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资料
两弹元勋、科学家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科学家资料
科学家资料
一、木匠出身的科学家——战国科学家墨子
墨子(约前490-约前405),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
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
思想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成就: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
二、世所罕见的“全面发展之人物”——汉代科学家张衡
张衡出生于建初三年(78年),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画家。
成就: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瑞轮蓂荚、独飞木雕等。
三、本草学和天文学的大家——宋代科学家苏颂
苏颂(1020-1101),生于福建泉州南安。
后来,苏颂又随着父亲迁居到今天的江苏丹阳,故他也被称为是丹阳人。
成就:《图经本草》、元祐浑天仪象。
四、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代科学家沈括
沈括(1031-1095),浙江钱塘(杭州)人。
成就:《梦溪笔谈》
五、测天制历兴水利的科学巨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台人。
成就:简仪、仰仪、《授时历》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资料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400字作文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江苏吴县人。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科学家人物资料
钱学森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
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
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在航空高速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突出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
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发给他“国家服务优等勋章”。
1946年底,回国省亲。
1947年夏天在上海与蒋英成婚,9月携夫人重返美国。
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
1951年4月26日,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
1955年,钱氏一家四口终于回到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
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
1965年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任副部长。
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此后,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1954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是开辟这一领域的最早权威性著作之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有哪些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有哪些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2、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华罗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1985年6月12日,在一次演讲中,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3、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代表作品:发现青蒿素4、最美奋斗者-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5、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1、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2、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3、姚桐斌(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4、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5、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6、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XX年科学家手抄报内容资料
XX年科学家手抄报内容资料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
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下面聘才小编带大家的是XX年科学家手抄报内容资料:XX年科学家手抄报内容资料:电报引起的发明和发现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早年是一个职业画家,但由于偶然的机会,从四十多岁才开始了致力于电报机的发明。
经过6年的艰辛研制,终于发明出了连物理电磁方面专家都没有想到的电报机。
这种跨行业的门外汉发明现象从逻辑上讲令人惊异和不可思议,但在近代发明史上仍然是屡见不鲜的。
如第一个提出细菌理论而建立病理学的法国学者巴斯德不是医学专家而是一个化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魏格纳是一个气象学家而不是地质学家;发现苯的环状结构的凯库勒原先不是学化学的而是学建筑学的;李四光早年在日本学的是造船,而后来去英国才改学地质的。
等等。
可以说莫尔斯作为行业门外汉的发明现象在发明史上层出不穷。
然而莫尔斯电报发明的奇特之处在于作为门外汉的发明又启示了另两位门外汉的伟大发明和发现,这在发明史上却是独一无二的。
这两位一个是电话的大发明家贝尔;一个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遗传工程学的创立者薛定愕。
贝尔(1847~1922)出生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市。
后来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又进入伦敦大学,研究声学。
不久,贝尔到了加拿大,进一步研究他的声学。
1969年,他去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任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并主持大学的声学讲座。
那时,电报的应用方兴未艾,贝尔想:“既然电流可供音叉震动,为什么人的声音或音叉的震动,不能供电流获得音波相应差而来传递声音语言呢?”于是,他就去问华盛顿一个有名的电学技师,利用电波传送音波是否可能?那位电学技师觉得,贝尔竟提出这种电学门外汉的问题,非常好笑,说:“你缺乏电学知识,我劝你还是失去看看电学的初步常识吧”。
贝尔决心学习电学知识。
两年后,由于电学知识的增长,他更相信电波传递音波是可能的。
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资料)
1.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是直到现代科学的发展才有了真正的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我们揭开了宇宙奥秘的面纱。
2. 伽利略·伽利雷是其中一个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他使用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撞击坑,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我们理解行星系统提供了关键信息。
3. 爱德华·哈勃是另一个重要的科学家,他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和蓝移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
他还提出了哈勃定律,即宇宙的膨胀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4. 史蒂芬·霍金则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推向了更深层次。
他提出了黑洞理论,认为黑洞是由恒星坍塌形成的极端密集物体。
他还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
5. 卡尔·萨根是一位对公众科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他主持了许多重要的宇宙探索项目,包括“旅行者”号和“金星探测器”等。
他还著有许多畅销书籍,向公众普及了宇宙科学知识。
6. 斯蒂芬·沃金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他为我们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现恒星的演化轨迹可以用赫歇尔-拉塞尔图来表示,这对我们研究宇宙的起源和发展非常有帮助。
7. 尼尔斯·博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波尔模型,描述了原子结构和光谱线的特性。
他也曾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核物理学方面的贡献。
8. 理查德·费曼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在粒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许多著作也成为了科学界的经典之作。
9. 珍妮特·伯克斯和约翰·穆赫是一对夫妻科学家,他们共同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这项发现提供了关于宇宙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也被认为是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关键证据之一。
10. 这些科学家的工作广泛影响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简历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第一篇:钱学森——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在他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2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接触到了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和先进设计方法,对他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博士毕业后回国,并进入中国航空工业局担任高级技术顾问。
随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领袖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被誉为“飞机之父”,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的空白。
钱博士的三块基本贡献是:研发、生产、设计制造。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中国第一架战斗机,以及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和拥有核武器。
钱学森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十年间成功地研制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氢弹和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理论与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他热爱祖国,爱民族,殷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愿景。
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和楷模。
