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我所向往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我所向往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构建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一一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
在作品中,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其湘西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取自生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白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牧歌情调;理想人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独特存在,不仅表现为一种“沈从文式”的文学范式的确立,而且表現为一种文学精神跨越时空的持续影响。
沈从文在左翼与海派文学之外,执拗地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苦心经营他的现代神话——湘西世界。
对于跻身都市的沈从文来说,湘西既是一个温馨、遥远的忆念的家园,也是他全部情感、智性和理想的创作载体。
与“庸俗”的都市文明相比,沈从文忆念中的湘西无疑在现实和情感的双重映照中具有超然的和谐、健康而又令人神往的特质。
然而,对湘西以及湘西文化的深情眷顾并没有使沈从文沉醉于象牙塔里大唱赞歌,他清醒地觉察到湘西珍贵的乡土人情在“外面世界”的冲击下正在渐渐蜕变。
无情的现实使他不能安于古老湘西的理想世界,遁人虚幻的“世外桃源”,而是力求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为湘西文化和中国文化寻找一条出路。
所以,他在对湘西生命形式进行讴歌时也对城市生命形态进行挞伐,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他用毕生精力呼唤健全的、完善的人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选择和文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比较欠缺的人性审视,使沈从文的文学表达具有了普泛的人类意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自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小说的创作营造出的牧歌情调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
牧歌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类词汇搭配,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03文二班邢奥敏《边城》的诗情画意是人们所公认的,这诗情和画意,不知来自于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来自于边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风。
《边城》,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内容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边城》是其精神神韵的集中体现。
他把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和谐统一起来。
在青山绿水映衬下的优美环境中,人们恬静安适的生活着,从而构成了田园牧歌式的艺术氛围。
在《边城》中,沈从文着力描写翠翠这个勤劳,善良,美丽,心灵纯净得犹如一泓清水的女孩儿。
在《边城》中,看不到邪恶,奸诈,贪欲……以此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生形式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正如沈从文所表达的一样,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对湘西世界由衷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在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追求,也间接地体现了他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里的小溪旁的一户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以及码头掌管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之间发生的恋爱故事。
《边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
边城人民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
这就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
在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一)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1、翠翠——勤劳、能干、美丽,心灵纯净得如一泓清水的女孩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作品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作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其作品不仅在湘西地区深受人们喜爱,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沈从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边城》,这是一部反映湘西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湖南张家界的边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城的人们、事物和环境,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主人公李铁花是一位勇敢正义的少年,为救母亲和妹妹从军,深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铁花的冒险经历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湘西男性的勇敢正义。
《湘西故事》是沈从文另一部代表作,该书是由七十多篇小说组成,以湘西地区为背景,反映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被誉为“湘西女神”的“老太君”是小说家塑造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位身怀绝技、性格刚强的女子,被人们称为“湘西第一刀客”。
小说中还有王国维、于右任、钱钟书等知名学者在湘西的亲身经历,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口述,淋漓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文化。
除此之外,沈从文的代表作还包括《菊花》、《边城儿女》、《南方的风》等。
这些小说不仅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民智慧。
他的作品不仅为湘西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赢得了广泛的阅读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总的来说,沈从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有力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特殊文化和人民风貌,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分析
牧歌情调:浓郁的抒情气息
《边城》里,凄凉哀婉的抒情格调是沈从 文过去情感的投射。 “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 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 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 这个不幸故事上,才得 到了排泄与弥补”。
