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中利德盖特的平庸性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悲剧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悲剧作者:桑士林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摘要:乔治·艾略特在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描写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卡苏朋、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呼吸的人物,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起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紧紧相连,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在此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乔治·艾略特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人物性格悲剧弗·雷·利维斯博士曾高度评价乔治·艾略特说:“她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
”(利维斯,2002:163)此评语用于评价乔治·艾略特后期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并不为过,《米德尔马契》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中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风貌,并传神刻画了数个真实自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分析《米德尔马契》中卡苏朋、多萝西娅、利德盖特的性格缺陷和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
一、卡苏朋的人生悲剧(学术生涯与情感生活)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马新国,2008:34)所谓“严肃”是指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
(马新国,2008:35)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马新国,2008:39)所以据此标准,卡苏朋只是令人生厌,算不上悲剧人物。
然而,乔治·艾略特并不要写英雄伟人的悲剧,她更看重与怜悯的是普通小人物的命运。
爱德华·卡苏朋牧师在米德尔马契是上层人物,在当地“以学问渊博著称”,(乔治·爱略特,2006:8)多年来他殚思竭虑想写一部《世界神话索隐大全》,(终未成稿),45岁依然孑然一身,这样一个“学术派人物”当然令人钦佩,所以尽管他长相难看、皮肤蜡黄,出身名门、年轻漂亮、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多萝西娅还是立刻把他看作“当代的奥古斯丁”,倾心相许,希望能助他完成宏大的志向。
《米德尔马契》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论及托尔斯泰时,曾评 论道:“我们不能以理解《米德尔马契》或者《巴马 修道院》的方式去解读他们(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作品。我们面对不同的技巧,不同的 形而上学理念。可以这么说,《安娜·卡列宁娜》和 《卡拉马作夫兄弟》是精神小说和精神诗歌,他们 的核心目的是别尔嘉耶夫所说的‘对人类救赎的 追求’”①。斯坦纳将乔治·艾略特与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并列,在高扬后者小说“对人类精神 世界进行救赎”的形而上学理念时,却有意无意地 降格了乔治·艾略特的创作成就。那么,在肯定地 谈论两位俄国文豪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救赎时,我 们又该赋予乔治·艾略特何等品质?相较而言,乔 治·艾略特所关注的,是对人类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批判与救赎,通过检视日常生活而发出苏 格拉底式的拷问: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合乎理性
状态,高悬着对于“神性”的求索,艾略特追问的 以来日渐细化的学科分工与专业化进行戏仿,她
是: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超脱于日常生活的琐屑 深切地察觉到,发生在上层领域的分工与专业化
平庸,走向自由澄明之境,让日常生活的神圣性朗 最深切地侵蚀了最基层的人的日常生活, 使人陷
照遍体?
入琐屑教条的知识碎片场域,把具体的现实生活
艾略特运用似褒实贬的话语策略模仿着卡苏 朋的生活样态,她对卡苏朋不吝赞词,称其“学识 渊博”、“心灵深不可测”。实际上,这种表面上不动 声色的语调其实是指向了这位老学究真实的日常 生活状态:沉醉于专业化状态,任由没有灵性的枯 燥研究抽空了生命的欢乐与感受能力,连甜美的 爱情都无法感受丝毫。借此,作者意在对19世纪
使我确信人性是如此可爱的那种生活道路,正是 大多数人过的生活,他们多多少少都很平凡,甚至 粗俗。”②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1874)正是这样 一幅日常生活的全景图。这部小说在广阔的社会 批判视野中,以三条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情节为主 要线索,同时又涉及医疗农业改革、议会竞选、遗 嘱篡改、工业化侵袭、阴谋的酝酿与败露等支线, 显得庞杂凌乱,缺少戏剧冲突。对这一结构,历来 的评论不乏微词,连自诩为艾略特崇拜者的亨 利·詹姆斯在肯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成功的人 物形象塑造时,也批评道:“作者想要表达太多东 西,又想把它们给说得圆满,想把自己向那些具有 科学精神的听众推荐,结果我们只发现一大堆模 棱两可的篇章……《米德尔马契》是一座细节的宝 库,但那些细节都是无关紧要的”③。实际上,这种
《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理想主义的悲歌
《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理想主义的悲歌作者:何玉蔚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米德尔马契》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破灭的故事;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同样灾难性的婚姻和事业上的失败,作者认为这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中,崇高的感情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外表,伟大的信念也往往带有幻想的面貌,实际上,爱略特的创作道路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冒着重重阻力走过来的,她们的故事是自己经历的不完整改写。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理想主义幻灭乔治·爱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在当时极有声望,尤以《米德尔马契》一书获得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各日报、周刊都齐声赞扬说它是时下最重要的一部英语著作,“世界巨著之一”,金口难开的《泰晤士报》破例以四栏的篇幅加以评论,肯定其“哲理的威力”,算是对全书的盖棺论定。
《米德尔马契》的影响还不只限于英国,该书于1871年年底开始分卷出版,1873年2月出齐,马上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都抢着买下翻印权,荷兰文和德文译本也相继问世,1948年,英国文学评论家利维斯所写的《伟大的传统》一书出版,把爱略特誉为组成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的三位作家之一,从而奠定了爱略特在文坛上的地位。
在此书中,利维斯强调指出了爱略特作品中的“托尔斯泰式”的思想高度和热烈的道德关怀,尤以道德尺度为标准来衡量作品,而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爱略特的“才能在技巧纯熟的《米德尔马契》一书中,才发展到极致——这部气魄宏大的作品虽说带有不少的缺点,却是属于屈指可数的几部为成年人所写的英国小说之列。
”[1]在那个女性需要冒用男性名字来写作的时代,爱略特的作品能够不仅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也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的确,《米德尔马契》不仅是爱略特公认的代表作,而且是英国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发展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发展英国的文学潮流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文学思潮都造就一批成功的文学家,他们在这股潮流中散发出自己最独特的光彩,并随着作品的流传一直闻名于后代。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希望你喜欢。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衰落,代之而起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四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包括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
他们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揭露社会压迫,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希望改良社会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梅瑞狄斯、哈代、肖伯纳等。
