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学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作者:暂无来源:《高教探索》 2019年第6期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课程,开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对其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则是词汇。

因此,掌握好词汇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关键。

一、《古代汉语词汇学》内容简介《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论述了一系列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提出,古代汉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特征、古今词汇的传承与发展,明确古今词汇的含义、引申规律等,从而形成分析古今词汇、探索词汇本质含义的能力。

语音必然归根于词汇上。

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假如没有词汇,文字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古代汉语词汇学》还提出,在古代汉语中,语法是语言的规则与结构,与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古代汉语的语法也离不开词汇。

该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语音、文字、语法等都建立在词汇之上,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十分关键。

下面笔者结合《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第一, 转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理念。

很多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对未来汉语言文学对就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性,以理论指导古代汉语词汇运用的实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 明确古代汉语词汇教学重点。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教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来对词汇知识进行扩充,而不是一味地深入讲解理论,彻底将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词汇理论教学。

4古代汉语词汇学(上)

4古代汉语词汇学(上)

第4课古代汉语词汇学(上)(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辨析一些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古今词义的异同;二、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差异举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今词义的差别。

教学过程: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今汉语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中,词汇的发展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学习古代汉语,应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例如“马”、“牛”、“羊”、“鸡”、“大”、“小”、“高”、“低”、“山”、“水”、“日”、“月”、“人”、“手”、“笑”、“钓”、“盐”、“铁”、“蜻蜓”、“蟋蟀”等。

像这样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它们是基本词汇中的词,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如“该”,在上古和中古的常用意义是“完备”、“具备”。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到了中古以后“该”才有“应当”的意思。

再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裹)旗之杆。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情况。

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例如“劝”,上古“劝”只有“勉励”、“鼓励”的意思。

《说文》:“劝,勉也。

”《齐晋鞌之战》中的“以劝事君者”、《荀子》中的“劝学”,都是“鼓励”的意思。

古代所谓的“劝农”、“劝耕”、“劝穑”,都是鼓励、奖励农业生产。

在上古,“劝”字总是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鼓动别人做坏事不能说“劝”。

现代汉语中“劝”的劝说、劝告义是从勉励、鼓励义引申来的,这在汉代就产生了,如《史记·商君列传》:“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又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代汉语词汇学2

古代汉语词汇学2





2、注意词义的变化。在由单音词凝固成复音词的过程中,主从复合词 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两个词素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要注 意到有的从泛指变为特指,有的从表示动作变成指人或职务,有的意义 向有关事物转化,有的成为典故的压缩形式。总之,不能仅仅从字面上 去解释主从复合词。例如: 【先生】 从字面上看,谓早出生,是偏正词组。但是,实际含义是指“有学问的 老年人”。如《孟子· 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 者,故谓之先生。”又如《韩诗外传》卷六:“问者曰:古之谓知道者 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所以又称老师为先生。如《札记· 曲礼 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 者。”后来妻子也称丈夫为先生,如《列女传》卷二:“妾恐先生之不 保命也。 【走狗】 单从词素的含义来看,“走”是跑,与“狗”结合,指善于跑的狗,这 是偏正词组。古书多用作特指,指猎狗,因为猎狗最善于跑。如《史 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 来又引申来指人,带贬义,指受人指使、帮凶作恶的人。 【寡人】 作为词,不能理解为少数人。它指寡德之人,但不是用来骂人的,相反, 是自谦的说法。可也不是一般人或者士大夫能够自称为“寡人”,只有 诸侯才能用这词。如《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




【司马】 这个词不能理解为专管马匹。它是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 赋。汉魏至宋代是军府的属官,隋唐却变成文官,是州府的佐吏,位在 别驾、长史之下,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 左迁九江郡司马。” 【朱门】 字面上指漆上朱红色的大门。作为词,转指豪门贵族,因为古代王侯贵 族都用朱漆涂饰门户。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布衣】 作为词组,指布(按:据专家考证,上古棉花尚未传入,应是粗劣的麻布) 制的衣服。如《汉书· 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更多的是 作为词使用,则转指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只穿布料衣服,直到老年才有 可能穿丝绸。如《盐铁论· 教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 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又如《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 【下榻】 这是从典故压缩而成的词,更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据《后汉书· 徐稚 传》,陈蕃任豫章太守,向来不接待宾客,但对名士徐稚另眼看待,特 设二榻招待他。徐稚一走就把这榻悬挂起来,不给旁人使用。王勃在 《滕王阁序》用了这个典,写出名句:“人杰地灵,徐孺(即徐稚)下陈 蕃之榻。”后来概括成“下榻”,指接待贵宾,又引申为留下住宿。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共讲5节:第一节:古汉语词汇概说; 第二节: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第五节:同义词与同源词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概说一、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