牧歌情调:浓郁的抒情气息
沈从文的抒情超过了个人情感范围。 “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 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的那一 股沉郁隐痛……他不仅唱出了少数 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 分子的心声。” ---朱光潜
(二)、梦幻叙事
“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 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
沈从文小说的梦幻叙事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直接写梦境、幻境(心理描写); 一是写写梦境和幻境
对沈从文这个浪漫主义者来说,单 纯反映现实人生是永远不够的,只 有将梦幻的成分羼和进去,小说才 会有生命。 沈从文的小说中梦境俯首皆拾。
牧歌情调:浓郁的抒情气息
沈从文小说的抒情气息,另一方面,是在 湘西题材的作品里,浸透了作者对乡土的 眷眷深情。 沈从文进北京之前,在家乡湘西的沅水流 域及其支流上常年漂泊,与各种各样的底 层小人物打过交道,了解了他们,并接触 了他们的灵魂。
沈 从 文 笔 下 的 湘 西 世 界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 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 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 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 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 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 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一、“湘西世界”的叙事特点: 传奇、梦幻、牧歌 二、“湘西世界”的内容特点: 诗性与原始性的结合 三、 湘西世界的独特性: 真善美的统一
传奇色彩:生命的神性与传奇性
湘西作为沈从文小说的一个背景,神秘、 传奇,但在这个背景中凸出的是生命。 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 却只信仰‘生命’。” 在湘西这个背景中,沈从文时时刻刻想努 力展示的是生命的神圣和庄严。 沈从文小说的传奇色彩更多地源自于他对 生命传奇性的叙写。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 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丰富,其中以他构建的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
一、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创的一个文学世界。
湘西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方言语言都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素材。
他用自己敏锐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世界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湘西人的崇高情操与独特风貌。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展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思考与反思。
他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湘西世界里的山川奇观、草木芳香、人们的善良与朴实,以及这些元素所蕴含的深邃哲理。
但是,湘西世界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因素,例如迷信、传统封建礼教等等。
沈从文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揭示和探讨。
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挑战。
二、都市世界相比于湘西世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另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领域。
他用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刻画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都市世界里,他抛弃了湘西世界所具有的地域色彩与社会背景,而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化进程。
沈从文的都市世界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另一个是他后来在香港的创作。
在这两个时期,他都通过作品带领读者了解不同的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深度揭示了城市中所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都市世界中,沈从文把握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城市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心灵呈现出一个个在城市中迷失的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助。
三、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的不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两个不同的艺术创作领域,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风格的不同。
湘西世界以自然和生命为主题,比较具有叙事性与丰富的意象,另一方面,都市世界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冲突,更为现代且注重观念化。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和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这是 “边城” 端午节的习俗,描写绘声绘色,尽显了湘 西特有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并丰富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灵美 。
2.理想化的人物: 爷爷:善的象征。 翠翠:美的化身。
[例2]
边
城 (节选) 沈从文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 目为青 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 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 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 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优美、健康、自然,一个自由、美好的生命。“ 黄麂一 样· · · · · · 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着翠翠这样健康美丽的 精灵,随时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威胁, “深山”是他们 最后的庇护和自由天地。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和李劼人的“大河 小说”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一)“乡下人” • “京派作家” 沈从文( 1902 —— 1988 ),原名沈岳秋,湖南凤凰 人,有苗、汉、土家族血统。少年从军,在千里沅水流域 看遍多种“人生形式”后进京求学,从事文学创作。1926 年出版作品集《鸭子》,1934年出版代表作《边城》, 1938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河》。尔后辗转多所高等学府任 教,执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 体的代表作家和组织者。
