苗语的基本特征(一)语音系统湘西苗语又叫苗语东部方言,音节结构和汉语类似,有声母、韵母和声调,我们以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镇勾良村苗语为例来看,其显著的特点是声母较多,韵母相对较少,声调有7个。
湘西苗语声调遵循“四声八调”的规则,由平、上、去、入四类再各分阴阳总共8个声调类型,从表3 可以看到,调查点勾良村的苗语有7个声调,阳入并入阳上,阴入还独立存在。
湘西苗语有较为复杂的变调规律,如连续变调规则:当两个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有点类似汉语的变调,体现了苗语声调与汉语声调深厚的文化渊源。
总的来说,湘西苗语中的语音系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词汇的表达能力,而且体现了苗族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词汇特色湘西苗语的词汇特色不仅是苗族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语中丰富多彩的词汇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同时,湘西苗语的词汇特色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世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语法结构最后,在苗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序是固定的。
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方式。
即使是反问句,也需要按照这个基本的语序来排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又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
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相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湘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代表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信仰、习俗传统及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
在这些方面,湘西民俗文化有诸多代表性,例如土家族的火把节、苗族的吃新节、坡里草书等等,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代表。
首先是土家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其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仪式和活动,如燃起篝火、燃放烟火、舞狮子、唱歌跳舞等,十分热闹喜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火把舞",当地人手捧着长达数米的火把,载歌载舞,舞动火把,形成了一道壮观的舞蹈风景线。
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土家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奔放的生活情趣,更是表现了土家族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是苗族的吃新节。
苗族吃新节是苗族人民每年的盛大节日,也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新节是苗家人民欢庆丰收和预祝新年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苗家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龙、唱山歌、踩踢踏舞等等,展示着苗家人民的风情和风采,体现了苗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再者是坡里草书。
坡里是湘西土家族的一个古老村寨,也是坡里草书的发源地。
坡里草书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它是土家族人民利用竹管、手指、沙子等原始材料,在地面上或桌面上书写一种特殊的文字和图案,形式独特,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誉为"土家玉器、土家字画"。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 之意。
怀化新晃山 县 惹 巴 拉 土 家 风 雨 桥
苗家风雨桥
湘西的山区,坡度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C吊脚楼 寨落
吊脚楼 山寨或依山傍水,或隐身峡谷,一座山寨就像一座立体雕塑群,古朴、壮美。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建筑
婚嫁
A行政区划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B特色建筑——风雨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 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建于明万 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 而成。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氵舞)水 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 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
哭爹妈——娘哭
姊 妹 哭
土家哭嫁——哭亲朋好友
Bye Bye
感谢
▪ 本小组成员
▪ 谢丹 张煜
▪
吴沐 米洁
▪
田茜 吕清
▪
刘玉桃 李维 刘小梅
▪
▪
▪民族的就是 世界的
谢谢您的观赏!
E汉族的三朝回门,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婚嫁:
“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 娘家。 (送聘礼)
路线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 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引到娘家。当然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是寨子里最热闹 的一天。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张益文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
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
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
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
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
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
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湖南湘西风土人情课件
03
湘西美食
特色小吃
01
02
03
湘西糍粑
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 浸泡、蒸熟、滚成团等工 序制作而成,口感软糯, 甜而不腻。
湘西腊肉
选用当地优质猪肉,经过 腌制、熏烤等工艺制作而 成,肉质鲜美,风味独特 。
湘西酸辣粉
以红薯淀粉为主料,配以 豆芽、花生米、辣椒等调 料制成,酸辣可口,回味 无穷。