亦即由单向复转化过程中构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及其规律。

这些规律对复音词的构造方式、表义特点的变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

如本义与引申义;原始义与派生义,古义与今义,以及每组词义各自形成了依存、互补或转换的关系,而三组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要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的深层结构及规律,注意总结特殊性。

(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

如字与词的区别,区分到何种程度,对单音词、复音词、连绵字、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通假字、古今字等研究至关重要。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

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五)考察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左传•哀四年》:“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

”《左传•襄二年》:“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其中的“门、肉、小”皆语法所谓活用。

而从词汇上说可以是“守门、长肉、看轻”之意。

再如:玉――“玉音”,美好言词;“玉食”,珍类食品;“玉容”,美丽容貌;皆由“玉”的美好义得来。

虎――虎劲,虎将。

牛――牛劲,牛脾气。

大夫――古代官名,宋代医官设有官阶,分为大夫、郎,医效,祗侯等。

于是便成了医生的代称,沿用至今。

二、古汉语词汇学研究方法古词汇研究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现代词汇学;二是沿用传统训诂学;三是创造新法,各有局限。

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借用与创新结合。

客观方法:(一)历时与共时结合。

“综合、立体、动态”是其特点。

如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演变与发展等。

(二)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相结合。

综合考察指通过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占有材料。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宗教文化词汇的特点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 2.词义的扩大: • 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
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 “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 • “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 • “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 “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 • “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 • 3.词义的转移: • “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 “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 •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 例如 •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使甲代替乙,例如"齿"、"年"、"
兵"等。 •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者客体。例如"将"、"薪"等。 • 3)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刚"、"的"、"姝"等。 •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陵"、"室"、"宗"等。 •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
• (2)辐射式引申: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 义,它是以本义作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派 生出来几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 音也绝大多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词,在词义引申 之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另外造了字。例如:
•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 1、同义词连用 •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 (1)叠音词 • (2)联绵词 • 1)双声 • 2)叠韵 • 3)非双声、叠韵 • 4、偏义复词的运用

古汉语词汇学大纲

古汉语词汇学大纲

《古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学时学分:18学时1学分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各种规律,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古汉语学习和未来从事古文教学中所遇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古代汉语》的后继课、提高课。

该课程以《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为基础,是对这些课程的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学时分配:二教学内容绪论古代汉语词汇概说(2学时)教学目的: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讲授要求:结合实际语料讲授,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直观的理解。

讲授要点:一、古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二、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

(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三、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一)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二)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三)对比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4学时)教学目的:让学生对我国古文字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规律,并能主动利用规律去分析部分汉字的演变情况。

教学重点:汉字演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

讲授要求:讲解突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个案分析深入浅出地讲清演变规律。

讲授要点:第一节字和词(一)字和词的区别(二)字和词的联系第二节单音词(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原因1.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吉仕梅2004年10--11月第四章词汇学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

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

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显得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教学内容:1.字和词2.单音词和复音词3.词汇的发展4.古今词义的异同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6.同义词7.典故性语词第一节字和词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

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不大严格的。

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在文言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

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造字之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