白塔,边城文化的见证。一开始它就与翠翠家人的生活 相伴,与边城的山水、自然和谐相随。白塔伴随着老船夫的 死亡而倒塌了。白塔的崩溃,象征着往昔人们记忆中的美好 情景的消逝,一种希望的幻灭。因而传达出与边城美好并不 协调的悲剧的氛围,触发人去思索和寻味。
《边城》便是这样一部杰作。这里是谐和,光与影的 适度配置 。…… 细致 ,然而绝不琐碎;真实,而绝不教训 ;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而决不做作。这不是一个 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 了的男女 ,我保险这是一副可口的良药 。人物虽然全部善 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份。他连读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 的空气里,这里的读者不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齐用—灵 魂微微一颤,好象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打进作品,成 为一团无间隔的谐和,或者,随便你,一种吸引作用。 ——李健吾评《边城》 4.一支古老的“牧歌”: A.爱情悲剧:苗汉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 B.缺乏现代理性精神——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感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世界,那里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显出颓败与堕落。
本文深刻剖析沈从文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世界的描写,并发掘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的讴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一、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创作时期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的动荡时期。
沈从文在生活的都市中见惯了人情冷暖,他成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故乡成了他精神上的净土,但几次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正如之前谈到对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视记忆中的故乡,他看到社会变革冲击下湘西的变化与人们的堕落,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索,并且将重建乡村世界与湘西自治的愿望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他不仅让我们读到自然与人给我们的启示,也企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沈从文不同创作时期的湘西世界1.初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从文自传》和《边城》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如《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是这样写的“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的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
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村庄走去,同农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一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武术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皆有兵役……”(沈从文,1992)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人们守法敬神,遵从古礼,甚至连兵卒都“纯善”如民。
不难看出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人事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和谐尽然有序的状态。
同样沈从文的《边城》留给大家的印象相似,可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即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一条河打通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去附近的城镇赶集,庆祝节日,村民们同样按照古老的遗风生活,可这里不只有美好,仍然有苦难,这里的湘西世界似乎更加有魅力,因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不是桃花源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打印稿
论文题目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姓名孙娟娟学号041061135学校潍坊电大诸城分校指导教师王红霞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5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答辩主持人学位申请级别2006年5月15日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诸城市程戈庄初中南校孙娟娟【正文内容】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是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有《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著名小说集《虎雏》《八骏图》,长篇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阿黑小史》。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湘西,是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历史上,这里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中提到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此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明开化程度比较低。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80多部,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
他的独特形象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历史上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正是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并且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并由此而形成了他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同时,他的独特经历也造成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性,1917年8月,沈从文以预备兵的名义入伍。
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整理]
00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00——以《边城》为例00摘要00《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00目录00一、引言 (100)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00)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00)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00)五、结论 (700)参考文献 (800)一、引言0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00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罗娅雯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在沈从文所描写的小说世界中,总是充满一股浓浓的湘西风味。