这时期的作家进一步揭露和批判了开始形成的英国垄断资产阶级。
如梅瑞狄斯在《利己主义者》中刻画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形象;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
基本特征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的生活和斗争。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在改革中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
3、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盖斯凯尔夫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她一生主要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克兰福德》、《露丝》、《北与南》、《西尔维亚的恋人》和《妻子与女儿》。
这些小说直接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斗争,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还写了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夏洛蒂;勃朗特》,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
萨克雷威廉;萨克雷(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继承了斯威夫特、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杰作,首次连载于1871年至1872年。
这部小说以其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对社会阶层的细致描绘以及对道德和情感冲突的探讨而著称。
它不仅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缩影,也是对人类经验的一次全面审视。
在阅读《米德尔马契》后,我被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复杂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所吸引。
小说通过对几位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的描述,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和道德约束下的挣扎与成长。
这些人物包括有抱负的医生特洛普(Tertius Lydgate)、理想主义者多萝西娅·布鲁克(Dorothea Brooke)、她的丈夫、富有的商人卡苏朋(Casaubon)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朋友。
特洛普的故事是关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典型。
他有着改善医学和人类生活的崇高理想,但最终却因为债务和个人道德的失败而失败。
特洛普的经历反映了个人抱负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性,以及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道德纯洁的困难。
多萝西娅·布鲁克则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充满理想、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女性,但她的婚姻和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挫折。
多萝西娅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在19世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
多萝西娅的坚韧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
卡苏朋的形象则代表了知识和学术的局限性。
他是一个沉迷于自己研究的学者,但他的冷漠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与多萝西娅婚姻的失败。
卡苏朋的故事提出了关于知识和情感、理性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问题。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罗莎蒙德(Rosamund)、弗莱德·文西(Fred Vincy)和玛丽·加雷思(Mary Garth),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罗莎蒙德的美丽和虚荣、弗莱德的不成熟和玛丽的诚实与坚韧,都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最新 浅论《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的理念和特征-精品
浅论《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的理念和特征作者简介:侯智慧,女,1967—,山西介休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心,工作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大学。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小说家。
小说《米德尔马契》的题目是作者虚构的英国省城,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情节结构布局精巧,非常成功地设计了情节的转折、并置、线索。
她用形式对心理深层意识作理性分析,探索复杂的人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灵魂深处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
一《米德尔马契》中巧妙的情节设计情节是小说的基本骨架,它体现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生活逻辑,并通过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思想,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事件、人物和场景。
作家将《米德尔马契》的情节结构安排得错综复杂,在女主人公多萝西亚结婚前,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婚后又转折为夫妻的隔阂和猜忌,围绕他们的生活又穿插了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矛盾和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各种人物、事件和关系被作家安排在特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小说通过作家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最后将小说高潮推到全书的结尾,使故事中相关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个性分明的人物跃然纸上,从外部的观察到内心的省视,独见作者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
1 网状情节的设置《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她在小说中把一系列人物、事件以及道德、宗教等各种内容进行融合,通过虚构的洛姆郡的米德尔马契镇作为故事的背景,为读者充分再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乡村风土人情和生活内容。
故事通过布鲁克小姐和利德盖特医生两个人的爱情与理想矛盾进行情节设计,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英国改革前外省乡村真实的生活形态以及他们内心理想主义的消亡。
作家通过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采用多种矛盾、充满微妙关系的情节、多个人物和中心人物、多种线索以及与中心线索纵横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这网状结构中的结点形成了故事中的重要情节,故事中几个重要的结点是这网状情节的枢纽,每个交叉点都是一个不同的人物,它们将整个小说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使小说内容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阐释的张力,充分彰显出小说艺术构思的整体性。
米德尔马契
《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作品,也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她的代表作。
小说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圆型"或"扁平"人物,并将他们安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
由于作家的成功塑造,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组人物群像,既栩栩如生,又有小说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读者仿佛能看见他们,听见他们说话,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但同时又能感觉到他们那来自艺术世界的特殊韵味。