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

如同形字、假借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怕:①(bó):恬淡、淡泊。

古代汉语词汇学1

古代汉语词汇学1

四、同字异词 字和词的关系,大致可以说: 字和词的关系,大致可以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 词是字的记录对象。两者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号,词是字的记录对象。两者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不都是一对一的。 但不都是一对一的。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 这就是同字异词。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 词,这就是同字异词。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 形成原因有四种。 形成原因有四种。 (一)字的本用和借用 一 字的本用和借用 为甲词造的字, 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同或音 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1、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例如 、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叔] 叔1一一拾,拣。《诗.豳风.七月》: 一一拾, 豳风.七月》 叔 一一拾 九月叔苴。 苴 一一伯、 “九月叔苴。(苴:jū,麻子 。叔2一一伯、仲、叔、 ,麻子)。 一一伯 季的“ 表示排行。记录叔2是借用 是借用。 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 是借用。
两例中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即属于词的有: 两例中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即属于词的有: 夫子”是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指孔子,作主语。 怃然” “夫子”是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指孔子,作主语。“怃然” 称谓失意的样子,作谓语。 天子”称谓皇帝,指汉文帝, 称谓失意的样子,作谓语。“天子”称谓皇帝,指汉文帝, 先驱”的定语。 先驱”称谓前导、开路先锋,作主语。 作“先驱”的定语。“先驱”称谓前导、开路先锋,作主语。 称谓到达,作谓语,句中的“ “至”称谓到达,作谓语,句中的“夫”、“天”、“子”、 等字,虽具有一定的语义, “怃”、“然”、“先”、“驱”等字,虽具有一定的语义, 但都没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例如: 但都没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例如:“夫”原指成 年男子, 可用于尊称人, 夫子” 年男子,“子”可用于尊称人,但“夫子”的意思并不就是 成年男子中的受尊敬者。 天子”也不就是上天或天帝之子, 成年男子中的受尊敬者。“天子”也不就是上天或天帝之子, 先驱”也不就是在前头赶马。还有“怃然” “先驱”也不就是在前头赶马。还有“怃然”的“然”,意 思是……的样子,只能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构词后缀,而不 的样子, 思是 的样子 只能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构词后缀, 能单用。可见上述几个字,都只是“夫子” 天子” 能单用。可见上述几个字,都只是“夫子”、“天子”、” 怃然”、“先驱”等词的构词成分,而不是单独用来称谓有 怃然” 先驱”等词的构词成分, 关对象并充当一定句子成分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语素。 关对象并充当一定句子成分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语素。例(2) 的“天子先驱”,虽是用来称谓皇帝外出时的前导并充当主 天子先驱” 语的,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 语的,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 临时把“天子” 先驱”组合在一起的, 临时把“天子”、“先驱”组合在一起的,因而不是词而是 词组。 词组。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词与词汇一、词什么是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一般人们给词下的定义: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但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涉及词与短语、语的区别及词的同一性等理论难题。

也因为这些难题的存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以“字”作为研究汉语研究的单位。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过秦论》中的两段来观察什么是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1.这两段共有多少个词?“周室”、“于是”、“席卷”、“八荒”、“逡巡”、“国家”是词吗?2.“囊括四海之意”与“商君佐之”中的“之”是一个词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与“追亡逐北”中的亡是一个词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有多少词上较真,而是要提出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常遇到的两个问题:词与短语的区别;词的同一性。

关于前者,一般人们已不再强行规定词和短语的界限,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词与短语是两个范畴,但二者并无绝对界限,齐衝将“词”分为若干层级:(1)最接近词的就是完全词化的;(黏着词素,如自,者)(2)准词化;(准黏着词素,如司,长)(3)语法范畴加上语义变化;(饮水,广袤)(4)语法范畴的变化;(漆器)(5)语义的转化;(黔首)(6)语义的喻化;(稗官)(7)术语化(专有名词);(家罪)(8)无词汇化标记。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本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讲解了诸多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本书的某些内容,取自1987年出版的《古汉语词汇概要》,但都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大部分内容是新加的。

