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

我们知道,理解能力在阅读的各项能力中居于核心的位置,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最有效、最快捷地理解是借助于语境直觉地把握文意。但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言语习惯、词汇、语法、修辞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所以,仅凭语感往往难以准确理解本意,甚至会望文生义,产生误解。要避免失误,一方面要利用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另一方面要利用作品本身包含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文言文规律,准确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在语法、修辞、遣词、炼句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规律。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入手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文言辞赋中,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规律来推测词意,可以避免失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其中“游泳”二字如何理解?按现在语言习惯可理解为“游来游去”“穿来穿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样既理解了词意,也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二、根据文中信息,准确理解文言文

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和琵琶女是什么关系?我们就要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加以推断。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女的孤苦凄凉,看不出与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与家人失去联系。可见“弟”与“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为“弟弟”和“姨妈”。据唐代《教坊记》中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在教坊中与琵琶女相类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应当是指教坊中歌妓娼女的养母(即鸨母)。

三、依据相关事实,准确理解文言文

这里指的“事实”包括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和“忆”,一般都作“想”和“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

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和“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原来,汉乐府民歌中“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地认为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这样写,就把一个不为儿女爱情所困,勇敢地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依照人情常理,准确理解文言文

作者是根据生活逻辑,人情常理来创作诗文的,所以,如果我们对其中的词语或句子的解释不合逻辑,有悖于常理,那就要回过头来再作仔细的推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借书满架”一句,若把“借”解释为“借来的”就未免牵强附会。归有光出身官宦家庭,书香门第,读的书何须去“借”?即使真需要“借”,又哪有“满架”之理?这就违背了人情常理,需要再作推敲。我在查阅《康熙字典》时看到:借,音积,义同。原来“借”就是“积”,即“堆叠、码放的意思”。这句话可翻译为:“在书架上满满地码放着书”,文意便豁然贯通。

五、揣摩作者情感,准确理解文言文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决定了诗文语句的意义归属。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诗“绿水荡漾清猿啼”,如果把“清”理解为“凄清”是不够妥当的。因为猿声是否凄清全在于听者当时的主观感受。那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的心情如何呢?且看诗人入梦之后,“一夜飞渡镜湖月”,可见游山的心情何等急切。然而接下来并没有直飞天姥,而是停在了“剡溪”,因为这里的溪水清澈,风景优美,更主要的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与谢公同为诗人,好游山水,而且同是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爱人及地,李白既然如此向往热爱谢公,又怎么会想起凄厉的猿声来大煞风景呢?可见,这里的“清”并非凄清之意,而是用“清”描绘猿声的清脆悦耳,表达作者对剡溪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