作为一名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的小说创作才华不仅倍受她同时代同行的赞誉,也是各个时代的批评家热衷的话题.小说家狄更斯在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海蒂的性格刻画不同凡响,非常深刻而真实,让我不下五十次放下该书,闭上眼睛来想象她这个人……作为故事背景的乡村生活也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既可信,真实,兴味盎然,又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Chen Jia,1986: 265)狄更斯提到的海蒂是艾略特的另一部力作《亚当·贝德》中的人物.这位文学泰斗在盛赞艾略特成功的人物塑造的同时,还对她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给予了肯定.在这两点上,中外批评家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小说《米德尔马契》有一个副标题——当地生活研究,在米德尔马契这个充满了"喧嚣"与"骚动"的地方,当地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因此这部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物塑造的成功.在世界小说史上,刻画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一直是摆在小说家面前的一大挑战.许多小说家,从理查德逊(Samuel Richardson)到伍尔芙(Virginia Woolf)都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艾略特在创作技巧方面可能不像乔伊斯(James Joyce)和伍尔芙那样特立独行,但我们在阅读《米德尔马契》时,能明显领略到成功的人物塑造给小说带来的熠熠光辉.对小说家的人物塑造策略的研究无疑有助于对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小说主旨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验小说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本文将从戏剧化策略,作者"插话"策略,描写策略和话语策略几个方面对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塑造策略进行探讨.情节介绍小说的题目米德尔马契是作者虚构的英国省城。
乔治·艾略特论文:反抗与迎合
乔治·艾略特论文:反抗与迎合【中文摘要】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充满了对权力的反抗与迎合。
《米德尔马契》是公认的乔治·艾略特最成熟的作品,历代批评家对其艺术性进行各路分析,但是多从艺术主题,叙述风格,心理小说,女性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批评等角度分析。
本文从福柯式权力观进行解读,分析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建构的福柯式权力表征,以及主要人物在福柯式权力机制中的反抗与迎合。
本论文独辟蹊径,挖掘出《米德尔马契》别样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米德尔马契》的福柯式权力观角度解读,揭示《米德尔马契》中主要人物反抗并最终迎合禁锢自身的权力表征的过程,从而折射乔治·艾略特对于权力的折中态度。
福柯式权力体现为对人的控制和支配,权力机制的运行是通过规范化的检查和自我修复来达到支配和控制的。
在维多利亚时代,作为一名睿智犀利,才华横溢的女性,乔治·艾略特注定要与当代的各种强加于其身的控制和支配作斗争。
19世纪的维多利亚英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
乔治·艾略特将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浓缩成一个剪影,在《米德尔马契》中采用网状叙事,展现各色人物的权力网。
最能体现乔治·艾略特与权力的斗争的就是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的反抗和迎合。
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文本解读和对福柯权力观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的反抗和迎合。
他们被束缚在米德尔马契人墨守成规的福柯式牢笼中,在米德尔马契人的虎视眈眈下不断碰壁,绝望。
多萝西娅·布鲁克和泰第乌斯·利德盖特医生两位主人公反抗的权力表征各不相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反抗婚姻观的权力表征时,多萝西娅分别经历了三次外部监督,即对知识的渴求,宗教情感和爱情。
对知识的渴求,让她向婚姻妥协,下嫁卡索朋;宗教情感的束缚,让她向丈夫妥协,最终决定将卡索朋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对爱情的向往,让她再度向婚姻妥协。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倍受读者青睐。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巧妙地安排了作品的构成,尤其是在情节设计和心理描写方面:情节转折上不着痕迹,人物内心世界真实细腻,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生于1819年,是英国第一流的小说家,她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在情节转折、并置、线索等方面设计非常成功,在心理描写上为小说艺术创造了新高度,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真正的代表作。
艾略特采用多种技巧使小说情节设计严谨连贯,用艺术形式对心理深层意识进行理性阐述,充分展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独具匠心和卓越超群的艺术才华。
一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架,是承载小说意义的载体。
《米德尔马契》所设计的情节布局如一直延伸、盛大壮丽的大山脉,展示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起彼伏,由此及彼,浑然一体,以此展示了人物性格、思想等生活事件的演化。
小说在情节编排上非常完美,作家用极其细腻的情节描写了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结婚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而夫妻蜜月归来后产生的距离和彼此怀疑直到花园里卡苏朋的暴毙,交叉着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则是整部小说的精华,各种人物、事件和关系使读者目不暇接。
作家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胸有成竹,使其所设计的每一位人物的出现和暂时谢幕顺理成章地自然发展,使小说中全部人物和事件通过或真或假的关系相联。
而对于人物的塑造发展,艾略特运用不同的视角,将个人和社会生活,将外部与内心紧密融合,组建成纵横交错、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网状情节结构,把小说的每一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悬念叠加中紧扣读者的心弦,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中伦理自我主义
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中伦理自我主义在《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揭示虽然伦理自我主义者的行为违背道德原则,爱略特却在小说中倡导对其投去同情的一瞥,因为在同情的作用下会对为恶者进行宽容的道德评判,使他们的灵魂在爱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标签: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道德;自我主义;同情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中探讨了自我主义、同情、互助与责任等道德问题,表现了道德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乔治·爱略特的道德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
《米德尔马契》中所描述的伦理自我主义者违背道德的行为虽然是罪恶的,但爱略特以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引领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关注到他们的进退两难的处境,使我们对这些人也能产生同情共感。
一《米德尔马契》中的伦理自我主义的表现乔治·爱略特重视小说的道德作用,她在《米德尔马契》中尽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伦理自我主义,以揭示伦理自我主义在道德冲突中的强大的负作用力。
在《米德尔马契》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曾被伦理自我主义的阴影所笼罩。
年轻的医生利德盖特有丰富的学识,先进的思想,要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过激的自负行为使自己的成果陷于被传统和守旧所吞没的境地,以致最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唯利是图的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同流合污,遭到群众的唾弃。
利德盖特事业的失败由于其一系列的错误选择,具有偶然性,然而促使其做出如此选择的动因却是他过于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孤高自负的性格,因而他的挫败是必然的。
小说另一主人公多萝西娅善良无私,自制自律,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她渴望可以像英雄一样自我牺牲,她自我牺牲的想法太过强烈以至于根本没有考虑到卡苏朋是否愿意接受她的帮助。
卡苏朋本已为他这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心力憔悴,多萝西娅却无视丈夫内心的感受,为卡苏朋迟迟不开始他的著作而对他一再地逼问斥责,多萝西娅过分的自我牺牲的热忱,这种不尽情理不合时宜的献身精神导致她的灾难性的婚姻。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thesociale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广东工业大学外语系彭贵菊*摘要: 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的小说家。