与《古汉语词汇概要》相比,无论在理论的阐述、内容的安排、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目录1.绪论1.1 为什么要建立古代汉语词汇学1.2 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3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2.单音词2.1 字和词2.2 单音词概说2.3 单音词的特点3.复音词3.1 复音词的分类3.2 并列复音词3.3 主从复音词3.4 联绵字3.5 重言词3.6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4.词义4.1 本义4.2 引申义4.3 古义与今义5.词义的演变5.1 词义演变的原因5.2 词义演变的各种情况6.同义词6.1 同义词的确定6.2 词义的演变是同义词形成的主要原因6.3 同义词形成的其他原因6.4 同义词的运用6.5 同义词的辨析7.反义词7.1 反义词的分类7.2 反义词的特点7.3 反义词的运用7.4 反训词8.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8.1 同音词8.2 同形词和多音词9.因声求义9.1 声训9.2 右文说和亦声字9.3 音近义通10.通假字10.1 假借概说10.2 “本无其字”的假借10.3 “本有其字”的假借10.4 通假字的确定11.同源字11.1 同源字的性质11.2 同源字的确定11.3 研究同源字的意义12.古今字12.1 古今字概说12.2 古今字的产生12.3 古今字与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关系12.4 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字13.古书材料及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13.1 关于原始材料的运用13.2 《尔雅》与《说文》13.3 古书的注疏13.4 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14.古汉语词汇研究与字词典的编纂14.1 传统训诂学与字词典的关系14.2 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14.3 古汉语字词典义项的确立和分合后记重印后记。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 四、怎样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 • 1.从字形上分析:例如“劝”从力不从言,可 以知道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 奋力。 • 2.从语境上分析:语境就是上下文。它也包括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例如 “进”与“退”是反义词,可以知道“进”的 古义是前进,而不是进去。“富”与“贫”是 反义词,可以知道“贫”是表示金钱或者生活 资料缺乏。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1、同义词连用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1)叠音词 (2)联绵词 1)双声 2)叠韵 3)非双声、叠韵 4、偏义复词的运用
词汇学(二)
• 第八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一、词的本义 • 词的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所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 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或者说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 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 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例 如纲的本义是指网上的总绳,鄙的本义是指边邑。由 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 我们知道,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产生之 前早就有了汉语了,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 申义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了,
• 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词的 本义: •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探求字的本义要 从字形分析入手,也就是要从分析汉字 的结构入手。因为本义既然是词的基本 的最早产生的意义,一般能够满足这个 方面的要求。例如"解"字,是一个会意 字,从"角",从"刀",从"牛",表示用刀 去分解牛角和牛的肢体。所以,"解牛"、 "分解动物的肢体"是它的本义。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一、概念:汉语历史词汇学是以汉语字词及其变形、发展、变迁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它的实质是作为语言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而从事的词汇研究。

二、考据: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考据主要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字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文物、文献、古籍、古书,还有语言学习、文化学习等,以及汉语词库本身,都是有很强的历史感染力的。

三、学科内容:汉语历史词汇学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汉字的历史形态及演变;(2)汉字的分类:解释汉字的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法;(3)汉字的读法变化:解释古今汉字的读法变化和变形;(4)汉字的发展:跟踪汉字的发展演变历史;(5)汉字的构成:探究非汉字及其字形的构成;(6)汉字的起源:探究形成汉字的原始起源;(7)汉字的规范:系统记载官方的汉字编写规范;(8)汉字书写规则:记载古今汉字书写要求和方法;(9)汉语文法:记载汉语文法规则;(10)汉语书面语:记载书面语风格;(11)汉字知识:研究汉字的知识与文化;(12)汉语口语:记载汉语口头表达习惯;(13)汉语方言:记载汉语各种方言的发展历史;(14)汉语字典:编制完善汉语词汇词典;(15)汉语成语:收集汉语的成语、俗语等;(16)汉语古诗词:收录汉语古诗词;(17)汉语念音:研究汉语发音学;(18)汉语音韵:研究汉语语音韵律;(19)汉语辞海:研究汉语的句子结构和意义;(20)外来词汇:研究汉语中的外来语言。

四、研究范围:汉语的词汇学研究范围很广,从近代以来的汉字写法、汉字知识、汉语语法、汉语书面用语、汉语口语及汉语方言、汉语成语、古代汉语民间诗词、汉语音韵、字典技巧等都属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範围。

五、研究方法:研究汉语历史词汇学通常是采用比较、历史、语文等方法。

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来获取信息,以加深研究汉语词汇的深度和宽度。

上古汉语词汇

上古汉语词汇

上古汉语词汇1、zhì 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2、zhuó 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3、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guī 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5、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6、tuān lài 【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7、bù 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8、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9、yá 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10、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11、qī 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12、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3、bǐ 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论文]

《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论文]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缺陷摘要: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我们铺展开了古汉语中诸多语言概念和语言现象的长卷,但在复音词、词义引申、同源字、同义词、古书的注疏部分颇有缺憾,让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免落空。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期待视野落空一、关于本书的切入《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关于“庄公寤生”,曾涌现出多种解释,后人据此普遍认为是难产之意,付亚庶先生把这一系列故事带入了“不举寤生子”的民俗,认为寤生是庄公张目而视,令姜氏认为不详会妨父母而心里惊动。

