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1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1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知识点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洲开始一体化的原因和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2?欧共体成立的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J相关链接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

体条约》(即《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诞生。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一一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3.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示例】(浙江台州2009届高三期末考试)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它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

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B?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C.苏联咄咄逼人威胁 D ?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基于法德两国能够捐弃前嫌,共谋发展,基于法德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答案:B

知识点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1)美国推动日本政府推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美国的大力扶植,一是削减直到免除日对美的战争赔偿;二是原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三是向日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3)朝鲜战争提供了机遇,一是日本从向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中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二是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⑷日本政府的政策: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学习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需要从日本自身、美国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多方面分析;同时,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理解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此外,我们更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借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如进行广泛深刻的社会改革、及时抓住有利的国际时机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示例】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

起。与日本经济崛起有关的因素是( )

①重视科技教育②美国的扶持③二战后的民主化改革④引进技术,制定经济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均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因素。

答案:C

2.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影响

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的目标。

拓展深化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飞跃:①大化革新。通过学习唐朝先进文化,进行了变革,开始进入封建社会。②明治维新。通过学习欧洲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日本开始步入近代。③二战后经济的复苏主要得益于战后进行的社会化改革,消除了经济领域的封建性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持,军事订货等因素。

知识点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其正式形成。

(3)特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重要任务。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其行动纲领。

(5)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

溃。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不结盟国家的标准:实行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是军事联盟的成员国;不是同大国缔结双边联盟的参加国;国土上没有外国军事基地

拓展深化不结盟的含义:1961年6月,开罗会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实行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是军事联盟的成员国;不是同大国缔结双边联盟的参加国;国土没有外国军事基地。由此可以看出不结盟就是指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尤其是不与超级大国结盟。其本质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示例】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解析:材料中“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的政策,结合这个政策的国际背景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当时美苏企图控制世界,所以才召开这次大会,故A、C两项正确。经互会和华约分别是以苏联为首的经济、军事、政治集团,与不结盟运动性质不同,故B项正确。D项误把不结盟运动的非集团性质理解为没有共同纲领,实际上不结盟运动虽然是松散组织,但各国基本上都坚持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主张。

答案:D

2.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第14课学案

周口文昌中学“216”高效课堂历史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 14 班级:姓名:日期: 11.11 审核: 课题: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 究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研课导学】1.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难点: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资料: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优化探究。3.根据自主学习环节的要求完成预习、总结归纳环节。4.用红笔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看图回答问题:上图片中是哪 两位历史人物?什么事情让 两位国家元首走到一起的?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采取什么 外交方针、原因、开展什么外 交活动? 【导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的恢复 思考:这幅图片是尼克松和周 恩来在上海国际机场场景,试 问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有什么 变化?中日关系有什么进 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学习目标】识记60、7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知道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原因: ①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下降。 ②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 ③地域接近,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④美苏冷战威胁西欧,使西欧国家认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 ⑤为促进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过程:①1951年:②1958年: ③1967年: 欧共体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3、进一步发展:欧洲一体化建设 4、意义:①经济:大大促进了西欧 ②政治:推行独立自主的 思考:美国席位变化的原因① ②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一)战后初期日本的政策和经济状况: (二)日本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为什么? ②前提条件: ③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④经济建设: ⑤外部条件: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 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2、概况: 3、影响:①政治:外交政策的变化: ②经济:三足鼎立: ③挑战美国霸权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

②它们在国际上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的召开 ①概况:时间 地点 ②内容:A 、通过了《 》确立了 宗旨 B 、不结盟的含义: 3、意义 :①标志着 ②开始改变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四、中国的振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恢复国民经济后,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国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66年之前,虽然 遇到过挫折,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很大 损失,走了弯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 量。 五、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欧洲的联合-欧洲 ――― 日本的崛起-亚洲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 不结盟运动-亚非 世界政治格 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振兴-亚洲 局多极化的 强大的美国-美洲 出现 衰落的苏联-欧亚 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一、预习反馈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2、欧共体形成原因? 3、二战后日本经济兴起的原因? 4、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要求: 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 果展示的同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下图 实力迅速上升 实力相对下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七单元 第三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