地方菜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THANK YOU
未来规划与展望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湘西地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 展旅游业、现代农业和新兴制造业,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通讯 等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教育公平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和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吸引优秀师资力量到湘西地区任教,推 进教育公平。
人文景观
永顺老司城遗址
是土司制度的见证,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和文物,展现了湘西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吉首乾州古城
乾州古城是湘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
旅游线路推荐
张家界-凤凰古城-吉首
此线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适合深度游。
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
此线路以城市和乡村风光为主,适合休闲游。
湘西文字保留了较多的古汉字 元素,如“兮”、“哉”等, 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西的谚语和俚语生动形象, 富有地方色彩,是当地人民智
慧的结晶。
民间艺术
丰富性
湘西的剪纸、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 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称。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摘要]湘西蜡染,最具魅力的湖南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充满寓意的构图,纹样各异,独特肌理,形成了湘西民间蜡染艺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开展,蜡染艺术也遭到不小的冲击。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民族的精华不断地开展下去,在保护中传承。
[关键词]湘西民间工艺蜡染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盛行于唐代,在服饰、生活用品上出现各种符号、花纹,通通用到蜡染技术。
湘西苗族有着独特审美,平时的装束及生活用品都用到了蜡染工艺来装饰,他们自己种棉花及染料,自己养殖蜜蜂,自己纺纱织布,蜡绘染色均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因地域的关系各个民族间文化经济相互影响,蜡染艺术在制作上的工艺相差无几,湘西苗族、土家族及贵州各民族之间是主要工艺发生地。
但由于各民族间文化历史的差异及审美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图案。
他们传承了这门古老蜡染工艺,经历了兴衰蜕变,历代相传。
湘西蜡染需要个人技艺高超且产量低。
而且限于屋内印染,蓝印花工艺代替了印染。
在湘西因无法找到关于蜡染的文字记载,又因留存过长,保存的蜡染成品甚少。
一、湘西蜡染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湘西地区的蜡染手法与贵州蜡染各有千秋,苗族清秀、流畅;布依族严谨、缜密。
湘西蜡染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力,随图案的需要,而改变纹样的大小粗细,风格豪放,不讲求构图饱满。
蓝底白花的比例也无要求,不像别的民族重视满构图,湘西蜡染表现得更为灵动。
湘西蜡染融合了代代相传的民族精髓,形成独有的个性。
在蜡染中常常使用龙凤龟,常在桌布、帐檐上看到。
它由龙头、凤尾、龟身打散重组而成,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龙头〞寓意着汉子们如龙一般壮硕强健;“龟身〞寓意本民族人民像龟一般长寿。
“凤尾〞那么象征着苗族女子如凤凰般迷人。
此种象征物表达着苗族人民美好的希望,及鲜明的民族意识。
这些造型元素的参加,多了对称、自然、朴实,少了那种严谨的感觉。
桔祥兽在湘西土家族当中多见,一般是十字挑花图案,常用在门帘及桌布用品上。
浅谈湘西苗族刺绣中的蝴蝶纹样
丝 路 视 野一、苗绣中蝴蝶纹样装饰的美学价值(一)造型之美笔者到过凤凰、山江苗寨、花垣等地,也去过湘西州博物馆、苗寨博物馆考察苗族刺绣,也走访过非遗传承人,亲自观摩其绣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刺绣中的蝴蝶造型,他们无所不在、无处不用。
传统而又创新,既有整体概括性,又具独特感,让我深深为湘西绣娘的设计思维和精巧工艺赞叹。
湘西苗绣蝴蝶纹样另一个特点是非对称原则,它不同于剪纸的对称。
这不是刺绣者的疏漏,而是有意为之,隐喻表现湘西本土文化里男性权重比女性占主导地位,细节变化充分体现了苗家绣娘对在外养家男人的尊重,湘西苗族男性作为家中的主心骨和栋梁,因此这种偏差蕴涵爱意的展示,也是苗族文化的体现。
(二)内涵之美“蝴蝶”是福文化的体现,湘西方言及苗语中的“蝴”字发音与“福”字同音,在湘西祖辈人贫苦的生活中,他们相信此种信仰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类似于“蝙蝠”“葫芦”的同等寓意。
要了解湘西苗绣的蝴蝶图案,必须懂湘西本土苗福(蝴)文化。
在苗族古歌中歌颂“蝴蝶妈妈”为万物之祖,于是人们常常把蝴蝶纹饰装饰在衣服上,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同时它也象征着爱情、生殖、生命及万物。
二、蝴蝶纹样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一)服装设计除了在传统苗服上的应用,蝴蝶纹样元素甚至与现代新型材料有机结合成为既符合现在审美标准,又体现传统民族元素的服装。
英国设计师乔尼·盖里诺曾把带有苗族纹样的服饰带上了巴黎服装周的舞台。
设计师采用粗犷的薄布料制作出别出心裁的套裙式样,保留了苗族服饰中的艳丽色彩和素面朝天的特点,像一只起舞的飞蝶。
以简单演绎华丽,整件衣服胸部的绣花是点睛之笔,也是精髓所在。
(二)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在这个审美多样化而丰富的时代,已经成了设计界重磅话题,他是连接品牌与市场的纽带,是刺激消费、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民族化的包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们对于苗族图案的应用更多的是用作宣传苗族聚居地的旅游产品里。
图示产品,融入了苗族特有的印花图案。
土家族_湘西的古老民族
“ 蛮 子 ”, 1957 年 , 经 国 务 院 批 准 96户 , 325 人 , 除 从 外 地 嫁 到 双 凤 努 力 打 造 的 “ 土 家 第 一 村 ” 品 牌
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成分。 村的少数汉族、苗族妇女外, 其 行动中, 可以知道, 这是一个十
在中国的民族大家庭中, 人 他 均 为 土 家 族 。 双 凤 村 原 名 为 分典型的土家族村寨。
口 达 百 万 以 上 , 而 都 不 在 边 疆 、 “ 双 且 ”、 “双 栖 ” 或 “ 爽 切 ”, 村 深居祖国腹地的少数民族就只有 民中有人说这个村最初是叫“双
传统服饰
土 家 族 。 北 起 大 巴 山 , 中 经 巫 山 , 且 ”, 之 后 叫 “ 双 凤 栖 ”, 再 后 来
自古以来, 土家族就有自己
现在, 双凤村的村民们平日 里已经很少穿民族服饰了, 上面 提到的这些服饰大多要翻箱底才 能找出来, 而且全村没有一家人 有全套的土家族服饰。村民们在 举行大型活动, 如过年跳“摆手 舞”时所穿的服装, 是县民委专 门为这个村在市场上买的。村里 有 几 位 70 岁 左 右 的 老 年 妇 女 还 知 道怎么制作传统服装, 但也多年 没有做过了。现在偶尔动动手, 也只是编一编小孩用的腰带。
