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重点
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Biblioteka 融合的意义。课时计划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2.北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习汉礼;鼓励鲜卑贵族和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和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2.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3.了解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3.论述分析。

五、教学内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画像和地图,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多个民族互相博弈的局面,其中以鲜卑族最为强大。

(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北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入过程,一方面是鲜卑族先后在魏郡、代郡、上谷、涿郡、中山陆续建立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是魏代统治者逐渐倡导中原文化和制度,逐渐让汉人士族进入到自己的统治阶层。

(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北魏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文明遗产,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3. 学习总结(10分钟)讲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理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讲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对北魏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北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历史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时,通过讲述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认同感;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胸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七年级历史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背景
①376年,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提倡儒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②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行征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
3.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统一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1.背景
教师出示地图与史料,学生填表,记录笔记。

3.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
了北魏的实力。

4.议一议
有人说,“孝文帝的汉
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
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
罪人!”也有人说:“孝
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
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
功臣!”你是怎么看
的?
1.交融表现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进度 ,为隋朝一致确立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资料,商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剖析概括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举措,培养学生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议论,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论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

教课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 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觉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状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成立的同时,北方地域从头堕入了杂乱的场面,出现了十六个不一样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类杂乱的场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一致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部署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址、作战两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土崩崩溃”三个成语叙述淝水之战的大概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何苻坚拥兵80 多万,却不可以一致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像?叙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北方地域从头堕入盘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条件。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讲授新课(一)淝水之战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四个方面。

本课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历史图片等;2.制作PPT,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北魏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资料,如PPT、历史图片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答案提示:前秦、氐族、苻坚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答案提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

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

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答案提示: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讲授新课(一)淝水之战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淝水之战,来探究淝水之战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材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关键知识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494年,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设问:“为什么要迁都?”史料研读:《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

(从地理环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迁都洛阳的原因,丰富教学方法。

(2)推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通过汉服和胡服两张图片的对比,提问:比较汉服和胡服的区别教师:鲜卑衣服较为修身,为古代武士打扮,便于骑马和射箭,汉服则多宽松,以舒适度为主②说汉话材料一:《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教师: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

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设计意图】以材料了解推行汉化的概况。

③改汉姓材料三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汉姓鲜卑族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目的: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来学习改汉姓,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表的能力。

④通汉姻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⑤改汉制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⑥改革余音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学习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何在?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交融。

学习与探究:前秦与北魏的不同的统治措施,其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以活动探究的形式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历史图片、表格、视频、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本课教学的优点:结合视频和问题探究,让学生更加亲近北魏那段历史事实,加上问题的探究,生动形象的进行授课,使学生更容易去学习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频繁,使整个教学更加轻松,学生学习也比较轻松。

不足: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93~94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94~95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模块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自主阅读课本P95~96内容,完成第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