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三位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欧共体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进行学习,培养和增强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激发和增强学生对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 【知识链接】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提出了多极化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和形成了一批成果和共识。所谓“极”是指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当一个国家的力量遥遥领先,远远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时,体系就是单极的。当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它们处在高于其他大国的一个力量层次时, 这样的一个结构就是两极结构。而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大致接近时, 体系就呈现出多极化的状态。 【学法指导】 1、欧洲一体化是本节的重点,应该从背景、过程、影响三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2、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也是本节的重点,应该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分析。 3、掌握二战以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目的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及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 【学习流程】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学案2 新人教版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文学常识,准确翻译前两段并背诵。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作者,《》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系列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是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2、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的一种。它往往用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 3、听读后正音。 清冽()佁然()俶尔() 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二、自学 学习内容:解释加横线字义,疏通文意。 方法:文言词解词方法:查、换、加、留、联。句子翻译方法:直、补、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探究 探究一:翻译 要求:(1)3号位主持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2)组长标出小组疑难字词句。 (3)全组用红笔做好笔记,做好准备测评。 探究二:理解品味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移步换景:小丘——()——()——下见小潭 2、怎样描写了小石潭的清澈? 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三个角度描写出潭水的清澈。 3、写游鱼采用()结合的方法如:()() 4、理解背诵 四、应用与检测 1、背诵层次:发现小石潭——(小石潭全貌)——()——() 2、请分别从《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与朱元思书》: 《三峡》: 《小石潭记》: 五、补读帮困、知者先行 1、组长检查作业和背诵。 2、知者先行(方法指导:排除法、猜读法。) (1).下列句中“许”字意思相同的是()和(),()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高可二黍许 C.杂然相许 D.时人莫之许也 E.遂许先帝以驱驰 F.曳屋许许声 G.以身许国 H.封官许愿 (2).下列句中“为”字意思相同的是()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学案.

新建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⑴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每一步动作。 ②过路的结果: 特点:高傲。 ③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⑵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⑴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强占地盘。 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③公然吞食鱼肉饵。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⑴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⑵写法:拟人、夸张。 ⑶具体的句子(见书)。 ⑷语言:幽默风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想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 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划出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 研读句子一: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脚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动作缓慢,考虑周全,像海军上将在检阅部队) B、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海军上将一身雪白的军装,就给人一种威风、神气的感觉,任何的艰难险阻在他的面前总显得那么渺小] C、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和海军上将一样,即使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日本的崛起过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过程与方法: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与表现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发展与多极化格局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走向联合的欧洲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欧洲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啦?大家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燃起战火的,欧洲国家像法德、英德矛盾应该很深的,可以说是世仇啊,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呢?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他们政治上的联合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们在政治上学过了吗?经济是一条神奇的纽带,它能联系你我他,甚至能够将昔日的仇敌,变成今天的朋友——经济决定政治!欧洲经济的发展促使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的联合,而反过来呢?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欧洲得联合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那么,欧洲的联合除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一有什么原因吗?谋求政治上的独立和安全。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加强团结合作。 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丘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欧洲的联合表现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共体)。那么,欧共体由哪三部分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建立后,他们采取的措施: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农业和渔业政策。同时,欧共体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进一步联合。 刚成立的时候,欧共体包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从1973年到1986年,欧共体又进一步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欧共体已经发展成为欧盟,并且欧盟还在不断地东扩,东欧的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加入欧盟,欧盟现在正在和土耳其的加入处在谈判之中。这说明了欧洲的联合还在继续,欧洲的政治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欧洲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这对美苏两极格局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挑战。 2.日本的崛起 与此同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另一个挑战者日本开始迅速崛起,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种飞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⑴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调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1948年后,先是削减日本甚至免除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发还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同时,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⑵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①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集团和忧患意识。使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有能力根据自身愿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发展。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八单元 第26课学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原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图解历史欧洲联合的过程 判断正误 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 ) 解析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化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必要性: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②可能性: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特点 ①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③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八下历史第14课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4课钢铁长城 课标要求: 知道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建立及其发展壮大趋势 能力目标: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学习难点: 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人民海军(时间、基本情况) 2、空军的建立(时间、基本情况) 3、导弹部队的建立(时间、基本情况)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看图片谈感受