在那些湘西世界中,于自然,他保存了湘西景色的原汁原味,以朴实、简单的手法将湘西独特的地域风情、民俗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于人物,乡土人民那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纯真、简单的爱情表达让湘西人民的质朴美丽跃然纸上;于行文风格,自然朴实、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给人以活鲜的美感。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作者简介:罗娅雯(1996-),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2-02引言: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纯朴简单的山乡人物,融入到清新质朴的语言文字中,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湘西地域的和谐氛围与自然美景。
沈从文在对自然美的追求及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文风。
他以民俗风情为写作的源泉,通过对湘西地域的不同民俗的择取及应用后,创作出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湘西小说,对现代文学在文学形态上的民族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沈从文创作湘西小说的简要背景一些文学作家经过五四时期提倡人性解放与人性自由思想的洗礼后,在写作中写到了熟知的故乡,努力发掘出民俗文化,各种民俗文化在这些作家的笔触下被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健康向上、自然美丽的人性品德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作家里面,沈从文是突出代表。
沈从文以边地民俗为写作素材,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同时又以现代性的视角透视了民族心理,将萎靡的民族理性及情感点亮,让国民的美好品德和性格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精神中。
例如在《边城》里展现的信仰、居住、游艺、婚嫁、丧葬等民俗风情,突出了边地环境背景,将其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作为唤醒人们民族意识的工具。
这也是沈从文写作湘西小说的最大意义。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是他生命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篇1:《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湘西世界”【论文摘要】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与整个沈从文研究的发展相应,人们对“湘西”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多元与复杂的状态。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摘要新世纪初,在中国新一代领导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人心。
在国富民强,四海平静的今天,探索和研究先贤们的智慧,感悟沈从文先生的“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感悟其自然美,人物美,人性美。
或者说感悟其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对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处和堕落处”,对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启示。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中的湘西世界的观照,探寻其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基因。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和谐社会原型人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叱咤风云的英雄业绩可以描述,也没有什么急剧的思想飞跃,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世界——“湘西世界”。
以其“和谐自然”的社会理想,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作品所描述爱和美的人生里面寓意着他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他虽然对乡村古老的素朴人性美十分向往,但又感到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罕见,他怀着困惑和矛盾注视着这些变化,城市文明侵蚀农村,庄孔不入,从物质生活习俗到精神生活状态,以至爱情婚姻家庭,却受其巨大影响,沈从文目睹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堕落,这种堕落精神侵入到农村,破坏着千百年农民所以的淳朴、质朴、善良、正直等人性美。
沈从文写道:“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带来唯实唯利使得人与人之间得关系,再也不能像建自然经济下得农村那样带有素朴色彩了。
沈从文凝目于城市文明对农村素朴人生得变化,因而他自然而然把不满行和谴责转向造成这种现象得文明城市。
但他也清醒地看到现代文明地不可抗拒。
它深入到了社会地各个细胞,与遥远地湘西保持着若即若离地对峙态度,这也只能使他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地向前发展持首肯意见。
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很伤感地看到湘西在受到文明冲击时人性地某些裂变。
民族原有地优秀品格一点一点地消失,他对普遍存在于农村地这种严酷现实不足以旁观者地姿态,注视这苦涩地人生地幕幕图景,他善良敏锐地内心也发出对现实地强烈忿,他实在不愿意屡屡见到人性在社会经济地压力下使精神地内部和外部都严重崩溃裂变。
他要使人性的灵魂得以复苏,使人心的纯美得以张扬。
让人的尊严得以恢复,因而他用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来塑造民族的灵魂。
那就表现为他与湘西世界积淀的文化的遇合,表现为对“自然和谐”理想社会的。
所谓“自然和谐”,即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不相密”。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
其实,这种“和谐”的社会理想,在中国起源很早。
汉代董仲舒宣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合一,天人合一也。
”强调天人和谐道家经典有“道法自然”,古语有“窥天地之奥妙,而达造化之极”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沈从文有一句自己的描述“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
”在他看来个体生命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宇宙自然之中,才能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种求取心灵的自由,超越和生命的光大永恒!沈从文的作品无疑吸收乐这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理想,并融合了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灵历程和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
他在其“湘西世界”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构筑了一个“和谐”理想社会的范式,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渴求。
