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合集下载

总医院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总医院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后评价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第三十条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特制订本制度。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征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 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评估表》(手术或非手术科室),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1。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引言概述:输血前评估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输血史等因素,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输血前评估的内容。

一、患者的病情评估1.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以及输血史、输血反应史。

特别注意询问是否有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1.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皮肤黏膜、肝脾大小、淋巴结肿大等,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身体状况。

1.3 实验室检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标志物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患者的血液状态、凝血功能、免疫状态等信息,为输血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输血指征评估2.1 血红蛋白浓度: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确定输血指征。

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特定阈值(如男性低于70g/L,女性低于60g/L),或者伴随有明显的贫血症状和体征。

2.2 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手术创伤、外伤、消化道出血等。

根据出血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输血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止血功能。

2.3 心血管状况: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

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输血的风险和益处,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输血方案评估3.1 输血血型:确定患者的血型,以及所需输血的血型。

确保输血血型的匹配,避免发生输血不相容的反应。

3.2 输血量计算: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容量等因素,计算出所需输血的血液量。

同时考虑患者的输血指征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3.3 输血速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和耐受性,确定输血的速度和时间。

遵循安全输血的原则,避免输血过快或过多导致输血反应或心血管负担增加。

四、患者的知情同意评估4.1 详细解释: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确保其充分理解。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1.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使用范围:适用于各临床用血科室对所有输血患者的效果评估和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

3.定义:无4.内容:4.1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方法在每次实施输血(24小时内多次输血按1次算)后24~72小时,对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4.2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指标4.2.1 红细胞输注4.2.1.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效果不佳。

计算公式: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O.O85(L/kg)×90%]。

注:输注血量指全血红细胞折算成的对应全血量,对于儿童患者应将公式中的常数0.085改为0.09。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6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3U)大约可使Hb值升高10g/L。

C. ≤24小时内的多次输血按1次算,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后方可评估。

4.2.1.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或消失。

4.2.2血小板输注4.2.2.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

注: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小时CCI≥7500/uL 或CCI≥7.5×109/L;输注后24小时CCI≥4500/uL或CCI≥4.5×109/L。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增高30×109/L。

C. 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1. 前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必须严格保证其安全性和效益性。

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

2. 质量管理监控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监控是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因素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

重要性在于:•防止输血反应: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保证输血效果:通过质量管理监控能够跟踪监控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优化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增强患者对临床输血治疗的信任和满意度。

3. 实施质量监控的具体环节为了实现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3.1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术前检查:在进行临床输血之前,应首先进行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检查,确定其病情和输血需求,并对患者的一些基本检查指标进行监测。

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全血细胞、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

•选血、配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产生输血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检查成分的质量:临床输血中的成分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质量标准:血液安全、血细胞理化实验室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对于血浆成分更是有许多其他肝病检测的要求。

3.2 输血中的质量控制•输血前的检查:在输血之前,应仔细核对并确认输血者的身份和所需输血的成分,确认确诊以及患者特殊要求等。

•输血操作的质量控制: 输血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过程的标准化并尽可能地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注速率的控制: 输血速率的调整需要基于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

医生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控制输血速率,以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3.3 输血后的质量控制•输血后检查:在完成输血后,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监测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

输血前后评估

输血前后评估

输血先后评估
标题:输血先后评估
引言概述:
输血先后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接受输血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有效降低输血相关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

本文将从输血先后的评估角度出发,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输血前评估
1.1 了解患者病史
1.2 进行体格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
二、输血过程中的评估
2.1 观察输血反应
2.2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3 定期检查实验室指标
三、输血后评估
3.1 观察患者症状
3.2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3 进行实验室检查
四、输血后并发症的处理
4.1 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4.2 采取相应措施
4.3 与团队合作,确保患者安全
五、输血后随访
5.1 定期随访患者
5.2 关注患者恢复情况
5.3 持续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
通过以上五个部份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输血先后评估对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先后评估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欢迎阅读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34567*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2、采集血样时,如患者意识清楚可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时,通过询问患者的识别3EDTA456库)。

送检: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简称标本运送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及时送交输血科(血库)。

三、血液制剂的领取1、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单、受血者血样及交叉配血单进行配血且血液制剂经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用血科室取血。