她的小说以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而着称,尤其是她的人物塑造更是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本文探讨了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即戏剧化策略、作者“插话”策略、描写策略和话语策略,以期揭示出这部煌煌巨着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字:小说人物塑造策略艺术魅力1. 引言作为一名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George Eliot) 的小说创作才华不仅倍受她同时代同行的赞誉,也是各个时代的批评家热衷的话题。
小说家狄更斯在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海蒂的性格刻画不同凡响,非常深刻而真实,让我不下五十次放下该书,闭上眼睛来想象她这个人……作为故事背景的乡村生活也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既可信、真实、兴味盎然,又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Chen Jia, 1986: 265)狄更斯提到的海蒂是艾略特的另一部力作《亚当·贝德》中的人物。
这位文学泰斗在盛赞艾略特成功的人物塑造的同时,还对她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给予了肯定。
在这两点上,中外批评家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作品,也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她的代表作。
小说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圆型”或“扁平”人物,并将他们安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
由于作家的成功塑造,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组人物群像,既栩栩如生,又有小说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读者仿佛能看见他们,听见他们说话,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但同时又能感觉到他们那来自艺术世界的特殊韵味。
小说《米德尔马契》有一个副标题——当地生活研究,在米德尔马契这个充满了“喧嚣”与“骚动”的地方,当地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
因此这部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物塑造的成功。
在世界小说史上,刻画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一直是摆在小说家面前的一大挑战。
从女性哥特角度解读《米德尔马契》
部 伟大 的女性 主 义作 品
一
、
女性哥特主义与《 德尔马契》 米
的 。她 们不 适合 在公 共场 合与男 人 展开激 烈 的竞争 . 最 合 适她 们 的 角色 就 是女 儿 、 子 和母 亲 , 妻 而非 政 治
家 、 家或 大银 行家 。至此 男人 与女 人 的活动 领域 就 作
扮 演 了父权 制统 治下所 赋 予她们 的 角色 .但 实 际上 . 女 主人 公 寻找每 个有 可能 的机会 颠覆 父权 的统 治 : 每 当 出现 被公 众识 破 的危 险 时 . 她们 会立 即聪 明地 重新
情 洋溢 的信 件 . 盛赞小 说真 实全 面地 反 映了 当时妇 女 的生 存状 况 。但 同 时小说 也受 到一 些人 的批评 , 这些 批 评 主 要 是 针 对 小 说 对 女 主 人 公 多 萝 西 娅
和启蒙 运 动的影 响
随着英 国工 业革命 的迅 猛发 展 . 械化 的 大生产 机
迅速取 代 家庭小 作坊 . 工作 场所 逐渐 从家庭 转 移至 工
拉迪 斯拉 夫在各 个 方面都 配不 上多 萝西 娅 如阿 诺尔 德 . 特尔 ( rodK te 明确指 出 “ 凯 A n l c l) t 拉迪 斯拉 夫 是一 个失 败 的人 ” FR. 维斯 ( evs也 说 “ …: . 利 L ai) 他不 能说 曾 经存 在过 ” 3暗示拉 迪 斯拉 夫无 足 轻重 因此 。 性 [. 2 女 评论 家 不将 爱 略 特 的作 品 编人 反 映 女性 抗 争 父权 统
从女性哥特角度解读《 米德尔马契》
颜 蓓 蕾
摘 要 : 女 性 哥 特 主 义 角度 看 , 治 ・ 略 特 的 小说 《 德 尔马 契》 一 部 女性 主 义作 品 。 从 乔 爱 米 是 小说 中的 多萝 西娅 和 罗 莎 蒙德 , 在 当时 的社 会 背景 下 . 限 于“ 受 两性 领 域 划 分 ” 扮 演 “ 中天 使 ” 际上 是 通 过 婚 姻进 行 曲 线式 抗 争 。 , 家 实 多萝 西娅 后 来 下嫁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
米德尔马契阅读感想
哎,说起这本《米德尔马契》,读起来还真是不摆了(不得了)。
一翻开书,就像走进了个大杂烩,啥子人物都有,各有各的盘算,各有各的活法。
书中的多萝西娅,心比天高,一心要找个英雄般的伴侣,结果嘞,找了个卡苏朋,闷得跟个葫芦似的,两口子话都说不上几句。
这世道哦,哪里去找那么多完美的人呢?还是脚踏实地些好,莫要像我们四川人说的“眼睛长到额头上”,到时候摔下来可就不轻了。
再看利德盖特,医术高超,心气也高,结果呢,在这米德尔马契小城里头,硬是水土不服,被人排挤,最后搞得一塌糊涂。
这书里头的人哦,好多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看着都让人揪心。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写得还是真扎实,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都刻画得清清楚楚,看着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读完之后,心里头五味杂陈,既有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米德尔马契》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里头的人物经历都蛮坎坷的,但也算是给我们这些读者提了个醒:人生在世,莫要太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毕竟,这世道变化莫测,谁晓得明天会发生啥子呢?还是珍惜当下,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才是正道。
《米德尔马契》中绅士的身份困境
《米德尔马契》中绅士的身份困境在英国文学史上,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巨大的社会变化对小镇居民生活和观念的影响。
本论文以《米德尔马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中产阶级跻身绅士行列的过程中面临的身份困境,剖析新兴中产阶级绅士和传统贵族绅士面对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的缘由,并探讨维多利亚时代绅士身份的新准则。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乔治·艾略特生平和《米德尔马契》以及《米德尔马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梳理了绅士的定义并追溯了英国绅士准则的发展过程,指出维多利亚时期绅士准则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对《米德尔马契》中的四位绅士形象进行阐释,依据其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将他们分成三类:保守型绅士詹姆斯·彻泰姆爵爷、开明型绅士威尔·拉迪斯拉夫、矛盾型绅士泰乌提斯·利德盖特医生和弗莱德·文西。
第四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维多利亚时期绅士们的身份困境。
其一,崛起的中产阶级新“绅士”试图打破传统的“绅士即贵族”的界限,传统的贵族绅士难以接受新的绅士观念因而盲目采取排斥和抵制态度面对新事物和社会变革;其二,中产阶级绅士提倡以道德为核心的新绅士准则,这与传统根深蒂固的以世袭和血统为标准的贵族绅士观念相悖,面对新、旧两种绅士观念,部分中产阶级绅士们感到困惑而难以抉择。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上述章节的内容,指出在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的范畴扩大到贵族之外的阶层,并且传统的绅士观念受到冲击,进而形成新的英国绅士准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的绅士准则成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所找寻的精神向导,也促进了英国绅士文化的发展。
《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观——“家中的天使”
在 大量 的散文 和 书信 中不断 为改变 女性 的社 会地 位
她却无 法为她 们指 明一条 出路 。这种 女性 的命运 和
社会 角色 问题 上保 守 的态度 , 与她 关 于 女性 社 会 角 色 的一 些论 断不无关 系 。艾 略特认 为在社会 这个 有
是持肯定态度的。作者对女主人公外在形象的刻画
一
不能通向广阔的世界” 。她渴望摆脱女性平庸
反传统男性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模式——身材
收稿 日 : o 一l—1 期 2 9 2 6 0 作者简介 : 邢红梅 (9 6 ) 女 , 17 一 , 吉林柳河人 。北华大学 ,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中” 获得精神 上 的安慰 。小说 没有 言说 某种 激 进 的
到小说《 米德尔马契》 中一探究竟。 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数次转 向。还是豆 蔻 年 华 的少 女 时 , 萝西 娅 “ 多 醉心 于 偏 激和伟大, 任何事情 , 凡是她认为具备这些特点的, 都是她 奋力追求 的 目标 ” 。她不 愿躲 在深 闺 中一 面 绣 花 , 面安于 自己灵魂 的得救 , 一 对她来说 这种生活