南过武陵山, 止于南岭的渝、鄂、 才叫“双凤”的。现在, 村民们 独特的民族服装, 其样式别具一
湘、黔相交的地区是土家族分布 说得最多的村寨历史是这样的: 格。《永顺府志》记载: “土司
的主要地区。湘西北和鄂西是土 他们的祖先从别的地方过来, 来 服饰不分男女, 皆一式头裹刺花
家族分布的最集中区域。湘西土 到对面的山坡上时, 正是太阳初 巾帕, 衣裙尽绣花边。每逢岁时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 民 族 , 在 不 同 的 地 区 有 300 多 万 土 家 族 人 , 约 占 全 衍 。 并 因 此 把 这 里 叫 做 “ 双 凤 ”。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知识产权视域下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视域下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湘西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素有“湘鄂第一州”之称。
境内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以苗、瑶、土家族为主要代表。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失传和盗窃的风险。
为了保护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当重视知识产权在这一领域的作用,加强相关法律保护,以确保传统工艺的合法权益。
一、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特点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素有“手艺工匠之乡”之称。
其工艺品不仅在工艺技艺上有相当高的水准,更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织布、刺绣;土家族的剪纸、井栏编织;瑶族的银饰、蜡染等传统工艺,在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工艺品凝聚了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他们的文化传统,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知识产权视域下的法律保护1.商标保护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精良、独具特色,因此很有市场潜力,在市场较为广泛,销售渠道多元的情况下,商标的保护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在商标设计上多应用民族图案、纹饰等元素,这些元素本身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供商业开发。
应当鼓励并引导这些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者申请商标注册,保护其商标权。
2.专利保护在工艺技术方面,如果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品有独特的技术创新或特殊的生产方法,可以申请专利保护。
专利权的保护可以有效地遏制他人侵犯其制作工艺的行为,同时还能为少数民族工艺的制作者提供一定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开发的机会。
3.著作权保护对于那些设计精良的手工艺品图案、书法绘画等,应当依法保护其著作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图案和纹饰,既有美学价值,又有一定的商业推广价值,应当合理保护。
4.地理标志保护对于那些产自特定地域、由特定民族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可以考虑申请地理标志保护。
湘西文化十大特色介绍
湘西文化十大特色介绍湘西啊,那可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它的文化特色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1. 独特的民族服饰湘西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那可真是漂亮极了。
苗族的服饰就特别讲究,女性的衣服上绣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随便便绣上去的,每一个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呢。
比如说有的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可能是家族的图腾之类的。
而且衣服的颜色搭配也非常巧妙,红的像火,蓝的像天,绿的像草,这些鲜艳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当苗族姑娘们穿上这些衣服,走在青山绿水之间,那场景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2. 神秘的巫傩文化这巫傩文化可是湘西文化里很神秘的一部分。
傩戏,那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
演员们戴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面具,这些面具看起来有的很吓人,有的又很滑稽。
在表演的时候,他们会唱着一些古老的曲调,跳着独特的舞蹈。
这种舞蹈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可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步伐,仿佛是在和神灵对话一样。
据说傩戏还有驱邪祈福的作用呢,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但那种神秘的氛围依然让人觉得很奇妙。
3. 精美的建筑艺术湘西的建筑那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吊脚楼是湘西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一半靠着陆地,一半悬在水上或者山坡上。
从远处看,一排排吊脚楼就像一群展翅欲飞的鸟儿。
吊脚楼的结构很巧妙,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材料。
木头的柱子支撑着整个房子,上面的屋顶是用瓦片或者茅草铺成的。
住在吊脚楼里,夏天很凉快,冬天又很暖和。
而且在吊脚楼里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或者风吹过山林的声音,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了。
4. 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湘西的民间手工艺也是闻名遐迩。
比如说土家织锦,土家的姑娘们用自己的巧手,在织布机上织出一幅幅美丽的锦缎。
这些锦缎上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每一幅织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凝聚着土家姑娘的心血。
还有苗族的银饰制作,那也是相当厉害。
苗族的银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手镯、银冠等等。
湖南少数民族之苗族
湖南少数民族之苗族时间:2022-01-14湖南省苗族共有1921495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以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和怀化市的麻阳、靖州、会同等县、市。
1、文化艺术: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湖南苗族主要使用湘西方言和黔东方言。