这种愿望自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出现以后,就以《诗经》种的“乐土”,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原型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每逢乱世,或者每当人类社会遭遇危难时,它就苏醒过来。
这种原始意识是天以数计的,在中国有“乐土”,“桃花源”,在西方则有“理想国”和“乌托邦”等,它们都曾以多种各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
沈从文生活在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方面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种危机一而是,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渴望过上一种和平宁静的理想生活。
于是潜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和谐”理想社会原型被激活了,作为乱世之中救赎人类灵魂的“诺亚方舟”,出现在几乎每个人的梦中。
沈从文作品种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就触动了中国人灵魂中“桃花源”的文化心理原型,即“和谐”的社会理想。
随着工业化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征服自然”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主宰了世界,人类精神危机日益加深。
这种现实令世人愈来愈忧虑。
因此,西方现代作家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进行了不断地求索,企图缓解人类精神上地危机,防止人类自身的异化,有的则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本能冲动,如此等等。
但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沈从文试图用理想的“和谐”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虽然不免显得缥缈,但未必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沈从文“和谐”的社会理想是小说作品里构建了一个奇幻的湘西世界,把最能表现“和谐”的“人性”做为自己小说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他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因而在他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自己也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在沈从文的心目中,人性总是美的,人类社会许多丑行和恶德均是人性美丧失所之致。
他认为人的生活,无论是原始的,还是已然处于发达的现代,都必须适应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提供音色质去生存,既不能背叛自然的恩泽,也不能无端地属从于自然,人类命运地好坏,悲乐所提供给自身地教训就是同美丽而无情地自然失去“和谐”。
正因为他主张人与自然地融洽,才使他在自然地感召下,以充沛地爱去抒写其间地人,由此获得乐巨大地力量与灵感。
这灵感是自然之精气所致,而这力量必然来自美,来自于人类最本真地那些表现。
在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或者湘西苗族风俗演化而成地小说中,沈从文从青年男女之间地情爱上,亲人之间的关爱上和邻里之间的互爱上将这些游离于伤繁芜杂,虚情假意,灵魂被极度扭曲的现代文明之外的原始生命力进行乐一番彻彻底的讴歌。
对湘西那种至情至性的“和谐社会”理想进行饱含深情的赞美。
沈从文笔下青年男女演绎的爱情场面永远充满了活力,永远闪耀着人性和谐的夺目光辉,不管是生,还是死,除了追求肉体上的行为之外,他们需要的是永远是爱,爱得至情至性,爱得自然和谐,仿佛远离尘世,像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爱那样。
在《神巫之爱》里,我们获得了“无言无语”的撩人魅力。
那个俏丽动人的白衣少女是个天生的哑巴,先天残疾折磨着她的生命,但她并没有失去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对爱的追求。
不能使用一张嘴唱出一支歌来献给心中的男子,也不能在隔山隔水时用呼唤来搭成与情人相通的桥但她知道自己眼睛的作用与意义。
它清凉如水,深得如珍藏着万千珍宝,游弋着万千情愫,它们饱含这令人销魂得忧郁,而这份诗一般得忧郁里流露出对爱情得渴望,它们胜过了多少动人得语言表达,直接赢取了年青神巫得心。
这种爱战胜了有身体残疾带来得人得尊严和自信丧失后得自卑自残心里,战胜了由于语言得色彩和光彩所带来得无数得谎言,战胜了一份孤独天地中一个弱小女子无助的寂寞,同时消解了人物之间在气质和身份上的差异,也战胜了陋习,战胜了庸俗和偏见,从而获得了幸福的爱情,达到和谐。
《雨后》是场雨后延伸的清丽爽新的爱情故事。
一对年青男女在山野间获得爱的甜蜜。
好读过一些书,知道一些歌词,懂得如何利用景致来渲染铺排情绪情节,虽然幼稚但也可爱之极,于是她对自己心仪的男子四狗既爱,却又对他不识字,谈吐的某些粗俗放荡而感到一些轻微的惆怅和遗憾,细腻平和的心情也有了些许的波澜。
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事,在纯洁的灵魂中溅起了爱的雨花,终于能在山野间绽放,四狗目不识丁也不会成为两个人相爱的障碍。
于是,宁静,碧绿得流溢着无穷情趣光色的山野为两个深情人和他们需要的情节提供了“情景合一”的条件,他们为自然之美而陶醉,为爱呢喃,四狗变成了诗人,年轻女子也不再以读书而自傲,成为一个痴情的美丽尤物,整个天地变得如此温婉,清新,亮堂,仿佛有一种比文学的抒情还要迷人的东西存在。
此时,爱超越了个性差异,超越了生死功名,超越了一切世俗成见,两个年轻人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褒有了爱的崇高,因为爱而维持着那美不可言的天性,因为爱而一切自然,自由,和谐。
此外还有萧萧与花狗的“离经背道”的爱情,终于追求和谐的人性战胜了人性,战胜了根基深厚的“礼”性,这是一曲“人性”胜利的凯歌。
“再《柏子》中,妇人有“食”的渴望,柏子有“色”的需求,两人共同创造了食色加爱情的传奇。
这个美丽而带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
”在《雨后》《阿里小史》中,作者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作者所追求的食归真返璞,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追求自然。
在《媚金豹子与那羊》《龙朱》,仅仅提纯一个男女性爱故事,作为一种抽象符号,以此达到行而上地表现原始本质地人性的美。
归根到底作者的用意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原是人之本性思考。
摒弃一切世俗,达到男女情爱的和谐,自然。
在《边城》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和谐在亲人之间的观爱中的表现,它是沈从文的心中的避风港,保留着他乡下世界中一贯的完美与朴实,是他理想世界的绘图,在沈从文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不知用船来去渡了多少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份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女儿和外甥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他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从不加上一个有份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曾听到过这件事情一样,仍热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徇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甥女地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甥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的心事。
为此他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天意中为外甥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的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对外甥女无私的爱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