《 德尔 马契 》 米 中的女 性观 —— “ 中的天 使 " 家
邢 红梅
( 北华 大学, 吉林 吉林 120 ) 300
摘要 :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作家代表 的乔治 ・ 艾略特 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 米德 尔马契》 是她 最重要 的一部 小说 , 而
作品中对女性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其研究的热点。她 强调 女性 应该保持 女性的 自然特征 , 努力在 自己的作品 中探 寻女性 区
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
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摘要: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米德尔马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讲述了多位女性的婚姻生活,刻画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婚姻生活,从理想婚姻、世俗婚姻和婚姻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探讨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乔治·艾略特;婚姻观On George Eliot’s Views of Marriagefrom MiddlemarchAbstract:George Eliot 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19th-century England. Middlemarch, as one of her masterpieces, through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tructures, shows all kinds of marriage life. This novel fully portrays the social landscape in the Victorian era, and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s own view of marriag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marriage life, explores the author’s views of marriage form such three aspects as ideal marriage, secular marriage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marriage.Key Words:Middlemarch; George Eliot; Views of Marriage引言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充满了真挚的道德与人性关怀,关注社会状况和政治趋势,把当时英国大的社会环境融入到小说中。
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探析
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探析摘要《米德尔马契》被大多数的评论家认为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牵涉的人物众多,塑造了超过150个或“扁平”或“圆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穿梭在各种复杂错综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对完整社会结构的一种生动展现。
道德与宗教一直是贯穿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主线,小说《米德尔马契》也不例外。
本文试从作家个人及小说《米德尔马契》入手,对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道德性解读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乔治·艾略特为了能够进入男性主流话语权内,给自己起了一个男性的笔名,披上男性的外衣来给人们叙述故事,吸引了大批读者。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文斯,她的创作生涯晚于同时期的很多英国作家,直到37岁,艾略特才真正开始小说创作,但她却凭借为数不多作品的高质量和高感染力,顺利跻身于19世纪英国最伟大、最著名的文坛大师行列。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主要包括七部长篇小说和由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
正像《教会生活场景》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乔治·艾略特的很多小说都带有浓厚的宗教和道德因素,几乎渗透到其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
因此,在作品多如牛毛的英国文学史长河中,乔治·艾略特被人称为是,“英国最诚恳和最具探索才能的伟大作家”。
此外,由于乔治·爱略特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伦理道德关注,她又被弗·雷·利维斯评论为对英国传统传承最有力的五大作家之一。
以艾略特最负盛名的小说《米德尔马契》为例,最能体现她的道德性观念。
《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名字可谓是野心勃勃,米德尔马契是英国的一座虚拟小镇的名字,艾略特要写的就是整个米德尔马契小镇人民在19世纪30年代的生活。
广义的互文:《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
广义的互文:《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作者:赵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本文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探讨《米德尔马契》与1832年改革法案、工业革命以及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了作品传达的时代讯息以及乔治·艾略特精湛的文学创作手法。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1832年改革法案;工业革命;文学传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优秀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她反对宗教形式及蔑视正统的叛逆行为,长期不能为英国上流社会所接受。
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及对社会、人性的思考,使其作品大受欢迎,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克里斯蒂娃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理论,首次提出互文性理论。
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出发,以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直接存在相互指涉的关系。
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着重探讨《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米德尔马契》与1832年改革法案此时的英格兰正处于政治改革的动荡时期。
在这种情形下,布鲁克先生买下《先锋》报纸,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为竞选做准备。
然而,由于高昂的租金和他的不作为,佃农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便他制定改革举措也不能改变此种状况。
此外,反对派也会对竞选活动进行游说,采取各种措施击败布鲁克。
对于布鲁克本人而言,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总是以自己的观点为荣又容易变来变去,观点不固定。
最终,他放弃了竞选议员的机会来支持另一位候选人。
《米德尔马契》的时代背景是以1830年前后的英格兰政治局势为背景的。
布鲁克竞选议员的行为是这一政治大变动的典型代表。
许多有名无实的选区已经被历史所遗弃,在议会的席位却占有较大份额。
《米德尔马契》的“善”与“美”
作者: 杜松[1];刘鎏[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2]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22-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2期
主题词: 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伦理道德观