苗族民间文学有歌谣、谚语、谜语、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语等,《古老话》、《休巴休玛》是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具有悠久的历史。
唱歌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特别爱好,迎亲送别,多以歌来表达感情。
妇女们常以歌来叙说家常,男女青年常以情歌求婚和表达对自己婚姻的向往。
湖南苗族传统舞蹈流行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鼓舞,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等,跳香舞、接龙舞、芦笙舞和傩堂舞也是苗族地区常见的舞蹈。
苗族戏剧主要有傩堂戏、辰河戏、花灯戏、阳戏等,其中傩堂戏流行最广,为苗族群众喜闻乐见。
凤凰县回龙阁吊脚楼群,前临古宫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最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
苗族传流工艺美术主要有纺织、编织、刺绣和剪纸、桃花和银饰、蜡染等。
凤凰古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州苗族歌、湘西苗族鼓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自治州阳戏、苗戏、湘西苗族服饰、凤凰蓝印花布、凤凰纸扎、苗族椎牛祭、苗族赶秋、苗族武术、苗族“四八”姑娘节、乾州春会等,入选湖南湖南省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风俗习惯:苗族聚族而居,少则数户,多则数十户、百户为村寨。
以一姓或两姓为主,个别杂居多姓。
村寨位于山腰和山脚,也有分布在山头或平坝。
房屋廊檐相接。
湘西苗族聚居区多木质结构的平房,房屋坐北朝南,有一字开和倒凹形。
此外,也有建楼房者,称吊脚楼。
湘西南城步、靖州、绥宁等地苗族多建造吊脚楼房,古称“干栏”。
少数民族文化--土家族
⼟家族,现有⼈⼝5704223⼈,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家族苗族⾃治州,湖北恩施⼟家族苗族⾃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柱、秀⼭、⾣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家族地区,⼭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家族⾃称“毕兹卡”,意为“⼟⽣⼟长的⼈”。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带,与其他少数民族⼀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家族单独被称为“⼟丁”、“⼟民”等。
新中国成⽴以后,根据⼟家族⼈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家族。
⼟家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多数⼈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汉语、汉⽂。
只有湘西的龙⼭、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家语。
⼟家族主要从事农业⽣产,在经济、⽂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的特点。
湘西的“⾦⾊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虎崇拜 ⽩虎在⼟家⼈的⼼⽬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家族⾃称是“⽩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神⼥,定居下来。
⼈民安居乐业,⾃然廪君也深受⼈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虎升天。
从此⼟家族便以⽩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只⽊雕的⽩虎。
结婚时,男⽅正堂⼤⽅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家⼈的⽣活中也随处可见⽩虎的影⼦。
古代⼟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剑上⾯,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如今⼩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虎、门环铸虎头。
其意⽤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古斯”舞 “⽑古斯”,⼟语为“拔步长”,是⽼公公的意思。
它是⼟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种古⽼舞蹈。
湘西扎染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 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 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 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 打结等。
(6)、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 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 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 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 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 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 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 扎染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 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 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 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 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 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 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 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扎染的运用:
扎染的运用:
(7)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 小石子等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 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
(9)、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 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 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 效果。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一:关于湖南湘西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
