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淝水之战,来探究淝水之战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材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关键知识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为什么要迁都?”史料研读:

《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迁都洛阳的原因,丰富教学方法。

(2)推行汉化政策:

①穿汉服

通过汉服和胡服两张图片的对比,提问:比较汉服和胡服的区别

教师:鲜卑衣服较为修身,为古代武士打扮,便于骑马和射箭,

汉服则多宽松,以舒适度为主

②说汉话

材料一:《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教师: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设计意图】以材料了解推行汉化的概况。

③改汉姓

材料三表格: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汉姓鲜卑族汉姓

拓跋元贺兰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目的: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来学习改汉姓,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表的能力。

④通汉姻

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