摘要:论文以乔治·爱略特的晚期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为范本,分析这位善于哲学思考和心理分析的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蕴涵的道德伦理内涵,指出其对责任、同情等“善”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以及她在作品中通过对多萝西娅、利德盖特、布尔斯托德夫妇等人物的塑造所呈现出的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思想的颂扬与反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2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4 从《西游记》中的童话语言特色看其宗教色彩5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6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7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0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11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2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13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4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15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6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17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18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9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20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21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22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23 英语介词的翻译24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25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26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27 专有名词普通化28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29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30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3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32 汉英“龙”文化浅析33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34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35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36 浅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宿命论色彩37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3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39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40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41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42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43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44 Who Stole Our Panda——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n American Movie Kung Fu Panda45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46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47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48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49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50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51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52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53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54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55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56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57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58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59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60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61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6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宠儿》63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4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65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66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67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68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69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70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71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72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73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74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7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76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77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78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7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80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81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82 《浮生六记》翻译赏析—林语堂翻译策略研究83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84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85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86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87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88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89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90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91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92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93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94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95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96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97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98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99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100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101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102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103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04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10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6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107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08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109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10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111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12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13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14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15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16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1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118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19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120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121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22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23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124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5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126 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教师书面反馈:教师自我评估与学生感知127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12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129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30 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131 盖斯凯尔夫人工业小说研究132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13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34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135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36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37 《欲望号街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138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139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40141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142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143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144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145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146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147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148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149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50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151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52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153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54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55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156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157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58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159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6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61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162163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164 Comment on American Film-Television Culture Invasion165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66 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167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168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69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70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71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172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7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74 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175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177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178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179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8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181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182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8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184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85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186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18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188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189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190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191192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193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194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195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196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1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198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199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200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