我们说,“由于时代推移、地域相隔、社会变迁、人事增繁,语言文字发生了种种变化”(冯浩菲《中国训诂学》),我们后人现在读前代古书,常会陷入古今语言不同不通的困境,而古今语言不同不通归根还是因为词义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词义的纵向运动发展规律,尤其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

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同源字、训诂学成果运用等方面。

赵克勤先生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二、期待视野落空处(一)复音词从汉语词汇复音化探索开始,不少学者立足汉语符号系统,先后对词汇复音化成因问题做过一些探索。

主要有高本汉、张世禄、王力的“语音简化说”;程湘清、潘允中的“语言内部矛盾说”;杨欣安、苏新春的“词义准确说”;后来十几年,黄志强、杨剑桥、许威汉多把以上学说结合起来。

书中赵先生分六点全面阐述了复音词的形成发展因素,但是全部是立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对复音词形成原因的概括片面,我们说,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及其发展也是促进复音词产生的重要因素,很多复音词必须到社会文化历史中去寻找原因、追本溯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

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

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

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

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

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

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

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

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

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

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

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

“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

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其中的“指”、“目”、“刃”、“师”(第二个)都是由相应的名词转化变来的,而原有名词的全部义素,整个移入了这些动词的语义结构之中,在这些动词的语义结构式中,作为表示动作的工具或主体的部分而存在。

像这样的一种词义产生的方式就叫做“转化”。

和“转化”不同,“词类活用”是一个词临时用做另一词类,从而也临时产生新的意义,但这种词义没有得到普遍的使用和大众的认可,没成为固定用法而分化出另一个词义。

相比之下,“转化”有两种,一种是临时的转化,也就是活用。

另一种是转化后产生的意义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一个词固有的义位,甚至可能分化出一个新的词,这种就不是活用。

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属于语法学范畴。

关于“词类活用”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两个典型的例子:1)我是喝黄酒的,可如果你们一定要喝白干,我也可以白干一下。

2)我五好都好了四好了,这一好我就好不上去了。

对例1),吕先生解释说:“这白干(指第二个)是动词,但是咱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这只是临时‘借用’,难得有这么一回,这可以叫做词类活用,不是真正的一词多类。

”对例2)解释说:“里边的‘好了’和‘好不上’的‘好’,就是临时或用作动词。

”再如使如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遂杀公若。

《春秋左传注·定公十年》“虞不腊矣。

”《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然则德我乎?’《春秋左传注·成公三年》其中的“吴王”,杨伯峻《文言语法》(北京出版社1956年版75页)将其作为“名词作使动用法的动词”的例子,句子译成“你想使我做吴王吗?”。

“腊”、“德”均为名词, 这里活用为动词, 意为“举行腊礼”、“报答”。

这三个词的此类用法都是临时借用,没有被普遍应用,即为活用。

至于“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中给的定义是“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

而“转化”更不等于“兼类”。

首先,转化是一种词义演变的途径,“兼类”是一个词在词类划分方面呈现的状况。

其次,“兼类”是一个词兼属两个(或几个)词类。

所以,如果转化的结果旧义和新义成了两个词,就不是兼类。

举例来讲,1)“晋军函陵,春军汜南”。

《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年》2)“晋之余师不能军。

”《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二年》3)宋、齐、卫皆失军。

《春秋左传注·成公十六年》4)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八年》其中的“军”,例1)、2)皆为动词,意为驻扎、围城营垒。

例3)、4)皆为名词,意为军队。

有学者认为这是“军”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也有学者认为在古汉语中“军”本身就是兼类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我认同后者。

原因有二:其一,根据高文的统计,“军”在《春秋左传》中的动词用法就高达20多次,是习惯用法,不符“活用”偶然借用的特点。

其二,根据《说文》:“军,圜围也。

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又据《广雅?释言》:“军,围也”,段玉裁注:“于字形得圜义,于字音得围义,凡…浑‟等军声之字,皆兼取其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晋之余师不能军”,杜预注:“不能成营屯”,可见“军”在古代本来就是动词。

同时,左民安著的《汉字例话》认为“军”字的本义是“军队”。

军队的编制单位亦可称“军”,如《管子?小匡》:“万人为一军。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由此可见,“军”字在古人那里既有动词的用法,又有名词的用法。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兼类”,不可认为是“活用”。