第二篇:邓稼先——我国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工程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创始人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总指挥。
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的资料华罗庚,1918年1月1日出生于中国湖南湘潭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学家,感染力全球著名科学家。
他出生于贫苦家庭,1940年至1941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46年至1948年于加州理工大学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53年至1955年于威斯康星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中国首位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华罗庚的科学研究和发明贡献华罗庚的科学研究工作始于七十年代,发展到今日已有近四十年历史。
他的研究主要涉及物理学、数学、系统科学和工程学,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科学方向。
在物理学方面,华罗庚研究了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学、光学和材料物理、低温超导与无机物理。
在数学方面,他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理论、褶积理论和生物数学。
在系统科学方面,他研究系统工程学和控制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糊控制”理论。
在工程学方面,他主要研究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和运输系统。
华罗庚的科研成果巨大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学上的华罗庚积、数学上的华罗庚估算和理论上的华罗庚补偿都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享精神。
此外,他也曾发明过一种叫做“华罗庚算法”的算法,被全世界计算机科学家所熟知。
华罗庚的贡献华罗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曾建立“中国工程院外院”,被誉为中国专业教育史上的一页,他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的观点和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他更是科技进步的先驱者,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工程学科的发展,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华罗庚获得的荣誉华罗庚先后受到多项荣誉,包括:199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97年日本雅典乔治皇家学会授予的大众奖,2002年荣获国家最高荣誉,200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社会荣誉会员,2007年被授予“中国技术发明创新奖”。
此外,他还获得了诸多国外荣誉,如2012年美国研究生院院士,2014年英国贵族,2015年法国贵族等等。
自然科学家名称
自然科学家名称
为你介绍部分自然科学家:
- 张衡: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开创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著有《灵宪》,认为宇宙最初是一派无形无色的阴性精气,幽清寂寞,研究天地构造、日月星辰,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被世人尊称为“科圣”。
- 郭守敬: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创制景符、仰仪等天文测量仪器,简化浑仪为简仪,编制《授时历》与现代同行的公元历法相差无几。
- 梅文鼎:中国清代的天文学家,编写天文著作40余种,创造了多项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如璇玑尺、揆日器、侧望仪、仰观仪、月道仪等,被称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被称之为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科学家资料及事迹
科学家资料及事迹科学家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从而发现了众多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个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运动的看法。
爱因斯坦不仅在物理学上有伟大的成就,他还对哲学、政治和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和研究。
他的创造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 牛顿牛顿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两个发现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时代。
牛顿的成就不仅在物理学上,他还在数学和光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牛顿的精神是勇于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这种精神不仅在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有积极的启示。
3. 达尔文达尔文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达尔文的思想是“适者生存”,这个思想从生物进化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这个思想也可以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
4.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可能不是科学家,但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人类社会的探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了“万物受苦,我也应受苦”的思想,这个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共鸣和互助精神。
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对社会不公的指出和批判,这为我们寻求更好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上述几位科学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这个精神是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我们看到这些科学家在人文领域中也有很大的贡献。
这些思想和精神,都需要我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我们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家与科学成就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家与科学成就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卓越的科学家,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
1. 淮南子 - 资料内容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科学论著,是刘安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论述,在古代科学的发展和推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书集中论述了方术、气象、天文学、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淮南子的天文学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天文现象和测量方法。
例如,描述了日月食的原理,提出了测量高度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地球的周长。
淮南子还介绍了阳光的绘制方法,以及关于恒星和星座的认识。
这些科学成就为后世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张衡 - 资料内容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科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地学和天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科学成就主要包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和浑仪。
地震仪,又称为“浑天仪”,是用来测量地震方向和强度的仪器。
张衡的地震仪通过四个铜龙和八个青铜蛇来模拟地震情况,当发生地震时,龙和蛇的口会指向地震的方向,通过这样的观测可以推测地震的位置和强度。
这一发明在古代地震学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地震仪,张衡还发明了浑仪,这是一个用来观测星体运行的仪器。
浑仪可以通过旋转来模拟天球和星体的运动,以帮助观测者定位和测量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浑仪的发明对于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天体观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班固 - 资料内容班固是西汉末年的一位重要科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著有《汉书》,这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汉书》是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和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班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分析,使得后世学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300字作文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300字作文钱学森,航天界的“拼命三郎”。
钱学森,听说过吗?他就是咱们中国的火箭老大!那时候,国外技术封锁,他可就急了,带着一群小伙伴,日夜赶工,硬是把咱们的卫星送上了天!这就是咱们的钱学森,一个真正的航天狂人!
邓稼先,核武器的“隐形侠”。
邓稼先,这个名字可能不太响亮,但说到核武器,他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就在那么个秘密基地里,默默无闻地搞研究,一搞就是好多年。
然后有一天,咱们的原子弹、氢弹就横空出世了!他就像个隐形侠,突然之间,让世界都刮目相看!
任新民,航天的“潮流引领者”。
任新民,他可不是一般的航天人,简直就是个潮流引领者!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哪次大事件少了他的身影?他就是那种,不仅懂技术,还懂时尚,每次都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有他在,咱们的航天事业就永远走在最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
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
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
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
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
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
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
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斯蒂芬.霍金
他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
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