2、临床科室接输血科(血库)通知后由1名护士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简称取血者)携带取血箱与血液制剂领取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3、取血者与发血者逐项核对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出库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发血。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3)4)5)6)41(1)由(2(a(b)所有血液制剂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3)应告知患者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4)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实施。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者原因
患者的病情是否适合接受输 血治疗
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前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
输血后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变化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因素,如发热、感染、过敏等,这些疾病或因素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如肝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器官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病例讨论: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对 存在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跟踪和监督:对改进措施进行跟 踪和监督,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 决和改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讨论过程 和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 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培 训和教育,提高临床输血评估及 输血效果评价水平。
,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输 血 评 估 03 输 血 效 果 评 价 04 评 估 表 格 的 使 用 05 评 估 结 果 的 反 馈 和 处 理
评估指标:包括血红 蛋白、红细胞压积、 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患者 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评估
输血指征:当患者 血红蛋白低于 70g/L或血小板计 数低于 50×10^9/L时, 需要考虑输血
评估表格的填写时间:应在输血 前完成,并在输血后进行补充填 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表格的内容:包括受血者基 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品种、 输血量、输血前检查、输血后监 测等项目
评估表格的保存:应妥善保存评 估表格,并建立输血档案。
评估表格的保存:每次输血后及时填写输血评估表格,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保存。 评估表格的使用:根据评估表格中的数据,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发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与流程的建立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和相关专家,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质量监控的指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发布。

2.建立质控小组:成立由医务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临床血液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工作。

3.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建立每一次输血过程的质控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前的血型鉴定情况、血液制品的分发和管理情况、输血过程监控的指标和结果、不良事件的记录等。

4.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后效果的评价等。

二、质量管理监控的流程1.输血前质控: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配型、感染标志物、止血功能等参数,评估是否适宜输血。

同时,检查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血制品管理:包括血液制品的分发、接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的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监控患者的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等。

通过现场观察、抽样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4.不良事件管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意外等情况。

质控小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输血后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患者贫血纠正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并与输血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收集数据:通过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等收集数据,包括输血前后的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评价输血效果。

3.效果评价结果的报告:将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制作成报告,明确指出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许多疾病和创伤患者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输血质量,本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体系,从源头把控输血质量,确保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责1. 成立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由医院领导、输血科(血库)负责人、临床科室代表、检验科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

2.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制定和更新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监督输血工作的全过程,对输血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

3.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发放和质量控制工作,对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4. 临床科室负责输血治疗的申请、执行和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检验科负责血液制品的检测和患者血型的鉴定工作,确保血液制品的相容性。

三、输血质量管理监控措施1. 血液制品的采购和管理a. 输血科(血库)应根据临床需求和库存情况,合理采购血液制品。

b. 输血科(血库)应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的储存和发放规范,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c.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2. 输血治疗的申请和审核a. 临床科室在申请输血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b. 临床科室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输血治疗申请,并提供患者的病历资料。

c. 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 输血治疗的执行和监测a. 临床科室在执行输血治疗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b. 临床科室应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并及时报告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

c. 临床科室应定期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为输血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10.临床常见的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10.临床常见的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程序操作规程文件号:输血科-010规程编写者:林飞燕生效日期:2011年07月01日起批准日期:2011年07月01日文件正本保存于:主任办公室保管人:陈兴勇文件副本保存于:输血科保管人:林飞燕输血科主任:(签名)项目主管:(签名)输血前评估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使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予病人做充分的检查:基本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等)、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传染病四项(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

2、科学合理用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和成分输血两方面。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包括4个附件:成分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1输血指南、内科输血指南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这些为临床提供了输血适应证的指南以及输血效果评价的依据。

3、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情况等决定。

a)一般来说,对一个体重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ml全血约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g/L或红细胞压(Hct)0.03;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l~2单位b)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注少量红细胞。

c)在大出血时,止血、输液以尽快的维持循环容量是非常重要。

病人大出血时,在有效采取止血和补液措施的同时,需要尽快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应合理应用血液成分: 失血量为血容量的30~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血容量的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白蛋白, 且应考虑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2输血后效果评价1、输血治疗后应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a)输注全血、悬浮红细胞:应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等,以评价输血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建立1.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明确输血过程的管理要求和各项指标。

2.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制度。

3.确定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

二、流程建立1.临床输血过程监控(1)术前评估: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症进行术前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2)血液检测:对供血者和血液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血型、抗体筛查、传染病标志物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液产品,确保输血的匹配性。