区分了“转化”、“兼类”与“词类活用”,下面就“词类活用”本身再展开来浅析。

词类活用是一个老话题,自我们开始研究古代典籍就被提出了,但一直以来都是争议颇大,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对词类活用的性质认识有分歧。

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今天的眼光看,过去被看作词类活用的例证芜杂不一,是把一些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一锅煮”了。

第二,词类活用到底是语法现象还是修辞现象,说法也不一样。

就第一点来讲,我们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以找到例子。

如:1)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春秋左传注·恒公六年》2)秦归河东而妻之。

《春秋左传注·僖公十七年》3)及齐,齐桓公妻之。

《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三年》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在常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例1)、2)、3)中的“妻”是名词用作动词,即词类活用。

但是,据蔡静浩先生对文言文语法书和古代汉语教材中常用单音节词的调查显示,“妻”在《春秋左传》中共出现了61次,其中19次是作为动词,占总体的22.2%。

如此高的比例与词类活用的“偶尔”临时借用着实不符。

此外,“雨”、“衣”、“军“等多个单音节词,都有这样的情况,将这类词统说为词类活用,我认为不够准确。

因为在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这些词可能本身是兼类词,而我们却站在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研究它,得出是“词类活用”这样的结论。

此外,词类活用范围过意广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字形。

从字形方面看,大致有这些情况。

其一,动用和名用的书协刑事原有区别,后来混而为一了。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左传注·庄公十年》其中的“鼓”字,我们常有人认为是名词动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说文解字》中写道名词作“鼓”,动词作“鼔”,释为“击鼓”。

唐兰先生《殷墟文字记》认为,“壴”为“鼓”之正字,为名词;“鼓、鼔、豆殳”为击鼓之正字,为动词。

后来都写作“鼓”字。

即此处的“鼓”说为名词动用不妥。

其二,与第一种情况相反。

表示名用和动用的字形原来是一个,后区分为二。

例如:“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

”《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其中的“禽”字,从甲骨文字形看,本来就是动词,表示擒获。

后来“禽”又表示名字(擒获的对象),另造区别字“擒”表示动词。

再如,“鱼”字,本来既表示名用,也表示动用,后来表示动用的才写作“渔”。

其三,是字形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但由名用的意义衍生出了动用的义项。

“後”,甲骨文字形左从“彳”,与行走有关,反映了这个词表动作行为的古义。

而关于第二点,众多学者各说纷纭。

大抵上研究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学者对活用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吕叔湘先生,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著名学者,他曾讲过两个典型的例子(参见前文),就这两个例子来讲,他所说的活用更接近一种修辞现象。

而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活用的例证,有的研究学者认为也可以看作修辞现象。

比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这样的话,有人便把它看作一种修辞格。

赵克勤先生认为:“词类活用在修辞方面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本科生,我的知识储备有限,眼界没有研究学者们的开阔,但对于这一问题还是有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较之修辞现象,词类活用更接近如一种语法现象。

诚然词类活用在修辞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对词类活用的认识也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可以归结为语法现象的一种。

下面我就名词用作动词这一类的词类活用具体展开来谈谈其中的规律。

1 名词用在主谓词组之后, 表示主谓关系。

“楚公子美矣, 君哉。

”《春秋左传注·昭公元年》“楚公子美矣”是主谓关系, 所以后面的“君”用如动词, 意为“像一个君子”。

2 名词用在名词性词组之前, 表示动宾关系。

“丹恒宫之楹。

”《春秋左传注·庄公二十三年》“桓宫之楹”是名词性词组, 所以“丹”用如动词,意为“染红”。

3 单音名词叠用, 表示主谓关系的, 其后者活用。

“夫夫妇妇, 所谓顺也。

”《春秋左传注·昭公元年》“夫夫妇妇”意为“丈夫要象个男人, 妻子要象个女人”。

4 两个名词连用, 有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的,其中之一活用为动词。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春秋左传注·禧公三十三年》“墨衰绖”是动宾关系, 所以“墨”用如动词, 意为“染黑”。

5 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 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日起请夫环, 执政弗义, 弗敢受也。

”《春秋左传注·昭公十六年》“不”、“弗”是否定副词, 所以后面的“君”、“义”用如动词, 意为“行君道”、“合道义”。

6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尔欲吴王我乎? ”《春秋左传注·定公十年》“欲”是能愿动词, 所以后面的“吴王”用如动词,意为“像杀吴王那样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