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
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
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
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
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的晒谷坪、廊桥、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它们都是节庆活动、聚会、娱乐、交通、休息的公共场所,体现了村寨中的群体空间,极富社会性。
湘西土家族传统食品
湘西土家族传统食品——糍粑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要生存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吃和喝。
湘西土家族世居武陵山区,“住山,靠山,吃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武陵山区主要生产玉米、稻谷、红苕、土豆、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
这也成了土家族生活的主食,特色食品有菜腐、豆花、米豆腐、腊肉、糍粑等。
土家族有这样一句话“大人望栽田,小孩望过年”。
糍粑是土家族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而每当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那就是糍粑。
糍粑也是小孩子比较欢迎的一种过年盘货。
下面就糍粑这一特色食品的历史渊源,有关它的传说、做法及其象征做个简单的介绍。
土家族有许多独特而多彩的民族节日,由于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因而出现同一种节日,内容却五花八门,欢度形式,五彩缤纷。
即使有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其意义迥然不同,民族特色鲜明。
“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内容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
所谓“赶年”,顾名思义,就是向前赶着过年。
在我的印象里,过年,若是大年,则过腊月二十九,若是小年,则过二十八。
在我的家里,由于母亲是汉族人,父亲是土家族人,每年要过年时经常会为了哪一天过年发生争执,母亲的观点是“哪一天过年都是过,为什么不跟全国统一步伐,过二十九或三十”父亲则认为“我是土家族人,我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必须得遵循”。
土家族的“赶年”在清《鹤峰州志》中有记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合多乃一”。
可见“赶年”这种习俗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对于赶年的来历,流传着种种传说,它们都是与民族历史,战争有关。
全凭口口相传。
传说土王与客王打仗,土王听说客王要趁腊月三十过年这天,偷袭土家山寨和土家兵营,就像土家族人传了信,命令士兵整戈待发。
于是土家人向土王提出提前过年,以便在腊月三十这天,军民共同奋战,迎战客王。
结果客王被打得大败,与土王签定了和约,立铜柱盟誓约,划界分疆,保证不再侵犯土家山寨。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摘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情感。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音乐风格、传统器乐和民族意识的变化。
新生活方式催生了音乐风格的变化,传统器乐逐渐消失,但民族意识复兴促进了传承。
电子科技的融合带来了创新,同时流行音乐的兴起也对传统音乐提出挑战。
改土归流对音乐文化的双重影响,推动了土家族音乐走向多元化发展,呼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
土家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唯有坚守传统,创新发展,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改土归流、新生活方式、传统音乐器乐、民族意识、电子科技、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土家族文化繁荣。
1. 引言1.1 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是湖南省土家族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音乐包括歌唱、器乐和舞蹈等形式,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土家族歌曲多为情歌、婚礼歌、悲凉歌和祈福歌,歌词真挚感人,旋律悠扬动听。
土家族的音乐器乐更是独具特色,如木鼓、二胡、簧管等器乐常用于演奏土家族的民间乐曲,传承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信仰习俗和民族精神。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文化对于弘扬土家族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对农村展开的一场政治运动。
在湘西地区,土家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土家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通道普修寺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苗、土家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时兴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风 雨 桥 微 缩 场 景 画
•外观:全用木料筑成,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形成 长廊式走道,桥顶盖瓦,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塔、亭建在石桥墩上, 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 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 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 修筑民居,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 吊脚楼便成为湘西民居的主要式 样
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有走廊,悬出 木质栏杆。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人们的居室;下层是猪牛 栏圈或堆放杂物。依河岸或山崖的吊脚楼凌空飞起, 楼高三层,楼下一排架空的木柱,犹如白鹤伸腿。从 中我们可以领会木楼加上“吊脚”两字的含义。
土家哭嫁——哭花筵席
土家姑娘出嫁,有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哭了,长的两个月,短的也有十天半月。哭嫁, 不仅是一种离别感情的倾诉,同时也是聪明才智的显露。对一个姑娘来说,会不会 “哭嫁”、哭得如何,对她的名声、身份都是很有影响的。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岁 便开始学“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儿学不好,还请来会哭嫁的大娘当老师,教她哭。 到了十五六岁,还邀些姑娘伙伴躲在吊脚楼上“试哭”,互相教哭。有些姑娘除在家 学“哭嫁”以外,还乘上山砍柴或下溪洗衣的机会互相研究“哭嫁”的技艺,商讨 “哭嫁”办法,比试“哭嫁”的本领,一定要使“哭嫁”成功出众!