(4)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安全地输血,监测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5)输血结束评估: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

2.临床输血效果评价(1)不良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术后恢复评估:对输血患者进行术后恢复评估,观察输血是否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并记录相关信息。

(3)长期效果评价:对长期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输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影响。

三、质量管理监控和效果评价1.数据收集和记录:质控小组负责收集和记录与输血过程相关的数据,包括术前评估结果、血液检测报告、输血监控记录等。

2.数据分析和统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评估输血过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3.制定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根据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跟进实施效果,实现输血过程的持续改进。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的相关内容。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流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二、除以下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制度执行。

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八小时之内必须由临床医师给患者开急查血常规医嘱并切实落实到位。

五、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另一份送质控科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质控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简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临床输血流程

临床输血流程

临床输血流程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贫血等多种疾病,同时也是一项涉及众多环节的复杂流程。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高效,医院需要建立科学的临床输血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流程、注意事项及相关技术。

一、输血前准备1.患者评估:在进行输血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结果将决定输血的适应症、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种类等。

2.血型鉴定:在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

血型鉴定是确定输血的种类和血型配对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血型鉴定通常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检测。

3.血液检查:输血前需要对血液进行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传染病筛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防止传染疾病的传播。

4.制备输血:在确定输血种类和配型后,需要制备输血。

制备过程包括血袋的选择、标签贴附、质量控制等。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二、输血操作1.输血前准备: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消毒、局部麻醉等。

同时也需要检查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正常性。

2.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保证输血设备的清洁和安全。

输血时需要注意血液的流量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以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量。

3.输血后处理:在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处理。

包括检查输血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等。

同时也需要妥善处理输血设备和残留血液,防止交叉感染。

三、注意事项1.避免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为了避免输血反应,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2.防止交叉感染:在输血过程中,交叉感染是一项常见的问题。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需要对输血设备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同时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隔离和防护。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一)目的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正确的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评估。

(三)职责1、临床医师(1)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

(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和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

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 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3)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4)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8)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9)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10)如果患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输血?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3、输血目的输血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二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除此以外均为不合理输血。

4、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一、临床用血评估制度1.评估内容(1)确定血液丢失量: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创伤及其他血液丢失的情况,确定患者的血容量损失情况。

(2)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3)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病理情况导致的贫血。

(4)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因素,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及潜在风险。

2.评估结果(1)输血指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血液输注。

(2)输血种类:根据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原抗体情况,确定输血的种类。

(3)输血量与速度:根据患者血容量丢失情况和血红蛋白水平,确定输血的量和速度。

用血效果评价是指在患者接受血液输注后的一定时间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评估,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评价指标(1)Hb水平:检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输血后患者的贫血情况。

(2)症状改善:检查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如疲乏、乏力、头晕、心悸等。

(3)体征改善: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黏膜湿润度、皮肤弹性等情况,评估液体代谢和组织灌注改善情况。

(4)实验室指标:观察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评价结果(1)用血效果良好:患者的贫血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水平达到预期范围。

(2)用血效果不佳:患者的贫血症状未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水平未达到预期范围。

(3)不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明确用血的指征、种类、量和速度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提高输血效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通过用血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完善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对于临床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输血前评估
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使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予病人做充分的检查:基本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等)、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传染病四项(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

2、科学合理用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和成分输血两方面。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包括4个附件:成分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内科输血指南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这些为临床提供了输血适应证的指南以及输血效果评价的依据。

3、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情况等决定。

a)一般来说,对一个体重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 400ml全血约
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g/L或红细胞压 (Hct)0.03;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l~2单位b)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注少量
红细胞。

c)在大出血时,止血、输液以尽快的维持循环容量是非常重要。

病人大出血时,
在有效采取止血和补液措施的同时,需要尽快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应合理应用血液成分: 失血量为血容量的30~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血容量的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白蛋白, 且应考虑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输血后效果评价
1、输血治疗后应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a)输注全血、悬浮红细胞:应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等,以评价输血
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

b)输注血小板:应在规定时间内检测患者的血小板,以评估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决定是否还要输注血小板及剂量,是否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等情况。

c)输注机采白细胞:临床症状,感染状况是评估输注机采白细胞是否有效的依
据。

d)在合适的时候检测传染病四项(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e)流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