(1)通过看上述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2)从这些图中你能说说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吗? 2、材料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判断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海军的实力。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不惜花费具资从国外购买先进的致远舰、定远舰、镇远舰等军舰,建立了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然而北洋水师的主要创办人李鸿章后来却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的庆典上,我国向世界展现了盛大的阅兵式场面:战车载着导弹、战鹰呼啸着搏击长空、各兵种的方阵队伍威武刚健。这壮国威、扬军魂的壮观场面无不令我们振奋。今年我国举行建国60周年的庆典更加威武、壮观。 (1)、你知道目前我国的海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击落了美国著名王牌飞行员麦克康耐尔的志原军战斗英雄是谁吗?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国防力量却能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人教版教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一、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自对世界局势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过程中孕育而出的多极政治力量,中心问题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这些新兴政治力量对于美苏两极格局渐成冲击作用,其中的典型代表也将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成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所以,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阶段学生业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以及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基本的史实有基本的认识,对近代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排除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混淆和记忆错误的情况出现。因此,本课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且乐于合作探究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将着重于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以及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和合作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以及战后不结盟运动发展的概况。理解世界多极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习史料的方法,探讨欧洲联合的原因及影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推导出欧洲联合的进程、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大致情况;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感受日本经济的腾飞;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以及世界格局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内在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欧洲一体化的原因、经过;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2、本课难点:法德和解的原因;日本经济崛起的内在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五、教法与学法 讲述法、启发引导法、史料阅读、师生对话、自学阅读法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驿路梨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14.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本文巧设悬念来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标题的深刻含意。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彭荆风,江西省萍乡市人。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2、文学常识: (1)悬念: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通过让读者在悬念中产生猜疑、紧张、渴望、揣测、担忧、期待、欢快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进事态的发展,就能避免平铺直叙。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对主要情节或

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 【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语言流利。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麂.子( ) 修葺.( ) 蕈.( ) 恍惚 ..( ) 菌.子( ) niǎn ( )走yì( )路mímáng( ) 竹miè( )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陡峭:修葺: 修长:恍惚: 简陋:悠闲: 4、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部编七下历史第1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 (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1

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_____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___________。 2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4课-大雁归来

14 大雁归来 一、字音字形 雾霭.(ǎi)jiān(缄)默迁xǐ(徙) 狩.猎(shòu)半蹼鹬 ..(pǔ yù)弥.漫(mí) 二、重要词语 1.雾霭:雾气。 2.缄默:闭口不说话。 3.迁徙:迁移。 4.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指大雁专注地高高飞翔的英姿。 5.狩猎:打猎。 6.凋零:凋谢零落。 7.弥漫:充满;布满。 1.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点拨:找到了灵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纪律严明和坚强执著,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作者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试着理解作者这种情怀。 点拨: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核心图解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 ..()地穿行着。

(2)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 (3)《我的中国心》是一首大家都很喜欢的歌曲.()。 (4)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5)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6)他悄悄打量.()着这个来自山区小村的女孩子。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闭口不说话。() (2)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3)充满;布满。() (4)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1)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2)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3)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 4.联系课文,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2)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5.回顾学过的诗歌,写出有关写“雁”的诗句(连续的两句),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6.给下面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 3月26日20点30分到21点30分,一年一度的保护环境“地球一小时”活动上演。包括我国北京、上海等86个城市在内,全球上千个著名景观和地标性建筑熄灯一小时。疲惫的地球母亲终于安睡了一小会儿。今年世界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 200个地标性建筑参加了这一活动。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1题。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欧洲一体化进程,理解欧洲的走向联合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2.掌握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过程,理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3.了解不结盟运动和中国振兴的基本史实,探究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图表、历史资料,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小组辩论,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欧洲共同体的旗帜) 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欧洲共同体的旗帜上共有多少颗星?它们象征着什么? 生1:共有12颗星,象征着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 师:12颗星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寓意? 生1:12颗星围成一个圆形,它的寓意是欧洲的团结、统一。 生2:1986年,欧洲国家制作这面旗帜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其中第一个问题就与大屏幕的旗帜有关。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相关的知识。 [推进新课] 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 (辩论赛) (多媒体课件播放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记)

师:从欧洲一体化大事记中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而且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那么,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是自发走向一体化还是自觉走向一体化的呢?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同意自发走向一体化的同学为一组,同意自觉走向一体化的同学为二组。 一组代表1:我方认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因为欧洲一体化是在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自发性。 二组代表1:我方认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从历史来看,国际关系格局长期以欧洲为中心,二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欧洲丧失了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十四、我的母亲(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人物的方法。 2.把握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憧憬()蹑()手蹑脚娓()娓动听唏()唏嘘()嘘 女gōng()万lài()俱寂歉疚() xīng()忪 2.作者回忆了与母亲生活的哪几个生活片断?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6段加上小标题。 【课堂助学】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三、通过四个片段,分析文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四、朗读全文。感悟母爱。 【课后作业】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老练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段落的内容。

2021岳麓版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七单元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应该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在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和尝试之后,1967年,欧洲终于迈出了走向联合的重要一步,建立了()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联合国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欧洲的联合”,结合时间可以判断是C项。 答案:C 2.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解析:由材料中“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可排除A项;“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C项,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D项。 答案:B 3.欧共体宣称要“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这表明该组织() A.准备统一欧洲的语言 B.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 C.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国的主权 D.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A项错误;相互合作是欧共体成员达成的共识,但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仍然有一定的差异,C、D两项错误。 答案:B 4.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经济共同体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