E汉族的三朝回门,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婚嫁:
“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 娘家。 (送聘礼)
路线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 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引到娘家。当然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是寨子里最热闹 的一天。 寨子里一队接一队,新娘和伴娘走队伍的后面,放起鞭炮一路浩浩荡荡来到 女方家,快到女方家的时候伴娘就不进去了,送礼来的客人先是“占歇买”就是 吃油茶“喝喜茶”。
哭爹妈——娘哭
姊 妹 哭
土家哭嫁——哭亲朋好友
Bye Bye
感
谢
本小组成员 谢丹 张煜 吴沐 米洁 田茜 吕清 刘玉桃 李维 刘小梅
民族的就是 世界的
谢谢您的观赏!
D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 “伐青山”, 备齐木料。一般选椿树、杉树 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 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同时,选椿树或紫树时要选蔸处发满小树, 树枝有雀鸟做窝的树,据说这样的树做梁木能大 发子孙;
2、“架大码”, 是加工大梁及柱料。把采伐来的树料放在架上,由掌墨师 傅画墨线,然后按尺寸下料。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荷花莲籽等图案;
文化底蕴 除具有吊脚楼民居建筑注 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 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 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 观念。丝檐接天,吊角楼 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 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 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 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 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 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 然一体,密不可分。
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板壁全用桐 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 亮。
•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或枫香树苗 族一般是村寨聚居。 •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 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 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 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 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
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坪场,现在也有用水泥砌成地面;平场主要用于休 息或晒谷物。
《 剧 那 照 那 那 山 人 狗 , 》
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 “丧”“逃”谐音,不吉利。
•侗族民居——干栏式吊脚楼
苗 家 未 嫁 女 子 的 美 人 靠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 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 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 石”。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建筑 婚嫁
A行政区划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B特色建筑——风雨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 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建于明万 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 而成。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氵舞)水 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 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
3、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 成木扇;
4、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 要祭梁,然后由众人齐心协力用事先准备的撑杆、绳索,撑的撑、拉的拉, 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均送礼物、匾额前来祝贺。
5、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 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并用光油加以油漆,红光 闪亮,防腐防蛀。 芷江万和楼
迎亲锣鼓队
姑娘们拦住迎亲的队伍,不对歌不让接新娘,叫“难歌”。猜猜谁是新娘?
F土家族哭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 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 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 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1--
“ 先 看 看 他 们 来 了 没 “
侗 族
先 来 一 张 新 娘 的 , 她 今 年 岁
21
2 送 礼 的 人 穿 田 而 来
3先头部队到达花桥
4 所 有 人 在 花 桥 集 中
5 一 边 休 息 一 边 听 从 安 排
送 买 美
送 买 美
侗族婚礼——火把迎亲 湖南怀化靖县侗乡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女家发亲一般 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 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 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 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 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 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 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 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 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 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 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 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鼓楼内顶
住排 、扇房 做 屋 饭间规 之屋模 用结一 。构般 吊者人 脚,家 楼中为 上间一 有为栋 绕堂 楼屋排 的,扇 曲左间 廊右屋 ,两或 曲边 廊称排 还为扇 配饶间 有间屋 栏,, 杆作 。居
3 4 3 6 5 4
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
湘西等地的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的倾斜度 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较独特的吊脚 楼来。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 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 之意。
怀化新晃汽车收费站
芷 江 龙 津 风 雨 桥
龙 山 县 惹 巴 拉 土 家 风 雨 桥
苗家风雨桥
湘西的山区,坡度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C吊脚楼
吊脚楼
寨落
山寨或依山傍水,或隐身峡谷,一座山寨就像一座立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塑群,古朴、壮美。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工艺特色: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 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 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 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后
得名: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集会商议 ,故名风雨桥,大多建在纵横交错 的溪河上。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 情的即兴创作。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 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 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 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